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曼報告》:決定孩子成績的是家庭背景

2020-12-17 逗你學

被誤解的科爾曼報告

相信很多家長對1964年發布的《科爾曼報告》知之甚少,雖然它影響了整個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的學校教育,但我也是昨天才知道有這份報告。但這份報告的結論你一定耳熟能詳: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所以呢,家長不要因為成績不好而責怪學校或老師,而應該反思自己有沒有為孩子的學習提供很好的幫助。比如就有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對夫婦隱瞞自己大款背景17年,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女兒「心靈純潔」。為了裝的很真實,目前曾給女兒講過一個「賣房救子」的故事。女兒兩個月大的時候因發燒引起急性肺炎。為救孩子,父母賣掉了外公外婆留下的房子。從那以後,一家三口卻只能租房度日。聽到這個故事後,女兒在小學的日記中寫道:「爸爸媽媽愛我,我要好好報答他們」,並且對爸媽的話也言聽計從。當然,只有故事沒有酒是不行的,因為家裡「窮」,父母對女兒管教很嚴——6歲起,寒暑假要到巷子口去賣報紙,每天最少要賣20份;周末也很少放假,在家裡溫習功課,或跟媽媽一起做家務。除了過年,女兒很少穿新衣裳。家用電器,以及爸爸兩部、媽媽一部手機,就是家裡值錢的東西。

當然啦,這兩位裝窮17年的家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女兒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老師眼中的乖孩子,善良真誠,成績優秀。

如果文章到這裡就結束,相信你一定認為家庭教育對孩子品格、成績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我們每個父母都要努力去了解孩子,關心孩子。為了讓孩子成績優異,別說裝窮17年,就是當僕人17年也願意啊。

也因此,從那時開始就有很多教父母如何如何做的書籍面世,仿佛家庭教育做的不好,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孩子就徹底失去了未來成功的可能。

相關書籍閱讀的越多,講座聽的越多,父母就越焦慮!畢竟發現自己必須做的太多太多,而自己知道的並且在執行的又太少太少,這種目標與現實之間巨大的落差讓這些父母從未停止過焦慮。

還原真實的《科爾曼報告》

對於任何信息,要確定別人解讀的正確與否,就必須來到信息的來源,去看來源到底是什麼樣。因此,我上網找到了《科爾曼報告》的中譯版原文,閱讀原文後才發現,國內媒體對科爾曼報告的解讀非常片面,歪曲了科爾曼本人想表達的意思。

現在就讓我們還原真實的《科爾曼報告》吧:

1964年,美國《民權法案》的通過奠定了全面廢除南方種族隔離制度、實現種族平等的法律基礎。這時,在美國全國範圍內,黑人兒童的教育條件和水平究竟如何,有沒有值得政府和社會注意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問題,人們並不是很清楚。約翰·霍布金斯大學社會學教授科爾曼接受了對補償教育和教育公平作調查提結論的任務,收集了全國4000個學校60萬個學生的數據,然後對調研材料進行了三個月的分析,完成了美國教育領域所做的規模最大的調研。在1966年,科爾曼教授向國會遞交了《關於教育機會平等性的報告》,即眾所周知的《科爾曼報告》,它被公認為20世紀社會問題研究的最重要的報告。

經過調查,科爾曼教授領導的團隊在《科爾曼報告》中提出了幾點結論:

第一,美國公立學校中存在著嚴重的種族隔離問題;

第二,學校間差距對不同種族的學生有不同的影響;

第三,造成黑人兒童學習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學校物質條件,而是學校內的社會因素;

第四,同學間的社會經濟背景對不同社會階層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報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觀念有了全新的提煉,教育機會不能僅僅用均等的投入,如均等的教育支出、教師和設備等來衡量,而應將關注的重心轉到學生的學業成就,學校不僅僅應該提供均等的教育資源,使學生免於遭受出身和社會環境而帶來的不平等是更加重要的。

在報告發布之後,政府就通過進一步的教育補償政策來推進教育機會均等,呼應科爾曼的調查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建立融合學校、校車項目、規定高等學校招收少數族裔的比例和制定優惠政策等。

其次該報告討論到了學校效能和家庭背景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從其最終成形的結論也可以看出來,它認為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和學習成績有很強的相關性,與人們以往的慣性認知相悖,「造成黑人學生學習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學校條件,還是學生的家庭背景。」

以上就是這次報告的主要內容,現在你應該知道國內媒體對《科爾曼報告》的解讀不僅非常片面,而且還偷換了概念:把「家庭背景對成績的影響」偷偷換成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科爾曼報告解讀

