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老國王許諾三個人繼承王位,結果在英格蘭引發了一場大戰

2020-12-25 騰訊網

在古代的歐洲,一場戰爭的爆發有很多種奇奇怪怪的原因,

但是黑斯廷斯戰役絕對是歐洲歷史上,開戰原因最奇葩的一場戰役,因為它的爆發原因是英國的老國王,"懺悔者"愛德華曾經向三個人許諾繼承他的王位。

等到這位老國王倆腿一蹬,駕鶴西去之後,那仨被他許諾王位的倒黴蛋,當即為了英格蘭的王位吵得面紅耳赤,最後仨人決定按照歐洲的傳統解決問題——看誰的拳頭大!

三個被愛德華許諾了王位的倒黴蛋,

第一個被忽悠的是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綽號"私生子"。

因為他是前任諾曼第公爵的私生子,他的兩個兄弟也是私生子,為了公爵位置還打了一場私生子戰爭。

因為威廉一世和愛德華有親戚關係,所以老國王為了獲得支持,許諾他可以繼承王位。

第二個被忽悠的是英格蘭貴族,哈羅德·戈德溫森

,此人是老國王愛德華的侄子,在英格蘭也是兵強馬壯的實權貴族,而且覬覦王位已經有段時間了。

老國王為了穩住他,所以許諾他以後可以繼承王位。

第三個被忽悠的是挪威國王,最後的維京勇士,"無情者"哈拉爾三世!

之所以叫他無情者,是因為這個人脾氣比較暴躁,生死看淡,不服就幹,登上王位是砍翻了各路競爭者,所以大家叫他無情者。

這位不是很好對付,而且侵略成性,所以許諾王位能穩住他。

老國王愛德華忽悠他們三個也是沒辦法,因為11世紀的英格蘭的貴族輕視王權,所以國王的權利不是很穩固

。那麼在老國王眼裡,用一個王位繼承權忽悠一些國內外的實權人物,作為自己的盟友,幫助自己鞏固統治就很好了。

當然了,這也會帶來一個惡果,那就是他死之後,這群傢伙肯定會為了王位打上一架,而且還是在英格蘭的土地上。

但那句話怎麼說來著?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老國王愛德華也是這麼想的。

於是當老國王愛德華在1066年1月去世後,身處英格蘭的哈羅德當即宣布,自己有權繼承王位,如果有國外的人強調有權繼承王位,那他一定就是胡說八道的!

然後他又開始為自己造勢,當時英格蘭的貴族不是哈羅德的親戚,就是哈羅德的黨羽,剩下的也實力不如哈羅德,所以哈羅德很順利的就成為了國王不說,還跳過了全國會議的審議,直接在約克大教堂加冕為王了。

哈羅德這一手算是徹底激怒了海峽對岸的威廉一世,

因為當初威廉一世曾經挾持過迷航到了皮卡迪伯爵領地上的哈羅德,哈羅德為了活命還信誓旦旦的對他保證,自己沒有對英格蘭王位的野心,而且發誓會支持他成為英格蘭國王。而威廉一世為了確保哈羅德的忠心,還把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了哈羅德。

等於說哈羅德是威廉一世的女婿,但這個女婿不厚道,回國之後就自封為王了。惱怒的威廉一世發誓自己要率大軍前往英格蘭,生擒哈羅德這個背信棄義的小人,捎帶拿回屬於自己的王位!

而哈羅德也知道威廉一世是個狠角色,就提早組織近兩萬的軍隊,在英格蘭的南部沿海地區防守,等待即將跨海入侵的威廉一世。

值得一提的是,哈羅德其實是個鐵憨憨,因為他早就得到了威廉一世的作戰計劃,所以就在海邊布防打算來個灘頭決戰。

但既然他的間諜都能拿到整個作戰計劃了,那一定是深受威廉一世信任的高級將領,那為什麼不讓間諜刺殺威廉呢?非得搞個灘頭決戰?簡直鐵憨憨。

可哈羅德等來等去,到最後也沒等來威廉一世,卻等來了哈拉爾三世親率挪威軍隊的維京人在英格蘭東北部登陸的消息。

於是哈羅德又親率大軍跑到英格蘭東北部,結果卻看到了一片殘垣斷壁,感情哈拉爾三世和維京人只是來打野的,偷了他的野區就跑了。無奈之下,哈羅德只能率軍又返回英格蘭沿海地區,

