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文化的危機意識是如何煉成的

2020-12-25 i黑馬

來源丨筆記俠(ID:Notesman) 文丨蔣國強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主題是「華為文化的危機意識是如何煉成的」。主要從4個方面進行分享:

第一,企業文化與創業界的核心理念;

第二,華為如何強化員工的危機意識;

第三,華為發展過程中如何化危為機;

第四,華為的危機管理對我們的啟示。

01

企業文化與創業者的核心理念

華為公司於1987年正式成立,當時任總和五個夥伴一共集資2萬塊人民幣,開啟了創業之路。經過7年的發展,華為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發展成為熱門的企業。

當時,到華為參觀的領導都說華為的發展非常快、華為的文化非常好,我們的員工也總把華為的文化掛在嘴上,那麼究竟什麼是華為文化呢?華為高速發展的原因究竟在哪裡?

1.華為的外顯文化和價值標準規範體系

文化究竟是什麼呢?抽象的解釋是,文化是人或者組織在交付的過程中,形成的價值標準或者規範體系。

從理論上來說,一個公司文化模型類似於一種洋蔥模式,外界看到的都是文化的外顯部分,裡面則是價值標準和規範的體系。

如今,隨著華為做大做強,世界各地都傳遞著華為的一些基本文化符號,如「勝者舉杯相慶,敗者拼死相救」「不讓雷鋒吃虧,不讓焦裕祿穿破襪子」「燒不死的鳥是鳳凰,從泥坑中爬起來的是聖人」「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等。

這些廣為流傳的文化符號形象地構建了外界眼中的華為文化形象。但實際上,華為內部存在著更規範的價值標準。

從1994年年底,華為就開始思考總結華為發展的根本原因,到了1995年,任正非已經不滿足於只總結髮展原因,他開始思考華為公司發展的價值標準和規範體系究竟是什麼?

於是,公司請人大教授彭劍鋒、包政、吳春波等開始起草華為公司基本法,到1996年年底,華為基本法第一稿就出來了,一年多後,基本法正式定稿。

在1998年的3月28日,任總專門就基本法發表了一篇非常詳實的講話,題目是《要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對華為基本法進行了深刻的闡述。

必然王國的意思是我們對自然規律、客觀規律還沒有完全的認識,因此很難駕馭和控制這些規律,主觀上還會受客觀規律的制約。自由王國是已經制定了一定的規則,我們按照這個規則去引導制約主觀行為,使之按照我們所期望的邏輯來運作,也就是說我們要掌握一套標準和規範的體系。

《華為基本法》清晰地闡釋了華為的規範體系。讓我們來看一下:

華為基本法第一條:華為的追求是在電子信息領域實現顧客的夢想,並依靠點點滴滴、鍥而不捨的艱苦追求,使我們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

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通過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使內部機制永遠處於激活狀態。

華為基本法第二十五條:華為向顧客提供產品的終生服務承諾。

我們要建立完善的服務網絡,向顧客提供專業化和標準化的服務。顧客的利益所在,就是我們生存與發展的最根本的利益所在。 我們要以服務來定隊伍建設的宗旨,以顧客滿意度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準繩。

從這兩條基本法的摘錄來看,《華為基本法》不僅是華為人的行動準則,還是華為崇尚的價值標準的濃縮。

那麼華為的價值標準究竟是什麼?在2003年,《華為人報》發表的一篇文章裡非常清晰地闡釋了:華為的價值標準就是為客戶服務,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

2.華為明天就會垮掉

文化的內核是基本假設,任正非的基本假設(也是他每天都在提的)是:「華為明天就會垮掉。」

在一次國際諮詢會上,華為公司的英國顧問期望任總能談一談未來10年或者20年的遠景,當時任總說了兩個字:「墳墓」,這就是任總對華為未來的假設。

曾經,他的顧問田濤寫了一本書,原名叫《卓越與孤獨》,意思是華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家企業,但是它站在高處非常的孤獨。但是任正非了解後說:「華為稱不上卓越,我們天天想的就是如何避免死亡。」所以這本書後來就換了一個名字——《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