由於當時美國學校中存在嚴重的種族隔離,不僅黑人只能與黑人做同班同學,連老師也只能是黑人。因此整個學校被種族區別分化成兩個巨大的對立群體,黑人不會與白人交流,白人也不會與黑人溝通。

這時候,根據「群體社會化理論」,群體對孩子的社會化起絕對性作用,而社會化又和自信、自尊強相關。因此,處於學校底層的黑人孩子普遍缺乏自信。所以《科爾曼報名》才會提到黑人成績很差的一個原因是:

「黑人和少數族裔缺乏一種改變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他們普遍認為自己社會地位太低,環境過於強大,不可能通過教育來改變命運。」

這種缺乏對未來的自信讓他們墮落起來,因此黑人整個群體的素質和學習欲望非常低,成績自然不可能提高,沒有人能輕易擺脫環境的束縛。

如何提高自信?

學生自信的提高這需要同時從國家、學校和學校三個層面改變。

國家層面

首先是學校,在科爾曼的呼籲下美國政府開始建立融合學校、校車項目、規定高等學校招收少數族裔的比例。其目的很明顯就是弱化種族區別,讓黑人孩子也有和白人孩子結群的機會,從而讓黑人孩子擁有更好的群體完成社會化。同時由於班級不在區分種族,黑人孩子及時無法融入班裡的白人群體,還是可以根據白人群體的行為準則來要求自己,最終同樣可以完成良好的社會化。通過社會化帶來的自尊和自信不僅可以提高黑人孩子的成績,更能讓他們對於未來充滿期待擁有改變的動力。

家庭層面

這就和每個家庭的背景關係很大了,即使父母的孩子是黑人,但如果他們很有錢,在社會上有不錯地位的時候,黑人孩子在群體中的地位更高,從而會獲得足夠的自信和自尊。

同時,有較高社會地位的父母本身也擁有較高的素質和優秀的教育方式,他們願意多和孩子溝通,在孩子失敗的時候鼓勵,找到孩子擅長的東西從而讓孩子獲得自信。

因此,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也可能是唯一有長期影響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獲得自信和自尊。也就是說,並不是好的家庭教育讓孩子成績更好,而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出的自信讓孩子成績更好。但你會發現現在很多成績不好的孩子家庭教育卻很好,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這世界上所有事情都存在「邊際收益遞減」的性質。

當孩子原來的家庭條件較差,後來父母賺錢使家庭條件變好後,孩子的自信會得到很明顯的提升。但之後你家庭條件變得更好,孩子的自信幾乎很難再得到提升,甚至有可能因為你家庭條件太好,孩子反而變得自負起來。

根據「邊際收益遞減」的原理,家庭條件對孩子成績的影響會呈現「倒U型曲線分布」。

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庭的整體收入逐步提高,大部分家庭無論收入還是社會地位都是相似的,也就是呈現鍾型曲線分布。

因此這些家庭孩子接受的教育水平相似,所以《科爾曼報告》中才有「同學間的社會經濟背景對不同社會階層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段話,通過上面的分析你就知道,家庭經濟背景對黑人孩子的影響很大,對白人低收入家庭影響也很大,但對富裕階層的孩子影響很小。

因此,科爾曼才會說:「將低收入階層的孩子送到中等收入階層子女佔大部分的學校,對低收入階層子女有好處,而對中等收入階層子女不構成傷害」。這也是「科爾曼報告」中極具重要意義的研究結果,有人稱之為「科爾曼法則」。

學校層面

我們都知道每當國家遭遇外敵的時候,再矛盾的社會關係都會擰緊在一起共同抵禦外敵。當國家安穩繁榮的時候,矛盾鬥爭就立馬出來了。因此,一個共同的目標是可以弱化群體之間的矛盾,同時如果能增加群體合作或者單純的讓一個孩子從原來屬於1個群體增加帶2個,都可以弱化群體的界限,從而讓個體越來越趨向於整體合作。

比如,班裡60個孩子,如果只按照男生女生或者學霸學渣分類,那麼這兩個群體之間的矛盾會非常大的,學渣也難以逆襲。而如果老師在班裡新增一個群體,比如籃球俱樂部或足球俱樂部。那麼如果一個孩子同時屬於女性群體、學霸群體和籃球群體,那麼她將難以明白自己到底在哪個群體,從而願意更多的服務於整個班級。

