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昨天的文章嗎,引起了廣大網友的討論。
回顧內容:兩個孩子的媽媽小爽和丈夫約定好了大寶跟丈夫姓,讓二寶跟自己姓,卻反讓二寶遭受了婆婆的冷落,婆婆處處拿二寶當外人。小爽很迷茫,不知是否自己的決定錯了。
少數網友認為小爽沒錯,孩子是自己和丈夫兩個人的,只要孩子爸爸沒意見,其他人沒什麼發言權。
而其實大多數網友還是覺得寶媽錯了,錯在太執意讓孩子跟爸爸姓,為何偏要爭這個冠名權,自己沒事兒找事兒還害得孩子有童年陰影。在這個社會就要遵守大多數人的規則。
也有不少網友質疑小爽的姓氏,她是跟外公姓,還是跟外婆姓?小爽是和外公姓的,因為是獨生女。外公其實很久之前也表示,如果自己有兩個孩子,會讓其中一個跟小爽媽媽姓,因為這樣更能體現夫妻相互理解,牢固感情。可能受父親的影響,小爽堅持覺得,讓二寶跟自己姓,是有好處的。
夫妻情深義厚
小爽認為夫妻間似乎多了點什麼,可能是牽絆,可能是相互理解。他們會和孩子說,別的孩子可能都是跟著爸爸姓的,但你們是爸爸媽媽兩個人的寶貝,媽媽生你們不容易,而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非常在意姓氏的,所以讓你們一個和爸爸姓,一個和媽媽姓,代表了爸爸對媽媽的尊重。
丈夫的胸懷寬廣
小爽兩個孩子都是男孩,丈夫在孩子姓氏這種傳統觀念的問題上能依著妻子的意思,其實可以看得出作為丈夫,心胸還是很寬廣的,沒有依附於傳統思想,而這種思想肯定能影響兩個孩子,培養他們眼界寬廣,不墨守成規。
對嶽父嶽母的尊重
其實小爽家庭環境比丈夫家好一些,結婚也沒有要彩禮,房子首付是一起出的,老丈人說只要兩個孩子感情好,不計較金錢多少,兩親家人以後都是一家人了。也是為了表達對嶽父嶽母的尊重,以後家庭和睦,小兩口才做出了這個決定。
這些原因和理由都沒錯,但似乎更像是「外在的」好處。所謂「外在的」好處,就是流於表面的,沒有實質有利面的好處。
比如,雖然能夠表現伉儷情深,孩子在感情好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當然好,但這和兩個姓氏不一樣被社會的接受程度相比較起來,誰的影響更大?
說到對嶽父嶽母的尊重,可能大家庭和睦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如果沒有好好問過婆婆的意見,就草率做了決定,是不是這種「尊重」太片面單一了呢?
引發公公婆婆對孫輩的偏見
媽媽爭奪「冠姓權」或者「冠名權」極易引發和公公婆婆家的矛盾,對待兩個孩子的態度很可能兩極化,這只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外界壓力導致孩子自卑
流言不可忽視,我們在社會中其實沒什麼發言權,要對抗傳統思想和流言蜚語真的是以卵擊石。孩子可能會遭受嘲笑,甚至認為自己的父親是不是無能才會讓自己跟著媽媽姓。當媽媽的是不是一定要用孩子做試驗品,來證明自己的對錯,或是來挑戰傳統呢?
讓孩子跟誰姓,表面上看不過是夫妻倆一錘定音的事情,但其中的利害關係,還是以孩子為主吧。如果有把握,媽媽擁有冠姓權無可厚非,但若矛盾一發不可收拾,示弱低頭也未嘗不可。
【看了小爽的原因,你能理解她嗎?你是否依舊認為她錯了?她又該怎麼辦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討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