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數學日記1
生活中到處離不開數學!
今天,我在家裡做了一個事情,就是量一元硬幣。
工具是:一套尺子,一個一元硬幣,一隻彩筆。
先用彩筆畫出一元硬幣的直徑,它的直徑是2.5釐米,要想算出圓的周長,再用2.5乘3.14等於7.85釐米如果知道圓的半徑,在求圓的周長,應是:圓的半徑乘3.14乘2。
我還知道: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直徑,一般用字母R來表示。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心的線段,叫做半徑,一般用字母D來表示。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校
今天,我在家裡沒事幹,就找到了一個以前四驅車的輪子。我就開始測量它的周長。找不著圓點是一個難事,於是我借用個課堂上的幾個方法,由於這個輪子是安到這裡的,所以很不好測量,最後我還是按照車輪的大小在紙上畫出了一個圓。
測出了直徑。3、14×2、5=7、85(釐米)。
這可真是一次有趣的測量啊!
六年級上冊數學日記2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數學暑假作業。寫著寫著,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難的題,我想了半天也沒想出個所以然,這道題是這樣的:
有一個長方體,正面和上面的兩個面積的積為209平方釐米,並且長、寬、高都是質數。求它的體積。
我見了,心想:這道題還真是難啊!已知的只有兩個面面積的積,要求體積還必須知道長、寬、高,而它一點也沒有提示。這可怎麼入手啊!
正當我急得抓耳撓腮之際,我媽媽的一個同事來了。他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對方程這種方法還不是很熟悉。於是,他又教我另一種方法:先列出數,再逐一排除。我們先按題目要求列出了許多數字,如:3、5、7、11等一類的質數,接著我們開始排除,然後我們發現只剩下11和19這兩個數字。這時,我想:這兩個數中有一個是題中長方體正面,上面公用的稜長;一個則是長方體正面,上面除以上一條外另一條
稜長(且長度都為質數)之和。於是,我開始分辯這兩個數各是哪個數。
最後,我得到了結果,為374立方釐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19=2+1711×2×17=374(立方釐米)
後來,我又用我本學期學過的知識:分解質因數驗算了這道題,結果一模一樣。
解出這道題後,我心裡比誰都高興。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數學充滿了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求。
六年級上冊數學日記3
星期天,我和揚文一起玩了24點遊戲。遊戲規則很簡單:每人分別抽四張牌,然後用「+、—、×、÷」這幾種計算方法最後得數一定要得24,就行了。
遊戲開始了,我們各抽了四張牌。唉!我的牌怎麼這麼糟呀!你看,四張都是A。這時,只聽揚文說:「我可以了,你看,5+5=10,10×2=20,20+4=24。」第一輪,我輸了。但我並沒有灰心喪氣,因為後面還有機會,我一定要把握機會,好好贏一把。我又抽了四張牌「6、5、8、3」。我激動得馬上脫口而出:「6—5=1,8×3=24,24÷1=24。現在是1比1平了。」
揚文說:「有什麼的,我一定會在下一回合勝過你的。」第三回合到了,我又抽了四張牌「10、9、6、10」。我一看傻眼了。突然,只聽揚文大聲地喊道:「6×4=24,24+1—1=24.2比1我贏了。」我看著他那得意的樣子,無計可施。
雖然這次遊戲我輸了,但是我覺得24點真有趣,同時也感到數學真的很奇妙。我今後一定要努力學習數學,靈活運用「+、—、×、÷」的混合運算,在下一次的24點遊戲中,一定要用得得心應手,當個高手。
六年級上冊數學日記4
星期六,我跟媽媽到鄉下老家。一路上,我看見農民伯伯正在收地瓜,一個個地瓜就像一個個胖娃娃,對著農民伯伯笑,媽媽告訴我:「現在是地瓜收穫的季節」,然後她又自言自語地說:「今天地瓜又豐富了」,我說:「收這麼多地瓜有什麼用?」,媽媽說:「地瓜作用可大著呢!它可以做成地瓜皮、地瓜粉、地瓜條……」
