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在著名的《關於教育機會均等》即著名的《科爾曼報告》中提到:自信心的低下,是各種膚色人群教育水平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即low self esteem (低自尊),缺乏對改變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
1964年,美國社會經過不斷的發展,白人和黑人在教育上的差距越來越大,為了搞清楚這個情況,科爾曼教授通過對美國4000所學校,60萬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發表了著名的《科爾曼報告》,這是一場教育史上著名的調查,他揭示了長期以來我們認為的教育差異化的誤區。
曾經我們以為,大部分人教育的差距,主要是學校的物質水平和條件造成的,但大量的調查數據表明了,我們差距不斷拉大的原因是:缺乏自信。過分的強調了「原生家庭」及學校、學區的重要性,對前途缺乏自信,造成學習士氣低下,也就導致了學業水平的降低。
50多年後,重讀《科爾曼調查》,依然對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巨大的啟發,我們要培養和呵護孩子的自信心。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 而在於激勵, 鼓舞自信心重塑。我們一定要記住,數子十罪不如獎子一長。畢竟,自信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社會學實驗。在學校裡選定兩個班級(一個優秀班級A班,一個差等班級B班)將B班的學生當作學習優秀班A班學生來對待,而將A班當作問題班B班來教授,並對任課老師完全保密。經過一段時間後,原來成績差別非常大的兩個班級,在社會試驗結束後的測驗中平均成績卻相差無幾。原因就是B班的學生受到完全不不知情的老師對他們的鼓勵(老師以為他所教的是一個優秀班),變得非常有學習積極性,而A班學生受到老師對他們懷疑態度的影響,自信心下降,致使學習態度轉變,學習成績隨之下降。
在我的日常教學工作中,我也時常感覺到自信的重要性,我有一個學生,學習還是很努力,但是表現不算特別優秀,學習成績也一般。突然有一天,家長給我打了一個電話,非常激動得感謝我對他孩子的教育,我當時還一頭霧水,教育孩子不是我應該做的嗎?
家長在電話裡告訴我,孩子回家非常高興,說老師給他發了「進步獎」,晚上主動地去書房看書做作業,學習激情高漲。孩子上了7年學了,從來沒有得過「獎狀」,感謝老師。其實這個進步獎,很多同學都得了,作為在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的獎勵,但孩子和我的認為就會很不一樣,他得到了鼓勵,更加有了自信。果不其然,孩子期末考試語文居然考了A,大大的出乎了我的意料。
自信心,真的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一、家庭生活中一定要多鼓勵孩子。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她就學會了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承認中,他就有了目標,如果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覺。
鼓勵、承認、認可,是培養孩子的重要手段,其實也是孩子生活中的追求。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中,我們過多了強調了訓誡、服從,面對叛逆期的孩子,我們過多的強調的是懲罰(前面我也在文章中講到過,懲罰最終要麼造成孩子更加叛逆,要麼造成孩子膽小畏縮。),卻沒有習慣於鼓勵、認可孩子。
其實鼓勵、承認、認可孩子很簡單,一個擁抱,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表揚都可以給孩子帶來自信,讓孩子更主動、更樂於展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一定要真正的走入孩子的世界,明白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理解孩子這個行為的前因後果,做到與孩子「共情」,鼓勵你的孩子,不要讓他覺得自己在你面前「一無是處」。
當然,我們一定要記住的是,鼓勵一定要真誠,不能敷衍孩子。
二、創造機會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
我們每個人,都是渴望成功的,成功是每個學習者追求的學習目標。
對於很多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而言,一個小目標的實現,一次考試成績的提高,對自信心,會起到一個強化的作用,能夠讓他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曾經我的數學老師,以為經驗非常豐富的老教師,在他的課堂上,總會不經意的講到一些月考會考到的數學「難題」,你只要認真聽了課,考試都會有一定的提高,這樣學生聽他的課程就更加興趣,學習數學也更加有信心,他的班級,各種考試也是名類前茅,因為信心被調動起來了,學習也就更加有了動力。
三、鼓勵孩子的同時也要鼓勵自己。
培養一個孩子不只是懷胎十月,也不只是小學到大學,培養一個孩子,需要我們一生的精力。
作為父母,孩子的成長充滿了太多的不可預期,充滿了不斷的挑戰,也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所以我一直告訴自己「鼓勵孩子的時候,也要鼓勵自己」,因為只有鼓勵自己,才能讓自己堅信:我能教育出一個出色的孩子。
當孩子不夠好,自己不夠好的時候,切記我們一定要有自信,父母、孩子也是人,是人都會犯錯誤,但我們一定要堅定做「好父母」的決心,好好地鼓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