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憲章建立了新關係,是英格蘭第一個書面憲法,王權開始受限

2020-12-23 星星歷史故事

導語:大憲章建立了新關係,是英格蘭第一個書面憲法,王權開始受限

1215年6月15日,一個調停儀式在溫莎堡附近的蘭尼米德善行,標誌著英國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體制,並將君主制置於法律框架之內。實際上,《大憲章》是英格蘭的第一個書面憲法,創建了國王和法律之間的新型關係。它確認了王權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範疇內實行。

王室權力受限於法律的原則在約翰的兒子、繼承人亨利三世(1216-1276年在位)時期確立。然而,貴族改革者間的對立為亨利提供了重新掌權的機會。從12世紀後期到13世紀末,蘇格蘭國王的統治從中央低地擴展到他們控制的加洛韋、馬裡、阿蓋爾郡、羅斯、凱思內斯郡和西部群島地區。更廣泛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了國家的凝聚力。蘇格蘭的國家概念以強有力的行為模式從王室的核心腹地擴散到其他地區。此外,蘇格蘭教會的獨立形成促進了國家認同感的發展。

蘇格蘭的亞歷山大二世(1214-1249年在位)與英格蘭貴族聯合,反對英格蘭的約翰王。和他聯合的英格蘭貴族們承認蘇格蘭領有諾森伯蘭郡、坎伯蘭和成斯特摩蘭郡,而法國的路易王子聲稱亨利三世繼承英國王位是有爭議的。1216年,蘇格蘭的亞歷山大二世向南行軍到多佛。然而,版軍1217年在林肯被擊敗,享利三世的司王權成得以鞏固,而法國意圖插手英國王位繼承的最後嘗試也失敗了。

愛德華一世隨後嘗試通過各種途徑統治蘇格蘭,但依然遇到阻力。在他支持下成為蘇格蘭王的約翰?巴裡奧上位後轉而反對他。這是君主獨裁的自然法則。愛德華一世還擔心一個獨立的蘇格蘭將成為英國的競爭對手法國的支持者。最終愛德華一世消除了這些阻力,他分別在1296年和1298年(由威廉?華萊士領導的叛亂於1297年在斯特靈贏得重大勝利後)在福爾柯克贏得對蘇格蘭戰爭的勝利。

然而,羅伯特布魯斯,這位蘇格蘭王位繼承人的孫子在1291-1292年間反叛,並於1306年加冕為羅伯特一世(1306-1329年在位)。最初,愛德華一世的軍事力量依然在雙方較量中處於優勢地位,但愛德華二世(1307-1327年在位)的關注點並非蘇格蘭。羅伯特一世便趁此機會徵服了蘇格蘭大部分地區。1314年,羅伯特一世在斯特靈城外的班本諾克打敗愛德華二世。貝裡克郡的主要前沿堡壘在1318年被蘇格蘭人佔據。

1320年,蘇格蘭借阿布羅斯宣言重新宣稱獨立。蘇格蘭國王寫信給教皇宣布蘇格蘭自古以來就是獨立的國家。這封信的內容現在愛丁堡的新國家博物館入口處展示。這個博物館對不列顛聯合王國歷史維度下的蘇格蘭輕描淡寫。1328年,北安普頓愛丁堡條約的籤訂,標誌著蘇格蘭的獨立,羅伯特一世的王權得到了承認。

蘇格蘭的行為迅速遭到愛德華三世和愛德華貝列爾的救戰。貝列爾提出自己有資格繼承蘇格蘭王位,他在1332年和13年試圖奪取蘇格蘭政權,年輕的蘇格蘭大衛二世(1329-1371年)只能出逃。134年,貝列爾宣誓效忠在1333年為他提供過軍事支持的愛德華三世(1327-1377年)。然而,貝列爾無法維持對蘇格蘭的控制。1341年,大衛二世從法國的避難所回到蘇格蘭。蘇格蘭的抗爭,在某種程度上,被英格蘭與法國之間的百年戰爭取代了。百年戰爭早期,英國佔據優勢。

戰爭從1340年開始,起因是英格蘭愛德華三世認為自己應該繼承法國王位。這個契機源於法國王朝更替帶來的變化,愛德華三世想藉此恢復此前安茹家族的祖先,尤其是亨利二世在法國原有的領地。儘管在克雷西會戰(1346年)及普瓦捷戰役(1356年)中,英國軍隊取得了重大勝利,這些勝利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長弓隊的火力,但愛德華仍面臨著棘手的衝突。