任總曾說:「假定是人類最偉大的思維方式」,實際上這句話說的是他自己。之所以有這樣的假定,和他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的。

在2001年,任總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我的父親母親》,文中描寫了他的童年生活:

「我們兄妹七個,加上父母共九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資來生活,毫無其他來源。本來生活就十分困難,兒女一天天在長大,衣服一天天在變短,而且都要讀書,開支很大,每個學期每人交2-3元的學費,到交費時,媽媽每次都發愁……

我們家當時是每餐實行嚴格分飯制,控制所有人慾望的配給制,保證人人都能活下來。不是這樣,總會有一個、兩個弟妹活不到今天。我真正能理解活下去這句話的含義。」

3.企業發展就是走向死亡的過程

人大教授黃衛偉曾經給任總發了一個資料——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個定律說:自然社會任何時候都是由高溫自動向低溫轉移,在一個封閉系統當中,最終都會達到熱平衡,溫差消失,再也不能做功(物理學術語)了,這個過程就是熵增的過程,最後的狀態就是熵死。

任總發現,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實際上有著同樣的規律,對於企業而言,企業發展的自然法則也就是由低到高,逐步走向混亂,並最後失去發展的動力,於是,他將「熵」的概念引入在企業管理過程中。

但是,關於「熵」在企業管理中具體代表什麼,能幫助企業做什麼,任總還不確定,所以他安排顧問田濤,花一年的時間專門研究企業的興亡。

田濤經過一年的努力,把他的研究成果在公司內進行分享:

「作為一個組織,都有與生俱來的陰面和陽面。陰面是阻止企業發展的要素,陽面是能夠促進企業發展的要素。企業中的正負能量都是存在持續的相互的較量,最後就是看誰能戰勝誰了。

對於企業來說,不可避免的陰面有三個方面:腐敗、山頭、疲勞戰(隨著企業的發展,慢慢就會平庸,慢慢就會懈怠)。

企業發展一定有這三個方面在影響著企業,在拖企業的後腿,所以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它的衰變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最終走向死亡是不可逆的。」

我們知道中國企業平均的壽命是三年時間,所以企業的興亡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非常的重要。企業最終的命運一定是死亡,那麼華為能幹什麼?我們想做的就是活下去,所以任正非提出:我們最低的綱領是活下去,我們的最高綱領仍然是活下去。

企業家的理念非常重要,關鍵是怎麼樣活的更久,怎麼樣活得更健康。

2000年,華為公司開始績效管理改革時,任總說:

「活下去是企業的硬道理,一個人再沒有本事,也可以活到60歲,但企業如果沒有能力,6天都活不下去。企業每時每刻都面臨著外部變化莫測的環境、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內部複雜的人際關係,所以企業要長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就是如何活下去,因此要積極尋找活下去的理由和活下去的價值。」

02

華為,如何強化員工的危機意識?

1.讓員工感知到危機

讓員工感受到狼來了,讓員工體驗到懸在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劍,我們要讓員工融入到有序的折騰中,同時要讓員工參與到強身健體,當然,還要讓員工看到未來的希望。

任正非在向中國電信、中國網通宣講華為基本法的過程中,整理了一篇文章叫《華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在這篇文章當中,任正非說:

「我們不忌諱說公司處於不利的因素,我們公開公司當前存在的問題,是讓員工習慣受到這種壓力,激發員工拼命努力的熱情。很多的企業都把問題藏起來,而華為主動的公布。公司現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管理落後,比技術落後的差距還要大,華為公司一無所有,只有靠知識技術,靠管理等。」

華為基本法第六十條:我們不搞終身僱傭制,但這不等於不能終身在華為工作。我們主張自由僱傭制,但不脫離中國的實際。

太平意識必須長期受到打擊,否則公司就可能邁向沒落。任正非還說:「10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

