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論英格蘭作家對諾曼第貴族遭遇船難時的態度

2020-12-12 歷史繡春刀

引言

英格蘭作家在講述這起船難時,對船上遭遇不幸的諾曼第貴族沒有任何憐憫之心。在他們看來,此次船難發生時,天氣晴朗,海面平靜,這不是上天的旨意又是什麼呢?他們堅信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懲惡揚善。一位作家這樣說道:「這位傲慢的威廉王子此前覬覦英格蘭的統治權,但是上帝說道,你乃褻瀆宗教之人,你乃大逆不道之人,由你來統治英格蘭,這絕不可能!於是,他不僅沒有帶上象徵著王位的皇冠,而且葬身大海。」

英國作家們表示,威廉王子生前把諾曼人的卑鄙無恥發揮到極致,他的下場是罪有應得!在一封私人信件中,我們看到這樣一段文字:「你看,羅貝爾·德·貝萊姆將謀殺當成家常便飯;你看,華威公爵亨利和他的兒子羅傑有著同樣卑鄙的靈魂;你看國王亨利一世,他屠殺那麼多人,無數次打破自己的誓言,甚至還將自己的親兄弟關押起來或許你會覺得疑惑,既然亨利一世犯下如此罪行,在我的作品中,為何我又大肆讚揚他呢?因為在諸多英格蘭國王中,他最謹慎、最英勇、最富有;過去我們曾效忠諸多君主,他們的光芒不遜色於天空中的星星,他們所經過之處,男女老少無不駐足敬仰,他們為鞏固自己的統治,也和亨利一世一樣,曾經犯下滔天罪行,那麼為何我唯 獨讚揚國王亨利一世呢?

因為他是唯一承認『王權必然帶來罪行』的國王。」根據記載,自從白船失事後,亨利一世的臉上再也沒有浮現任何笑容。他的妻子瑪蒂爾達後來也去世了,葬於溫徹斯特。後來,亨利一世又娶了一位非英格蘭籍的妻子, 但是對其十分冷淡,因為這位女子於他的政治生涯並無益處。亨利一世二婚無子,因此他 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的私生子羅貝爾身上,因為這是他唯一的骨肉。羅貝爾王子到達適婚年紀時,亨利一世為他物色年輕的女子。此時,一位住在格羅斯特的富人埃蒙之子——羅貝爾去世,將其豐厚的家業留給其唯一的女兒艾梅布爾, 親近的人都叫她「梅布爾」。亨利一世與該女子的親眷商量聯姻之事,親眷紛紛表示同意,但卻遭到了梅布爾的強烈反對。

她拒絕此門婚事,卻不說明緣由,在人們的追問下,才道出事實的真相,她拒絕嫁給羅貝爾王子的原因是,他不是「兩姓之人」。「兩姓之人」往往來自大家族,意味著除卻本名外,還擁有一個頭銜,也就是擁有一片領地或是某個重要職位,這也是諾曼人區別於英格蘭人的標誌性特徵。諾曼人徵戰英格蘭之後在此定居,如若只保留自己的本名,那麼在後來的歲月中,他的後代可能會被視作英格蘭人。這位艾梅布爾十分自負,她絕不允許自己未來丈夫的身體裡流淌著英格蘭人的血液。

在她和國王亨利一世的交談中,她坦誠地將自己的疑慮告知國王,後來,他們之間的交談也被詩人們撰寫成詩。諾曼第少女說道:「陛下,我深知您注意到我,恩賜與我,並非我多麼賢良淑德,而 是我繼承家父龐大的遺產。我擁有巨額的財富,我的夫君卻不是一位『兩姓之人』,這實在 不合乎情理。家父生前名叫『埃蒙之子,羅貝爾先生』,我所嫁之人的姓名必須和我父 親一樣,能清楚交代他的出身。」 亨利一世如此回覆:「你說得很對。『埃蒙之子,羅貝爾先生』是您父親的名字,那麼 您丈夫的名字則是『國王之子,羅貝爾先生』。」「這一點我沒有異議,那麼您的兒子此生都將擁有尊貴的頭銜,然而將來他的兒子們 呢?他的孫子們呢?」

