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

2020-12-15 199IT

  近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課題組對北京、黑龍江、江西和山東四省市(每一省份選取不同行政級別的市、縣)2萬名家長和2萬名小學生分別進行了家庭教育相關問題的調查。

本次調查將家庭教育中的影響因素劃分為顯性因素(主要包括物質經濟類有形的、可量化的投入)和隱性因素(包括家庭氛圍、親子關係和家庭文化娛樂行為等無形的、不易量化的,但會間接反作用於小學生學業的因素)。

  調查結果反映出目前小學生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特點和新問題:

  家長對子女優先關注現實性因素,對發展性因素的關注度較低

家長的教育關注點能直接反映其教育態度和期望。調查發現,家長現階段最關心孩子的方面從高到低依次為:健康安全(65.95%)、習慣養成(55.47%)、日常學習(53.58%)、人際交往(37.89%)、自理能力(33.75%)、性格養成(28.09%)、興趣愛好(19.47%)、情緒情感(11.93%)。綜合來看,健康安全、日常學習都屬於現實性因素,家長對這兩項關注度較高,而除去習慣養成排在第二位之外,家長對於人際交往、自理能力、性格養成、興趣愛好、情緒情感等關乎子女未來成長的發展性因素關注度較低。可見,家庭教育立足點仍舊將子女「成才」置於首位,而對子女「成人」這一教育的終極目標較為忽視。

  學生減負並未減壓,學習仍是家庭教育重中之重

近六成學生對學習感到不同程度的「累」,且該數據隨年級增高而直線上升。家長方面,儘管有35.27%的家長認為子女學業負擔較重,但仍將學習作為家庭教育的重點,超過81.50%的學生放學後仍有不同程度的(課外班或家長布置的)額外作業,親子溝通中也有近五成家庭將學習作為主要話題。由此,子女學業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家長對其的教育方式:成績好的學生能獲得更多自主權,親子溝通更融洽;成績較差的學生則受到更多的約束,其情緒情感需求也易被家長忽視。

  成績成為家長對自身和配偶評價的重要標尺

在家長的自我評價中,子女成績優秀的家長認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很好」的為34.91%,子女成績較差的家長僅為5.12%;認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較差的家長中,子女成績好的家長比例僅為2.96%,子女成績差的家長則高達33.69%。在家長對配偶的評價中,子女成績越好,家長對配偶的評價越高:子女成績優秀的家長認為配偶非常合格的為37.59%,比子女成績較差的學生家長高4.85%,反之亦然。可見,這種以「學習」為標尺的評價方式,無疑會影響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判斷力和自信度,甚至引發夫妻矛盾。

  「人機時間」過多,家庭文化娛樂氛圍不足

小學生家長回家後主要的娛樂活動為「看電視、玩電腦或手機」的高達45.63%,「人機對話」大量擠佔了親子互動時間。與此同時,家庭文化娛樂活動則遠遠不足,「經常組織家庭娛樂活動」的家庭僅佔17.92%。學生回家後幾乎沒有戶外活動和閱讀時間的比例分別為40.03%和17.81%,超過1小時的分別為14.44%和13.18%,且這一現象隨學生年級升高有所加劇,對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和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造成了不利影響。

 母親在家庭性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女生比男生接受性教育更為充分

儘管當下社會對涉「性」話題有所開放,但家長對子女進行性教育時,「說什麼」、「如何說」仍然存在觀念和能力上的雙重阻礙。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家長曾對子女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性教育,但內容多集中於性別教育和性器官衛生保健,對防範性騷擾、生命教育等較少涉及。而阻礙家庭性教育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家長的性教育能力不足(50.60%),對性教育的教授內容和方法均缺乏認知;另一方面則與態度保守有關(26.36%)。此外,家庭性教育還呈現出兩大性別特點:一是母親受教育程度相關度較高,在家庭性教育的作用比父親更為重要;二是從接受性教育的廣度和深度看,女生比男生得到家長重視的比例更高,尤其在「防範性騷擾」方面差異尤為明顯。