正是任正非的危機意識,讓華為走到了今天。但是危機意識僅僅體現在老闆或者高層,有用嗎?我們需要把它傳遞到每一個人。

歷史總是優勝劣汰的,我們必須力爭晚一些被淘汰,但我們永遠左右不了歷史,「千古盛亡多少事,不廢江河萬古流」,多少公司在繁榮鼎盛的時候轟然倒下。在通訊領域,摩託羅拉、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西門子等都是在鼎盛時轟然倒下,鮮花的背後可能就是墓志銘了。

所以我們要廣泛展開對危機的討論,比如,討論華為有什麼危機?你的部門有什麼危機?你的業務流程,你們的科室有什麼危機呢?這就是把危機傳遞到每一個員工。

從1995年開始,華為的發展一直很順利,1995年14億,1996年26個億,1997年41個億,1998年89個億,1999年180個億,2000年220個億,每年的營收都在往上增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老闆發表了一篇講話《華為的冬天》。

「我們公司從上到下還沒有真正意識到危機,當危機來臨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措手不及了。現在是春天了,冬天已經不遠了。我同你們在座的所有人一樣,一旦華為破產,我們都將一無所有。」

2.幹部的末位淘汰制

我們光讓員工感受到危機是不夠的,一定要讓員工體驗到。

1995年,華為業務發展相當不錯,但是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我們的業務在農村發展的很好,但是在西北的一個城市的項目過程中全軍覆沒,所以讓任正非感知到問題的存在,也就是說華為只習慣於在農村打仗。

因此,1995年任總提出了二次創業的構想,為了實現二次創業的目標,他提出了4個「大」——大市場、大科研、大系統、大結構,最根本的訴求是實現從農村到城市的轉變。

1995年年底,策劃了一個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影響的事件——市場部集體大辭職。老闆希望通過這次事件實現從市場銷售向市場營銷的轉變,我們的遊擊隊作戰向職業化正規軍轉型。

1996年的1月開啟了華為公司的幹部淘汰制,而且從原來的沒有規定變成了死規定,該規則要求10%的幹部末位淘汰。

沒有淘汰就沒有活力,所以華為公司的幹部培養機制就是選拔加上淘汰制,不斷地選拔,也不斷地淘汰,激發組織的活力。

3.活力曲線

一個18萬人的企業怎麼管?任總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抓好兩頭,這是來自於通用的活力曲線——不管多少人,一定要抓好做得最好的10%和做得最差的5%,這樣企業就有活力了

我們要讓那些做得最好的員工有更多的成長機會,做得最差的就淘汰掉。讓每一個員工體驗到頭上有一柄劍,如果沒有這柄劍大家都安逸了,企業最後就面臨著死亡。

4.有序的折騰

任正非說我們要治中求亂,亂中求治,實際上也是有序的折騰。

比如,現在中高層幹部做銷售業務做得非常好,那麼就改行做服務,服務做得非常好就去管人力資源。如此不斷的循環,對個人來說,就不斷面臨著新的壓力和挑戰。

5.強身健體

光有序折騰還不夠,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強身健體。任正非說,「企業能否活下去,並不是取決於別人,而是取決於自己;也不是因為別人不讓你活,而是自己沒法活。」因此,企業活下去的基礎是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這樣企業才能發展壯大。

那麼,企業如何強身健體,實際上就是盡一切努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6.讓員工看到未來

華為公司天天講危機來了,風險來了,這還不夠,我們必須讓員工看得到未來美好的前程。

在1993年,任正非就跟福建的客戶談華為公司要8分天下,到了1995年,他已經不滿足於8分天下了,「我們要成為世界級的通訊設備公司,達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標」。

任正非說這句話時,很多人都不相信,而現在真的實現了,2006年華為公司成為行業的老三,2009年華為成為了行業的老二,2013年華為成為行業的老大。

現在,距離我們成為行業老大過去了6年,在2019年我們又提出了新的訴求,過去我們僅僅是為了掙點小錢,現在我們是為了戰勝美國。這就是我們的願景,也是我們的希望。

總結一下,強化員工的危機意識,一邊讓員工認識到你的不斷折騰,不斷告訴他狼來了,另一邊要給員工希望,給員工美好的願景。

03

華為發展過程中,如何化危為機?