國王明白艾梅布爾所求,立刻說道:「請放寬心,你的丈夫將會擁有一個對他自己、 對他的後代都讓人無法指摘的姓名,那便是『格羅斯特公爵羅貝爾』,因為我的意願是無論是他還是他的後代,都將擁有此項頭銜。」 以上便是諾曼人的軼事,接下來我們將目光轉向英格蘭百姓。1124年,大法官拉烏爾 ·巴塞特以及其他幾位諾曼第男爵懷疑50名英格蘭人試圖繼續組織反抗運動,於是在萊斯特召開會議,以搶劫和掠奪的罪行控告這些英格蘭人。在大法官拉烏爾和各位陪審員的審判下,44名英格蘭人因為武裝偷竊被判處死刑,另外六人則被挖去雙眼。

當時的編年史如此記載:「大部分英格蘭人是被冤枉的,他們白白丟失了性命。英格蘭民眾因為統治者的不公正而備受煎熬,這一年尤甚,他們首先被剝奪家產,後來甚至性命不保。尚有些家產的英格蘭人被有權勢之人剝奪財產,而本來就一貧如洗的英格蘭人只能活活餓死。」 此前不久發生的一件事情也許能讓大家對諾曼第統治者如何剝奪英格蘭人的家產有一 些概念。在亨利一世統治的第16年,一位住在亨廷登郡的名叫布裡特斯坦的 人打算將自己全部的財產贈予聖埃塞爾雷德修道院。然而,當地修會 會長羅貝爾·馬拉爾泰心裡想著,英格蘭人無緣無故向修道院示好, 必定是犯下什麼罪行,此舉必是為了逃脫罪責。

於是羅貝爾·馬拉爾泰控告布裡特斯坦發現一處寶藏後將其佔為己有,根據當時的法律,任何地下寶藏都屬於國王所有,布裡特斯坦此舉顯然冒犯了國王、觸犯了法律。馬拉爾泰在國王的首肯下,勒令聖埃塞爾雷德修道院不得接待布裡特斯坦,隨後命人逮捕布裡特斯坦以及他的妻子,將他們遣送到拉烏爾大法官面前接受審判。布裡特斯坦拒不認罪,諾曼人對他譏諷謾罵,嘲笑他又矮又胖,並將其名下財產全部判給國王。審判之後,他們還勒令布裡特斯坦交待他的所有動產和不動產,以及他所有債務人的姓名。布裡特斯坦照做之後,法官們對於得到的數目並不滿意,辱罵布裡特斯坦是無恥的撒謊者。

布裡特斯坦辯解道:「先生們,上帝知道我所說的均屬事實。」他慢慢地說完這句話,便不再言語。諾曼人勒令其妻子交出身上的15蘇錢幣和兩個戒指,並讓她發誓已經將值錢的物件全部留下。隨後,他們給布裡 特斯坦戴上手銬和腳鐐,押往倫敦,將其關押在陰暗潮溼的監獄。布裡特斯坦的審判過程是在司法議會中進行的,諾曼人稱此 項機構為亨廷登的「郡屬法院」。和布裡特斯坦案類似的案件幾乎都在此機構審理,但如果被告之人是高級男爵,那麼案件則交由當地治安官主持的「王室會議」進行審理。這位主事的人,英格蘭人稱之「郡長」,諾曼人則 稱之為「流動法官」。「王室會議」的諸位法官都是自 由地主出身,諾曼人稱之為「法郎持有者」,他們還制定統一標準 來確定有資格成為「王室會議」法官的人。

「王室會議」定期舉行,如果列位法官未能按時出席,那麼他們必須繳納一定數額的罰金,表明自己對同僚的審判並無異議。佩帶象徵諾曼人自由精神的佩劍和肩帶、會講純正的法語是出席「王室會議」的先決條件,不滿足其中任何一項都不得入內。出席「王室會議」的人持有佩劍是為了震懾所有英格蘭人,也就是那些所謂的「低等人」。如果證人不通曉法語,暴露自己英格蘭人的出身,那麼他的證詞則無效。60年後發生的事件再次驗證了上面的論述。1191年,克羅爾蘭德修道院院長成為被告,四位證人控告他,分別是瑟爾比的戈德弗洛、漢姆內比的高緹耶·勒魯、阿爾弗雷德的兒 子紀堯姆和本寧頓的吉爾伯特。

