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學的新研究表明,如果一隻老鼠與很多老鼠在一起,則它不太可能選擇去幫助被困的同伴。人類長期以來存在著所謂的「旁觀者效應」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現在我們知道,尾齧齒動物也有。
研究還表明,如果附近存在其他潛在的援助者,大鼠提供幫助的可能性會增加而不是減少。這項研究發表在7月8日的《科學進展》上,部分理論建立在先前關於大鼠共情的研究基礎之上。
2011年,神經生物學教授,該研究的資深作者Peggy Mason博士及UChicago研究小組發現,老鼠會堅持解救被困的同伴,甚至為他們放棄巧克力獎勵。隨後的研究表明,服用過抗焦慮藥物的大鼠,做出利他選擇的可能性較小,因為它們不再被焦慮困擾。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老鼠只會解救以前社交過的老鼠。
旁觀者效應的起源可追溯到1964年,當時Catherine「 Kitty」 Genovese在紐約皇后區一個擁擠的居民區被謀殺。據《紐約時報》報導,有38位旁觀者看到了謀殺案,但沒有人介入。儘管這個故事後來被證明是不準確的,但它啟發了心理學家Bibb Latané和John Darley去調查為什麼旁觀者沒有伸出援手。
現在,這種現象被稱為旁觀者效應,已成為心理學的一個支柱,每本入門級教科書都會提及這一現象。傳統的旁觀者效應的機制被認為源於責任不定,人們認為自己不需要採取行動,因為團隊中的其他人會這樣做。
第一作者約翰·哈夫裡克(John Havlik)是梅森實驗室的芝加哥大學本科生,現在是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學生,他率先進行了實驗,以檢驗缺乏複雜推理能力的大鼠是否會遵循經典的旁觀者效應。
然後,梅森和她的團隊想知道旁觀者效應在未用藥物控制的老鼠身上如何體現。與預測相反,在兩隻和三隻老鼠的情況下,實際上選擇伸出援手的頻率高於單只老鼠。
「起初,我以為實驗失敗了,」哈夫利克說。「但是在對人類進行了更多研究之後,我們意識到那和人類的行為是一致的。」
在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對監視視頻的分析後顯示,旁觀者群體在90%以上的暴力事件中選擇出手相助。
研究合著者,2020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普利茲克醫學院的醫學博士莫拉·雅各比說:「人類選擇互助的原因比幼兒園老師的教導這一理由要深刻得多。這不是人類獨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