可此時已經是八月末了,如果再不解散自己軍隊裡那些被徵召來的士兵,那就沒人去搞秋收了。如果錯過了秋收季節,那麼估計今年冬天大家都得餓肚子。

沒辦法,哈羅德只能把自己的軍隊解散去收糧,畢竟他估計到了八月末了,威廉一世和哈拉爾三世也得收秋糧,估計今年是不會來了。

結果還沒過去多久,身處倫敦的哈羅德就接到約克郡的戰報,哈拉爾三世去而復返,已經在9月20日率15000名維京勇士登陸英格蘭了!

哈羅德聞聽此訊大為驚訝,一邊怒罵去而復返的哈拉爾三世,一邊組織軍隊前去迎戰!哈羅德的部隊行動迅速,四天跑了185英裡,直接殺的哈拉爾三世措手不及。

在斯坦福橋戰役中,哈羅德率領大軍擊敗了哈拉爾三世,連哈拉爾三世本人都被哈羅德擊斃。

但是還沒等剛回到倫敦的哈羅德讓自己的軍隊喘口氣,那邊威廉一世又率領12000人的大軍殺過來了。

威廉一世也是幸運,如果他早幾個月進攻,估計就被哈羅德給擊敗了。但因為當時英吉利海峽颳起風暴,所以威廉一世無法率大軍渡海。等到風暴停止的時候,威廉一世立刻率領大軍入侵了英格蘭,在黑斯廷斯登陸上岸。

考慮到自己手上是一支聯軍,所以威廉一世開始劫掠黑斯廷斯附近的村莊,打算逼迫哈羅德和自己進行主力決戰。

哈羅德聞聽此訊後怒不可遏,他知道自己的王權未受普遍認可,所以無法採取防禦作戰,只能主動出擊去擊潰威廉一世。

10月12日,匯合了自己兩個兄弟的援軍的哈羅德前往黑斯廷斯,準備和威廉一世決一死戰。

他在13日將部隊運動到了黑斯廷斯附近的森拉克崗布防,希望能夠以逸待勞的進行攻守轉換。

奈何威廉一世當晚就識破了哈羅德的計策,秘密將部隊運動到了南方的一座小山上,利用居高臨下的優勢突襲哈羅德的軍隊。這麼一來,哈羅德就真的只能打一場防守反擊了。

14日九點,黑斯廷斯戰役正式打響,威廉一世率領的諾曼軍率先對哈羅德的英軍發動了數次進攻,

但因為哈羅德早就在正面部署了尖樁柵欄和盾牆,所以諾曼軍的進攻沒有什麼優勢,反而是在英國人的盾牆前被砍翻了一地的騎兵。

哈羅德見狀還大喊"諾曼的威廉死了"!,並且命令英格蘭軍隊的士兵齊聲高呼,同時英格蘭軍隊的右翼部隊還發動了反擊。

諾曼軍士兵一聽威廉一世死了,個個開始心生膽怯,還有一部分輔助軍士兵開始丟下武器逃跑。

此時威廉一世急中生智,脫下了自己的盔甲和頭盔,騎著高頭大馬在整個戰線裡來回馳騁,讓士兵們看到他尚且還活著,以此穩定住了軍心。

而英格蘭軍隊看到諾曼軍後退,反而有一部分脫離陣地開始追擊諾曼軍,結果就是被諾曼軍的騎兵和步兵回頭吃掉。

威廉一世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刻判斷出英格蘭軍隊素質低下,開始讓部隊反覆詐敗,引誘英格蘭軍隊前來追擊。

