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傳來喜訊,深圳有4人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2人獲得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99名職工獲得深圳市五一勞動獎章。他們之中,有首席科學家、法院審判長,也有酒店維修工、鞋匠。站在領獎臺上,他們是如此耀眼,又是如此平凡,他們用辛勤和汗水、執著和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譜寫著一曲曲勞動者之歌。本報今起推出「勞動者之歌」專欄,展示勞模先進的風採。敬請垂注。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唐珊珊 文/圖
叮叮噹噹、叮叮噹噹……走近樓潤龍的操作臺,他正手拿一把小錘,輕輕地敲打一隻鞋楦,面前的盒子裡,滿滿當當地裝著各種型號的工具,刀頭處被磨得發亮,看起來有些年頭了。
「我就是一個小鞋匠,做這行19年了,就是為了做好一雙皮鞋,這是我的夢想,沒想到會拿獎。」樓潤龍說的獎,指的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今年全深圳只有4個人獲此殊榮,樓潤龍是其中之一。
報廢40雙鞋才拿到第一個訂單
1997年,樓潤龍高中畢業後,經親戚介紹,從老家浙江義烏來到臺資企業——深圳市珍興國際鞋業有限公司,從事車間管理工作,但是他卻有一個做鞋子的夢想。
「第一次走進樣品室,看著陳列架上的上千雙樣品鞋,像是一個博物館。我的心怦怦直跳,特別渴望自己動手做出一雙鞋子來。」樓潤龍說,公司最重要的部門便是樣品室,負責開發研製新鞋子。當時,這個部門幾乎清一色的是臺灣老師傅,一個高中剛畢業的小夥子想進入這個部門可不容易。
進不了樣品室就先從基層做起。在車間的兩年裡,樓潤龍留心每一雙鞋子的工藝流程。
只要有機會,他就跑去看老師傅們如何做鞋。 兩年後,他成功進入樣品室,成為設計師學徒。
「這碗飯可不好端,既然來了,就扎紮實實,靜下心來好好學。」拜師那天,聽著師傅語重心長的話,樓潤龍使勁兒點了點頭。
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師傅向樓潤龍傳授了手藝,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與堅持的精神。樓潤龍也不辜負師傅的期望,從製鞋的刀、面版入手,到取樣、畫圖、貼楦頭等環節,一一細心研究,不斷與客戶溝通,反覆從裁斷、削皮、針車、手工、成型、包裝等製作中總結。一周後,他做出了自己的第一雙鞋子。
「那是一雙馬克鞋,做出來之後興奮了好幾天。」樓潤龍說,這雙鞋最終沒有獲得客戶的認可,但是他也不氣餒,一直堅持做。
半年後,大概做了40多雙鞋子之後,樓潤龍的一雙馬克鞋才終於被客戶認可,當即下單6000雙,之後不斷追單。
2002年,學徒3年後,樓潤龍出師了,成了樣品房的一名師傅。
渴望做一雙會說話的鞋子
從業19年,如今樓潤龍已經成了樣品室版房主管,平均每年都會參與100多款鞋子的研發。
在別人看來,這位當初的小鞋匠,現在可謂「功成名就」,夢想也變成了現實。但是樓潤龍卻不這麼認為。
「做鞋子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門藝術,藝術是沒有止境的。」樓潤龍現在做鞋子輕車熟路,可是每次拿到一個設計圖,他還是會研究半天才動手做,有時候一塊皮料都要反覆比較半天。
「現在人人都追求品質,製造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追求量產了,要用心做好每一個細節,帶著愛心去做,這一點電腦比不過人。」對於製造業人工逐漸被機器取代的趨勢,樓潤龍說,公司現在也普及電腦製圖,快捷精確。但是,他總認為,製造業的最高境界並非機器而是人工。「就像義大利的皮鞋一樣,人手做出來的鞋子,雖然不是千篇一律,甚至有那麼一點點瑕疵,但卻帶著人的感情人的思想,是一雙會說話的鞋子。」
做一雙會說話的鞋,傳遞鞋匠的感情、思想甚至是關切,成了樓潤龍下一個19年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