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談人文科學的重要性 | 書摘

2020-12-16 騰訊網

  《人類存在的意義》 作者: [美]愛德華·威爾遜 譯者: 錢靜 / 魏薇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

  編者按: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哈佛大學昆蟲館榮譽館長愛德華·威爾遜是社會生物學的主要開創者和國際生物學界翹楚,被稱為「社會生物學之父」。他曾獲美國國家科學獎、克拉福德獎等,被《時代》周刊評為「對當代美國影響最大的25位美國人」之一,其作品兩度問鼎普立茲獎。《人類存在的意義》延續威爾遜一貫的對生物多樣性未來出路與方法的探索,關注生物多樣性的悠久歷史與全球物種滅絕的問題。近年,威爾遜的《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被譯介到中國,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融通各個學科、辨別和重組信息、進行嚴謹思考並做出明智決策的重要性再次被廣泛討論。在探討「人類家園的生存之戰」時,威爾遜更是從人之為人的根本特質出發,強調人文科學是「是人類未來的出路之一,萬萬不能用科技手段輕易改變它」。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一向重視數據的生物學家會說出這種話:科幻小說中虛構出的外星人形象對我們而言很重要。事實上,這種說法能使我們增強對自身狀況的反思。只要有科學證據、具有相當的可信度,這些外星人將能夠幫助我們預測未來。我相信,真正的外星人可能會告訴我們,人類物種擁有一項令他們矚目的資產。你可能會認為是我們發達的科技知識,但事實上是人文科學。

  這些由小說家想像出來的外星人,或許真的有可能存在。他們既不想取悅人類,也無意提升人類的素養。他們看待人類,就像我們看著非洲塞倫蓋蒂草原上吃草、闊步的野生動物那樣。他們的任務是從人類這一地球上的文明物種身上學習,你可能認為它們想要學習的內容可能就是我們的科學知識。其實不然,我們並沒有什麼科技知識可以教給他們。所有可以被稱作科學的知識誕生都不超過500年的歷史。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我們的科學知識(例如物理化學和細胞生物學)每隔十幾二十年就或多或少有所更新,因而相比於地球歷史,我們所了解的知識還是嶄新的,技術的應用也處於初級階段。而銀河系統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之久,這些外星人可能在幾百萬年或者幾億年前就已經達到了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我們在他們面前就像是襁褓中的嬰兒,一個還在蹣跚學步的愛因斯坦如何教導一個物理學家?什麼也不能。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科技相比之下則要低劣得多。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就會成為外來探訪者去探訪他們,而他們才是土著居民。

  所以,如果真的有外星人,他們能從我們身上學到什麼呢?大概只有人文科學。正如默裡· 蓋爾曼(Murray Gell-Mann)的評論所言,理論物理是由很少的法則和更多的意外構成的。地球上的初級生命起源於30-50億年前,隨後逐漸分化為微生物物種、真菌、植物和動物,然而,這可能只是近乎無限長的歷史中發生的一小段。那些外星人必然可以根據探測器以及進化生物學原理了解這一點。他們或許無法馬上理解地球上的生物進化史,比如物種滅絕、更替以及一些如蘇鐵屬、菊石目、恐龍等主要族群的興衰史。但是在有效的實地調查、DNA測序,以及蛋白質生物學科技的幫助下,他們能夠很快了解目前地球上的動物種群以及植物種群的特性和年代,並推算出各個地方、各個年代的生物進化模式,這些都是可以藉助科學手段做到的。因此,外星人很快就會了解所有我們稱為科學的東西,並且知道的比我們還多,就仿佛我們並不存在一樣。

  在過去約10萬年的時間裡,人類社會出現了少數幾個原始文化形態,後又衍生出了上千個文化分支,其中許多都保存了下來。直至今天,它們都有著各自的語言或方言、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經濟實踐。如同動植物物種在千百萬年來生存繁衍一樣,這些文化也不斷演變,有些分裂成了兩種以上的文化,有些則在歷史中消失不見了。在現今人們所講的將近7000種語言中,28%僅僅被不足1000人使用,473種語言瀕臨滅絕,僅有少量老年人使用。以這種方式來看,人類記錄的歷史以及史前史就像生物演變中物種形成的模式一樣,有各種千變萬化的模式,只不過在一些重要的面向上有所不同。

