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科爾曼報告
相信很多家長對1964年發布的《科爾曼報告》知之甚少,雖然它影響了整個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的學校教育,但我也是昨天才知道有這份報告。但這份報告的結論你一定耳熟能詳: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所以呢,家長不要因為成績不好而責怪學校或老師,而應該反思自己有沒有為孩子的學習提供很好的幫助。比如就有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對夫婦隱瞞自己大款背景17年,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女兒「心靈純潔」。為了裝的很真實,目前曾給女兒講過一個「賣房救子」的故事。女兒兩個月大的時候因發燒引起急性肺炎。為救孩子,父母賣掉了外公外婆留下的房子。從那以後,一家三口卻只能租房度日。聽到這個故事後,女兒在小學的日記中寫道:「爸爸媽媽愛我,我要好好報答他們」,並且對爸媽的話也言聽計從。當然,只有故事沒有酒是不行的,因為家裡「窮」,父母對女兒管教很嚴——6歲起,寒暑假要到巷子口去賣報紙,每天最少要賣20份;周末也很少放假,在家裡溫習功課,或跟媽媽一起做家務。除了過年,女兒很少穿新衣裳。家用電器,以及爸爸兩部、媽媽一部手機,就是家裡值錢的東西。
當然啦,這兩位裝窮17年的家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女兒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老師眼中的乖孩子,善良真誠,成績優秀。
如果文章到這裡就結束,相信你一定認為家庭教育對孩子品格、成績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我們每個父母都要努力去了解孩子,關心孩子。為了讓孩子成績優異,別說裝窮17年,就是當僕人17年也願意啊。
也因此,從那時開始就有很多教父母如何如何做的書籍面世,仿佛家庭教育做的不好,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孩子就徹底失去了未來成功的可能。
相關書籍閱讀的越多,講座聽的越多,父母就越焦慮!畢竟發現自己必須做的太多太多,而自己知道的並且在執行的又太少太少,這種目標與現實之間巨大的落差讓這些父母從未停止過焦慮。
還原真實的《科爾曼報告》
對於任何信息,要確定別人解讀的正確與否,就必須來到信息的來源,去看來源到底是什麼樣。因此,我上網找到了《科爾曼報告》的中譯版原文,閱讀原文後才發現,國內媒體對科爾曼報告的解讀非常片面,歪曲了科爾曼本人想表達的意思。
現在就讓我們還原真實的《科爾曼報告》吧:
1964年,美國《民權法案》的通過奠定了全面廢除南方種族隔離制度、實現種族平等的法律基礎。這時,在美國全國範圍內,黑人兒童的教育條件和水平究竟如何,有沒有值得政府和社會注意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問題,人們並不是很清楚。約翰·霍布金斯大學社會學教授科爾曼接受了對補償教育和教育公平作調查提結論的任務,收集了全國4000個學校60萬個學生的數據,然後對調研材料進行了三個月的分析,完成了美國教育領域所做的規模最大的調研。在1966年,科爾曼教授向國會遞交了《關於教育機會平等性的報告》,即眾所周知的《科爾曼報告》,它被公認為20世紀社會問題研究的最重要的報告。
經過調查,科爾曼教授領導的團隊在《科爾曼報告》中提出了幾點結論:
第一,美國公立學校中存在著嚴重的種族隔離問題;
第二,學校間差距對不同種族的學生有不同的影響;
第三,造成黑人兒童學習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學校物質條件,而是學校內的社會因素;
第四,同學間的社會經濟背景對不同社會階層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報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觀念有了全新的提煉,教育機會不能僅僅用均等的投入,如均等的教育支出、教師和設備等來衡量,而應將關注的重心轉到學生的學業成就,學校不僅僅應該提供均等的教育資源,使學生免於遭受出身和社會環境而帶來的不平等是更加重要的。
在報告發布之後,政府就通過進一步的教育補償政策來推進教育機會均等,呼應科爾曼的調查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建立融合學校、校車項目、規定高等學校招收少數族裔的比例和制定優惠政策等。
其次該報告討論到了學校效能和家庭背景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從其最終成形的結論也可以看出來,它認為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和學習成績有很強的相關性,與人們以往的慣性認知相悖,「造成黑人學生學習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學校條件,還是學生的家庭背景。」
以上就是這次報告的主要內容,現在你應該知道國內媒體對《科爾曼報告》的解讀不僅非常片面,而且還偷換了概念:把「家庭背景對成績的影響」偷偷換成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科爾曼報告解讀
由於當時美國學校中存在嚴重的種族隔離,不僅黑人只能與黑人做同班同學,連老師也只能是黑人。因此整個學校被種族區別分化成兩個巨大的對立群體,黑人不會與白人交流,白人也不會與黑人溝通。
這時候,根據「群體社會化理論」,群體對孩子的社會化起絕對性作用,而社會化又和自信、自尊強相關。因此,處於學校底層的黑人孩子普遍缺乏自信。所以《科爾曼報名》才會提到黑人成績很差的一個原因是:
「黑人和少數族裔缺乏一種改變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他們普遍認為自己社會地位太低,環境過於強大,不可能通過教育來改變命運。」
這種缺乏對未來的自信讓他們墮落起來,因此黑人整個群體的素質和學習欲望非常低,成績自然不可能提高,沒有人能輕易擺脫環境的束縛。
如何提高自信?