媽媽知道我學了百分數,就問我:50千克地瓜能榨出地瓜粉5千克,這些地瓜的出粉率是多少?如果奶奶今年榨500千克地瓜,那奶奶能收多少地瓜粉?我算了算:
5/50×100%=0.1×100%=10%
500×10%=50(千克)
我算完了,對媽媽說:「地瓜出粉率是10%,奶奶今年能收50千克地瓜粉。」我好奇地問媽媽:「這麼多地瓜粉,奶奶用它幹什麼呢?」奶奶說:「我們平潭的特色小吃——鹹米時就少不了它,我們一家三口人吃一頓鹹米就需地瓜粉0。4千克,那奶奶送我們10斤,可供我們做幾次鹹米?」我算了算:
10÷0.4=25(次)
我對媽媽說:「能做25次」。媽媽說:「平均每月吃2次鹹米,夠吃一年嗎?」我說:「還吃不完呢,過年時還可以加餐一次。」媽媽說:「你還真能算,其實它還可以做成茹粉湯、茹粉條、茹粉結。」
六年級上冊數學日記5
星期六上午,我和媽媽、姐姐去亮山公園玩,一棵大樹映入我的眼帘。媽媽問:「歡歡,你能量出這棵樹的高度嗎?」「行,用一根跟它一樣高的竹竿,再量那根竹竿的長度。」媽媽反駁道:「哪來那麼長的竹竿?」「我……我……」我撓了撓頭。忽然瞥見地上樹的影子,一個念頭從我的腦子裡閃過:對了,老師不是剛教過比例知識嗎?我興奮地說:「姐姐!借你一用!」姐姐滿臉疑惑:「怎麼求?」「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影子的長度和物體的長度成正比例。先量出你的身高,再量出你影子的長度,算出你的身高和你影子的比,再量出這棵大樹的影子長度,就能算出這棵大樹的高度了。」我得意地說。
因為我平時喜歡製作小製作,所以身上總是帶著一卷皮尺。我先量出姐姐的身高是1.56米,再量出她影子的長度是0.52米,他們的比是:1.56:0.52=3:1,量出這棵大樹的影子長度是1.1米,再算出高度:1.1×3=3.3(米),這便是大樹的高度了。媽媽和姐姐看著我,直豎大拇指。我樂呵呵地想:數學真有用!
六年級上冊數學日記6
今天陽光明媚,我正在家中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忽然發現這樣一道題:比較1111/111,11111/1111兩個分數的大小。頓時,我來了興趣,拿起筆在演草紙上「刷刷」地畫了起來,不一會兒,便找到了一種解法。那就是把這兩個假分數化成帶分數,然後利用分數的規律,同分子分數,分母越小,這個分數就越大。解出1111/111<111111111=>111
六年級上冊數學日記7
今天晚自習的時候,我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拿出一本課外書做起來,沒想到上面的一道題卻難住了我。
這道題是這樣的:有一個牧場長滿青草,每天青草都均勻的生長,這片牧場可供八頭牛吃10天,可供6頭牛吃20天,可供多少頭牛吃5天?我左思右想,可是怎麼也想不出來。於是我就胡亂的翻弄著桌上的一本數學課外書,讓我感到高興的是這本書上居然有一道題和這道題類似,下面還有關於這道題的解析。於是,我就對照著解析仔細思考起來。
原來這個問題叫:「牛頓問題」,這道題最初是牛頓提出來的,因此而得名。根據這道題的解析,我做出了那道題。下面我在此講解一下:由於這片草地草的數量每天都在變化,關鍵應找不變量——原有的草的數量,總的草量可以分為兩部分:原有的草與新長得草,新長的草雖然在變,但由於是均勻生長,因兒這片草地每天新長出的草的數量是不變的。假設一頭牛一天吃一份草,那麼8頭牛10天就吃80份草,此時新長的草和原來的草全吃光,6頭牛20天就吃120份草,此時新長的草與原來的草也全部吃光。而80份是原有的草的數量與10天新長的草的數量的總和,120份是原來的草的數量和6天新長的草的數量的總合,因此每天新長的草的份數是:(120—80)÷(20—10)=4份,所以,原有的草的數量為80—4×10=40份,這片草地每天新長草的4份相當於可安排4頭牛專吃新長的草。設可供X頭牛吃5天,於是可以列式為:40÷(X—4)=5。解得X=12,當我寫完這道題的解法的時候,交給老師看了看,老師滿意的點了點頭。
今天,我真很高興,雖然這道題不是自己做的,但我為自己的探索精神而感到高興。
六年級上冊數學日記8
今天,我突然心血來潮對小區感興趣,有四個問題困擾著我。小區有多大?一棟樓有多少戶?總共有多少戶?除樓以外佔地多少?