因此,雖然學校老師,設備等硬性條件對提高孩子成績的幫助不大,但理論和實踐都能夠證明,學校教育氛圍這類隱性條件對孩子成績的提高幫助非常大。

具體地說,教學上需要體現出一種寬鬆的、自由的、自主的和合作的氛圍;在課程上必須體現一種基礎性、選擇性和多樣性的形態。這些彈性的措施不僅可以讓增加了群體間的合作,同時通過增加選擇產生出更多的群體,弱化了孩子的群體邊界,從而讓不優秀的孩子有機會和優秀的人為伍。

而且彈性的學校氛圍,能夠幫助學生發揮最大的學習潛力,能夠讓學生獲得除了成績以外的成就,從而增加自信。

反觀,國內目前的學校絕大部分都是以成績來劃分群體——學霸和學渣這兩個群體會形成非常大的矛盾:學霸不願意幫學渣,這樣會讓其他學霸看不起自己從而降低自己的群體地位;同樣學渣也不會熱愛學習,畢竟那是學霸幹的事情,不符合學渣的身份。

同時,結合應試教育的弊端,我認為「學弱」——成績中等,時而上時而下——反而是更好的選擇。一方面他們沒有被應試教育毒害的很深,同時又可以在考好的時候和學霸為伍,考不好的時候與學渣為伍,從而技能培養出自信心也能培養出同理心,我自己就是這樣。

最後,用一張圖總結科爾曼報告的結論: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複雜系統不同於物理系統,你沒必要把這三個因素都解決。相反,由於複雜系統內部因素之間的彼此互動,你只需要解決最關鍵的因素,其他幾個可能自然就消失了。

因此,如果你想要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拼搏讓自己獲得較高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從而讓孩子有機會見識到更多的東西,擁有更高質量的群體。

最後的最後,科爾曼報告只針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不是德智體全方位的綜合能力,所以不要把家庭教育對孩子成績的影響推廣到整個人格上面。