學生自信的提高這需要同時從國家、學校和學校三個層面改變。
國家層面
首先是學校,在科爾曼的呼籲下美國政府開始建立融合學校、校車項目、規定高等學校招收少數族裔的比例。其目的很明顯就是弱化種族區別,讓黑人孩子也有和白人孩子結群的機會,從而讓黑人孩子擁有更好的群體完成社會化。同時由於班級不在區分種族,黑人孩子及時無法融入班裡的白人群體,還是可以根據白人群體的行為準則來要求自己,最終同樣可以完成良好的社會化。通過社會化帶來的自尊和自信不僅可以提高黑人孩子的成績,更能讓他們對於未來充滿期待擁有改變的動力。
家庭層面
這就和每個家庭的背景關係很大了,即使父母的孩子是黑人,但如果他們很有錢,在社會上有不錯地位的時候,黑人孩子在群體中的地位更高,從而會獲得足夠的自信和自尊。
同時,有較高社會地位的父母本身也擁有較高的素質和優秀的教育方式,他們願意多和孩子溝通,在孩子失敗的時候鼓勵,找到孩子擅長的東西從而讓孩子獲得自信。
因此,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也可能是唯一有長期影響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獲得自信和自尊。也就是說,並不是好的家庭教育讓孩子成績更好,而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出的自信讓孩子成績更好。但你會發現現在很多成績不好的孩子家庭教育卻很好,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這世界上所有事情都存在「邊際收益遞減」的性質。
當孩子原來的家庭條件較差,後來父母賺錢使家庭條件變好後,孩子的自信會得到很明顯的提升。但之後你家庭條件變得更好,孩子的自信幾乎很難再得到提升,甚至有可能因為你家庭條件太好,孩子反而變得自負起來。
根據「邊際收益遞減」的原理,家庭條件對孩子成績的影響會呈現「倒U型曲線分布」。
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庭的整體收入逐步提高,大部分家庭無論收入還是社會地位都是相似的,也就是呈現鍾型曲線分布。
因此這些家庭孩子接受的教育水平相似,所以《科爾曼報告》中才有「同學間的社會經濟背景對不同社會階層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段話,通過上面的分析你就知道,家庭經濟背景對黑人孩子的影響很大,對白人低收入家庭影響也很大,但對富裕階層的孩子影響很小。
因此,科爾曼才會說:「將低收入階層的孩子送到中等收入階層子女佔大部分的學校,對低收入階層子女有好處,而對中等收入階層子女不構成傷害」。這也是「科爾曼報告」中極具重要意義的研究結果,有人稱之為「科爾曼法則」。
學校層面
我們都知道每當國家遭遇外敵的時候,再矛盾的社會關係都會擰緊在一起共同抵禦外敵。當國家安穩繁榮的時候,矛盾鬥爭就立馬出來了。因此,一個共同的目標是可以弱化群體之間的矛盾,同時如果能增加群體合作或者單純的讓一個孩子從原來屬於1個群體增加帶2個,都可以弱化群體的界限,從而讓個體越來越趨向於整體合作。
比如,班裡60個孩子,如果只按照男生女生或者學霸學渣分類,那麼這兩個群體之間的矛盾會非常大的,學渣也難以逆襲。而如果老師在班裡新增一個群體,比如籃球俱樂部或足球俱樂部。那麼如果一個孩子同時屬於女性群體、學霸群體和籃球群體,那麼她將難以明白自己到底在哪個群體,從而願意更多的服務於整個班級。
因此,雖然學校老師,設備等硬性條件對提高孩子成績的幫助不大,但理論和實踐都能夠證明,學校教育氛圍這類隱性條件對孩子成績的提高幫助非常大。
具體地說,教學上需要體現出一種寬鬆的、自由的、自主的和合作的氛圍;在課程上必須體現一種基礎性、選擇性和多樣性的形態。這些彈性的措施不僅可以讓增加了群體間的合作,同時通過增加選擇產生出更多的群體,弱化了孩子的群體邊界,從而讓不優秀的孩子有機會和優秀的人為伍。
而且彈性的學校氛圍,能夠幫助學生發揮最大的學習潛力,能夠讓學生獲得除了成績以外的成就,從而增加自信。
反觀,國內目前的學校絕大部分都是以成績來劃分群體——學霸和學渣這兩個群體會形成非常大的矛盾:學霸不願意幫學渣,這樣會讓其他學霸看不起自己從而降低自己的群體地位;同樣學渣也不會熱愛學習,畢竟那是學霸幹的事情,不符合學渣的身份。
同時,結合應試教育的弊端,我認為「學弱」——成績中等,時而上時而下——反而是更好的選擇。一方面他們沒有被應試教育毒害的很深,同時又可以在考好的時候和學霸為伍,考不好的時候與學渣為伍,從而技能培養出自信心也能培養出同理心,我自己就是這樣。
最後,用一張圖總結科爾曼報告的結論: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複雜系統不同於物理系統,你沒必要把這三個因素都解決。相反,由於複雜系統內部因素之間的彼此互動,你只需要解決最關鍵的因素,其他幾個可能自然就消失了。
因此,如果你想要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拼搏讓自己獲得較高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從而讓孩子有機會見識到更多的東西,擁有更高質量的群體。
最後的最後,科爾曼報告只針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不是德智體全方位的綜合能力,所以不要把家庭教育對孩子成績的影響推廣到整個人格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