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區小學生家庭教育環境現狀調查研究
黃燕 岑豔 楊豔麗 黃萍
(北京市海澱區婦女聯合會 100089)
摘要:家庭環境是家庭成員成長、生活、學習的活動範圍,它不僅會影響兒童個性的形成,還會對兒童的智力、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調查報告從家庭結構、家長的文化素質、家長的職業和收入、家庭成員關係幾個方面來分析家庭環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的家庭成員關係良好,為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仍有部分家庭成員關係緊張。家長教養方式方法比較理性,但放任子女的現象仍比較突出。大部分家長都能積極參與子女的教育,為子女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但也有少數家長較少關心孩子學業。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就像是物理學的磁場一樣,孩子生活在一個特定的家庭環境裡,他會不由自主地按照家庭的期望方向來發展。所以要想把孩子培養好,使孩子的發展符合家長的願望,符合社會的需要,家長應該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圍;提高自身的素質,建設學習型家庭;提高親子溝通的質量,建立和諧的家庭人際關係;應端正教育方法,提倡理性教育。
關鍵詞:家庭環境 教育 影響
一、調查背景
家庭環境是家庭成員成長、生活、學習的活動範圍,它不僅會影響兒童個性的形成,還會對兒童的智力、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兒童一出生首先受到的是家庭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會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產生某種先入為主的定勢作用,以後的教育要想對兒童產生影響,就必須首先打破這種定勢。雖然兒童在進入小學後,學校成為他們學習的主要場所,學校教育的影響在不斷增加,但是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影響並未消失,家庭環境中的每一個因素,甚至一個微小的細節都可能決定著兒童的成功與否。在我國古代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了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孟母三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了使孟軻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母從「其舍近墓」到「遷居市旁」,最後徙居「學官之旁」,終於使孟軻在學官的影響下,成為著名的學者。國外學者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1966年,美國學者科爾曼發表了題為《教育機會均等》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造成學生學業差異的重要因素是學生的智能與家庭背景。(科爾曼,1966)魏斯曼(S.Wiseman)在曼徹斯特的調查研究中也發現,「小學生的成績與環境因素的關係中,最重要的是兒童的家庭環境。按份量說,家庭是鄰居和學校兩者影響之和的二倍」。(吳奇程,袁元,2003)這些都充分地說明了家庭教育環境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著何等深遠的影響。
「十五」期間,在海澱區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澱區婦聯積極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深入開展小公民道德建設和「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等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大力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和方法,並為解決海澱區小學生家庭教育環境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
二、方法
(一)對象
採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於2007年5-7月從北京市海澱區的學校中選取雙榆樹一小、四季青中心小學、上地實驗小學三所學校的四、五年級學生為樣本,對他們進行家庭環境狀況調查,共發放問卷401份,收到有效問卷390份,回收率為97%。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自編的家庭環境問卷,共57題。採用Likert自評式5點量表法,「非常不符合」記為1分,「有點不符合」記為2分,「不確定」記為3分,「有點符合」記為4分,「非常符合」記為5分。家庭環境問卷共分9個維度,分別為家庭結構功能、家庭學習環境、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家庭成員關係、家長的教育期望、民主型教養方式、權威型教養方式、放任型教養方式。
本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除教育期望、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因題項較少,內部一致性係數為.41左右,其餘各因素內部一致性係數均在.68以上,且集中在0.77-0.89之間,此外各因素的分半信度也達到了顯著水平,說明本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作為測量學生家庭環境的測量工具是穩定可信的。
通過相關分析所進行的結構效度考察也表明了本問卷具有較好的效度。各因素之間具有中等偏低的相關;分問卷總分與分問卷內的各因素之間具有較高的相關,其他相關也多為中等偏低的相關。說明本問卷的各因素既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時又能較好的反映問卷所有測量的內容。問卷的結構與理論構想較為一致,問卷的結構較好。
(三)施測方法與程序
採用問卷調查方法,以班級為單位,由班主任統一指導學生填寫問卷,並統一收回,對所得數據全部採用SPSS for windows 12.0統計軟體進行統計處理。
三、結果
家庭是兒童生長的搖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本身就構成了影響兒童成長的獨立教育環境。在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不是通過大量說教進行,而是將教育滲透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到父母的示範行為中,父母的思想風貌、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生活方式、言談舉止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等都潛移默化地對兒童成長產生深刻影響。家庭環境影響是多層次、多側面的,主要包括家庭結構、家長的文化素質、家長的職業和收入、家庭成員關係等。
