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成功舉行 小木偶裡蘊藏「大文化」

2020-12-24 中國文明網

  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節中節」——第六屆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日前成功舉行。

  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13家優秀木偶劇團的百餘名木偶藝術家們,在6天的藝術節期間,帶來了近50場演出活動,在滬上觀眾中掀起了一股「木偶熱」。

  誕生2000餘年之久的木偶藝術,為何至今仍深受喜愛?小木偶裡究竟蘊藏著怎樣的「大文化」?

  獨特魅力

  國際木偶藝術節的主會場仙樂斯演藝廳,位於南京西路仙樂斯廣場。和其他劇場的安靜有序不同,還沒有邁進演藝廳,耳邊就充盈著孩子們的歡笑嬉鬧,眼前滿是小觀眾快樂雀躍的身影。

  就在這個舞臺上,德國第五車輪劇團帶來了《西部牛仔》。木偶與歌舞元素完美結合,提線大木偶們變換無數把戲,劇場內洋溢著歡樂與刺激。俄羅斯鄂木斯克木偶劇團帶來了《拇指姑娘》。那位生於神奇花朵的小小的拇指姑娘,在舞臺上身著華服,變化萬千,魅力四射,牢牢吸引了小朋友們的目光。荷蘭考克拉木偶劇團帶來了《小鼴鼠》。一場歡快悅耳的表演,帶領觀眾進入小鼴鼠比姆多彩有趣的世界。塞爾維亞克拉古耶瓦茨兒童劇院帶來了《彼得·潘》,精靈、海盜、少年們在黑光下一齊講述了一個關於愛與追尋的故事……

  藝術節期間,來自世界各國的木偶演出豐富多彩,場場爆滿。小小木偶,究竟有何魅力,深受孩子們的如此喜愛?

  上海木偶劇團團長何筱瓊認為,這和木偶的一個重要屬性——玩偶性分不開。「每個孩子在幼年都有自己喜歡的玩偶。小女孩喜歡娃娃,和它說悄悄話,想方設法打扮它;小男孩喜歡小動物,每天晚上摟著恐龍玩偶、大象玩偶睡覺。孩子對玩偶有一種天然的信任感和親密感;以玩偶作為主角來進行舞臺演繹,對孩子有著天然的吸引力。」

  在成年人看來,木偶是虛假非真實的;但在孩子眼中,木偶是鮮活有生命的。「木偶的另一重屬性——假定性,反而賦予了這種藝術樣式特有的藝術空間。」何筱瓊說。木偶擅長演繹童話、神話、科幻等題材。大自然中的動植物、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件、幻想世界中的神仙鬼怪們,經過擬人化處理,讓孩子們感到親切可愛,又能給他們帶來快樂和刺激。在木偶劇場,所有你能想像的事物都會如童話般發生:唱歌的樹、噴火的龍、有魔法的桌子、可以隱身的人等等……孩子們在觀賞中獲得了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愉悅和體驗。

  木偶戲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舞臺藝術,要在特定的時間內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具象的想像世界,各種舞臺元素缺一不可:生動易懂的情節,好玩有趣的故事,天真可愛的形象,新奇誇張的造型,豐富多變的場面,活潑動聽的音樂……所有元素的成功融合,最終形成了木偶藝術的獨特魅力。

  「百戲之祖」

  木偶戲(傀儡戲)被稱為「百戲之祖」,有著兩千餘年的歷史。仙樂斯演藝廳門前的中國木偶展示廳,用最直觀的方式講述了中國傳統木偶的多彩與輝煌。

  木偶首先是作為一種製作品出現,然後才慢慢地演變為演出藝術的。最早的木偶製作是俑,在商周時代用於喪葬。1979年,山東萊西縣院裡鄉發掘了兩座漢墓,出土了十餘件陪葬的木俑,其中一件非常奇特——它有193釐米高,全身由十餘段木條組成,腹部、腿部都鑽有小孔,可以坐、可以立、可以跪——從木訥的「俑」到活動的「偶」,這個質的變化,不僅使木偶走出了黑暗的墓穴,從沉睡中醒來,也由此獲得了屬於它的藝術生命力。

  到唐代,木偶已經出現在除喪葬外的各個生活領域,製作技藝也非常高超。唐、宋兩代,迎來中國木偶戲迅速發展的時期。唐玄宗曾寫過一首七絕,詠吟傀儡:「刻木牽線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把木偶演出的逼真以及觀賞者如夢似幻的感受描摹得十分生動。

  宋代之後,木偶戲從「廟堂之高」進入了「江湖之遠」,逐漸在城市普及,進入了城市平民的生活,繼而走向了鄉村、走向了田間地頭。《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武林舊事》《西湖老人繁盛錄》等,詳實記載了宋代風土民俗,其中有關伎藝一一羅列,木偶即其中一種。