為了解決問題,我進行了調查和測量,發現小區南北長200米,東西寬80米,200*80=16000(米)這樣一算,小區佔地面積就解決了,大約是16000平方米。第二個問題每棟樓的戶數,就拿我家住的6號樓來說吧!樓高25層,兩個單元,兩戶一個單元,戶數是25*2*2=100(戶)。7號樓和6號樓一樣也是100戶,4、5號樓是17層的,每棟樓應有17*2*2=64戶;1、2、3號樓是小區最矮的樓了,每棟樓只有11*2*2=44戶。第三個問題把剛才算的數加起來就行了;100+100+64+64+44+44+44=460(戶)。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我們小區綠化、停車場、健身器材、道路一樣不少,小區綠化高達30%,平均樓間距40米,銀杏樹20顆,梧桐樹15顆——小區中間還有一個魚池,每天都有魚兒在裡面遊動,可以讓人放鬆身心。說了那麼多,回到正題上來,我計算過了,平均每棟樓佔地570米,七棟樓加起來570*7=3990(平方米)。除樓以外面積應是16000—3990=12010(平方米)。
數學真是太奇妙了,還有許多知識等待我們去探索、發現。
六年級上冊數學日記9
你們知道有幾種方法可以畫圓嗎?
第一,我們可以用量角器畫兩個半圓拼在一起。
第二,可以用杯子下面的圓對準畫上。
第三,可以用一根繩子綁成一根筆,把繩子拉直摁住,用帶筆的一頭來畫,這樣不僅畫的圓,還可以自己調整長度,就像圓規一樣。
第四,可以先畫一個正方形,然後一點點修邊兒變為圓形……這些都是畫圓的方法。但是最簡單、最方便而且畫的`最圓的還是圓規了,那麼問題來了,你們知道用圓規怎麼畫嗎?
首先,我們捏住圓規的手柄,然後分開的它兩個腳,把尖銳的一頭固定在紙上不動,用帶鉛筆的一頭圍著它轉一圈就能畫出一種很圓的圓形了,是不是很簡單呢?
下面我們來學的是它們之間的關係和定義。針尖所在的點叫做圓心。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並且,我們說兩個半徑相乘等於一個直徑,或一個半徑等於直徑除以二。同一個圓內,半徑和直徑有無數條。同時,它也是一個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有無數條。在同一個圓內,所有的半徑和直徑都相等。
今天的課已經講完了,你們學會了嗎?相信聰明的你早已掌握的很熟練了吧?
六年級上冊數學日記10
那天的數學課上,劉老師說了這的樣一句話:「課堂因差錯而精彩。」——簡短而意味深長。
六年級的上半個學期,我們學習用正比例解應用題。通過書上的幾個例題的學習,我們得出了:正比例圖象都是直線上升或下降的。就在我們要解決下一個問題時,範安琳提出了疑問:為什麼不可能是上下起伏的折線而一定是直線呢?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便是在為她解答困惑中度過的。爭論了一會兒,我也有點兒困惑了。我發現別的同學也略顯困惑。老師讓範安琳在黑板上畫了一幅,我們這才明白了她的意思:如果數軸上的數據不按順序排列,那圖象就不會呈直線上升或下降。原來範安琳是忽略了數軸的特點。
這件事不就驗證了那句話嗎?課堂上因為她的一點錯誤,而使全班對數軸與正比例有了更深的認識;因此還使我認識到,錯誤不可怕,重要的是提出來,讓大家來共同解決。由此我明白了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不要因擔心出錯而躑躅不前——課堂會因差錯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