諾曼軍得令後迅速開始在英格蘭軍面前開始了"潰敗"表演,反覆將英格蘭軍隊引出防線,然後部隊回身一擊將其殲滅。

雙方在黑斯廷斯激戰了七個小時,戰至下午四點,雙方都已經筋疲力盡。

威廉一世深知如果把戰鬥拖到晚上的話,那麼恐怕自己就會遭到哈羅德的海軍攻擊,所以他命令部隊發動最後一波決死突擊,力求一鼓作氣的擊敗哈羅德。

此時哈羅德的英格蘭軍隊也已經筋疲力盡,根本無力阻止諾曼軍的進攻,最終被諾曼軍突破了盾牆,雙方開始近距離的廝殺。

亂戰之中,英格蘭國王哈羅德被諾曼軍的騎士們砍死(另有一說他被亂箭射死),而他的兩個兄弟也在亂軍中被殺。

隨著哈羅德的死,這場因為老國王愛德華的許諾而引發的王位爭奪戰,終於算是告一段落了。威廉一世在等待了兩周後,見沒有英格蘭貴族來向他宣誓效忠,就自己帶著部隊往倫敦推進,並最終讓自己成了新一任的英格蘭國王。

至此,威廉一世的"私生子"綽號算是沒有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徵服者威廉"。而也是以他徵服英格蘭為起點,歐洲進入了血腥殘酷的中世紀,捎帶腳還挖下了百年戰爭的第一個大坑。