相關焦點

  • 《大憲章》與英國王室的世紀博弈
    不管從哪一種意義上來說,《大憲章》中所確立下來的法治一些基本原則和精神,均影響了後來法國大革命後所制定的《人權宣言》、後來歷次《法國憲法》以及後來《魏瑪憲法》和各國當代活著的《憲法》,並明顯地影響了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並頒布《世界人權宣言》。由此我們有充分理由認為,《大憲章》的籤署,是人類社會法治化道路上的一個裡程碑的事件。
  • 20200615唐師曾:英國《大憲章日》(視頻)
    803年前的今天,1215年6月15日,在貴族們的脅迫下,英國國王約翰在「大憲章」上蓋下印章。該憲章明確要求皇室放棄絕對權力,尊重司法,王在法下,接受王權受法律的限制。這一瞬間,是約翰王一生中最屈辱的一刻。
  • 《大憲章》和英國崛起之間,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大軍師司馬懿》的劇照到底應當如何從歷史的角度看待《大憲章》?如何看待其反映的王權、貴族、教權的三者博弈?如何看待《大憲章》與幾百年後英國崛起之間的關係?作者提出如下淺見,以供參考。 需要說明的是,德國雖然與法國同為大陸國家,但由於地緣環境以及諸多歷史原因,權力博弈更為複雜,在歷史上,德意志中央集權的建立過程更為艱難,在1870年之前,德意志都只是一個地理概念,長期淪為周邊勢力的狩獵場。《大憲章》的歷史地位,就是土地貴族和教權獲勝,王權被削弱的標誌。在農業文明階段,王權被削弱就意味著內亂頻仍,百姓生活在戰亂環境中。
  • 第一篇番外,英國大憲章(Magna Carta)的前世今生
    39條裡說的,沒有經過法定審判程序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權都不得被剝奪(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也基本照搬了這裡的原句)。這條本質上是貴族們為了保護自己及後代的人身和財產不被國王隨意處分,逼迫國王籤署的限制王權的條款。順便提一下,言論自由,最早也是英國大臣們擔心在議會上說錯話被國王幹掉,而提出來的。另外,這部《大憲章》也是第一部國王公開承認,王權不是沒有限制的,國王也像普通人一樣受法律限制的書面文件。
  • 憲法之祖《大憲章》:800年後的回顧與解讀(下)
    今年是《大憲章》頒布800周年,為便於大家理解和研究這一重要歷史文獻,本刊編委、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陳國華教授依據英譯文並對照拉丁文原文嘗試重譯,以期提供一個完整而明白易懂的中文譯本。(《群己權界論·譯凡例》)嚴復關於立憲民主把「貴族君上……同束於法制之中」,這一見解一針見血,但他對liberty和freedom的解讀,仍不十分到位。(一)《大憲章》第一款末尾規定:「對朕之國中所有free men(liberis hominibus),朕……允許他們享有下文所載之所有liberties(libertates)」。
  • 憲法2/3(憲法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國家)
    等時間到了 17、18 世紀很多英國人都錯誤的理解了《大憲章》,認為《大憲章》規定了普遍的個人自由,是全體英格蘭人民與國王籤訂的契約。這個錯誤的理解在他們推翻封建王朝,建立現代國家的過程中,《大憲章》提供了大量精神力量。在北美,這樣的觀點就更受歡迎了。
  • 英國大憲章和法國大革命
    網上討論英法兩國的思想與異同 竟然沒有人談到大憲章。其實簡單來說,對大多數人來說,只需要知道兩件事: 英國大憲章和法國大革命,就是英法兩國的思想最偉大的實踐和樣板,是英法兩國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今天,依然沒有失去她們的意義。大憲章創造了法治這樣一個我們現在天天在說的概念美國獨立宣言及美國憲法,甚至各州的憲法都包含有大憲章的思想。可以說, 她們是英國大憲章的繼承和延續。
  • 《權遊》背後的歷史原型,一場英格蘭王權遊戲的終極對決
