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此時,在英格蘭和諾曼第文學界裡掀起了一股熱潮,各位詩人爭先恐後地為故去的國 王威廉撰寫墓志銘,最終這項榮譽落到了約克大主教託馬的身上。很多當時頌揚威廉 英雄事跡的詩歌流傳至今,其中不乏怪誕之作,比如,一位詩人如此感嘆:「英格蘭,為何你偏偏要打破這位有德之人內心的寧靜呢?」
又或者是「啊,英格蘭的百姓們,你們 不應該惡意揣度他,你們本應該珍惜他,敬重他!」 還有人這樣寫道:「他在英格蘭推崇仁政。」 總而言之,在這些讚揚他的墓志銘中,並沒有任何英格蘭百姓的聲音。一位13世紀的英格蘭詩人如此寫道:「威廉統治下,英格蘭百姓苦不堪言,人們都認為這位暴君活得太久了。」 住在諾曼第的各位貴族很惱火,因為威廉二世未曾得到他們認可便加冕成為英格蘭國王,於是從諾曼第來到英格蘭,打算廢黜威廉二世並輔佐其兄長羅貝爾成為英格蘭國王。根據記載,此時,故去國王的兄弟——巴約主教厄德被釋放,以他為首的諸多諾曼第貴族支持羅貝爾成為英格蘭君主。
「紅臉」威廉發現自己的諾曼第同胞密謀造反,於是打算號召英格蘭人支持自己。不少英格蘭貴族雖被剝奪領地和爵位,但是他們過去的影響力仍在,在英格蘭百姓中仍有一定的號召力。威廉二世將這樣的英格蘭人召集到自己身邊,並且向他們允諾:根據他們的意願修正法律條約;免去人頭稅等一切苛捐雜稅;允許他們手持武器;賜予他們在森林中打獵的特權等。各位英格蘭首領和貴族們之所以同意支持新任國王的事業,一方面是因為國王按照他們的意願做出妥協和讓步;另一方面,他們確實也想和諾曼人決一死戰。他們發表徵兵宣言,內容如下:「所有身強體壯之人,請離開家鄉,加入我們的行列吧!」
號召之下,三千名英格蘭人到達指定地點,參軍入伍,打算為國王一戰。威廉二世帶領著三千步兵和自己的騎兵部隊,前往海濱城市羅徹斯特。此時,厄德以及其他諾曼第首領正在羅徹斯特等待羅貝爾,準備攻佔坎特伯雷和倫敦。在圍攻羅徹斯特時,威廉二世帶領的英格蘭戰士們驍勇善戰,速戰速決,諾曼第貴族很快繳械投降,承認威廉二世為英格蘭國王,並懇求保留自己的領地和貴族頭銜。威廉二世起先拒絕對方的請求,但是對於其麾下的諾曼第士兵來說,這本是一場內戰,他們萬萬不願看到自己的同胞親眷被剝奪得一無所有,因此想方設法平息威廉二世的怒火,勸道:「看在我等跟國王您赴湯蹈火的份上,請饒恕我們的同胞吧,因為他們跟您一樣,都是諾曼人,曾經和您的父親一起徵戰英格蘭啊!」
威廉二世最終妥協,同意羅徹斯特城內的諾曼人攜帶武器和馬匹離開。厄德還希望在他帶領駐軍離開羅徹斯特時,國王不要吹響勝利的號角。國王聽到這樣的要求後非常憤怒,表示哪怕收到上千馬克的黃金,他也不會同意!因此,羅貝爾一方的戰士們,卸下軍旗,在國王為慶祝勝利而奏起的音樂中,灰溜溜地離開羅徹斯特。此時, 勝利者的隊伍中突然有人叫嚷道:「來人啊,拿繩子來,我們要吊死這個叛徒主教和他 的所有同謀!為何國王讓這個叛徒安然無恙地離開呢?這個騙子,這個殺害了成千上萬人 的劊子手,他根本不配活在這世上!」 黑斯廷斯之戰時,厄德主教為「徵服者」威廉的軍隊祝聖祈禱,如今在這樣的咒罵聲中,他永遠地離開了英格蘭。
諾曼人的內戰又持續了一段時間,隨後逐漸平息,羅貝爾和威廉二世兩兄弟最終達成協議。威廉二世同意將土地歸還給支持羅貝爾事業的各位諾曼第貴族,而羅貝爾本人也以獲得領地為條件,放棄英格蘭王位。在雙方各12位貴族的見證下,兄弟倆達成以下協議:如果羅貝爾先去世,威廉二世可以繼承諾曼第;如果威廉二世先離世,相應地羅貝爾可以繼承英格蘭王位。諾曼人的內部爭端從此畫上句號,而諾曼人和英格蘭人的聯盟也不復存在。威廉二世違背了自己的承諾,撤回此前為英格蘭人所做的妥協,於是英格蘭人再次回到了被壓迫、被奴役的狀態。當初,傳教士奧古斯丁將信仰帶到不列顛島,當時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皈依基督教。