學前班課外班都沒多大用

調查發現,近三成家庭感覺教育支出負擔過重,逾五成家庭僅「剛好能承受」教育支出壓力,課外班等顯性學業支持投入過度,性價比較低。

  學前班沒給孩子帶來任何學業優勢

在「幼兒園小學化」被明令禁止後,出現在幼小銜接交叉路口的學前班,能否讓孩子在小學低年級出現短暫的學業優勢呢?本次調查中有高達八成的小學生入學前都上過學前班,但成績優秀的小學生中,「沒上過學前班」的比「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多10.89%,在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中,上過學前班的比沒上過的多大約10%左右。可見,學前班不僅不能幫助小學生在學習早期贏得任何學業優勢,而且也不能對其小學階段的學業產生積極作用。

顯然,這種讓孩子提前脫離幼兒園、過早小學化的學業支持,看似先行一步,實際意義不大。從某種程度上講,反而因為使孩子過早接觸學科知識,學習與之生理、心理發展特點不符合的過難學習內容而引發其挫敗感,降低孩子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訪談中還發現,家長們一致有「學前班畢竟不是正規小學教育」的想法,所以一開始就弱化了培養孩子良好學習意識和習慣的想法,自身也未能適應孩子角色的轉變,不知如何進行學業輔導和支持。以上種種原因,都使上過學前班的孩子進入小學後,反而會有學業上的倦怠和鬆懈。

  擇校的效果令人失望

家長的擇校動機源於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希望讓子女享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獲得學業上的長足動力與支持。但是,擇校到底能不能提高小學生學業水平?本次調查通過對比「擇校生」和「就近入學」小學生的學業情況,發現擇校生中成績優秀的學生為29.95%,就近入學學生中成績優秀的為28.48%,二者相差甚微;同樣,在良好、中等和較差等其他學業水平中,二者的數據也較為接近。可見,擇校並不能讓成績優秀或良好的小學生比例因此升高,並不能給家長帶來期待中的效果。

  課外班與課外作業並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績

現今的教育市場上各種兒童興趣班、補習班五花八門。訪談發現,家長給孩子報班的目的,無論是短期提高學習興趣和能力,還是覺得對子女未來發展有好處,都對課外班抱有提升孩子學習成績的期望。本次調查顯示,近九成小學生都在上「班」。成績優秀的學生中,有63.82%的參加了課外班;成績較差的學生中,更有高達93.95%都參加了課外班。由此看來,學習成績欠佳的小學生是報課外班的主力,而在課外班上耗費的大量金錢、精力和寶貴時間是否能扭轉「學習成績較差」現狀,還需進一步關注。

課外班的作業能否促進小學生的學業表現呢?調查中表示有課外班作業的小學生高達81.50%。其中,79.08%成績優秀的小學生和91.79%的成績較差的學生每日都會有課外班作業。訪談中問及家長「作業對孩子成績的提高有作用嗎?」受訪的10位家長中有7位覺得「作用有限」,有1位覺得「應該有作用」,另外2位表示「沒感覺」。而這10位家長的子女卻一致認為「不知道」、「說不清楚」。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額外作業時間與小學生學業水平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更多的作業時間並不一定帶來更好的學習成績。

正如美國家庭作業問題專家威斯頓、奧斯古德和凱所說,學生家庭作業的時間與學習成績呈曲線關係,即當作業時間達到最佳時間點時,學生成績最好,一旦超過這個時間成績會下降。庫伯也曾指出,家庭作業時間所產生的效果與學生年齡密切相關,低年齡段(小學中低年級)孩子家庭作業時間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幾乎為零。由此看來,給孩子布置額外作業的效用確實有待斟酌。

