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癮、囤積癖,爽完又悔:5000字心理長文,深度剖析剁手病

2020-10-30 有夢想的唐糖

  • 你是理智型消費者嗎?
  • 你的消費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購入的嗎?
  • 你購買的商品都能物盡其用嗎?
  • 有沒有「下單一時爽,收貨就後悔」的現象?
  • 是否經常被家人朋友指責為浪費?雖然嘴上辯解,但其實自己也認同?
  • 是否為堆積如山的物品感到發愁?發誓再也不浪費,但過後還是控制不住自己?
  • 是否把多餘的東西送人,會捨不得,自責,但東西堆在那又發愁,頭疼?

.........

如果以上所列大部分都符合自己,那麼也許你應該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看看自己在「囤積-自責」的怪圈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需要了解一點:對於糾結的心理內耗,賭咒發誓無用,強制自己容易引發反彈,只有深刻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是真正的改變的基礎。畢竟,認知自我,也許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談談「囤積型剁手黨」這個話題,在這類人中,有的是買了用不完,但忍不住還要買,有的是買了不用繼續買,不管哪一種形式,其內在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動機。在這篇文章裡,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談一談這個話題:

  • 剁手的內在心理需要
  • 對於剁手,為何自責無效,反而愈演愈烈?
  • 如何脫離「剁手族」?



01 剁手:行為背後的內在心理需要

剁手是現象,不必過多描述,但同時,剁手也是困擾。從某種角度說,剁手和遊戲一樣,都有成癮性,而成癮背後,必然是因為這項活動滿足了我們內在的一些需求——雖然從意識層面,也許並未認知的那麼清晰。所以,想要改變成癮行為,首先需要認知自己的內心,缺失了什麼?

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理解購物癖、囤積癖的行為

自我價值、自我期待、自我掌控

女人希望自己漂亮,男人希望自己高大威猛,有人說在朋友圈曬的人,是缺什麼曬什麼,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從根本來說,人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後,最需要的就是價值感。價值感的內涵很廣泛,比如聰明、漂亮、天賦是價值,掙多少錢,有什麼名譽地位是價值,被他人接納和喜愛也是價值。從這個角度說,追求價值,是人的天性和最基本的需要。

買東西,是最容易實現心理價值的手段,尤其對於人格成熟度不足,自我價值感較低,需要靠外界評判來獲取價值感的人更是如此。比如在購買時體會到的尊貴感,曬出自己擁有物時別人的豔羨感,就是吸引很多人過度消費的原因。

除此之外,購物下單時會有一種即時的快感——這種快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自我期待的虛幻達成,簡單說,就是我們的大腦會很容易對自己造成一種欺騙性的認知:當我買了很多書,大腦就會產生」這些知識都屬於我「的虛假信號,當我買了很多化妝品和衣服,大腦就會產生」我因此變得漂亮了「的信號。

稍微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最容易產生囤積-後悔行為的,常常是那些產生「未來感」的東西,比如化妝品、衣服、書、課等等。

其實再往深處說一說,這種即使快感來自於一個人在現實中的掌控感的缺失,也就是現實的乏力感。簡單的解釋一下,生活中學習太累,成長太苦,掙錢太難,但是潛意識又非常希望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更有價值,那麼怎麼實現呢?顯然,通過購物就可以彎道超車,快速達成(這種幻覺)。

在下單時,「自己說了算」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滿足了自我掌控感的需要,同時,因購買產生的指向未來的美好期待,滿足了自我期待的需要,這是因為購買本身,是一種自我延伸的象徵,即衣服、包、化妝品都成為自我價值的一部分——我穿漂亮衣服,我就是美的,被人喜歡和關注的,也就是有價值的,以此類推。

所以,價值感缺失,也就是一個人無法從內心深處篤信自己是好的、獨一無二的、有價值的,是產生「空虛性購物」的最根本原因

也許有人會說,我自己覺得自己是好的,所以才要對自己好,給自己買最好的東西,吃最好的飯——其實這和自我價值感缺失是同樣的意思,就像自卑與自大,是同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一樣