華為的發展歷程中,遇到過諸多突發事件,從供應商的斷貨、思科智慧財產權的訴訟,到美國的斷供,華為從不缺少挑戰。

1.危與機的並存

在1962年,美國經歷了一場非常嚴重的危機——古巴飛彈危機和俄羅斯的核戰,在這樣一種大的危機面前,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找到中國的一個大學者問到:聽說,中文裡對危機有不同的理解,能不能介紹一下?

大學者說到:中文裡的危機有兩個解釋,危是危險的意思,機是機遇的意思,危險中包含著機遇,機遇中蘊含著危險。

意識到這一點,實際上對企業的發展非常重要。

① 供應商的斷貨

90年左右,為華為供貨的企業被另外的企業收購了,開始不給華為公司供貨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任正非做出了自我研發的決策。於是,我們開始自己組裝,做了第1代產品,到了第2年,我們就開發了自有智慧財產權的用戶交換機,產品型號BH03。

所以是斷貨,讓華為走上了自我研發之路,到了93年,在鄭寶用帶領下,華為開發了第一代面向郵電系統的數字程控交換機,產品名稱CC08,這也決定了華為公司的發展道路從農村逐步走向城市。

② 思科的智慧財產權訴訟

1994年年底,華為首次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國際通訊展,第2年華為就開始了海外拓展之路。到了2000年,華為在海外的業務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到了2003年,已經開始對思科形成了一定的威脅。

2003年元旦後,思科在美國發起了對華為的智慧財產權訴訟,這對華為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是,2004年中,這場官司被華為成功化解。

商場如戰場,誰能夠幫助你呢?

任正非在部隊的時候是學毛選的標兵,毛主席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當華為面對思科的訴訟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思科的敵人是誰?最後,我們成功跟思科的最大的競爭對手,——3Com走到了一起。

歷時一年半,這場官司自然的就被華為化解了。

思科的總裁錢伯斯說:我要去看一下,華為憑什麼跟我思科握手言和?當年的思科是業界的巨無霸,華為公司還非常的弱小。但是錢伯斯離開華為前的最後一句話是:華為是最強硬的競爭對手,我非常尊敬華為。

當然這是其中的一場官司,很多的企業認為這場官司打了就結束了,但是在華為沒有結束,因為,思科對你發起了智慧財產權的訴訟,但它不會是最後一個,將來還會有更多的公司會起訴你。

正因為考慮到這個問題,我們做了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主動的跟西方公司溝通智慧財產權,主動的交錢,同時加大研發投入,2018年華為公司研發投入達到1000億人民幣,現在在智慧財產權方面,華為公司是中國第一,全球第一。

很多的企業都想獲得高新技術的資格,想通過這個完成領導交辦的任務,或者為了方便資本運作,但實際上華為從來這麼沒有想過,華為投這麼多錢只有兩個目的:保證華為公司在全球暢通無阻和成為與西方公司交換的砝碼。

全球暢通無阻還沒有完全實現,因為美國就進不去,經過了多年的努力,好幾任的總裁都在美國倒下。所以智慧財產權是為了提升核心競爭力,而不是為了50萬、100萬。

③ 法國的阿爾斯通帶來的啟示

這家外國的企業深深地影響了華為公司。

阿爾斯通是世界500強,在全球涉足的領域非常廣,包括能源、配電、運輸等,但是自2000年開始,這家企業連續做了三個決策錯誤,導致它的現金流出現短缺。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阿爾斯通決定把自己的能源業務賣掉,當時有兩家公司具備購買能力,最早接觸的是美國的通用電氣,後來德國的西門子也介入進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的西門子越來越佔優勢。

這時,美國政府突然出手,開始展開對法國阿爾斯通的調查,到了2014年判決結果終於出來了——阿爾斯通認罪。

這件事對華為的啟示是什麼?華為公司2006年成為行業老三,2009年成為行業的老二,2013年成為行業的老大,原來在通訊世界有若干的大企業可以跟華為抗衡,但是,到了2013年這些企業已經不足以與華為抗衡了。

這時,任正非的壓力非常大,當國外的企業不足以抗衡中國企業的時候,外國的政府會做什麼呢?阿爾斯通事件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案例。

2.容災與補洞

2011年,任正非就認識到這個問題:華為即將成為行業的老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如何能夠更長遠的生存下去?