1、從家庭結構方面看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漸減少,核心家庭成為家庭主體,離異家庭、重組家庭逐漸增多。此次調查表明,核心家庭佔54.2%,單親家庭佔6.9%,再婚家庭佔2.9%,多成員家庭佔36%。核心家庭是由父母及一個或幾個孩子構成。核心家庭最大的特點是人口少,關係簡單。這種家庭對子女教育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父母肯下工夫、易於建立感情、矛盾少。但核心家庭對兒童成長也有不利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教育力量少、容易放任自流、孩子比較孤獨。
多成員家庭由祖輩、父輩和孩子組成。多成員家庭對兒童成長的有利因素是:教育力量大、容易學會人際交往、老人直接參與教育。多成員家庭對兒童成長的不利因素有矛盾多、隔代人溺愛嚴重、容易形成「代溝」。
單親家庭是指孩子因各種原因失去父親或母親,而與父親或母親組成的單親家庭。重組家庭指喪偶或離異後又重新擇偶組成的新家庭。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對兒童成長都有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精神影響、思想影響、輿論影響、個性影響等方面。
1 海澱區小學生家庭結構圖表
2、從家長的文化素質方面看
從調查中我們看到:家長的文化程度大專以上學歷居多,其中,父親初中以下學歷佔26.4%,高中學歷佔27.7%,大專以上學歷佔45.9%。母親初中以下學歷佔27.9%,高中學歷佔26.3%,大專以上學歷佔45.8%。家長的文化素質,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家長的理想、情操、道德水平、思想境界、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的運用;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家長處理家庭關係的能力、家長的職業、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的經濟收入,從而決定了兒童處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之中。 家長的文化素質高,一般能很好地組織家庭生活,善於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有能力調解成員之間的種種矛盾,有高雅的生活情趣,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家庭方式和生活氛圍。
表2 海澱區小學生父親、母親文化程度表
表2 海澱區小學生父親、母親文化程度表
父母 文化程度 | 父親 | 母親 |
大專以上 | 45.9% | 45.8% |
高 中 | 27.7% | 26.3% |
初中以下 | 26.4% | 27.9% |
3、從家長的職業方面看
學生家長的父親為管理人員的佔32.2%,為專業技術人員的佔27.2%,服務人員佔34.9%,農民佔1.3%,退休及待業的佔4.4%。母親為管理人員的佔19.4%,為專業技術人員的佔34.3%,服務人員佔32.7%,農民佔1.2%,退休及待業的佔12.4%。父母有固定的職業,可以為兒童提供較為穩定的生活環境,父母的職業往往也決定父母的收入,而父母收入的多少決定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的好壞。一般來說,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僅為兒童的身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而且有更大的能力給兒童進行智力投資,提供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
父母 職業 | 父 親 | 母 親 |
管理人員 | 32.2% | 19.4% |
專業技術人員 | 27.2% | 34.3% |
服務人員 | 34.9% | 32.7% |
農民 | 1.3% | 1.2% |
退休及待業 | 4.4% | 12.4% |
4、從家庭成員關係方面看
家庭成員關係可以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身心發展狀況。在本次調查研究中,海澱區小學生家庭成員關係和家庭結構功能狀況總體良好,其比例分別為74.9%和79.6%。其中,82%的小學生認為,家人中無論誰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其他家人總是衷心的給予最大的支持,76%的學生認為,可以隨時感受到家人帶來的溫暖、體貼和親熱感。在情感表達方面,61%的小學生認為,在家裡,每個人都可以訴說自己的困難和煩惱,52%的小學生認為,家人之間經常公開的表達相互之間的情感。
表4海澱區小學生家庭成員和家庭結構功能狀況表
5、從學生家庭學習環境狀況方面看
調查結果顯示,家庭教育受到了廣大家長的普遍重視。69.5%的家長在學業成績、綜合素質方面都對子女懷有較高的期望。高期望伴隨著良好的家庭環境和較高的家庭學業參與。在本調查中,有59.7%的家長重視家庭的學習環境,其中有81%的家庭擁有教育性書籍、報紙、雜誌,73%的家庭都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了專門的學習地方,在周末或者放假時,一家人參觀博物館、紀念館或者逛書店、圖書城等地方的家庭佔到了68%。在家庭學業參與方面,46.2%的家長都能積極地參與子女的教育,其中21%的家長會請家教或者自己親自輔導子女的學習,63%的家長會經常檢查子女的作業或試卷。
表5海澱區小學生家庭學習環境狀況表
6、從學生家庭教養方式狀況方面看
家庭教養方式,決定了父母與兒童的關係,決定了父母將會為兒童的成長創造一個怎樣的受教環境。此次調查中,在教養方式上,多數家長的教養方式是值得肯定的。調查結果顯示,87.5%的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都注意採用民主型的教養方式,63%的子女認為很容易與家長溝通,他們可以與家長討論對某些人或事的看法,而不必覺得尷尬,72%的家長鼓勵子女獨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採取放任型教養方式的家長也不在少數,47.7%的家長不管子女需要什麼都會儘量滿足,而且從不幹涉子女的日常生活。
表6海澱區小學生家庭教養方式狀況
四、問題與分析
(一)大部分學生的家庭成員關係良好,為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仍有部分家庭成員關係緊張。