總之,學前班教育、擇校行為、課外班學習或者課外作業,這三項小學階段最為常見的家庭教育行為,並不能換來小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和理想的學業成就。可以說,此類投入性價比較低,不僅不能帶來合理的收益,反而存在投入過度造成的負面效應,如孩子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的減弱,重複學習帶來的倦怠、注意力渙散等不良學習習慣,過度、過早學習讓孩子身心俱疲,易產生厭學、逆反等不良心態等,這都會在基礎教育階段給個體帶來難以預計、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

相關焦點

  • 海澱區小學生家庭教育環境現狀調查研究
    海澱區小學生家庭教育環境現狀調查研究  黃燕 岑豔 楊豔麗 黃萍  (北京市海澱區婦女聯合會 100089)  摘要:家庭環境是家庭成員成長、生活調查報告從家庭結構、家長的文化素質、家長的職業和收入、家庭成員關係幾個方面來分析家庭環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的家庭成員關係良好,為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仍有部分家庭成員關係緊張。家長教養方式方法比較理性,但放任子女的現象仍比較突出。大部分家長都能積極參與子女的教育,為子女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但也有少數家長較少關心孩子學業。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扶貧典型案例
    教育扶貧是「扶智、扶本、扶根」工程,針對芒市教育起步晚的情況,既要充分考慮地方需求,也要和具體對接部門做好溝通,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正把教育扶貧工作做實做好,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總結探索了「科研引領、精準對接、點面結合、共同發展」的教育扶貧模式,聚焦地方實際需求,實施精準教育扶貧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 農村教育現狀調查:1/4的孩子屬"隔代教育"
    農村義務教育現狀一直受到極大關注。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千人百村」社會實踐調查,對全國各地100多個村莊進行問卷調查和田野調查。調查獲得大量關於農村民生狀況的第一手資料信息。本文由調查報告中關於農村義務教育現狀的部分整理而成。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成立
    2017年6月6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京舉行,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STEM教育在促進科技創新和提高國家競爭力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在京成立STEM教育研究中心並舉行揭牌儀式,來自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
  • 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中國家庭教育支出現狀
    圖片來源:Unsplash本文為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後魏易在「第三屆中國教育財政學術研討會暨2017年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財政專業委員會年會」上的主旨發言。2005年以來,我國教育財政體制機制經歷了一系列顯著的改變。
  • 北大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發布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結果
    2017年12月27日,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China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Finance Research,CIEFR,以下簡稱「北大財政所」)正式發布了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China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Finance Research-Household Survey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姓名:楊潤勇職務:教育部教育法制與教育標準研究所所長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楊潤勇,教育學博士,中國教科院研究員,現任教育法治與標準研究所所長,國內高級訪學及博士後導師,曾任中國教科院科研處長。近年來,共出版《新時期教育科研的範式與方法》等專著5部,在《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報》等期刊(報)公開發表論文90餘篇,其中《新華文摘》全文轉載3篇,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20餘篇。主持各級各類課題近百項,主筆2篇研究報告分別得到國家領導人、教育部主要負責同志的重要批示。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發現:原來優秀的孩子背後有這樣的家庭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發現:原來優秀的孩子背後有這樣的家庭親愛的們,還記得你的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嗎?有父母會說:把孩子送去一間好學校,接受優質高等的教育;有父母會說:給孩子提供一個高端優質的生活環境,把最好的東西。這些想法有合理的地方,學校、老師確實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但是其實原生態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才是最重要的,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以及處事態度,對於孩子的性格、心理等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那麼,到底怎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呢?
  • 北大財政所舉行《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2019)》新書發布會
