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英文見美前副總統 揚言要和美一起維護亞太和平
蔡英文接見美國前副總統切尼(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海外網8月8日電 美國前副總統切尼(Richard Bruce Cheney)日前訪問臺灣,並於昨日(7日)下午與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蔡辦會面。對此,綠媒一早就做出預熱報導,似乎是在為切尼與蔡英文見面「造勢」。蔡英文本人也不忘藉機示好,在臉書上貼上自己與切尼鞠躬握手的照片,更誇下海口稱「要和美國一起維護亞太地區和平穩定」,一副諂媚姿態,惹來島內網友嘲諷。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切尼曾與1993年訪問過臺灣,此次是他時隔24年再度赴臺。
-
蔡英文誇下海口「基本工資30000元」?臺媒:還不夠每天買茶葉蛋
文丨虞歡 審丨高靜蔡英文提出漲工資根據相關新聞報導顯示,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之前參與選舉的過程中,誇下海口提出要上漲臺灣島內年輕人的基本工資,改變現有工資結構但是,自從蔡英文在2016年開始執政之後。臺灣勞動人員的基本的工資不僅沒有迅速的上漲,而且每月基本工資、每小時工資上漲的幅度還不斷的下降。 在今年,每月的基本工資上漲幅度下降到3%,每小時的基本工資上漲幅度下降到了5.3%。前段時間,臺灣的勞動部門對外公開表示,明年工資上漲的幅度。
-
美前副總統切尼訪臺 蔡英文鞠躬握手遭網友諷:明明就是奴隸!
據臺媒報導,應臺當局邀請,8月6日—9日期間,美國前副總統理察·布魯斯·切尼訪臺,將出席由臺灣基金會主辦的論壇活動,同時就臺美關係及區域經貿與安全局勢交換意見。 7日,在社交媒體推特上,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發帖歡迎切尼訪臺,且稱當天他們已就臺「維持地區和平穩定」進行了討論。 貼文中還配了一張蔡英文彎腰送笑與切尼握手的照片。
-
美國務院亞太副助理國務卿:蔡英文向美承諾維持現狀
據臺灣媒體報導,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理國務卿董雲裳於當地時間11日表示,蔡英文向美方承諾會維持現狀,有義務提出維繫臺海繁榮穩定的政策,美方也與大陸方面會晤,兩岸都有意願談協商的基礎。 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理國務卿董雲裳 董雲裳(Susan Thornton)在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的「美臺關係未來」聽證會中表示,美國選前與臺灣兩大黨候選人會晤,和「總統
-
美副總統:已準備好再次打擊敘利亞 確信敘使用化武
中國搜索訊 美國副總統彭斯14日在秘魯首都利馬說,美國政府已經做好再次軍事打擊敘利亞的準備,並將應對敘利亞及其盟國可能採取的報復行動。正在利馬出席第八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的彭斯對記者說,美法英三國聯合進行的對敘利亞的軍事打擊取得了「極大成功」,打擊了敘利亞進行化武攻擊的能力。當被問及為何美國不等有關敘利亞化武事件調查開啟就採取軍事打擊,彭斯說,「美國確信敘利亞政府進行了化學武器襲擊」。他說,敘利亞巴沙爾政府如果再次使用化學武器,將為此付出「極大代價」。
-
朱立倫證實11月中上旬訪美 規格或高於蔡英文
在距離明年1月大選不到百天的時間裡,剛剛被徵召為國民黨「總統」參選人的朱立倫抓緊布局選戰。今天上午,朱立倫接受中天電視臺專訪時證實,會在11月中上旬赴美訪問,並表示無訪日計劃。有臺灣媒體援引國民黨內高層人士透露,訪美規格不會低於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
-
面對執政包袱和黨內挑戰,蔡英文5·20怎麼過受關注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名】面對明年「總統大選」及前「行政院長」賴清德的挑戰,蔡英文今年5·20當天有什麼活動引發島內關注。面臨「朝小野大」施政常遭在野黨掣肘的政治環境,陳水扁當天拋出籌組「聯合政府」及「國會多數執政聯盟」的議題。2003年就職三周年當天,他到曾是隔離收容麻風病患者的八裡鄉樂山療養院當志工;這一年非典疫情在臺蔓延,當局的防疫能力飽受批評。2004年陳水扁靠「兩顆子彈」連任,當年的5·20就職典禮伴隨雨勢與泛藍支持者的抗議聲。
-
蔡英文刷存在感 稱維護亞太和平是「臺美共同目標」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蔡英文上午接見美國聯邦參議員戴恩斯(Steve Daines)訪問團時又說大話,竟稱「維護亞太和平安全及穩定是臺美共同目標」。據報導,蔡英文接見美議員時表示,得知美國政府決定將美軍網絡司令部升級為最高級別的聯合作戰司令部,稱「資訊安全問題也是臺灣十分重視的議題。」
-
臺灣參考消息1109:川普當選美國總統
美國總統選舉初步結果揭曉,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川普戰勝民主黨候選人、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贏得總統選舉,將成為美國第四十五任總統。其當選,對中美關係、兩岸關係以及美國與臺灣之間的關係有何影響,輿論拭目以待。
-
臺媒:蔡英文明年將過境美國 與川普幕僚會面
【觀察者網 綜合】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與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一通越洋電話一時掀起千層浪。然而,風波可能還會有後續。據臺媒披露,蔡英文明年1月借出訪所謂「友邦」之際,會過境美國並與川普幕僚碰面。中國外交部曾多次強調,美國有關方面應信守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的承諾,謹慎、妥善處理涉臺問題。
-
前「立委」看出端倪:蔡英文執政出現危機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鄭運鵬和「立委」羅致政21日召開記者會公布今年臺灣表現民調,有6成受訪者滿意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執政這1年來的總體表現,不過,前「藍委」陳學聖發現,中間選民不滿意度卻高於滿意度,直言蔡當局的執政已經開始出現危機。
-
陸委會委員:蔡英文將赴美 南海議題成高爆彈(圖)
據臺灣《中國時報》5月27日報導,如同兩岸關係的定位一樣,即將訪美的臺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對南海爭議所持態度如何,將影響明年臺灣「總統」選情。 對此,陸委會諮詢委員陳建仲27日表示,蔡英文此次訪美不應輕率對南海主權問題表態,否則,不但將引發臺灣內部新的「統獨」爭議,更會讓大陸對民進黨敵意快速上升,對其「總統」選情絕對是負面的高爆彈。
-
美前副國務卿稱可以見到蔡英文很興奮 或談兩岸議題
據臺灣「中央社」4月6日報導,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6日赴民進黨中央黨部拜會臺灣地區領導人當選人蔡英文。阿米蒂奇會前受訪提到,很高興可以見到蔡英文,雙方也將觸及兩岸關係議題。
-
馬英九痛批蔡英文:「反中」成執政無能遮羞布,200萬觀光業者成民進...