  由明代至清代,木偶戲發展的特點是波及各地、支派繁多。隨著戲曲藝術蓬勃發展,木偶的造型也借鑑戲曲行當的生旦淨丑角色,結構裝置也大有改進,不僅五官、四肢可動,還能做一些高難度的動作,因而在舞臺藝術效果的表現上有了極大的突破。

  如今,經兩千餘年的發展,中國傳統木偶大致可分為杖頭木偶、提線木偶、布袋木偶和皮影四大種類。評論家毛時安以「江湖」「露天」「民間」為關鍵詞,勾勒出傳統木偶的文化特徵:

  「中國木偶的演唱和道白,用的大多是本地的小戲小調方言,表演的也大都是各地方戲曲和地方歌舞的內容,是地方戲曲和民間歌舞最重要的傳播載體……它的演出主體是那些名不見經傳、僅僅流傳在父老鄉親嘴巴上的那些民間藝人。它的演出在露天在野外,走到哪裡,演到哪裡,甚至連簡陋的舞臺、幕布、遮擋都不需要。」這些小木偶一路走、一路唱,自覺地將中國文化的薪火一代代傳了下去。

  經營未來

  當木偶以各種形式遍布華夏大地之時,隨著上海開埠及經濟文化的發展,以演繹中國傳統劇目為主的木偶戲也隨之進入了這座城市。受海派文化的滋養,木偶戲在這片土地上逐漸發展壯大。2011年,海派木偶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和其他省市木偶戲的不同,就在於『海派』這兩個字。」何筱瓊說。海派木偶的精髓與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是高度統一、互為印證的:海納百川,吸收精華,但絕不照搬,而是取長補短,為我所用,不斷超越,始終創新。

  上世紀70年代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首次突破杖頭木偶僅有半身表演的局限;上世紀80年代的《紅寶石》,是匯集各種木偶特技的高難度之作;上世紀90年代的《春的暢想》,打破了唯有具象木偶才能表演的理念;進入21世紀後,《賣火柴的小女孩》突出了舞臺藝術的整體呈現,為耳熟能詳的世界名著注入了「中國式表達」;2015年的皮影戲《花木蘭》,則藉助多媒體技術大膽創新,不僅採用電影放映規格的銀幕尺寸,還打破傳統皮影僅在幕後設置燈光的結構,突出中國水墨特有的黑白美學……

  創新的動力和底氣,是和廣闊的視野密不可分的。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上海木偶劇團就頻頻出訪巡演、參與國際性專業賽事。從「走出去」到「引進來」,2009年,「金玉蘭」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暨邀請賽創辦,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木偶聯會宣布為該聯會內最高等級的專業賽事。當來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民族風格與特色的木偶藝術匯聚上海時,藝術節就不僅成為孩子們的節日,也成為木偶從業者展示、交流、學習、思考的盛會。

  9年來,上海木偶劇團國家一級編劇鍾曉婷切身感受著中西木偶在這個平臺上碰撞出的各種火花。

  「中西方木偶的不同,首先是定義上的不同。」鍾曉婷認為。當中國木偶的傳統觀念囿於杖頭、提線、布袋和皮影四大種類的局限時,西方同行們認為,只要在特定時間、地點,由演員操控的任何事物,都是木偶。在中國,木偶劇主要為少年兒童服務;在國外,木偶劇的受眾70%是少年兒童,30%為成人。中國木偶與傳統戲曲緊密相連,高超的操縱技藝讓外國同行讚嘆不已;西方木偶則被視為戲劇的一種,強調與觀眾的互動,注重傳遞創作者的理念與思考……

  但無論中西木偶有多少異同,相同的是,它們都經歷了2000多年的發展,從未衰落。「木偶藝術經營的是未來,」何筱瓊說:「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有兒童。木偶藝術所呈現的,一定是符合當時兒童的需求的,一定是年輕、充滿朝氣的。所以,木偶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但一定也是最年輕和時尚的,全世界的木偶藝術都是遵循這樣的理念走過來的。」(記者 曹靜)