那一年,有一部非常火的災難電影《2012》,任正非也看了,他想:「當華為公司的災難來臨,誰能拯救你呢?」。於是,華為開始建造自己的諾亞方舟——2012實驗室。

2012實驗室規模非常大,從此,華為公司開啟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路——把研究和開發分離,研究是花錢把不知道的變成知道的,開發是想辦法把知識變成錢,既然不一樣,我們從組織上就要進行隔離。

2012實驗室就是華為公司打造面向未來的諾亞方舟,公司要創新,創新得有目標,華為要活下去。

2012年,任正非跟2012實驗室的幹部專家進行座談時,有人就提出來了:現在的手機作業系統已經三分天下了,我們華為公司哪有機會再進入作業系統這個領域呢?

任正非說:「正常情況下,我們是沒有必要這樣做的,進去這個市場也非常難,但是,一旦哪一天安卓系統不讓你使用了,或者讓你使用,但是每一臺手機收費100美金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這件事情,真的像他預測的那樣,2018年安卓就在歐洲開始收費了,這就是任正非的遠見。

後來,我們的作業系統做出來後,有人又提出:我們現在做出來了,為什麼不投入商用呢?任正非說:「現在還沒有必要商用,安卓是免費的,我們為什麼要用自己的東西呢?華為做的這些產品都是為了容災,哪一天真正不行了,我們再投入商用。」

1991年華為就開始了晶片的開發之路,到了2004年,我們正式成立了華為海思,聚焦晶片的開發上面。

在晶片開發上重要的戰略點也是容災,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一定要想到你的戰略控制點究竟是什麼,如果沒有戰略控制點,你就會被別人死死地掐住脖子。

實際上,現在也是華為公司最困難的時候,2019年華為的心聲社區專門評選的華為熱詞中有一個是——補洞。

任正非說:華為有4000多個洞,因為早年開發產品時,我們都沒有想過美國不供貨的時候究竟是什麼樣子。

所以,從2019年年初開始,擺在華為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補洞。

任正非在誓師大會上發表了一個講話,他說:極端困難的外部條件,把我們逼向世界第一。敢戰方有前途,善戰才有勝利,面對困難要有心有驚雷而面不改色的定力。

到了下半年,華為運營商的補洞工作終於完成了,然後又對負責消費者業務的同事們說:「我曾經講過鋼鐵是怎麼煉成的,當前華為的狀態就是在煉鋼,過去我們是為了賺點小錢,現在是為了戰勝美國。」

3.應對危機,要提前做好準備

2019年,華為公司一季度的業績同比增長39%,上半年同比增長了23%,全年同比增長了18%,達到了8500億。相對來看,哪一家企業能夠承受這麼巨大的打擊嗎?在美國動用國家的力量遏制華為發展的背景下,華為仍然能同比增長18%。

危與機是並存的,關鍵是如何準備能量,如何提升化危為機的能力。華為公司為了過冬,有不少的準備的過程和動作。

① 利刃向內

實際上,華為特別重視管理變革:

1997年前後的一系列的變革,讓華為從遊擊隊變成了正規軍;

2005年前後又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讓華為從正規軍變成了國際化部隊;

2009年華為成為行業老二後,又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讓華為從國際化走向了全球化。

② 忍痛割愛

2000年金融危機,IT行業的泡沫來臨的時候,華為賣掉了華為電氣,以7.5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的愛默生;

2003年,當美國的思科發起對華為的訴訟的時候,華為跟3Com成立了合資公司,就是位於杭州的華為3Com;

