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VE ROOS
英國以外的人很少了解英國皇室或英國本身,例如,你可能認為伊莉莎白二世是英國女王。
她不是嗎???
沒關係,一開始我也是這麼過來的。我也曾以為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和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是一樣的。還以為不列顛人(British)和英格蘭人(English)可以互換來著。我(作者)為啥要琢磨這些?因為我是個美國人。
我有些尷尬地打電話給住在加利福尼亞居住的英國籍姐夫 Tim Bleakley,期待他諷刺我對地理和世界史的無知。
「沒事,這真的很亂套!」 他的話讓我倍感欣慰,「我是英國人,我自己都感覺太亂套了。」
區別在哪裡?
在 Tim 耐心地解釋下,我明白了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和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不是一回事。聯合王國全名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包括四個組成的國家:英格蘭(England)、蘇格蘭(Scotland)、威爾斯(Wales)和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
大不列顛就是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三國所在的實體陸地;北愛爾蘭作為聯合王國的一部分,不屬於大不列顛,因為它在愛爾蘭島。
跟的上吧?後面還有,比如奧運會上的不列顛代表隊,縮寫為 GB,是大不列顛的意思。Tim 說,"他們叫自己大不列顛隊,但也有不屬於大不列顛的北愛的運動員,這就很鬧心。"
除了地理上的鬧心,統治問題上也不太平。聯合王國是由四個國家組成的民族國家或「主權國家」。 但是這些國家並不像大多數美國人認為的那樣是完全獨立的實體。
歷史和旅遊網站Historic UK的編輯 Ben Johnson 說,從很多方面來看,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等同於美國的州,英國倫敦的中央議會就像美國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聯邦政府。但 Johnson 還說,最終這種「州」的比喻還不能完全表達千年以前的各種侵略、帝國和皇室糾紛的複雜性。
例如,蘇格蘭於1707年加入英格蘭和威爾斯組建了大不列顛王國。在此之前,蘇格蘭擁有自己的議會,自己的君主和獨立自治。但是當它與英格蘭和威爾斯聯合時,這些就都放棄了。在過去的三個世紀裡,蘇格蘭唯一宣稱算是自治的地方就是派代表出席倫敦議會。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直到1999年蘇格蘭議會最終恢復後,蘇格蘭才恢復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控制措施。那是威爾斯發起自己的國民議會的同一年,與議會類似,但政治權力較小。北愛爾蘭議會於1998年成立,作為「耶穌受難節協議」的一部分。
奇怪的是,英格蘭沒有自己的主權立法機構。因此直到20年前,聯合王國沒有一個成員國在議會之外擁有獨立的立法機構,其中一個成員國至今仍然沒有。這樣,聯合王國的國家就比美國的州更加獨立。(聯合王國國旗米字旗本身就是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王國三面旗的「聯盟」,威爾斯從未正式成為「王國」,因此其旗幟就沒加上去)。
Johnson 說,「但是,有不同的組成部分的國家有這樣的歷史,可能對外稱聯合王國相比更願意稱自己的本國。」 這就帶來了聯合王國國家認同的問題,也是美國人在與大西洋另一邊的人交談時經常犯的最大錯誤。
不要把 "不列顛人(British)" 和 "英格蘭人(English)" 搞混
姐夫給我講了,聯合王國的子民都可認為是「不列顛人」,不論是否住在不列顛島。所以管蘇格蘭、威爾斯或北愛人叫"不列顛人"技術上講OK,但人家自己是否認為自己是不列顛人就不好說了。
「來自蘇格蘭的人可能會說'首先我是蘇格蘭人,其次我是不列顛人,威爾斯人也會這樣說,」 Tim 說。「英國人更可能說他們首先是不列顛人,其次是英格蘭人,這是歷史上英格蘭人是執政者,他們認為自己是不列顛人,而蘇格蘭人和威爾斯人想要保持原來的身份。「
之前蘇格蘭舉行了2014年全面獨立於聯合王國的全民公決,但沒有通過,第二次公決正在醞釀)
在任何情況下,非不列顛人士應該絕對避免管不是來自英格蘭的人叫「英格蘭人」。
"如果你遇見了蘇格蘭或者北愛人然後大加稱讚其英式口音,那你可錯了" 說這話的 Johnson 自己是生於蘇格蘭長於英格蘭(有英格蘭口音)。
所以今天課程中的兩個主要內容是:
1)一般情況下不要用大不列顛替代聯合王國;
2)如果拿不準,說「不列顛人」就對了。
那麼伊莉莎白二世不是英國女王的說法呢? 這是真的(技術上)。 這位92歲的君主是聯合王國女王,而不僅僅是英格蘭女王,也仍然被公認為曾經是英國帝國一部分的15個大英國協國家的女王,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和牙買加。
小知識:
「不列顛群島」一詞包含大不列顛,愛爾蘭和周邊島嶼,如曼島,赫布裡底群島和海峽群島。儘管這是一個地理詞組,但它並沒有引起爭議,因為並非所有國家/地區的群眾都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本文譯自 howstuffworks,由譯者 HW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