相關焦點

  • 上海國際藝術節|「節中節」木偶藝術節,各種偶戲匯聚上海
    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節中節」——「金玉蘭」第六屆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將於11月1日至6日舉行。本屆藝術節邀請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13個木偶劇團參加,設有世界木偶劇精品展演、木偶藝術論壇、惠民演出三大版塊內容,6天帶來49場演出活動。
  • 湖南木偶戲精彩亮相「國際木偶劇藝術節」
    新湖南客戶端5月30日訊(通訊員 袁思蕾)今天,記者從省文化廳獲悉,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藝術團於5月28日受邀訪問摩爾多瓦出席國際木偶劇藝術節,並在當地木偶劇院舉辦慶祝中摩建交25周年專場演出。
  • 泉州刺桐幼兒園舉行第二十屆木偶藝術節
    日前,泉州刺桐幼兒園舉行第二十屆木偶藝術節,各種木偶的精彩「表演」讓前來觀摩的幼兒園園長們讚嘆不已。一年一屆的木偶節在這個幼兒園已舉辦了二十年。市木偶劇團的專業演員在木偶藝術節上表演  其中《閩臺一家親》木偶劇的木偶都是由該園老師自己製作的,木偶劇也是由老師自編、自導、自演的。
  • 小木偶展大樂趣 木偶藝術家許虹展木偶絕活(圖)
    小木偶展大樂趣 木偶藝術家許虹展木偶絕活(圖) 臨近兒童節,這場演出吸引了很多帶著孩子的觀眾,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演出中,小朋友們被精彩紛呈的節目吸引了全部注意力,場中除了掌聲還不時的響起「好精彩!」「真好玩!」的讚嘆。  在專場中,許虹和搭檔們為觀眾帶來了《嫦娥舒袖》、《板橋作畫》、《颯爽紅纓》、《昭君出塞》、《火紅日月》等精彩節目。人偶同臺踢槍打出手、木偶現場作畫、木偶變臉、噴火,一項項絕技看得臺下小觀眾是目瞪口呆。
  • 俄木偶劇團:中國觀眾具有令人驚訝的語感
    參考消息網11月12日報導 俄媒稱,俄羅斯鄂木斯克「阿爾勒金」木偶劇院戲劇項目負責人韋羅妮卡∙貝爾曼表示,中國觀眾具有令人驚訝的語感,劇團期待能再次為中國觀眾帶來喜悅。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10日報導,俄羅斯鄂木斯克木偶劇團於11月6日在上海木偶劇院登臺演出根據日本傳說改編的木偶戲《竹節公主》,並榮獲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金玉蘭」最佳劇目獎。貝爾曼說,「用母語在國外表演,總是一件讓人擔心的事情,害怕不能被理解。因此,把思想和感覺傳遞給觀眾,對於演員們來說,則變得尤為重要。
  • 繽紛世界偶趣橫生,第五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閉幕!
    (記者陳智勇)昨日下午,第五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閉幕式在晉江戲劇中心木偶劇場舉行,為本屆國際木偶節畫上圓滿句號。活動期間,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31個木偶藝術團在40多個演出點獻上了70多場異彩紛呈的演出,為世界木偶藝術交流增光添彩。
  • 木偶版《高機與吳三春》該劇獲2019年浙江省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扶持...
    戲劇小品曾獲浙江省戲劇匯演「最佳導演獎」;華東六省一市匯演「最佳導演獎」;省戲劇節「最佳導演獎」;編導的大、小型木偶劇《金鳳凰》《知縣與轎夫》《白蛇傳》《豬八戒背媳婦》《輕舞飛揚》《智鬥》等等劇目,獲「全國木偶金獅獎」、全國兒童劇大賽「優秀演出獎」、上海國際木偶節 「劇目獎」、省「新劇目大獎」、「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浙江省蘭花獎」等多項國家、省級大獎。
  • 「木偶之鄉」名副其實 文化瑰寶古城傳承(組圖)
    2014年,國務院網站發布《關於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資中中型杖頭木偶戲成功入選「傳統戲劇」類,實現了內江市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零突破」。  事實上,這是在2013年資中縣盤破門武術被授予「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項目」四川唯一一項武術類國家級體育非遺保護與推廣項目之後,資中縣的又一榮耀。
  • 津門網張秋煌:小木偶 大教育
    小木偶大教育—— 泉州市刺桐幼兒園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紀實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源於秦漢,歷史悠久,是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泉州提線木偶戲,曾出演五十幾個國家,享譽世界,是泉州璀璨的歷史文化名片。
  • 大型卡通兒童劇《木偶奇遇記》「六一」節精彩上演
