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扶貧丨林草人在羅城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5 澎湃新聞

「我們每天在公司上班,家人在家裡製作菌棒。公司以成本價把毛木耳菌棒給我們,再統一收購毛木耳。依靠毛木耳生產,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滋潤。」在廣西羅城大福盈墾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毛木耳生產原料堆旁的務工者,描述著自己的美好生活,爭相對國家林草局掛職幹部,廣西壯族自治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委常委、副縣長李平先豎起了大拇指。

羅城是我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因風景秀麗「山頭尖」、文化傳承「筆頭尖」、美食誘人「筷頭尖」,被譽為「千年仫佬,三尖羅城」。由於地處石漠化重災區,羅城扶貧脫困任務相當艱巨。2015年,國家林草局主動承擔了包括羅城在內的桂、黔石漠化區域4個縣的定點幫扶任務。選派幹部掛職人才幫扶是林草特色定點扶貧工作體系最重要的內容,李平先是脫貧攻堅關鍵時期國家林草局選派到羅城掛職的4名幹部之一。

從北京到邊城,掛職人兩牽掛

李平先2019年10月16日赴羅城掛職以來,圍繞生態旅遊、食用菌產業發展、護林員隊伍管理、國家儲備林貸款項目、林地回收等開展了大量工作。

李平先家中有4位老人和1個小孩需要照顧,89歲的嶽父已在病床上昏迷了兩年多。「國家林草局人事部門組建2019年到貧困縣掛職幹部隊伍時,局辦領導鼓勵我報名。我多年來一直在中央機關工作,基層是什麼情況沒有切身感受,身上缺少泥土味,加上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時刻,如果能在一線和基層的幹部群眾一起做一些具體工作,將會讓我的人生更加豐富、更有價值。」李平先回憶說,「掛職一個月後,嶽母來電話讓我趕緊去趟醫院。我才意識到,嶽母不知道我在千裡之外的廣西邊陲,更不知道我要在這裡常駐兩年。」

同期,國家林草局還選派何見、塗翔宇到羅城掛職,分別擔任羅城縣林業局副局長、羅城縣扶貧辦副主任。2020年10月,國家林草局再次選派張英帥赴羅城縣納翁鄉民族村掛職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何見主要負責扶貧和林業項目的對接、協調和聯絡,並協助李平先開展林業工作。「我被安排住在東門鎮林業站,比較偏僻,三面環山,距縣林業局4公裡多,晚上周邊沒人居住。起初走路上下班,後來由於經常加班,買了一輛電動車。」何見說,「為了讓我踏實工作,愛人把工作辭了,在家照顧5歲和2歲的孩子。」

塗翔宇除了扶貧辦的工作,還協助李平先開展林業生態脫貧攻堅。扶貧辦是脫貧攻堅一線部門,工作任務重。他的體重曾在兩個月內降了30多斤,還因氣候不適應和連續高強度工作,導致左耳突發性耳聾和左腿溼疹潰爛,由於工作繁忙錯過了最佳治療期,致使留下了病根,左耳聽聲模糊。

張英帥在村裡主要負責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黨建等工作。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很多材料需要整理。眼下,他正在圍繞「六好」示範村項目,開展建宣、黨建、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為了提升鄉親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品質,實現鄉村振興,再苦再累都值。」張英帥說。

以羅城縣為代表的國家林草局4個定點縣的掛職幹部,在基層工作中不斷錘鍊自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從森林到山水,生態美旅遊強

羅城「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內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0.28%。

2019年12月,國家林草局同意建設木欒屯特色生態旅遊扶持項目。項目把生態保護和旅遊產業發展有機結合,主體功能定位為集文化體驗、觀光遊憩、休閒娛樂、康體養生為一體的新型特色生態旅遊綜合性服務場所。

「建成投入運營後,將為當地50餘戶農民提供長期穩定的就業崗位,帶動周邊村屯100多戶在生態旅遊附加產業上增收。」何見說。

該項目位於小長安鎮小長安社區木欒屯,2020年3月開工建設,分為森林康養區、特色民宿區、花海遊賞區、生態採摘區、休閒體驗區、園藝展示區等六大功能片區,建設總面積700畝。

項目400萬元的建設資金來自國家林草局生態扶貧基金。圍繞基金使用方向,李平先廣泛開展調研,提出6個項目建議,並認真分析每個項目的利弊供縣委、縣政府決策。方向確定後,為確保資金的使用效果,他親自參與項目規劃設計,與林業局、當地合作社負責人及設計人員共同商議建設內容。同時,協調羅城縣住建局、文體局、水利局投資建設相關設施。

生態產業是羅城掛職幹部重點關注的方向。如今,小長安鎮米椎林景區、棉花天坑旅遊度假區、燕山生態農業觀光示範基地等生態產業項目正在發展壯大中。

建基地興產業,讓富裕成永遠

過去,廣西國有林場林地常被周邊群眾變相侵佔、蠶食。自治區林業局決定在全區範圍內開展國有林場林地回收工作,並納入績效考核。

「我帶領工作隊用了1個月時間,深入村屯,講解政策,化解矛盾糾紛,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了全縣3800餘畝的林地回收任務。」李平先說,「在陌生的工作環境中,挑戰是多方面的。如何與基層幹部融為一體,理出工作頭緒,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我的原則是,基層同志幹得好的事我不插手,要積極從工作難點中找切入點,力爭把工作難點幹成工作亮點。」羅城在此項工作上獲得了加分。

圍繞縣委、縣政府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戰略意圖,李平先接受了新任務。年初疫情隔離期間,他通過電話向各地企業家學習,向專家請教。返回羅城後,他廣泛調研,與當地幹部職工探討,半個月的時間,形成了以發展毛木耳項目為龍頭、帶動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思路,獲得了國家林草局和羅城縣委、縣政府的高度認可。

毛木耳生態產業扶持項目位於東門鎮大福村,佔地11畝,總投資1160萬元。其中,國家林草局生態扶貧基金資助700萬元,地方政府配套300萬元,大福盈墾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自籌160萬元。年產毛木耳菌棒600萬棒、鮮木耳500萬公斤,建設年加工毛木耳絲50萬公斤的加工生產線一條;在羅城縣東西南北4個鄉鎮建設6個毛木耳生產示範基地,輻射帶動50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李平先介紹說,項目投產後,加工廠就是貧困戶的「印鈔機」,6個基地就是農民身邊的技術學校,將為當地提供近200個就業崗位,還將吸引更多農戶參與到毛木耳產業發展中,逐漸形成完整的生產鏈。

「在基層工作,只要真正心繫百姓,廣泛依靠群眾,虛心向群眾學習,以身作則,廉潔自律,心無私利,敢於面對矛盾,敢于堅持原則,對事業高度負責,就一定會獲得幹部群眾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信賴。」李平先說。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記者:劉曉霞 康勇軍 趙芳

原標題:《林草扶貧丨林草人在羅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