前段時間聽到了一個新聞,華為打算把華為海洋賣掉了。儘管2019年已經扛過去了,2020年會是什麼樣的?無人知曉,華為要準備更多過冬的棉衣。

04

華為危機管理帶來的啟示

任何一家企業來,在任何發展時期,都有可能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這些風險可能來自外部的環境和競爭對手,也可能來自企業內部,所以任何一家企業都要加強危機管理。

華為對危機的管理非常重視,這種管理對可以帶來三方面的啟示:

1.危與機並存,彎道可超車,蕭條不是危機的唯一結果

每次危機都可能面臨著新生,因為危機正是重新洗牌,構建競爭優勢的最好時期。

華為在2000年的危機中實現了超越,危機對華為來說就是一次機會,因為這種危是全局的,不僅僅針對華為公司的,那時,大家都面臨著一個特殊的困難時期,這個時期是實現超越的好機會。

2.光有思維是不夠的,還要準備過冬的棉衣

在華為看來,這個棉衣就是不斷地強化管理。任正非說過:「產品都會慢慢隨著時代被淘汰,當年我在一線時負責銷售的產品早已經不存在了,唯一能留下來的就是管理體系,管理體系它是有生命的,同時又是無生命的,所以我們說要不斷的加強管理體系的建設。

管理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是組織能力的建設,建設組織能力意味著要把能力建立在組織上而不是只依靠個人。華為30年的發展,靠的就是不斷提高組織的能力。

3.保持組織體系的持續優化,關鍵在觀念

2017年,任正非前往加拿大訪問4所大學時,發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講話,題目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漿糊粘接世界智慧》。