在本研究中大部分學生的家庭都為核心家庭(82%),即親身父母和子女組成的小家庭,這種家庭結構最有利於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且在本調查研究中,家庭成員關係良好、家長經常與子女進行溝通的佔到了64.9%,缺乏溝通的佔13.8%。家庭成員關係的好壞對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身心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子女的影響尤為明顯。兒童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家庭的依賴性很強,他們不僅要從家庭中得到生活所必需的物質條件,而且還需要精神上的關懷。家庭成員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和諧的家庭環境,可以使兒童從中獲得安全感、歸宿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樹立起上進的信心和培養敢於承擔責任的勇氣。如果家庭人際關係不協調、親子關係不好,父母經常爭吵,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關愛和溫暖,總處於一種緊張、焦慮、恐懼和不安的狀態,逐漸地兒童就會變得沉默寡言、不合群,有時會增加兒童的攻擊行為或形成反社會人格。
(二)家長教養方式方法比較理性,但放任子女的現象仍比較突出。
本次調查研究發現,在海澱區小學生的家庭環境中,民主氛圍成為主導氛圍(87.5%),家長大多尊重子女的觀點,經常鼓勵子女獨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許多子女也都感覺比較容易與父母溝通。但權威型、放任型的教養方式仍普遍存在,經過調查,47.7%的家長採用放任型的教養方式,49.7%的家長採用權威型的教養方式。
權威型最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這是一種理性且民主的教養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權威,這種權威來自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來自他們與孩子的經常交流及對子女的幫助。父母為孩子設立恰當的目標,對孩子的行為作出適當限制,並且獎懲分明。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兒童獨立性較強,自尊感和自信心較強,善於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喜歡與人交往並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放任型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與學習不感興趣,也不關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時候交給保姆或父母,上學了交給老師,長大了交給社會。」這類父母存在著典型的角色問題,他們或性格內向或缺乏權威意識和責任感或社交能力差。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對事情沒有責任心,行為放縱,一些不良的個性與態度會影響學業。另一种放任是對子女過分的溺愛和寬容,使子女容易養成放縱驕橫、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對自己的社會責任模糊不清,無法適應社會生活,以自我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觀念薄弱,缺乏行為準則和規範,事事依賴成人,與人交往產生挫折後,易產生對立、仇視情緒,從而發生侵犯行為。
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罵孩子,對孩子的行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與引導,對於孩子在成長或學習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更多的是採取幫助與鼓勵的方法,併合理地應用獎勵與處罰的手段,使孩子從父母的行為與教育中獲得知識,明白事理。調查發現,學業不良兒童的父母中更多的是使用專制及放任的教養方式,而正常兒童,特別是優秀學生的父母,更多的是用民主型的教養方式。民主教養不等於什麼事情都是協商,有民主還要有集中,孩子由於知識經驗、社會經驗等方面的局限性,看問題不會深刻與全面,因此對有些重大問題要由家庭全體成員來討論,父母可以事先統一口徑,要求少數服從多數,讓孩子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崇尚民主,反對專制和放任。
(三)大部分家長都能積極參與子女的教育,為子女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但也有少數家長較少關心孩子學業。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在現代社會中仍然佔有相當的比重。為了讓孩子能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學習上對孩子進行認真、細緻的輔導,幫助孩子完成作業,甚至是陪讀。本調查研究發現,海澱區小學生的家長積極參與子女教育的佔到了總人數的68%,而不經常參與子女教育的佔21.2%。家長積極參與子女的教育對兒童的學業成績有正向預測作用,如果家長和兒童經常討論與學習有關的問題,如孩子的理想、學校的課程等可以鼓勵孩子,增強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更加努力地學習,而家長也可以從討論中意識到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如果家長經常與孩子一起學習,與孩子共同完成家庭作業和課外作業,可以影響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和行為,促使孩子取得學業上的成功。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海澱區小學生家庭環境狀況如下:
1.獨生子女佔多數。在家庭結構中,多為核心家庭,其次為多成員家庭。家長的文化程度較高,多為大專以上學歷。
2.海澱區小學生家庭環境總體特徵較好,不論是家庭成員關係、家庭結構功能方面,還是家庭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方面,都達到了中等以上的水平。但是,採取放任型教養方式的家長仍不在少數。
(二)建議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就像是物理學的磁場一樣,孩子生活在一個特定的家庭環境裡,他會不由自主地按照家庭的期望方向來發展。所以要想把孩子培養好,使孩子的發展符合家長的願望,符合社會的需要,家長應該努力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1、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圍。
