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江山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在音律中,每個音級為「一律」,如果將管仲的三分損益法推演下去,就會得到一個下4度音,依此類推,就能得到12個音,稱「十二律」。如果按照三分損益法推演音律,計算到最後一律時就不能循環,這樣在移調或轉調時,就無法獲得均等的音樂效果,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破壞了音樂的和諧之美。
那麼,如何解決三分損益法的這一瑕疵呢?如何令音律均等和諧呢?千百年間,中外的音樂家們孜孜以求,可他們大多以失敗告終。幸而,在四百多年前的中國,一位皇親解決了這個問題。
1596年,皇子朱載堉為世界帶來了一個韻律上的偉大貢獻:他編撰了《律呂精義》。在這本書裡,存在一個偉大的證明:勻律音階的音程可以取二的十二次方根。
這個證明看似抽象,仿佛又完全是個數學定理,和音樂究竟有何關係呢?朱載堉到底證明了什麼?
▲朱載堉(1536-1611),字伯勤,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歷學家、音樂家。朱載堉自幼深受其父的影響,喜歡音樂、 數學等,被中外學者尊崇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繪圖/朱宇彤)
七辭王位
研究音律學
朱載堉從小就表現出對天文、數學、音樂的興趣。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他的父親鄭恭王被小人陷害入獄。朱載堉的父親去世後,按規定,朱載堉可以、也應該繼承王位。可是他對做王爺沒有興趣,而越發離不開對天文、曆法與音樂的研究。他連續七次上表,請求準許他辭掉王位,專心探討學問。最後,明神宗同意了他的請求,而且特批,他和他的兒子雖然沒有爵位,但可以終身享受親王與親王世子的俸祿。
面對音樂演奏中「旋宮轉調」這一千古難題,他全身心地投入研究。他研讀了大量先人的學說,發現他們都沒能擺脫舊日思想的沉痾,都不是完善的音律理論。朱載堉在研究音律學的同時,發現前人可能忽略了計量學和度量衡的演變。他思考著:會不會是因為計量不準確,才導致計算偏差呢?
他在確定量制標準的基礎上,從數學理論出發,深入研究了等比數列,進而找到了計算等比數列的方法,並思考著將它運用到音律計算中。可這時,新的難題再一次襲來,等比數列涉及繁複的數學運算,只憑人的腦力恐怕難以成功。但朱載堉沒有放棄,他創造性地運用珠算進行開方運算,還自創了珠算開方口訣,順帶解決了不同進位小數的換算方法,做出了有關計算法則的總結。
▲朱載堉用橫跨81檔的特大算盤,進行與音律有關的數學計算(繪圖/朱宇彤)
就這樣,朱載堉在向難題衝刺的道路上,不斷解決了難題周邊的其他問題,並將從那些問題中獲得的計算方法,應用到解決音樂難題的過程中。在音律理論上,他倡導七聲音階,把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以及變調;在推算方法上,他以珠算開方的辦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數列,第一次解決了十二律內自由旋宮轉調的千古難題,因此,該音律理論被稱為「十二平均律」。
▲據《明史·藝文志》載,朱載堉的一生有很多著作,內容涉及音樂、天文、曆法、數學、舞蹈、文學等,是一個可以與李時珍、宋應星、徐光啟、徐霞客齊名的重量級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大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繪圖/朱宇彤)
發現「十二平均律」
比歐洲早半個世紀
在《律學新說》卷一中,詳細記述了十二平均律的計算方法。他用發音體的長度來計算音高:假定黃鐘正律為一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長為二尺,然後將2開12次方,得到頻率公比數1.059463094,該公比自乘十二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而黃鐘正好可以將其還原。
那到底什麼是十二平均律呢?所謂「十二平均律」,就是把中音C和高音C之間的頻率「平均」分成12個間隔,每一個音符的頻率和前一個音符的頻率之比相等。這樣,就把八度音分為十二等分,就是分為十二個等比級數,其結果就是每個音的頻率為前一個音的2開12次方倍。對比數值我們能清楚地發現,朱載堉的計算已經到了很精確的地步。這一發現,幾乎比歐洲人提前了半個世紀。
十二平均律理論的研究,不僅在數學上表現了極大的造詣,也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色彩和表現力。十二平均律的發現和運用,開創了世界音樂史的新紀元,許多偉大的音樂家及其大批劃時代的作品,都受到了十二平均律的影響。如德國著名的鋼琴家巴赫就很推崇十二平均律,還寫下了48首植根於十二平均律的鋼琴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