相關焦點

  • 重讀《科爾曼報告》,看教育中孩子自信心培養的重要性
    著名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在著名的《關於教育機會均等》即著名的《科爾曼報告》中提到:自信心的低下,是各種膚色人群教育水平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即low self esteem (低自尊),缺乏對改變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
  • 二月推介|作為折射鏡的學校:科爾曼報告50周年的反思
    2016年是科爾曼報告發表50周年,美國學者Downey和Condron在美國《教育社會學》季刊上發表了《科爾曼報告50年來:對學校和不平等之間關係的再思考》[該文曾是2018年春季學期吳剛教授講授的《教育社會學的前沿探索》課程閱讀材料。]
  • 高考成績跟家庭有關係
    你家孩子考得怎麼樣?隨著全國各地高考成績的陸續出爐,又到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時段。那麼,孩子的學習成績到底是跟什麼有關係呢?很多人認為是智力,那是天生的。除此之外,家庭是孩子成績的重中之重。美國教育學家科爾曼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主要不在於包括課程質量和學校設施等的學校資源
  • 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根源是什麼?看完這個報告父母還能推卸責任嗎
    1966年,美國人科爾曼博士向國會遞交了一份《機會均等調查研究報告》,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科爾曼報告」。這個研究的主題原本是學校教育問題,但它促使美國政府和美國父母開始關注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這個調查研究的結果令美國人大吃一驚:在此以前,人們只知道,黑人學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較低,而且越往後差距越大。
  • 30萬澳洲學生跟蹤大調查:地理位置和家庭背景決定學業成功的機會!
    就社會與經濟背景較弱的學生而言,其成績較差的可能性比一般要高出兩倍。而澳大利亞教育系統最全面的一項研究也發現:郵政編碼和家庭背景會影響從學齡前到成年的學生可獲得成功的機會。三分之一的弱勢群體學生處於困境中。
  • 68位高考狀元家庭背景曝光,到底什麼決定孩子一生?
    原標題:【68位高考狀元家庭背景曝光,揭露4個扎心真相:到底什麼決定孩子一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宋慶齡曾說:孩子們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孟令昊的父母都是山東大學的畢業生,家庭氛圍就是民主,「爸爸媽媽特別懂我,從來都是鼓勵和引導,即便是考砸了,也都一直安慰我」。優秀的父母都是相似的。「神仙女兒」武亦姝當年也不是學霸,考進中學蘭生復旦的時候成績墊底。但是進入初中後,武亦姝的成績迅速提升至年級前十名。
  • 再次擊敗科爾曼,萊爾斯已是博爾特接班人?看看博爾特本人怎麼說
    最近閃電博爾特接受了媒體的採訪,表示:「他(萊爾斯)上個賽季跑出了很多好成績,本賽季也不錯,但正如我所說,這一切都取決於冠軍。在參加三場比賽後,他有信心參加比賽(世錦賽/奧運會)嗎?對我來說,他已經表明他有天賦,但是當冠軍來臨時,我們會看到會發生什麼。」
  •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家庭背景,也不是學區房,而是父母的言行舉止
    但當我的視線移到孩子父親的臉上時,我頓時恍然大悟,孩子臉上的表情和他父親的一模一樣。這樣的發現也讓我震驚了一下,馬上反省自己,平時是不是自己也這樣「面目可憎」過?是不是自己在孩子面前大發脾氣,孩子長大後是不是也會變成我這樣?
  • 狂甩第二名0.12秒,科爾曼60米遺憾未破世界紀錄,創史上第二佳績
    北京時間2月16日消息,美國名將科爾曼哎美錦賽60米決賽中以6秒37的成績奪冠,狂甩第二名布雷西(Marvin Bracy)0.12秒,未能夠打破自己2年前創造的世界紀錄6秒34,但這個成績仍然可以排名史上並列第二位。
  • 2020成都高考學霸家庭背景調查!教師、公務員家庭最「盛產」學霸
    高考學霸是一個學生的天賦、情商、志向、勤奮,家庭的生活條件、生存環境、教育方式,及其就讀中小學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師水平、教學方法的完美結合。其中,孩子本身和學校教育都成為現在家長焦慮、追求的重點,但大家都忽視了家庭這重要一環。
  • 北師大發布全國家庭狀況調查報告 超九成家長望孩子成績至少中等
    今天上午,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等部門聯合發布了《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調查基於全國代表性取樣,報告呈現了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的親子溝通和家校溝通不夠、家長對孩子學習生活參與程度不高等突出問題,為我國家庭教育領域的科學研究與相關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據。
  • 美國SAT將新增「逆境分」,考慮學生經濟社會背景
    美國最大的非政府性教育組織——大學理事會表示,多年來該機構一直擔憂收入不平等會影響SAT成績。在2018年的SAT測試結果中,白人學生的平均得分比非裔學生高177分,比西語裔學生高133分。亞裔學生比白人學生高100分,來自富裕家庭、父母受過大學教育的學生分數會更高。
  • 為消除語言隔閡,華夏幸福給科爾曼配了3名翻譯
    據《太陽報》報導,科爾曼來到中超執教後,為了消除語言的隔閡,華夏幸福為他配備了3名翻譯。科爾曼說:「從英國來到中國是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中國的文化很不同。此前我很非常享受在西班牙和希臘的執教經歷,就像我之前一直說的,我非常喜歡出國執教。」
  • 高考730分「學神」家庭背景曝光:孩子的起跑線,是以家庭為單位的!
    其中,廣西一位理科考生楊晨煜取得英語數學雙滿分、總分730分的破紀錄成績。超級學霸誕生,輿論沸騰了,他的熱度一度超過「詩詞才女」武亦姝,被送上熱搜第一名。前幾天楊晨煜的母親接受媒體採訪,學霸的真實家庭背景公布:他出生於高知家庭,父母都是大學畢業,父親在水利廳工作,母親在學校工作。從幼兒園到高中,均就讀於南寧名校,有非常良好的教育底蘊。
  • 香港7種階層孩子的典型出路觀察:家庭背景幾乎決定一生前途
    其中包括其特殊歷史背景和政經因素,從而了解在香港獨有的社會文化中,家庭背景如何影響你一生的前途。 我們這裡就拋磚引玉,為眾多知識淵博的learned readers寫下一點點自己親歷的處境與愚見,歡迎大家敞開討論。
  • 海澱區小學生家庭教育環境現狀調查研究
    調查報告從家庭結構、家長的文化素質、家長的職業和收入、家庭成員關係幾個方面來分析家庭環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的家庭成員關係良好,為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仍有部分家庭成員關係緊張。家長教養方式方法比較理性,但放任子女的現象仍比較突出。大部分家長都能積極參與子女的教育,為子女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但也有少數家長較少關心孩子學業。
  • NYU Tandon 錄取背景報告 2020FALL
    NYU Tandon 錄取背景報告 2020Fall之前在Tandon的錄取群裡發了一個問捲來調查大家的背景,現在終於把分析報告弄出來了,發到地裡給大家提供參考~NYU Tandon 錄取背景報告 2020FALL有幾點注意事項1.分析基於150位同學的錄取數據2.因為缺乏rej數據所以定位是背景報告3.只針對Tandon Master項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