家庭文化氛圍與父母的生活休閒方式密切相關。父母的生活休閒方式直接體現了家庭文化的含量,同時也體現了父母的教育價值觀。孩子長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的薰陶,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在家庭布置方面家長要力求給孩子創設一個學習的小天地,購買一定數量的圖書、視聽和文體活動用品,讓孩子及家庭成員經常參加一些有益的文體活動;引導孩子收看電視,收聽節目,按照孩子生理、心理的發展特點,選擇視聽節目,讓孩子獲得美的享受;指導孩子讀書、看報,選擇合適的書報雜誌,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閱讀評論,逐步培養孩子閱讀欣賞的能力。此外,書法、美術、攝影、音樂等都是培養孩子智力、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提高素質的有效途徑。家長還可利用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努力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特長,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2、提高親子溝通的質量,建立和諧的家庭人際關係。
家庭既然是影響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以及相互的交流理當成為家長關注的重點。家庭成員之間經常進行交流,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還可以使他們意識到聆聽別人、幫助別人是多麼重要,這樣有助於促進兒童與同伴群體之間的關係,使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對兒童以後步入社會增強他們在社會上的競爭力也是非常有益的。有些父母不重視與孩子的日常溝通,即使說話,不是問學習成績,就是教訓「上課要用心」,除此以外,別無它話。久而久之,親子之間的心裡距離越來越大。在親子溝通中要注意親子溝通的態度與方式,父母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尊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2、堅持民主、平等的討論問題,不武斷,也不無原則地遷就孩子。3、給兒童的進步留有餘地,同時要不斷給他們以積極的評價。4、以身作則,在生活中為兒童做榜樣。5、讓兒童在家庭決策中起一定作用。
3.家長應提高自身的素質,建設學習型家庭。
家庭是一個兒童成長的搖籃,兒童在上學以前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家裡度過的,家庭環境不僅會影響兒童個性的形成,甚至會影響兒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既然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這麼重要,那麼,家長就應該以身作則,創建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家庭環境,建設一個學習型的家庭,從而影響子女的發展。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一些家長為了提高生活水平,終日為生計而忙碌,忘記了學習,忘記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還有一些家長終日沉迷於享樂,他們早已失去了對文化活動的興趣。其實多進行一些智力活動,開展學習,建設學習型的家庭,不僅可以豐富一個家庭的日常文化生活,提高一個家庭的精神文明水平,對一個孩子的智力開發、性情陶冶更是不可小覷的。
4、端正家長的教育方法,提倡理性教育
隨著獨生子女的不斷增多,以及缺乏必要的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許多家長意識不到理性的教育對子女的發展是何等的重要,他們要麼對子女過分溺愛,不管子女需要什麼都會儘量的滿足,即使子女犯了錯也會聽之任之,要麼大包大攬,認為子女應該無條件的服從他們的命令,不論子女做什麼事情都要向他們匯報。這種教育方式使子女的錯誤行為得不到及時地糾正,使子女不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種家庭中的子女通常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社會責任感及獨立性較低,對社會及他人不信任,不成熟,另外有較低的成就傾向,當遇到挫折困難時不願努力克服,這些都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為了使兒童身心健康的成長,父母必須提高自身素質,採用積極的、理性的教養方式,多與子女溝通,培養子女健全的人格。科學的教養方式是教養結合、嚴慈相繼、情理交融,是即關心愛護兒童,又嚴格要求兒童,即理解尊重他們,又要對其不良習慣和錯誤行為進行嚴厲批評,既要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又敢於拒絕她們不正當的要求,做到「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即愛嚴結合。
總之,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提高家長素質,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實施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兒童在家長點地滲透、潛移默化中學會自理生活,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學會分享,學會助人與合作等良好的品質,以便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
參考文獻:
1. 樸永馨.特殊教育學[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 錢志亮.特殊需要兒童諮詢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6,4
3. 孫俊三,鄧身先.家庭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1
4. 吳奇程,袁元.家庭教育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5. 徐芬.學業不良兒童的教育與矯治[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2
6. 詹姆斯•科爾曼.教育機會均等的觀念.張人傑選編.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M]. 上
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7. 趙忠心.家庭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