根據記載,四位證人提供的口供被登記在冊,而被告所言被通通忽略,但人們仍然覺得最終審判將有利於被告,因為這四位證人既沒有騎士的封地,也沒有佩劍,其中一人甚至不會法語。 國王亨利一世所剩的子女中,除了王子羅貝爾之外,還有嫁給德國皇帝亨利五世的瑪蒂爾達。1126年,亨利五世去世,瑪蒂爾達成為寡婦並回到了其父親身邊。

聖誕節期間,亨利一世在城堡隆重召開宴會,宴請所有朝臣。應邀前往的所有諾曼人都表示忠誠於英格蘭以及諾曼第公國,像效忠亨利一世一樣地效忠瑪蒂爾達。第一個發誓的人是史蒂芬,他是布洛瓦伯爵和「徵服者」威廉的女兒阿德拉的兒子。 同年,安茹伯爵富爾克順應當時的潮流,成為「耶穌的戰士」,在自己的鎧甲 上繫上十字架,前往耶路撒冷。他不確定自己能否安全返回,因此將公爵之位傳給自己的 兒子若弗魯瓦,綽號為「金雀花公爵」,因為他從不在帽子上插羽毛,而是插 上金雀花。

相關焦點

  • 論英格蘭和諾曼第文學界掀起的一股熱潮
    住在諾曼第的各位貴族很惱火,因為威廉二世未曾得到他們認可便加冕成為英格蘭國王,於是從諾曼第來到英格蘭,打算廢黜威廉二世並輔佐其兄長羅貝爾成為英格蘭國王。根據記載,此時,故去國王的兄弟——巴約主教厄德被釋放,以他為首的諸多諾曼第貴族支持羅貝爾成為英格蘭君主。「紅臉」威廉發現自己的諾曼第同胞密謀造反,於是打算號召英格蘭人支持自己。
  • 威廉一世如何徵服英格蘭
    諾曼第從此成為了北歐人向歐陸遷徙擴散的第一中心。由於地理位置的臨近,丹麥海盜與諾曼人一樣,十分覬覦英格蘭這塊「隔海相望的肥肉」。為了抗擊來勢洶洶的丹麥人,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國王埃塞爾雷德,在11世紀初同諾曼第公爵理查二世結為攻守同盟,兩國通過聯姻的方式修好,以期擠壓丹麥人在島國的入侵勢力。
  • 1449年7月31日,查理七世以英格蘭違約為由打響收復諾曼第的戰爭
    從理論和法理上講,布列塔尼的最高領主是法蘭西國王,只不過它像諾曼第、安茹、阿基坦一樣長期保持著實質性獨立。亨利五世發動英法戰爭,布列塔尼與英格蘭結盟,可以理解為在英格蘭佔優勢情況下的自保策略,因為它在地理上離英格蘭更近,且被英佔法蘭西所包圍。《圖爾停戰協定》籤署後,布列塔尼頻頻向查理七世示好,保持著微妙的中立態度。
  • 被諾曼徵服的英格蘭,私有土地遭到打擊,威廉一世對英格蘭的影響
    諾曼徵服後,盎格魯-撒克遜貴族有許多人戰死,許多人逃亡海外,留在英國的貴族也大多被威廉一世剝奪了財產。而這些財產和土地,都被威廉分封給追隨其徵戰的諾曼第貴族。到了威廉一世晚年時期,根據王室記載,英格蘭的土地只有8%掌握在盎格魯-撒克遜貴族手中。
  • 西方史:分析亨利一世出徵諾曼第公園
    引言亨利一世出徵諾曼第公國,在離莫爾坦三法裡的坦什布賴堡壘一舉獲得勝利,羅貝爾公爵及其親信則淪為俘虜。值得一提的是,被俘虜的 羅貝爾公爵的親信中,竟然有英格蘭前任國王埃德加。埃德加此前放棄英格蘭王位, 放棄自己的前途,定居在諾曼第,並和羅貝爾公爵成為至交,甚至陪同其前往聖地。
  • 諾曼徵服:法蘭西的公爵為何成了英格蘭國王
    1066年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逝世,法蘭西王國的諾曼第公爵威廉宣稱繼承英格蘭王位,但英格蘭貴族推舉哈羅德·戈德溫森為國王。威廉於是遠徵英格蘭,打敗哈羅德·葛溫森,成為英格蘭國王。那麼威廉是如何徵服英格蘭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諾曼第公國
