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英格蘭,更多人把它和大不列顛的概念混為一談。
儘管英格蘭王國在1707年和1800年的《聯合法案》中,由斯圖塔特王朝主導,先後與蘇格蘭王國、愛爾蘭王國合併成為一個西歐超級強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風頭一時無兩。
但「英格蘭」這一路走來,卻一直磕磕絆絆,甚至有些掙扎。
因為從這個名字誕生時起,它就註定要在支離破碎的大不列顛島上經受非人的考驗和折磨。
而這還要從羅馬帝國的奔潰說起。
01 引狼入室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城牆轟然倒塌,日耳曼蠻族踐踏了這個曾以文明人自居的年邁國家。
而不列顛尼亞行省的島民,在失去帝國的保護後,被迫攥緊了手中的鋤頭和釘耙。
公元449年,內憂外患之際,昏聵的羅馬-不列顛貴族竟選擇僱傭盎格魯、撒克遜這兩支日耳曼蠻族軍隊來保衛他們的財富。
結果可想而知——這兩支蠻族部落在贏得幾場短暫勝利後便迅速倒戈——和他們的夥伴朱特人一起,將整個大不列顛島拖入火海。
儘管島內的原住民以及後來定居的凱爾特人曾奮起抵抗,但是面對蠻人血腥恐怖的侵略——他們還是被迫遷徙到了更寒冷的北方或是貧瘠的西部,以及隔海相望的小島上。
自此,這三支日耳曼部落真正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們開始效仿羅馬人的方式,在島上建立起王國,並接受上帝的施洗,成為君權神授的忠實擁蹩。(公元668年,大主教西奧多的短暫拜訪,加快了英格蘭的神權建設)
不過,和帝國時期的高度統一不同,此時的「英格蘭」卻出現了多達7個國家,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七國時代」。
它們分別由抗擊的原住民,合併後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小部分朱特人組成。
直到公元6世紀,七大國的界限逐漸清晰,正如上圖所示,它們由北到南依次為諾桑布裡亞( Northumbria),麥西亞( Northumbria),東盎格利亞( East Anglia),埃塞克斯( Essex),威塞克斯( Wessex),肯特(kent)以及薩塞克斯(Sussex)。
02 孤國春秋
「英格蘭」(England)最初源於古英語「Englaland」,意為「盎格魯之地」,代表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魂。
不過,儘管在七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實際控制了英格蘭的中、北部以及西南部的大片領土,但是「英格蘭」卻從未真正實現過統一——直到一名鐵血的撒克遜君主,威塞克斯王國的「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出現,才打破這種僵局。
不得不說,阿爾弗雷德大帝是一名真正的戰士,儘管他自幼身體羸弱,但卻天生流著撒克遜人的鐵血。
公元9世紀中葉,一夥從北歐漂洋過海的丹麥侵略者登陸英格蘭,勢如破竹般地攻佔了諾森布裡亞的大片領土,並在麥西亞王國建立傀儡政權。
紅色為丹麥人入侵領土,棕色和黃色為英國人控制領土
自此,英格蘭僅剩威塞克斯王國一棵「撒克遜」獨苗。
身為國王的阿爾弗雷德很快就意識到,威塞克斯這個「最後的王國」必須站出來,以維護住撒克遜人的尊嚴和體面。
在面對丹麥人單方面的背信棄義和突襲後,死裡逃生的他決心同侵略者正面決戰。
公元878年,隨著丹麥人正式入侵威塞克斯王國,早已做好魚死網破準備的阿爾弗雷德將決戰地點選在了艾丁頓。如下圖紅色方塊所示。
5月12日這天,天氣尚好。
但沉悶的戰爭氛圍早已壓得雙方喘不過氣來。
一方面,丹麥人的首領古瑟倫(Guthrum),急於證明自己的豐功偉績。但因為他並未得到「無骨者」伊瓦爾(Ivar)和烏巴(Ubba)等其他領袖的支持,又因其艦隊在斯沃尼奇的暴風雨中損失了多達120艘戰船,所以他的戰士人數並不佔優。
而撒克遜人最後的希望,阿爾弗雷德大帝在牧師的禱告下,目視著眼前壯美的江河,心中無限感慨——此役,必是一場血戰,又怎能輸得起?