  文化進化之所以不同於別的事物,是因為它完全是人類大腦的產物。在古人類時期與舊石器時代,經由一個非常特殊的選擇形式,即基因與文化的協同進化,人腦應運而生。大腦的特殊能力主要來自前額葉的記憶庫,源於200-300萬年前的能人,直到它的後代智人在6000年前才完成進化。與我們所採取的內在視角相反,如果有外來者從外在視角看待人類的文化演變,就需要理解人類大腦所有錯綜複雜的感覺和結構,以及各種人類心智的產物。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與人們親密接觸,了解有關人類的歷史,同時能夠描述一種思想如何被翻譯為一個符號或一件工藝品。所有這些都是人文科學所做的事,人文科學是天然的文化史,也是我們最隱秘和最珍貴的遺產。

  人文科學之所以珍貴還有一個原因。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存在一個生命周期,當它們的數量足夠大,達到某種難以想像的複雜程度後,成長的速度必然會減緩。在我作為一個科學家長達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中,每個研究者每年所做的發現都急劇減少。現在,一篇科技文章常常擁有10個或更多的共同作者,科研團隊越來越大。在大多數學科中,做出一個科學發現所需要的科技手段已經變得日益複雜和昂貴,科學研究所要求的新的科技和統計分析也更加先進。

  但我們不必為此擔心,等到科技發展速度開始大幅度減緩時(很可能就發生在21世紀),科學和技術將可以拯救世人,普及的程度也將大大提升。但最重要的是,它們會趨於一致化。每個地方、每種文化,乃至每個人面對的技術手段都是一樣的,瑞典、美國、不丹和辛巴威的公民都將共享同樣的信息。而將會持續演變並變得多樣化的幾乎一定是人文科學。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大多數主要的科技進步多半會出現在生物科技、納米技術和機器人領域。至於純科學方面,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致力於推演人類的起源,創造人造生命,研究基因置換與基因的精確編輯,以及探究意識的物理特性。現今我們想像的科技進步都是科幻小說裡的東西,但是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很久,在幾十年內就會成為現實。

  現在,我們是時候坦誠面對這些問題了。我們首先需要修正一千多個有問題的基因,這些基因的等位基因已經被確認為是某些遺傳疾病的原因。我們能夠採取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基因置換,即用正常的基因置換突變的等位基因。儘管這項技術仍然處在早期探索階段,幾乎未經實踐的檢驗,但我們認為它將取代羊水穿刺技術。羊水穿刺目前是學界用來讀取嬰兒染色體結構和密碼的主要技術手段,以檢測出有問題的嬰兒從而採取墮胎措施。當前許多人反對實施這種性質的流產,但是我認為他們應該不會反對基因置換技術,因為這種做法更像是在更換有缺陷的心臟瓣膜或功能缺失的腎臟。

  這是人類憑藉自己的意志所實現的自然選擇與進化,這種進化還有一個更高級的形式,只是促進進化的原因是間接的,即目前由於人口遷徙和異族通婚行為的日益增長導致的「人口均質化」,這種現象使得智人的基因能夠在較大範圍內重新洗牌。種群之間的基因差異逐漸減弱,但同一種群內的基因差距則有所增加。最終,人類依靠自身意志實現的進化陷入了一個兩難局面。再過幾十年,就連最急功近利的政治人物都會注意到這一問題。那麼,我們究竟是否要引導人類的進化方向,以便選擇提高自己想要的性狀出現的頻率?還是我們最好能夠袖手旁觀,並保持充分樂觀?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們短期內最好的選擇無疑是後者。

  我所描述的兩難選擇並不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也不能聽之任之。這些問題就像得州「要不要給高中生發放避孕用品」「教科書要不要提及進化論」之類的社會議題之爭。生物學領域另一個引發學界大討論的議題是:當有越來越多的工作可以由機器人來完成時,人類能做些什麼呢?我們真的只剩下通過大腦移植和改良基因來提升人類的智商,從而與機器人展開競爭了嗎?如果真要這麼做,就意味著我們將要背離自己的人性,以及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處境。

  目前看來,人文科學是我們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人文科學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在這裡,我要對「存在保守主義」投下一張贊成票。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確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值得繼續努力,但我們也應該承認人文科學的價值,因為這是我們人之為人的根本特質,也是人類未來的出路之一,萬萬不能用科技手段輕易改變它。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作者:林奕含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

  她的文字是鞭笞,是錐子,是布滿尖刺的荊棘林。何其殘忍,上天給了一個人過多的天賦——細膩入微的觀察力,過分牢固的記憶力,因其瑰麗盛大而令人訝異的想像力——所有這些,會成就一名天才的寫作者,也同時令其萬劫不復。人世間許多難言之痛,但能僅憑文字領人體驗那痛苦之谷的人,鳳毛麟角。她的生命停留在了1991-2017,卻永遠地留下了這趟人類傷痛經驗的旅程。(文 邱苑婷)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第543期