一杯咖啡代表開放,就是要多與外界交流、學習。其實,華為的管理都是學來的,任正非說:華為公司像洋蔥一樣,一打開是歐洲的,再打開是美國的,再打開是日本的。

一桶漿糊是膠水,我們用這種膠水把18萬人粘起來,變成一個團隊,變成一個整體,同時,還要把我們的客戶、供應商緊緊地粘在一起。

簡單總結就是,華為的危機文化其實就是居安思危,以終為始,不斷學習。長盛不衰的文化靠著兼容並包,集百家之長。一家偉大的企業也同樣如此。

相關焦點

  • 任正非再登《時代》泰鬥榜單,從華為神回復,看華為的危機意識!
    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上榜業界泰鬥名錄,這已是他多次登上該榜單,《時代周刊》曾這樣評價他:「任正非是一個為了觀念而戰鬥的硬漢。」然而華為並不領情,回復了一張二戰時渾身彈痕累累的伊爾2轟炸機正空中艱難飛行的照片,並標註「我們還在痛苦中,不知道能不能活下來」。三十年來,華為一直是這樣默默前進、披荊斬棘走過來的,任正非傑出的領導力和華為企業文化深深影響著商界和時代。
  • 孟晚舟事件,華為為何出奇的冷靜與克制?解碼華為的危機管理邏輯
    正如任正非在《華為的冬天》所要表達的那樣:華為就是在危機與憂患中一步步走向強大的。這是一家危機感特別強的企業,華為的危機管理和意識,在世界企業中都屬少見。一部華為成長史,就是一部危機管理史。  那麼,此次事件中,華為為何選擇冷靜與克制?華為的經驗又有哪些地方值得其他企業學習?
  • 職場人要有「危機意識」,要懂得《天道》「未雨綢繆」的強勢文化
    除了「育兒」外,給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方圓」這角色,他本來日子是過得很愜意的,卻中年危機,意外失業。自以為「收入」穩定、有房有車,一路順風順水,就小富即安,不思進取了。溫水煮青蛙,對工作失去了警覺,結果被公司開掉。
  • 夠意思,夠朋友,有後手的華為,正在依靠中國文化渡過難關
    面對美國的打壓,說華為已經成功挺過去還為時過早,但至少現在華為還沒有倒下。不管最終的結局如何,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華為能夠堅持近兩年的時間,已經是個奇蹟。面臨相似危機的,前有法國的阿爾斯通,最終被美國通用收購,近有同在通訊領域的中國中興公司,結果以認罰接受監督了結。
  • 民族文化認同危機意識下的法國文化政策嬗變機制研究
    民族文化認同危機意識下的法國文化政策嬗變機制研究* 鄧文君 (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州 510632) 摘 要[目的/意義]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引發了民族文化認同危機,在文化全球化的語境下構建本民族文化認同成為當下各國文化發展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
  • 華為雲宕機事件,折射華為式危機公關的得與失
    4月10日,華為雲出現故障,用公關的術語來說,是遇到了危機。一個雲廠商,無論技術有多強,都不可能保證100%不出問題,關鍵是出了問題之後怎麼辦?如何進行危機公關?華為成立三十多年來,遇到過太多的危機,最大的危機當屬去年的美國禁令,堪稱是「滅頂之災」。在應對危機上,華為和其創始人任正非展示了非常獨特的危機公關之道,非常值得行業思考和借鑑。其一,危機公關的核心不是公關,而是以客戶為中心,去解決問題。
  • 華為面臨的危機:任正非的關鍵時刻
    任正非一篇《華為的冬天》將危機管理上升到公司戰略的高度,它提醒全員,危機是一定會來的,就是看你如何挺過?實際上,企業的發展無時不在危機中度過,誰能識別危機,直面危機,利用危機,誰就能活下去。創辦一家企業,就是在和危機賽跑,就是在和危機對賭。危機的管理,就是提高預見的水平和概率,而華為,可能正處於危機的高發期。
  • 永遠的華為床墊文化
    華為的床墊文化不在此列。  如果說企業文化是一棵大樹的話,企業的經營管理哲學就是樹根,核心價值觀就是樹幹,企業的經營業績就是枝頭的果實,而員工的工作慣行就是枝幹與綠葉。  在華為企業文化這棵大樹上,也有人們熟知的枝幹,這就是所謂的「床墊文化」,它是華為企業文化系統的組成部分,使華為的企業文化絢爛多彩,企業文化之樹因根深才會葉茂枝壯,葉茂枝壯才能結碩果。
  • 企業在戰略規劃時如何做好危機和風險管理(以華為為例)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變化可能來自內部(例如這兩天的中芯國際CEO公開信離職事件),也可能來自外部(例如華為這兩年遇到的M國制裁)。有的變化是好的,我們要積極擁抱,但是有的變化可能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因為會給企業的經營帶來風險和危機。
  • 縱觀華為,狼性文化不是萬能的
    這是華為任正非在《天道酬勤》裡面提到的華為文化。華為從初期的默默無聞一直到今天的享譽國際都離不開華為的「奮鬥文化」。成功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堅持不懈的努力。華為公司在建立的初期因為管理上沒有很科學的規劃,從而才產生了著名的「胡新宇事件」。「胡新宇事件」的爆發直接將華為以及任正非推向了風口浪尖的位置上,有著無數人在抨擊華為的企業文化以及「狼性文化」。面對這樣的危機時刻,華為公司可以說是毫不畏懼。