是的,撒克遜人再也經受不起失敗了。他們的國王不能,那些來自威爾特郡、漢普郡和薩默賽特郡的幾千民兵更不能。
於是,戰爭在雙方的怒火中蔓延開來。
他們均採取了北歐人最善用的盾陣。
但阿爾弗雷德急中生智,他將領主們最精銳的部隊集中在盾陣中央,附以後排的弓箭手支援,逐漸從隊伍中部突破了古瑟倫的防線。
丹麥人在撒克遜人的猛烈衝擊下開始潰散——當古瑟倫的王牌部隊消耗殆盡,只剩下一些丹麥新兵時,勝利的天平終於傾向了撒克遜人。
關於此役,《life》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
「兇猛的戰鬥,撒克遜人對著異教徒的軍隊組成了密集的盾牌牆,並且浴血奮戰……終於,阿爾弗雷德獲得了勝利。他以兇殘的殺戮推翻了異教徒軍隊,並擊退了逃犯,一直追殺到他們的要塞。」
戰鬥結束後的第三周,丹麥首領古瑟倫(Guthrum)在薩默塞特郡的艾勒(Aller)受洗為「阿瑟斯坦(Athelstan)」,成為阿爾弗雷德大帝徵服的第一個異教徒首領。
隨後,雙方籤訂了《 Treaty of Wedmore》條款,古瑟倫被要求離開威塞克斯並返回東盎吉利王國。他在那裡擔任國王,並於公元890年去世。(威塞克斯實際得到了麥西亞王國的控制權)
艾丁頓一役,吹響了撒克遜人反攻的號角。
公元881年,麥西亞王國傀儡政權下臺;公元886年,威塞克斯王國攻佔了倫敦。
此後,在公元893年-896年,阿爾弗雷德大帝再次率軍擊敗了丹麥人的入侵,幾乎一統英格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英格蘭之王」。
03 英格蘭
從阿爾弗雷德大帝起,不列顛島上才算真正擁有「英格蘭」的概念。七國的紛爭終究了結在威塞克斯王國的歷史長卷中。
但,阿爾弗雷德並不滿足於武力上的成就,他對文學知識的普及也做出了相當巨大的貢獻。
在位期間,他修建了多所教堂,民眾識字率得到極大提升,學者們也紛紛仰慕大帝的威名,願意為威塞克斯王國盡忠。
當然,著名的《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也是阿爾弗雷德在位期間主持修訂的——它記錄了這兩支日耳曼部落從公元450年起的各種歷史變遷,後人還將這部編年史一直撰寫到了公元1154年。
然而,所謂龍生龍,鳳生鳳。
阿爾弗雷德的子嗣也沒有一個孬種。他的兒子,長者愛德華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和撒克遜人的意志。
公元910年,他在泰特豪爾戰役中再次擊垮來犯的丹麥人,並借勢於912年佔領埃塞克斯和赫特福德的大部分地區。
公元914年,916年,918年,919年,愛德華相繼攻陷德比,科爾切斯特,威爾斯,塞維爾,曼徹斯特,諾丁漢,諾森布裡亞以及蘇格蘭。
公元920年,愛德華成為全不列顛的霸主,英格蘭的真霸主。
編年史家,馬姆斯伯裡的(Malmesbury)威廉(William)稱:
愛德華「在學識方面不如他的父親」,但「在統治權方面擁有無比的榮耀」。
其他中世紀的編年史家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愛德華通常被認為在書本學習上的成就遠不如他的軍事成就。
但來自伍斯特的約翰(john)還是形容他為「最無敵的國王,愛德華國王」。
的確,長者愛德華和其父親阿爾弗雷德大帝,是英格蘭真正的奠基人。他們一手塑造了英格蘭的版圖,鑄就了撒克遜人的戰魂。
而他們共同的後人,「和平者」愛德加,不僅將行政級別的「郡」制推廣到全英格蘭,而且還興建了相當規模的教堂,為英格蘭帶來一場「文藝復興」運動。
他創造的加冕儀式甚至構成了當今英國加冕典禮的基礎。
但其實,實現「大一統」的愛德加,其最大功勳還在於,他深刻地將民族認同感和領土主權烙印在了每一個英格蘭人的心中。
從此,人們會以「英格蘭人」自居,而不是簡單的撒克遜人,凱爾特人...
04 大不列顛,不列顛,英格蘭
首先,從行政區劃分來說:
不列顛=英格蘭+威爾斯
大不列顛=不列顛+蘇格蘭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不列顛+北愛爾蘭(阿爾斯特六郡,1974年改為26個自治區)(以及英國海外附屬殖民地)
大不列顛島=蘇格蘭+威爾斯+英格蘭+周圍島嶼
所以,英格蘭只能代表英格蘭地區,它和「英國」,以及「大不列顛」的概念上還是存在差異的。
正如前文所講,英格蘭的民族認同感以及歷史上各王朝的紛爭,皆由英格蘭土地上的撒克遜人主導,所以英格蘭又被認為是「英國」的根源。
儘管羅馬時期就出現「不列顛」的叫法(不列顛尼亞由上不列顛【首府朗蒂尼亞姆,今倫敦】以及下不列顛【首府伊布拉坎,今約克】組成),但中世紀時期卻鮮有這樣的稱呼。
直到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英國王位,才有了「大不列顛國王」的叫法。
光榮革命後,聯合法案對這兩個共主邦聯式的王國進行了結合,廢除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稱號,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
自此,才有了我們所見的「大不列顛」。
英格蘭王國,儘管在公元1066年諾曼徵服後,被徹底瓦解過,但它依然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至少曾經是這樣的。
阿爾弗雷德大帝,長者愛德華,和平者愛德加,他們都是英格蘭的民族之魂,撒克遜人存在過的痕跡。
這段崢嶸歲月,不應被遺忘,因為它叫做「英格蘭」。
本文文獻
1.William E. Burns, A Brief History of Great Britain, p. xxi
2. "Germania". Tacitus. Retrieved 5 September 2009.
3.星辰鐘塔的瑪利亞,《英國,英格蘭,不列顛,大不列顛這幾個概念區別何在?》,2019年1月15日。
4. Sawyer, Illustrated History of Vikings, p. 50
5. Garmonsway, The Anglo-Saxon Chronicle, pp. 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