  原標題《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談人文科學的重要性》

  文 /愛德華·威爾遜

相關焦點

  • 薦書丨愛德華·威爾遜文集(套裝共6冊)「享書社」
    #享書社小說精選#愛德華·威爾遜文集(套裝共6冊)《給年輕科學家的信》內容簡介在投身科學的道路上,你需要這樣一本科學家生涯指南:當你對科學訓練的艱難枯燥心生懼意,它會告訴你探究的熱情比埋頭苦讀更重要。本書是社會生物學的開創者、當代偉大的科普作家愛德華·威爾遜新作,以演化生物學的視角向我們揭示社會和文明的深層起源。真實的「創世記」不是上帝用六天完成,而是通過演化史的六次大轉變實現。····《知識大融通》內容簡介《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是「當代達爾文」「知識的巨人」「社會生物學之父」愛德華·威爾遜顛覆常識、打破認知壁壘、超越時代思維的巨著!
  • 「最後的博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經典《繽紛的生命》出版
    【基本信息】書名:《繽紛的生命》作者:愛德華·威爾遜(Edward O.——「最後的博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閱讀《繽紛的生命》,仿佛經歷一場生命的大冒險。威爾遜帶領我們從洪荒一路走來,攀上熱帶雨林的濃密樹冠,潛入神秘深邃的海底世界,看螞蟻、蝴蝶、飛鳥、浮遊生物等紛紛登場,上演一部輝煌偉大、異彩紛呈的地球生命演進史詩。
  • 職場英語:人文科學對職業的重要性
    什麼是人文科學?   The liberal arts refer to a wide range of academic subjects that can prepare students for a variety of occupations.   人文科學指的是範圍廣泛的學術科目,而這些科目能夠為學生多樣的就業選擇做好知識鋪墊。
  • 《書摘》雜誌簡介
    《書摘》創刊於1992年。創刊17年來,《書摘》堅持「立足知識精英,面向文化各界,採摘百家精華,感悟智慧人生」的辦刊理念,選編了大量有社會影響的好文章,讓讀者在閱讀中獲得思考,在閱讀中受到感悟,在閱讀中啟迪智慧,在閱讀中得到樂趣。
  • 潘光旦:中國第一位社會生物學家
    按常理來說,潘光旦只要追隨摩爾根的研究方向,回國推動遺傳學的學科建設,就能成為中國現代生物學開創者,在談家楨之前成為「中國的摩爾根」。1924年潘光旦在美國達特默斯學院然而,潘光旦治學的落腳點在人類,而不在動物。
  • 「精確人文科學」的價值
    但這種「精確的人文科學」對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的革新引發了「數字人文之爭」。實際上,人文科學的精確化之路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人文科學研究中走更精確的道路並不是一種破壞性行為。「精確人文科學」對人文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是有價值的。「精確人文科學」能否在21世紀的人文研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取決於人文學者們對它的態度。
  • 人文科學發生學:意義、方法與問題
    發生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與範式,是從自然科學「嫁接」到人文科學的。如果說自然科學發生學研究應歸功於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那麼,人文科學發生學研究則應該歸功於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關於人文科學發生學比較研究的重要性,人類學家列維・史特勞斯曾經在研究神話時指出,任何神話或神話中的片斷,如果不能和同一神話的不同異文或是和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神話相對照,那麼它們將不會被人理解,它的每一個可與同一神話中的其他細節或別的神話相對的細節,尤其是在其邏輯結構、具體內容,直到細微末節方面似乎都顯得矛盾。
  • 【探討】人文科學到底有多重要?
    會議為期一周,涉及移民、環境、科技、文化、可持續發展等眾多議題,與會專家由此深入探討人文科學對於人類應對系列挑戰的重要作用。人文科學應當受到更好的保護、更多的支持,在研究、教育及決策過程中都應重新受到重視。朝戈金表示,在社會飛速發展和變化的今天,我們要思考古老、經典的知識對今天的意義。人文科學與人的精神生活、內心情感有關。人文科學對人類產生作用和影響的時間通常較長,不是解決短期問題。
  • 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別