  • 英格蘭和法蘭西的恩怨之始,看「諾曼徵服」對英國歷史的影響
    克努特大帝擔憂諾曼第公爵以後將埃塞爾雷德和他的兒子愛德華一家送回英格蘭繼承王位,於是和諾曼第公爵的妹妹埃瑪王后(徵服者威廉父親的姑姑)達成政治聯姻,承諾是以後他們的後代將會繼承英格蘭的王位。諾曼第公國和英格蘭王國地圖這一承諾以及諾曼第公爵和英格蘭王室的微弱血統成為日後威廉徵服英格蘭的理由。
  • 諾曼徵服英格蘭始末記
    自羅馬退出後,數百年間英格蘭陷入了七國爭霸的混亂之中,可是這七國並沒有完成英格蘭的統一,卻在1066年被諾曼第摧枯拉朽般徵服了。為什麼呢?難道英格蘭沒有本土統一的實力?還是別的原因呢?
  • 他是諾曼第公爵,被稱為大徵服者,可他的出身卻一直被詬病
    西塞克斯公爵戈德溫是住在英格蘭的丹麥人的首領,他很有才幹能左右政局。戈德溫看出,如果擁立一直流亡旅居諾曼第宮廷的埃塞爾烈德與埃瑪僅剩的兒子愛德華為國王,他就能鞏固自己的權力,並能得到盎格魯撒克遜與丹麥人雙方的支持。於是他以限制諾曼第人在英國的影響為主要條件,向逃亡者招手。愛德華滿足了這些要求,得以重歸故裡,登基為王。
  • 第二次諾曼第徵服,要如何才能結束戰爭?
    相反該設想現在擴展為一幅全面入侵英格蘭的畫面,這是一次真正的入侵也許是第二次諾曼徵服。大家一起來看看吧!法國人強烈地感覺到,只有通過法國的軍事勝利才可結束戰爭,確保法國教皇的最高權威。除此之外,人所共知的是,英格蘭陷入了巨大的混亂之中,貴族不再團結一致地支持國王,而是深感不滿。
  • 英格蘭老國王許諾三個人繼承王位,結果在英格蘭引發了一場大戰
    因為他是前任諾曼第公爵的私生子,他的兩個兄弟也是私生子,為了公爵位置還打了一場私生子戰爭。 因為威廉一世和愛德華有親戚關係,所以老國王為了獲得支持,許諾他可以繼承王位。
  • 聖阿爾班斯戰役:英格蘭玫瑰戰爭的第一滴血
    第二年,他帶著蘭開斯特王朝的大部分貴胄與5000人的隨從隊伍,抵達了英軍控制下的諾曼第。他們原計劃直奔巴黎,並在當地舉行帶有傳統法國色彩的加冕典禮。這樣別出心裁的設計,無疑是為了向世人宣誓亨利國王對英格蘭以及法國的共主力權。然而,由於戰事的吃緊,亨利等人在諾曼第首都魯昂逗留了將近兩年。
  • 貴族作家屠格涅夫的創作:對農奴制不滿卻又無法下定決心
    貴族作家屠格涅夫的創作:對農奴制不滿卻又無法下定決心屠格涅夫是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流派中一位突出的西方派作家。貴族出身的屠格涅夫自小接受優質教育,並受到西方先進文化的影響。對俄國農奴制現實的不滿,是屠格涅夫終生不變的態度,但對俄羅斯的故土深情仍是任何異域生活、任何西歐主義思想所不能滌失的。他一生中數次往來俄國與西歐,且長時間生活在西歐,但他的作品幾乎從未離開俄國的社會背景,反而比很多常年定居國內的作家做到了更為客觀的觀察,並且持有更為冷靜的態度。
  • 西方史:分析羅曼人與英格蘭人之間的政治較量
    後來,窮苦的英格蘭人後代對諾曼第的富人已經不再具有太大威脅,英格蘭人如果私自狩獵,被抓住之後只會被關押一年時間, 之後他需要找到12位有償還能力的擔保人,來擔保他以後不會再在任何一個獵場或森林狩獵,保證他不再出現在任何一個禁獵區或者禁漁區,並會永遠為了維護國王的指令和國家的和平而努力。
  • 英格蘭如何成為了一個「島國」?說說英法百年戰爭