    (以下簡稱「北大財政所」)舉行《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2019)》一書的新書發布會。《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2019)》基於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數據(CIEFR-HS),對全國不同地區、學段的家庭教育支出進行描述分析,為了解新時期民眾的教育需求、教育負擔和教育公平現狀提供了詳細的數據支持。
  • 《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7)》發布 聚焦我國教育現狀
    原標題:我國教育現狀如何藍皮書告訴你 家長期待的學校教育什麼樣?高校學生主體組成現在有何變化?4月18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7)》(即「中國教育藍皮書」)給出了答案。
  • 友邦保險正式發布《小學生家庭教育狀況調查白皮書》攜手教育專家、京城名校長給出「硬核」養育錦囊
    近日,友邦保險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以下簡稱「友邦北京」)攜手《現代教育報》,聯合北京地區多位專家共同推出了《小學生家庭教育狀況調查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旨在為家庭客戶提供保險服務的同時,也為萬千家庭傳遞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及北京名校長名師的聲音,從科學知識上幫助家庭客戶解決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痛點。
  • 《小學生家庭教育狀況調查白皮書》發布
    近日,《現代教育報》攜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聯合北京地區多位專家共同推出了《小學生家庭教育狀況調查白皮書》,旨在為萬千家庭傳遞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及北京名校長名師的聲音,解決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痛點。權威專家團隊 科學採集小學生家庭養育樣本家庭是少年兒童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方式對少年兒童的成長尤為重要。
  • 美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2017教育數據摘要》
    美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日前發布《2017教育數據摘要》。該報告是由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託馬斯·斯奈德主編的第三版,涵蓋了美國從幼兒園到研究生各個階段的數據,包括學校信息、入學人數、教師、財務及教育成果等。
  • 諾貝爾搖籃教育集團教育科學研究院成立(圖)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石燈明先生為諾貝爾搖籃教育集團教育科學研究院成立致辭。 華聲在線5月12日訊(記者 李昆勵)今天,國內首家由民辦學前教育機構主導的教育研究院——長沙諾貝爾搖籃教育集團教育科學研究院於今天成立。上午八點,成立慶典暨名家教育高峰論壇在湖南省音樂廳拉開帷幕。
  •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傳統文化教育研究院正式成立
    8月8日下午,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傳統文化教育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並舉辦授牌儀式。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常務副會長陳士國;延安創新股權交易服務中心總裁王志忠;明德用聖賢文化構建企業命運共同體首席導師林風;明德集團董事長汪偉;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秘書長、未來網產業部主任陳佩忠;明德集團總裁翟寶玉等四百餘位來賓參加了此次活動。
  • 調查顯示教育佔家庭總支出的44%
    本報訊(記者邱晨輝)近日,新浪2011年教育盛典發布最新的《中國家庭教育消費報告》。報告發現,被調查家庭每月用於教育消費支出的平均金額為1370元,佔家庭總支出的44%。
  • 中國教育NGO現狀掃描
    梁曉燕(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我們做了什麼(說在前面的話)  各位來賓、各位教育公益組織的同仁們,各位新老朋友們好,今天這個活動是由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和二十一世紀研究院共同合作,希望提供對中國教育類的公益組織的基本現狀的了解。
  • 2020年金翼獎參選單位:中青國培(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研究院致力於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研究,服務範圍包括中小學的教育教學研究、中小學學生學科學習研究與培訓、教師專業成長培訓教育諮詢、教師培訓、教學方法和教育技術培訓、教改項目的培訓、教育管理的培訓、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教育培訓及服務、教育信息化與軟體研發、數據管理、研學活動設計、家庭教育研究、線上教師和學生學習內容開發以及教育第三方專業評估工作等多個領域。
  • 2018年奕陽教育研究院青年學者資助項目申請開始
    奕陽教育研究院採用「基金會+研究院」的雙軌運作模式,通過自主研究、合作研究、資助研究並行的方式,開展學前教育領域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以專業性、文化性、公共性為基本屬性,出版研究成果,傳播前沿思想,促進學前教育創新;參與公益事業,促進和實現學前教育公平。  奕陽教育研究院由學術委員會、研究部、出版中心、公益資助中心四個職能部門構成。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在京成立
    2020年7月20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在北京正式成立,作為新型研究和學習生態的共同體,由17家單位組成,包括政府機構、科研院所、共建企業等。來自教育部、中國教科院、山東省教科院等共建企業的代表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加成立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