    人文科學是指以人的社會存在為對象,研究人類的交流、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門科學的總稱,以揭示人的本質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科學。一、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差異性1 )研究對象與研究目的的差異。從研究目的來看,人文科學側重於人類活動對人的生存的價值(values)與意義(meanings)的研究,而社會科學則主要關注人類活動在社會系統中的功能與功效,這是二者之間的顯著區別。2)形成時間的差異。 較為系統的人文學科(如哲學、文學等)至少在奴隸社會就已經初步形成。而社會科學作為一種嚴格的科學形成則要遠遠晚於人文科學。
  • 「書摘」馬斯登|《復興神學家愛德華茲》上帝的以及撒旦的巨大工作
    大約在這同一時期,愛德華茲試圖利用城鎮的社團與家長傳統,以期對他認為與其靈性傳承最不相稱的習俗,實施決定性打擊。最終,由於無法使他平靜下來,他們叫來了愛德華茲;愛德華茲到來後,那個年輕人還在繼續吵。這個故事接著說道,愛德華要求那位父親放棄自己的要求,因為他兒子正處在聖靈的超常影響下,並「正在克服障礙」,這個詞用來指那些尋求歸信的人。那些講述這類故事的覺醒運動的反對者,將它看是對正當權威與敬重的可恥削弱。
  • 人文科學的發展為什麼滯後?
    中國的人文科學為什麼發展滯後?對於這一問題,我試圖作出五點解釋。先談兩個客觀原因。
  • 「書摘」馬斯登|《復興神學家愛德華茲》反對一種「幾乎無法察覺的...
    到1757年,愛德華茲對波士頓正在發生的事情深感憂慮,他採取了非常的對策,寫信給哈佛「霍利斯神學教授」愛德華·威格爾斯沃思( Edward Wigglesworth),請求他進行幹預。威格爾斯沃思屬於「舊光派」,愛德華茲與他關係並不密切;但愛德華茲知道他是一個正統加爾文派。
  •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別
    現代自然科學產生於四百年前,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假說、新的學科產生,並不斷更新、淘汰原有的理論。但其基本假設一直未變,就是認為物質世界是客觀的、無意識的,自然規律不受人的主觀意志影響。四百年來,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科學研究的對象越來越複雜,研究的層次不斷提升。自然科學成果往往呈現為對客觀存在的了解和認知方面。認知的對象是整個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
  • 「書摘」龐德|《法律與道德》-歷史的視角
    P3-6同樣,當米勒(Miller)法官在1889-1890年間講述憲法時,已感到自然法與道德規範完全失去了立足之地,因而只能以政治的和歷史的根據來取代威爾遜法官所提的倫理的和哲學的根據。所以威爾遜法官通過解說的方式告訴我們,上帝「已遵從不自相矛盾這一至上要求」,[22]由此也順應了人類理性的迫切需要。當經院神學家們開始運用純理性的力量說服無信仰者和異教徒皈依時,身處懷疑主義時代的自然法學家們急切地希望依據無懈可擊的理性說服所有的人,並藉此確立對法律秩序之規範的普遍服從。
  • 【冰點】:重走威爾遜之路
    此行我們的任務是,尋找威爾遜當年在四川西部地區拍攝的一組老照片上的遺址,並重新進行定位、拍攝。    爾尼斯特·亨利·威爾遜生於1876年,是20世紀初英國著名自然學家、植物學家、探險家和作家,曾任美國哈佛大學植物研究所所長。    1899年初,威爾遜第一次踏上中國西南部人跡罕至的土地。
  • 《書摘》雜誌出刊百期
    這是讀者對讀書類雜誌——《書摘》月刊的評價。這份由光明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雜誌,今年12月即將出刊100期。自1992年創刊以來,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勉勵下,《書摘》雜誌始終以「讓愛書人少花錢、多讀書、讀好書」為辦刊宗旨,每月從新出版的眾多圖書中廣搜博採,擷取精華,精心編輯,力求向讀者獻上一道精美的「圖書套餐」。
  • 遊戲《饑荒》:威爾遜與老麥不可告人的秘密
    鬱郁不得志的威爾遜有一天,收音機傳來了一個神秘的聲音,聲稱可以幫助威爾遜做出一個「驚天動地」的發明,只要威爾遜按照他的步驟一步步來。「通靈術」,只要通過「逆向召喚」,威爾遜就可以來到老麥的身邊,揪出這個始作俑者。
  • 2018-2019 書摘專題|《羅伯特議事規則》
    【書摘】《永不放棄——川普自述》03.【書摘】《英國人的言行潛規則》04.【書摘】規則:遵守vs打破《美國陸軍軍官手冊》(1)05.【書摘】禁忌-阿諛奉承《美國陸軍軍官手冊》(2)06.【書摘】如何達成共識《窺見上帝秘密的人》(1)07.【書摘】《論妥協》約翰 莫雷08.【書摘】「法律與道德(信仰)」《兄弟相愛撼山河》(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