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已久的中華炎黃青少年回歸田園耕讀活動在湯用彤書院與廣州好百年助學基金合的共同發起倡導下,今天下午終於啟動了。參加活動的青少年朝氣蓬勃,興高彩烈,在北京湯用彤書院學衡樓前的旗杆廣場舉行了宣誓儀式,宣誓詞是這樣的:為天地立心,為青少年樹立榜樣,愛勞動,愛鄉村,不怕苦,不怕累。誓言響徹旗杆廣場,最後在齊聲一呼「我們出發了!」震聾發聵的聲音中,乘上汽車,踏上了回歸田園的徵途。
「回歸田園耕讀活動」,旨在通過回歸田園,培養青少年的吃苦精神,知稼穡之艱難,體悟中華炎黃農耕文化「天人合一、心物一體」的價值理念;並在參與農耕生產中,理解實驗室農業、工廠化農業與天然精耕細作農業之間的區別,對中華炎黃農耕文化的可持續性與家庭倫理社會主義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牢固樹立「四個自信」,尤其是樹立「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當今日新月異的科學時代,產生了一個非常錯誤的思想,以為凡是科學的就是正確的,就一定會給人類帶來福音。其實呢?科學充其量是一工具,是一個縱人慾望的沒有靈魂的工具,科學每前進一步,人的投機之心就增長一步,資本的勢力就擴張一步,更可怕的是人的體能就下降一步,精神亦頹廢一步,生態環境之惡化亦隨之嚴峻。
所以人的體能之強健、道德之進步、生態環境之日益好轉一定是逆科學而來的。科學進步的意義只在反科學,猶如中國氫彈的問世,只在反侵略。
從現代科學與大工業以來的歷史看,可以肯定的說凡是科學的東西一定是耗費能源的。而地球能源的有限性不可能為人類供給無限的能源,一旦能源匱乏,科學所造之物全然成為廢品。
因此人類可持續的未來在天人合一的農耕文化的回歸,人的幸福健康尚德的生活也在農耕文化的回歸。而教育的提升估計不能離開耕讀。試想離開耕作何以知天地之道?身體何以能強健?艱苦樸素何以而得?安全之糧食何以保證?再試想,不讀何以明禮?不明禮社會何以能和諧?
可以說,首屆中華炎黃回歸田園耕讀活動,其直接給青少年帶來的意義,在於了解鄉村,培養其吃苦耐勞的艱苦奮鬥精神,辨識五穀,理解什麼叫自然,什麼叫農時,什麼叫地利,什麼叫天人合一,鄉村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為什麼是決定性,城鄉一體化究竟應該是鄉村化城市還是城市化鄉村?自給自足向內求的經濟模式究竟好不好?鄉村的祠堂文化是怎樣一回事?農民為什麼不種地而為貨幣符號背井離鄉?為什麼在歷史上一直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戰爭?為什麼要重農還必須抑商?任其並行而發展不行嗎?如果這些問題都能尋找到答案,那麼此次回歸因園耕讀活動其意義就遠遠超越了僅僅將其定位在對鄉村生活的體驗上。一旦這個活動能引起廣泛的關注,並能掀起一回歸田園的潮流,或許會對人類文化的轉型以及教育方向的改變將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雷原於徵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