  • 光伏逆變器可靠性是怎樣煉成的——走進華為GCTC
    光伏逆變器可靠性是怎樣煉成的——走進華為GCTC光伏逆變器  來源:索比太陽能光伏網    2014/9/23 9:21:22  我要投稿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太陽能發電系統通常直接暴露在室外環境工作,經常遇到高溫、高寒、高溼、風沙大,淋雨,鹽霧等惡劣氣象條件。
  • 華為董事長郭平:繼續保持對海思的投資,不要浪費一場危機的機會
    IT之家附座談紀要全文:不要浪費一場危機的機會——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與新員工座談紀要首先歡迎各位同事加入華為,面對急劇動蕩的時機,邱吉爾有句名言 「不要浪費一場危機的機會」。如果說我有什麼建議,我期待大家有更強一些的好奇心和文化包容性,多了解所在的國家,多了解所在國家的文化,建立起更好的溝通,這是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的。公司提供好的工作環境,個人去適應,並且在這樣的環境內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是我們期望的。
  • 《華為人》推薦的三本書
    2020年9月1日,華為內部期刊《華為人》特別推薦了三本書——《未來簡史: 從智人到智神》、《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思維課》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特此分享。01《未來簡史》未來,人類將面臨著三大問題: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意識與智能的分離;擁有大數據積累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這三大問題,以及如何採取應對措施,將直接影響著人類未來的發展。
  • 任正非從華為冬天到床墊文化
    摘要:「華為的冬天」和「床墊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東西,是華為文化的同一個方面  各行各業都有許多在業內名氣非常大的企業,但通常都不為普通百姓所知,問題就在於他們所從事的領域與老百姓隔著一條鴻溝。  這麼多年來,華為也曾有過戰略轉型,也曾在業務架構上做過調整,但從華為的文化來看,始終沒有背離《華為的冬天》所喻含的深意。  前不久,華為一位25歲的員工——胡新宇因病毒性腦炎被診斷死亡。
  • 直擊華為MatePad:學習神器是如何煉成的?
    很多孩子為了操作便捷,都使用平板電腦學習,而家長們最大的憂慮就是孩子的護眼問題,以及如何能夠監管孩子使用平板電腦的時間以及應用。 4月23日,華為發布了一款專門針對基礎教育場景的平板電腦:華為MatePad。筆者在使用後頗為驚喜,因為TA切中了像我這樣的家長的痛點,有望成為小學、初中、高中等學生們的學習神器。
  • 華為鐵軍是怎樣煉成的?揭秘華為員工培訓的「5大核心」!
    華為CEO任正非如此強調員工培訓對於企業管理、員工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華為在國內IT界享有「黃埔軍校」的盛譽,華為培養出來的員工在為華為創造出「爆炸式」高速成長奇蹟的同時,也成為了通信業各大企業爭相追逐的對象。究竟華為的「人才培養」有何奧秘所在?我們或許可以從其員工培訓的5大核心特點中窺見一斑。
  • 新手必看 車輛空間感是如何煉成的
    新手必看 車輛空間感是如何煉成的[車友頭條-車友號-學車動態]  開車的空間感好不好,直接反應到就是駕駛員對於車輛整體位置的把握如何。學車的小夥伴們對此體驗最深的莫過於曲線行駛。下面我們就以曲線行駛為例,聊聊如何提高車輛空間感。
  • 華為最新發聲!面對急劇動蕩的時機,不要浪費一場危機的機會-巔峰贅婿
    面對急劇動蕩的時機,不要浪費一場危機的機會每經編輯:張楊運據華為心聲社區,日前,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與新員工進行座談,並對外公開了署名為《不要浪費一場危機的機會》的這次座談會紀要。郭平表示,會繼續保持對海思的投資,同時會幫助前端的夥伴完善和建立自己的能力。相信若干年後我們會有一個更強大的海思。
  • 「即刻危機公關案例分享」華為兩次浴火重生,公關大師原來是他!
    在2003年華為就經歷了一次震驚全球的公關危機事件,當時國際數據通信巨頭cisco思科在美國德州起訴華為侵犯其智慧財產權,共列罪名21大項幾乎覆蓋所有當時的智慧財產權訴訟領域。隨後華為公關團隊與法律顧問團隊雙管齊下,不僅在法律層面使思科節節敗退,在新聞媒體公布思科在華為產品及營銷、技術兼容等層面的誤傳報導不屬實,並通過與3com公司的合資組建新企業使思科不得不放棄高成本的持續訴訟。
  • 異類華為:華為是如何擁抱「變革」的?
    1.厚積人才 華為目前的本科、碩士、博士一共18萬人,都是知識分子。 華為為什麼可以把18萬人團結在一起?這背後靠的是什麼?靠的是文化和幹部。 文化的本質是什麼?文化的背後是利益問題。 華為的文化很厲害、幹部很厲害,因為解決了知識分子的利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