    6月1日,國際兒童節,由貴陽演藝集團木偶劇團出品的大型卡通兒童劇《木偶奇遇記》匯報演出,在貴陽星光劇場粉墨登場。精彩的故事,可愛的卡通人物造型,贏得了現場百餘名小朋友的喜愛。《木偶奇遇記》是根據義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1880年創作的童話故事改編。
  • 巨型木偶城堡、燈光藝術節……這個冬天,魔都各大商場迎新「放大招...
    巨型木偶城堡、燈光藝術節……這個冬天,魔都各大商場迎新「放大招」!萬代南夢宮NAMCO遊戲裡的經典元素在商城各處可見,吃豆人、大蜜蜂、坦克大戰這些聽起來叫人熟悉的形象得以以新姿態出現在上海夜空,和閃爍霓虹一起點亮冬日夜晚。商場頂樓摩天輪也有驚喜,那些過去出現在小小遊戲屏中的形象,躍然空中圓環。
  • 廈門「木偶世家」以布袋木偶戲演繹「掌上大乾坤」
    從布袋木偶戲的表演技巧、製作工藝、歷史背景到一家三代人的傳承故事,小姑娘的解說娓娓動人。  這個只有17歲的小姑娘名叫詹皓晶,別看年紀小,她可是布袋木偶戲新一代的傳承人。詹皓晶的外公是著名的木偶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袋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莊陳華,母親是廈門布袋戲傳承人莊晏紅。在外公和母親接連為木偶戲文化「代言」後,詹皓晶將木偶戲文化帶到了更廣闊的舞臺上。
  • 木偶劇走進幼兒園為國際木偶節暖場
    藝術家正在為孩子們表演木偶劇距第21屆國際木偶聯合大會暨國際木偶節本月27日正式開幕還有最後幾天,記者獲悉,木偶表演團隊已經走進了幼兒園,奉上精彩木偶舞蹈和故事表演,提前讓孩子們一飽眼福。孩子們席地而坐,目不轉睛地盯著臺上的一舉一動,原來是在欣賞木偶劇。此次的演出團隊是國家一級演員、木偶表演藝術家吳文惠帶領的木偶小分隊。只見吳文惠和搭檔們手中的木偶正在靈活地舞動,木偶們身著長裙以一場優美民族舞開場。接著,童真童趣的布袋手偶表演了一出精彩的《兄弟打虎》,兩個木偶兄弟身穿古裝,舞刀弄槍,形象和動作異常逼真。
  • 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天空12小時活動:一場藝術親子盛會
    上海城市草坪音樂廣場入口處,集市區的小舞臺上,街頭藝人表演不斷檔上演,川劇變臉、小丑表演引來陣陣叫好。在上海城市草坪音樂廣場和上海音樂廳中,持續12小時的藝術狂歡不間斷進行。這是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辦公室、黃浦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天空」12小時特別活動,今年的主題是「未·玩城」。
  • 木偶崑曲今何在?
    在他的臥室裡,有一個大衣櫃,裡面珍藏著他的「寶貝」——一個小花臉木偶。    花臉木偶高約60釐米,重約七八斤,頭部精雕細刻,塗有胭脂,眉目傳神。木偶的戲服用手工縫製,精細考究。據木偶崑曲傳承人施曉明介紹,這個祖傳的木偶可扮演《長生殿》裡的高力士、《西廂記》裡的法聰和《白蛇傳》裡的小和尚,「這個木偶見證了洪福木偶崑曲團的興盛和長達百年的發展。」
  • 市博物館裡的大木偶劇院明年亮相——
    市博物館裡的大木偶劇院明年亮相—— 2020-12-14 12: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荷蘭木偶劇團走進仰恩大學演繹《帶尾巴的蛋》
    閩南網12月13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通訊員 柯曉軍)上周末,「2017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季」泉州分場走進仰恩大學。來自荷蘭的木偶劇團——伊拉範德拉,為仰大學子演繹經典木偶劇目《帶尾巴的蛋》。
  • 非遺傳人曹章玲:做好牽線木偶背後的女人
    李凌 攝  牽線木偶的掌控者  據記載,高州木偶於明朝萬慶年間由福建傳入的布袋木偶發展而成,400多年來,一直是民間迎神賽會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  「表演木偶戲比自己演戲還要辛苦。」曹章玲說,表演者不僅要學習表演的唱、念、做、打基本功,還要學習如何靈巧地操控木偶,讓觀眾感受到木偶表演的生動逼真。
  • 福建寧化:非遺文化「圈粉」少年 提線木偶「牽動」美好童年
    木軸、轉盤、鐵鉤……撩開木偶色彩斑斕的服飾,精巧的小機關一覽無遺。「學好木偶戲要苦練『舉捻抖』三項基本功,『舉』功主要鍛鍊託舉木偶的穩定性,『捻』功重在訓練操縱木偶的靈活性,『抖』功重在操縱木偶的步伐。」賴家麒從最基本的舉木偶教起,強調要通過舉、拉、收、放、翻等動作和腳身的快、進、緩、舒等步伐表現劇中的人物形象。剛開始,學生動作不協調,手中的木偶經常相撞,繩子纏成結。
  • 泉州提線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報告
    除此之外,還及時搶救復原了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非遺保護價值的全套祭祀戲神儀式《大出蘇》,全體演職員參加每年舉行的春秋兩祭,讓大家共同體認劇種悠久傳承歷史,感念前輩藝術家的功德,誓言堅守劇種藝術,承擔傳承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