    英國王室的朝代更迭,亦是幾經風雨,鮮血與戰爭,死亡與新生不斷讓英格蘭趨向統一。玫瑰戰爭之前,搖搖欲墜的統治關係引發公共秩序的動蕩,這種統治模式令君主制逐步減弱,王權在風中,必有野心勃勃者虎視眈眈。為爭權奪利,掠奪是最為原始的佔領,戰爭也是最為直接的討伐,於是就有了英國歷史上幾場著名的戰役。
  • 《大憲章》800年之際,杜鋼建論中國古代憲法影響西方法治震驚西方人
    編者按:為紀念《大憲章》籤署800周年,英國特別舉辦大憲章原件的全球巡展。2015年10月16英國領事館參與組織的紀念大憲章座談會在廣州大學舉行,中英雙方40多位法律界人士、廣州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香港大學等高校法學院院長、教授以及博士生導師共同出席會議。
  • 《大憲章》保護了英國國教會?
    今年是《大憲章》籤署八百周年,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自然少不了。就在6月15日《大憲章》籤署紀念日的當天,「英國駐華使館」官方微博發了一系列有關《大憲章》的微博,其中有一條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議論。微博原文是這樣的:@英國駐華使館:八百年後的今天,《大憲章》裡只有三個條款仍被包含在英國法律當中。
  • 小憩->通識的學習與分享|憲法
    而大憲章的出現就是為了處理「君臣關係」,這需要從一個小故事講起:--------- 故事開始了------------11世紀中期,在法國的諾曼第地區,有一個領主叫威廉,他是英國國王的親戚,隨著諾曼第越來越強大,他就提出要求繼承王位,國王不同意,他就在1066年帶兵攻破了倫敦,自己建立了諾曼第王朝
  • 《歷史研究》從1381年劍橋騷亂事件看中世紀英格蘭王權
    另一類重在揭示君主地方統治權的有限性,強調英格蘭的國家行政體系體現出君主中央政府與地方社會的合作型關係,地方統治乃是「國王支配下的自治」。 已有研究揭示了英格蘭君主地方統治權的基本樣態,但並未探明君主中央政府與地方社會之間的深層互動關係。
  • 法律與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憲法
    從11世紀開始,英國也經歷了類似的改革。大憲章,民權宣言,英國革命和內戰,還有光榮革命與人權法案都是改革過程中的一次次進步。資產階級為了政治權力與封建貴族發起戰爭,他們的誕生、崛起以及最終的勝利與上述改革過程一脈相通。
  • 被諾曼徵服的英格蘭,私有土地遭到打擊,威廉一世對英格蘭的影響
    因此,諾曼第公爵雖然是法蘭克人皇帝的封臣,但英格蘭卻是他的私人財產,與皇帝沒有任何關係。入主英格蘭後,威廉一世在徵服的基礎上,開始著手加強國王的權力。在封建社會,土地是財富的象徵,誰掌握了大量土地,誰就擁有了大量的財富。於是威廉一世的改革就率先從土地入手。
  • 「英語國家概況」新大綱中文考點(1)
    建立了埃塞克斯,蘇塞克斯,威塞克斯。  盎格魯人:來自德國北部。英國人名字的來源。建立了東盎格利亞,麥西亞,諾森伯利亞。  七王國:肯特,埃塞克斯,蘇塞克斯,威塞克斯,東盎格利亞,麥西亞,諾森伯利亞。1066年,D與B的騎兵在森拉克決戰,B勝D亡,從此盎格魯-撒克遜的英格蘭消失。D進入倫敦,由約克主教加冕為英格蘭國王。隨後D鎮壓北方起義,即「掃平北方」,並建立強大的諾曼政府,對整個國家實行軍事統治。  後果:在英格蘭完全確立了封建制度,開放了與歐洲大陸的關係,文明和商業得到發展,引進了諾曼-法國文化,語言,舉止和建築。教會與羅馬的聯繫更密切,教會法庭與世俗法庭被分開。
  • 英女王將出席《大憲章》頒布800周年巡遊慶典活動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杜曉菲】據英國廣播公司(BBC)6月15日報導,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和英國皇室其他成員將出席紀念《大憲章》頒布800周年慶典活動。據報導,此次慶典活動將從英格蘭薩裡郡西北部的的蘭尼米德開始,至泰晤士河結束。正式的慶祝儀式將從當地時間15日上午9點15分開始,而娛樂活動從15日上午7點就已經開始,包括音樂劇和誦讀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