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致辭時批評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片面廢棄兩岸27年來的政治互信,使兩岸走向「冷對抗」。他也呼籲,明年要讓蔡當局下架。《聯合報》10月5日報導稱,馬英九在研討會致辭時表示,蔡英文上臺3年來,「反中」成執政無能遮羞布,甚至成整肅政敵的武器,操弄民眾恐懼感,讓社會瀰漫不安氣氛,他呼籲明年讓無良當局下架,讓臺灣重回正確方向。
-
蔡英文投書美媒 :對北京建立開放管道 穩定兩岸是重點
正在美國訪問的臺灣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周二投書《華爾街日報》,提出「四管齊下」的對外政策,以及對北京建立開放的溝通通道。國民黨則批評蔡英文只是空談原則及理想。 臺灣民進黨主席、2016「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上周五深夜抵達美國洛杉磯,展開為期12日走訪六個城市的"點亮臺灣 民主夥伴"之旅,爭取美國政府和商界領導人的支持。
-
民進黨「獨派」壓力 蔡英文「執政」最大難題
蔡英文(臺媒圖) 華夏經緯網4月1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9日召開臨時全代會,並未觸及凍結「臺獨黨綱」或再提新決議文,而是修改黨章,讓行政、「立法」兩「院」高官乃至黨團小黨鞭退出中常會兩岸政策協會副理事長陳建仲今日投書《中國時報》時論廣場認為,這固然給了蔡英文寬廣的決策空間,但從呂秀蓮、遊錫堃未出席全代會來看,大有自走「獨派基本路線」的意圖,將對小英形成體制外壓力,成為「執政」最大難題。 臨全會通過修改原黨章13條第8、9款規定,副「總統」、「行政院長」、「府秘書長」也不再具有當然「中常委」、當然「中執委」的資格,未來「中央政府」政務官也免兼黨職。
-
揭拜登內閣高官曾和蔡英文有過節,「藍委」:蔡當局將受美國壓迫
@銳看臺灣報導 在川普政府同意進行政權交接的同時,民主黨總統當選人拜登的外交團隊也成型。對此,"藍委"陳以信直言,拜登的外交團隊可說是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團隊菁英回朝,預料蔡英文的兩岸路線將受到壓迫。陳以信在臉書發文表示,拜登準總統公布外交團隊,可說是歐巴馬團隊菁英回朝,他們和臺灣藍綠兩黨相熟已久。預料其對陸政策將與川普政府不同,美陸競爭之餘仍要合作,不冷戰、不脫鉤、鬥而不破,將是未來主旋律。拜登的首批內閣名單曝光,一如外界預測國務卿為布林肯,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國安顧問蘇利文,聯合國大使湯瑪斯-葛林斐德,國土安全部長馬約卡斯,全都是歐巴馬執政時期熟悉的臉孔。
-
「五問」蔡英文訪美:拿什麼來保持兩岸和平?
蔡英文的這個講話,讓美國當局和臺灣島內很多人覺得,蔡英文如果明年當選臺灣領導人,看樣子不會影響兩岸關係持續穩定和平發展。 然而,這只是蔡英文8天訪美行程中眾多活動中的一個,除了這個講話,蔡英文此前8天還有很多講話,未來3天多的行程中依然還有很多講話。但如果我們將其8天以來的眾多活動串起來看蔡英文的講話,應該可以發現很多矛盾之處。
-
臺灣年金改革遭抗議 蔡英文:改革是「馬前總統」的宣示
蔡英文在會議致詞中表示年金改革不分黨派,不是藍綠問題也不是政治競爭,為此她引述馬英九4年前的話稱,「4年前同樣是1月,就在這地方,『馬前總統』向社會強調年金改革的迫切,他說年金制度是自助與互助制度,並不只是你的年金或我的年金,而是我們的年金,也是我們子孫的年金,更是不能倒也不會倒的年金」;同時,蔡英文還向場外抗議人士喊話,年金制度永續,所有人才領得到,年金改革現在不做馬上就會後悔。
-
島內媒體:「過境」美國,蔡英文居心叵測 美方包藏禍心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楊立 李俊峰 環球時報記者 高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也許沒有想到,當她費盡心思,終於以「總統」身份首次「過境」紐約並為此洋洋得意之時,首先迎接她的卻是下榻酒店前兩派人士的大打出手,以及在美華人和相關社團如影隨形的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