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憲章建立了新關係,是英格蘭第一個書面憲法,王權開始受限
1215年6月15日,一個調停儀式在溫莎堡附近的蘭尼米德善行,標誌著英國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體制,並將君主制置於法律框架之內。實際上,《大憲章》是英格蘭的第一個書面憲法,創建了國王和法律之間的新型關係。它確認了王權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範疇內實行。
王室權力受限於法律的原則在約翰的兒子、繼承人亨利三世(1216-1276年在位)時期確立。然而,貴族改革者間的對立為亨利提供了重新掌權的機會。從12世紀後期到13世紀末,蘇格蘭國王的統治從中央低地擴展到他們控制的加洛韋、馬裡、阿蓋爾郡、羅斯、凱思內斯郡和西部群島地區。更廣泛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了國家的凝聚力。蘇格蘭的國家概念以強有力的行為模式從王室的核心腹地擴散到其他地區。此外,蘇格蘭教會的獨立形成促進了國家認同感的發展。
蘇格蘭的亞歷山大二世(1214-1249年在位)與英格蘭貴族聯合,反對英格蘭的約翰王。和他聯合的英格蘭貴族們承認蘇格蘭領有諾森伯蘭郡、坎伯蘭和成斯特摩蘭郡,而法國的路易王子聲稱亨利三世繼承英國王位是有爭議的。1216年,蘇格蘭的亞歷山大二世向南行軍到多佛。然而,版軍1217年在林肯被擊敗,享利三世的司王權成得以鞏固,而法國意圖插手英國王位繼承的最後嘗試也失敗了。
愛德華一世隨後嘗試通過各種途徑統治蘇格蘭,但依然遇到阻力。在他支持下成為蘇格蘭王的約翰?巴裡奧上位後轉而反對他。這是君主獨裁的自然法則。愛德華一世還擔心一個獨立的蘇格蘭將成為英國的競爭對手法國的支持者。最終愛德華一世消除了這些阻力,他分別在1296年和1298年(由威廉?華萊士領導的叛亂於1297年在斯特靈贏得重大勝利後)在福爾柯克贏得對蘇格蘭戰爭的勝利。
然而,羅伯特布魯斯,這位蘇格蘭王位繼承人的孫子在1291-1292年間反叛,並於1306年加冕為羅伯特一世(1306-1329年在位)。最初,愛德華一世的軍事力量依然在雙方較量中處於優勢地位,但愛德華二世(1307-1327年在位)的關注點並非蘇格蘭。羅伯特一世便趁此機會徵服了蘇格蘭大部分地區。1314年,羅伯特一世在斯特靈城外的班本諾克打敗愛德華二世。貝裡克郡的主要前沿堡壘在1318年被蘇格蘭人佔據。
1320年,蘇格蘭借阿布羅斯宣言重新宣稱獨立。蘇格蘭國王寫信給教皇宣布蘇格蘭自古以來就是獨立的國家。這封信的內容現在愛丁堡的新國家博物館入口處展示。這個博物館對不列顛聯合王國歷史維度下的蘇格蘭輕描淡寫。1328年,北安普頓愛丁堡條約的籤訂,標誌著蘇格蘭的獨立,羅伯特一世的王權得到了承認。
蘇格蘭的行為迅速遭到愛德華三世和愛德華貝列爾的救戰。貝列爾提出自己有資格繼承蘇格蘭王位,他在1332年和13年試圖奪取蘇格蘭政權,年輕的蘇格蘭大衛二世(1329-1371年)只能出逃。134年,貝列爾宣誓效忠在1333年為他提供過軍事支持的愛德華三世(1327-1377年)。然而,貝列爾無法維持對蘇格蘭的控制。1341年,大衛二世從法國的避難所回到蘇格蘭。蘇格蘭的抗爭,在某種程度上,被英格蘭與法國之間的百年戰爭取代了。百年戰爭早期,英國佔據優勢。
戰爭從1340年開始,起因是英格蘭愛德華三世認為自己應該繼承法國王位。這個契機源於法國王朝更替帶來的變化,愛德華三世想藉此恢復此前安茹家族的祖先,尤其是亨利二世在法國原有的領地。儘管在克雷西會戰(1346年)及普瓦捷戰役(1356年)中,英國軍隊取得了重大勝利,這些勝利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長弓隊的火力,但愛德華仍面臨著棘手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