參考文獻:《徵服者威廉》

《諾曼人的徵服》

《黑斯廷斯戰役》

相關焦點

  • 諾曼徵服:法蘭西的公爵為何成了英格蘭國王
    1066年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逝世,法蘭西王國的諾曼第公爵威廉宣稱繼承英格蘭王位,但英格蘭貴族推舉哈羅德·戈德溫森為國王。威廉於是遠徵英格蘭,打敗哈羅德·葛溫森,成為英格蘭國王。那麼威廉是如何徵服英格蘭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諾曼第公國
  • 異教徒維京人的子孫,徵服了英格蘭,並於聖誕日加冕
    1066年1月,英格蘭的威塞克斯王朝(盎格魯-撒克遜人)國王「懺悔者」愛德華去世。「由於愛德華無嗣,而根據愛德華的最終遺囑以及賢人會議(相當於國會)的投票,英格蘭國王由王后之兄哈羅德·葛溫森繼承,並由大主教奧爾德雷德為其加冕。
  • 艷后之子詹姆士斯圖亞特——英格蘭、蘇格蘭雙料國王?
    《薩克利法典》規定女子不能繼承土地,這一規矩被16世紀的中世紀貴族曲解為女子不能繼承王位。但是當時女子繼承王位的情況較為普遍,如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等都是女子繼承王位。這是因為宗教和血統的因素在當時的王位繼承中也扮演著很重要的因素。
  • 威廉一世如何徵服英格蘭
    通過與愛瑪公主的聯姻,三個不同的民族聚攏在了一起,國事也逐漸衍生出「家事」的味道。血緣關係使英格蘭、丹麥、諾曼貴族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密,同樣也為三者間的政治混同提供了助力。克努特去世後,他的兩任子嗣分別繼承了英格蘭和丹麥的王。
  • 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千年恩怨
    1357年英蘇兩國籤訂和約,英格蘭承認大衛二世為蘇格蘭國王,條件是對方支付高額的贖金。蘇格蘭戰爭是英國最後一場中古類型的戰爭,也就是單純的侵略土地的戰爭,作戰目的在於擴大英王和諸侯的領地。然而她第二年就因被懷疑與情夫一道謀殺自己的丈夫而遭廢黜,被迫逃亡到英格蘭,把自己的獨生子留給了一群蘇格蘭新教貴族。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是瑪麗的表姑,她懼怕瑪麗在天主教徒中的號召力,以及繼承英格蘭王位的資格(按照羅馬天主教會的規定,亨利八世離婚後和第二個妻子所生的伊莉莎白是私生女),把瑪麗囚禁了18年之久,最終以"叛國罪"將其處決。
  • 英格蘭和法蘭西的恩怨之始,看「諾曼徵服」對英國歷史的影響
    諾曼徵服:王位繼承引發的戰爭法國和英國的恩恩怨怨以及親戚關係是從這個「諾曼徵服」開始的,在威廉入主英國之前,英國早期的歷史是被羅馬所統治。後者撤離英國以後,盎格魯撒克遜人開始了對英格蘭漫長的統治,並建立了威塞克斯王朝,其後英格蘭又經常遭受丹麥人的入侵。
  • 英國王位是純粹的世襲制,繼承人由議會說了算,這國王當得憋屈
    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國王的王位繼承是純粹的世襲制,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英國王位的這種「世襲罔替」也不是國王一個人說了算的,國王在英國(古代和近代)並非是「天老大他老二」,議會把它的權力限制的死死的,連自己的王位繼承都是議會立法說了算。
  • 蘇格蘭為什麼會被英格蘭徵服?
    圖/哈德良長城02、英格蘭統治的失敗公元13世紀後期,長期從北方高地流竄入侵英格蘭的蘇格蘭王國發生王位繼承戰爭。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在1286年去世之後,僅僅留下了一個三歲大的外孫女作為唯一繼承人,13名蘇格蘭王位的繼承者因此開始了喋喋不休的內鬥。
  • 玫瑰戰爭的起因:如何解釋英格蘭歷史上最著名的戰爭?
    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國王亨利六世隱退養病,由他的幾個最信任的盟友攝政。一段時間之後,亨利六世身體康復,但這些顧命大臣都已經嘗到了權力的滋味,而且想得到更多的權力。1455年5月,覬覦王位的約克公爵理查向聖奧爾本斯進軍。第一次公開衝突在此展開,紅白玫瑰戰爭爆發。我們如何解釋英格蘭歷史上這一最著名的戰爭?這場風暴是怎樣到來的?
  • 被諾曼徵服的英格蘭,私有土地遭到打擊,威廉一世對英格蘭的影響
    到了威廉一世晚年時期,根據王室記載,英格蘭的土地只有8%掌握在盎格魯-撒克遜貴族手中。少數本地貴族與諾曼第貴族共同組成了國王之下的新的貴族階層。作為回報,這位大主教也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為威廉加冕,承認威廉一世王位的合法性。顯然這是一場政治交易,羅馬的基督教正統派開始在英國站穩腳跟,並牢牢抓住了威廉一世這條大腿。因此,諾曼徵服後,英國又重新與大陸的基督教宗教生活融為一體,接受來自羅馬和大陸的宗教文化和藝術。
  • 玫瑰戰爭的起因:我們如何解釋英格蘭歷史上這一最著名的戰爭?