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坎特伯雷附近修建一座修道院,這座修道院和其他小型宗教場所相比,更大程度上保留了英格蘭獨立自由的愛國精神。諾曼人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對聖奧古斯丁修道院虎視眈眈。該修道院有一項特權:但凡修道士們違背教規,只有該修道院院長有資格對他們進行裁決和審判。此時,聖奧古斯丁修道院院長是一位諾曼人,對手下的英格蘭修道士並不寬容,首席主教蘭弗朗克還是決定取締此項特權,將裁決和審判權佔為己有。此外,他還規定,在未聽到主教堂晨禱鐘聲之前,修道院不可以敲鐘,他這樣的做法違背了《聖經》中「哪裡有上帝,哪裡就有自由」的論述。
英格蘭修道士們對於這樣的約束十分不滿,於是他們故意違反規定:不按時祈禱、把十字架倒放、赤腳進行祝聖等儀式。他們說道:「既然有人違背教規向我們施加暴力,那麼我們也肆意違背教規來反抗他們!」 他們請求院長向教皇轉達他們的不滿,但院長無視他們的請求,將他們視為「反叛者」,並關閉修道院大門,不讓他們隨意進出。這位諾曼第的院長為了限制英 格蘭修道士,情願犧牲個人自由,這樣的做法招致了英格蘭神職人員的仇恨。該修道院院長於1088年去世,蘭弗朗克帶領一位深受國王重用的諾曼人居伊來到修道院。蘭弗朗克以國王的名義勒令全體修道士接納這位新院長,但是所有人都無動於衷。蘭弗朗克震怒之下,命令所有不服從命令的人立即離開修道院,修道士們紛紛離開,這讓蘭弗朗克始料未及。
新任院長居伊則在空蕩蕩的修道院,按照教規完成了任職儀式。修道院教士埃爾夫文以及其他幾位修道士遭到逮捕並被囚禁起來;在蘭弗朗克命令下離開的修道士們端坐在坎特伯雷的城牆外,有人前來通知他們務必儘快返回修道院,否則他們將被視為「流浪漢」,從此再無固定居所。修道士們猶猶豫豫、飢腸轆轆時,不少人向蘭弗朗克表示自己願意臣服,並在聖奧古斯丁的聖骨面前發誓,表達忠心;那些立場相對堅定的人則被關押起來,後來不堪忍受被拘押的生活,最終也順從了蘭弗朗克的要求。其中有一位修道士阿爾弗雷德,開始時僥倖逃脫追捕,後來終日在路上遊蕩,最終被逮捕並被關押在主教堂。
英格蘭神職人員的反 抗運動平息了幾個月,後來卻變得更加激烈,他們密謀殺害新來的諾曼第主教,主謀之一 名叫高隆邦。此人被捕後在蘭弗朗克面前接受審判,人們問及他殺害諾曼第主教的籌劃,他說道:「我確實有此計劃,如果我沒有被逮捕,我應該已將其殺害。」 蘭弗朗克下令將其綁在修道院門前,扒光衣服,並當眾對他施以鞭刑。1089年,大主教蘭弗朗克逝世,聖奧古斯丁修道院的修道士們總算從他的恐怖統治中解放,準備發動第三次反抗運動。不同於前兩次的小規模運動,這次修道士們號召所有坎特伯雷的百姓加入運動。英格蘭百姓們熱情高漲,因為於他們而言,這次反抗行動不外乎是一次愛國運動。
修道士們帶領英格蘭民眾組成的武裝部隊圍攻聖奧古斯丁修道院,院內 的人們奮力抵抗,雙方傷亡慘重,蓋伊院長費力逃至主教堂,這才躲過一劫。聽到消 息後,溫徹斯特主教戈塞爾姆和羅徹斯特主教貢多爾夫立即前往坎特伯雷支援,國王也下令調動軍隊前往坎特伯雷,並最終包圍控制了聖奧古斯丁修道院。在戈塞爾姆和貢多爾夫的命令下,兩位諾曼第教士對英格蘭修道士們施以「苦鞭」之 刑。英格蘭修道士們在受刑之後,被流放至英格蘭各地,一位諾曼第修道院院長和24位諾曼第修道士前來接替他們的職位。被諾曼第軍隊活捉的坎特伯雷百姓,全部被挖去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