    13世紀的英格蘭正因為此,許多人將英國、日本都說成是典型的島國作派。可英國作為曾經的世界霸主,畢竟格局還是和日本有不同。提及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領地,就不得不提到諾曼第公國。這裡要說明的就是諾曼第公國到現在仍然是存在的,其領土包括海峽群島,主要是根西島和澤西島兩個大島以及周邊的一些小島。屬於英王的直屬領地,並不屬於聯合王國的領土,諾曼第公爵一直由英王兼領。雖然現在的諾曼第公國只是一個小小的群島,人口不過一萬餘,但是在一千年前,那可是在整個歐洲都舉足輕重的大國。
  • 彭建華 | 論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制度與騎士精神
    已經出版的學術著作5種:《現代中國的法國文學接受》(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3月),《現代中國作家與法國文學》(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9月),《文學翻譯論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梵語佛經的漢譯傳統》(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6月),《當代比較文學》(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4月)。2020年即將出版的著作《歐洲文學經典及其經典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 諾曼第,關於徵服的歷史
    在諾曼第直面英吉利海峽的縱深幾十公裡內遊走幾日後,「徵服」這個關鍵詞不斷浮現於腦海。在上下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徵服的故事一再上演,深遠的影響蔓延至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顧功堯  法國西北、瀕臨大西洋的諾曼第大區,因其壯闊的大洋風景、美味的極品生蠔和獨樹一幟的印象畫派源起而聲名遠揚。
  • 玫瑰戰爭的起因:如何解釋英格蘭歷史上最著名的戰爭?
    因此,從理論上講,財政困難的君主不得不向貴族做出過多的讓步。貴族可以武裝自己的家丁,如果發生民間糾紛,這些人也可能造成嚴重破壞,而效忠也可以買賣,因為效忠是個人行為而非世襲行為,因此,公共秩序不斷受到威脅。有人稱,這種統治模式的最終結果是,君主制不斷受到削弱,因為君主制會在「過分強勢」的臣民的陰謀詭計下變得越來越不堪一擊。
  • 異教徒維京人的子孫,徵服了英格蘭,並於聖誕日加冕
    現今英國王室,其家族血緣可以追溯到英國歷史上最為有名的一場徵服,此即為諾曼第徵服,也被稱為威廉徵服。稍微熟悉二戰歷史的,都對諾曼第這個名稱不會陌生。二戰期間,在歐洲戰場上,反法西斯同盟國對納粹帝國發起大反攻,即是選擇在諾曼第登陸。諾曼第位於今天法國的西北部,與英國隔海相望。
  • 初露崢嶸,英格蘭的日不落帝國之路
    英倫三島自他被發現的一天,整個歐羅巴諸民族都在自稱著同一個名字—侵略者,從公元前54年凱撒率軍進攻不列顛,到公元10666年諾曼第公爵徵服英格蘭,英倫三島一直在遭受來自歐洲大陸的入侵,伊比利亞人、羅馬人、盎格魯人、丹麥人、法國人,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不斷入侵並在英倫三島紮根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