    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慘敗後,英格蘭軍隊返航回國,幾乎沒有人想到會再次發生衝突。然而,十年還沒過去,英格蘭便再次陷入了一場血腥的內戰之中,而這場戰爭重塑了英格蘭的統治精英。 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國王亨利六世隱退養病,由他的幾個最信任的盟友攝政。
  • 英國國家由來:詳解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歷史淵源
    由於蘇格蘭、英格蘭兩地的關係史攪在一起,極其混亂,兩邊的貴族又都有親戚關係,這位王子要不要叫對面的公主為三舅媽,都得翻書查半天,所以我們就儘量簡明地說一下,儘量少用陌生的地名和人名,唯一目的是講明白,這兩個多次交戰的國家,是怎麼最終走到一起去的。
  • 論英格蘭和諾曼第文學界掀起的一股熱潮
    住在諾曼第的各位貴族很惱火,因為威廉二世未曾得到他們認可便加冕成為英格蘭國王,於是從諾曼第來到英格蘭,打算廢黜威廉二世並輔佐其兄長羅貝爾成為英格蘭國王。根據記載,此時,故去國王的兄弟——巴約主教厄德被釋放,以他為首的諸多諾曼第貴族支持羅貝爾成為英格蘭君主。「紅臉」威廉發現自己的諾曼第同胞密謀造反,於是打算號召英格蘭人支持自己。
  • 大憲章建立了新關係,是英格蘭第一個書面憲法,王權開始受限
    實際上,《大憲章》是英格蘭的第一個書面憲法,創建了國王和法律之間的新型關係。它確認了王權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範疇內實行。王室權力受限於法律的原則在約翰的兒子、繼承人亨利三世(1216-1276年在位)時期確立。然而,貴族改革者間的對立為亨利提供了重新掌權的機會。
  • 由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等地組成的英國是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嗎
    然而這些南下的凱爾特人並未能在英格蘭站穩腳跟,因為沒多久來自歐洲大陸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三支日耳曼部族進入不列顛。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逐漸融合形成英格蘭人,他們所統治的地區就被稱之為英格蘭。大約在公元840年肯尼思·麥克阿爾賓成為蘇格蘭南方勢力最強大的首領,他於847年在一塊方形的大石頭上加冕為蘇格蘭國王,從而創建了蘇格蘭的第一個朝代——阿爾巴王朝。阿爾巴王朝末代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和他的女兒死後十幾家蘇格蘭貴族開始爭奪王位。這些諸侯大多在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國同時擁有土地,因此他們就請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來進行仲裁。
  • 維京海盜的利斧長船,學者國王的文才武略:走進英格蘭的黑暗年代
    根據埃德·韋斯特提供的數據,以諾森布裡亞王國為例,即使是在7世紀相對穩定的時期,16位國王中僅有3位「在王位上平靜地死去」,其餘的13位國王或者被廢黜、被流放,或者死於王族內部的謀殺,或在戰爭中喪生。連國王自己的命運都岌岌可危,位於社會底層的農民、奴隸們的真實處境可想而知。
  • 《權遊》背後的歷史原型,一場英格蘭王權遊戲的終極對決
    英國王室的朝代更迭,亦是幾經風雨,鮮血與戰爭,死亡與新生不斷讓英格蘭趨向統一。玫瑰戰爭之前,搖搖欲墜的統治關係引發公共秩序的動蕩,這種統治模式令君主制逐步減弱,王權在風中,必有野心勃勃者虎視眈眈。為爭權奪利,掠奪是最為原始的佔領,戰爭也是最為直接的討伐,於是就有了英國歷史上幾場著名的戰役。
  • 《諾曼徵服》:一場王位之爭鑄就一段重要歷史,被繡在一塊掛毯上
    年輕的愛德華雖然也是正統的真系後裔,但他卻是父親再婚後生下的兒子,而他上面還有六個哥哥,這個王位之路,可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容易繼承。正在王位之爭暗自較量之時,世界又再次陷入了混亂之中。維京人再次大規模來襲,他們的武器裝備更加精良,軍隊組織也更加嚴整有序。
  • 「英格蘭」的名字從何而來?它與不列顛,大不列顛又該如何區分?
    自此,這三支日耳曼部落真正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們開始效仿羅馬人的方式,在島上建立起王國,並接受上帝的施洗,成為君權神授的忠實擁蹩。而撒克遜人最後的希望,阿爾弗雷德大帝在牧師的禱告下,目視著眼前壯美的江河,心中無限感慨——此役,必是一場血戰,又怎能輸得起?是的,撒克遜人再也經受不起失敗了。他們的國王不能,那些來自威爾特郡、漢普郡和薩默賽特郡的幾千民兵更不能。於是,戰爭在雙方的怒火中蔓延開來。
  • 政治體制演變史視角下的英格蘭(五)
    他始終是一個歐洲人,他要做英格蘭國王,但他對英格蘭王國本身的事務本身不是很感興趣,他只是希望在外交上,把英格蘭和荷蘭結成聯盟,能夠有效地對抗法蘭西。達到這個目的以後,他就不再管英國本國的事情了。而以前的詹姆斯國王對英國本國的事情是事必躬親、樣樣都管的。而英國本國的地主、紳士和資本家,他要的就是這樣的國王。英國和荷蘭的聯盟很好,海上國家進行聯盟反對大陸霸權,這樣也符合英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