也許還有人說,我不買衣服化妝品,我買其他的東西,比如家居用品,學習工具等等,那我是不是就不是這一類?其實買什麼並不重要,我只是拿化妝品、衣服舉例,只要是有成癮性行為,過度消費行為,其內在需要都大同小異——區別在於,你在不同的地方消費,顯示了你在不同領域的價值窪地而已。

這個話題如果展開講,或者諮詢,會是非常宏大的話題,我在寫文章時常常有受限之感,但為了科普,也只能將話題點到即止。將此作為一個種子引發覺察,就好。


安全感vs匱乏感

喜歡囤積的人,幾乎都有安全感不足的問題,因安全感不足帶來的心理匱乏感,需要用過度的滿足來填補

安全感同樣是個宏大的話題,它與一個人早年的依戀關係息息相關,也與後天的成長環境密不可分。我們可以看到,從物質匱乏的年代走過來的家中的長輩,常有過度節儉和過度囤積的現象,這是因為早期物質匱乏的烙印,實在是太強烈了。

很多熱衷買買買的人,仔細覺察,都有一種深層次的恐懼——萬一我哪天用著了呢?雖然現在購物極其方便,但他們內心潛意識的這種恐懼卻支配著他們的行為,讓他們不斷囤積。

我們可以把這個話題再拓展一下,這樣的人,往往會顯得比較「矯情」。比如說有出門旅遊,一定要帶自己的被套,表面看這是愛乾淨的表現,其實內在可能是一種安全感的缺失,再比如,有的人很挑食,只喜歡某一類食物,挑食本身,是限制性思維的行為具象,你可以觀察一下這樣的人,他們除了挑食,必然還有很多其他的限定和標準。這樣的人,同樣也是安全感缺失的人。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心理成熟的終極,大概就是一種「無可無不可」的圓融狀態。

扯回原有的話題,匱乏感較重的人,常常會有「收集癖」,比如一個口紅,雖然口紅製造商在一款口紅中會製造出林林總總幾十個色號,但其中很多都差異並不明顯,而這類人常常會收集大部分色號,同樣,這是因為她們有一種內在需要——我穿不同的衣服需要搭配不同的色號。這麼想,從服裝搭配的角度來說是合理的,但依然並不需要幾十隻口紅備用,因為真正肉眼可見的色差,其實不過幾大類而已。本質上,這還是為了滿足囤積的需要。

壓抑、焦慮等情緒釋放

受篇幅限制,這部分我簡單介紹一下。很多瘋狂購物的人,都是超我比較強的人——雖然表現出來未必如此,比如有的人表現得很強勢、逆反,好像並不是那種特別在意別人評價的人,但這還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的問題。

愛講道理,超我嚴重,道德感強,內心有很多規則、限制、標準......這些都會製造無意識的壓抑,而這種壓抑需要得到釋放,這一點在下面會有更詳盡的解釋。簡單說,購物是一種釋放情緒壓力的有效方式,除此之外,吃零食、玩遊戲、找人喝酒、喋喋不休地找人傾訴等等,都是異曲同工。

還是那句話,選擇購物只是其中一種釋放方式,而且是一種容易實現的簡單的方式——畢竟,自我覺醒,自我認知,自我梳理,這些都是需要耗費心理能量的,所以註定是「少有人走的路」


02 面對購物癖:為何自責內疚,都起不到效果?

很多人其實也認同自己「浪費」,尤其是一些金錢並不足夠富足的人,但是這種自責並不能夠幫助他們有效地矯正自己的行為,甚至在自我控制一陣之後,往往會有報復性反彈,這是為何?

因為壓抑從來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情緒問題,就像治理河道,單靠擁堵,只能製造堰塞湖一樣。

如上所述,我們知道瘋狂購物、囤積行為的背後,實際上是有很多潛意識裡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購物這種形式得到滿足,所以單純的靠道理壓抑自己,不但不會起好作用,還會有一系列反作用,這是逆反心理在背後起作用——如果講道理,評判自己或別人就能讓一個人改變,那天下就沒有親子矛盾,每個人都能成為完美的人了。

所以,在認知基礎上的自我接納,才是改變的先決條件。不過接納很容易被誤讀為放縱自我,其實這是一種偏頗的認知,雖然自己的壓抑需要釋放,匱乏需要滿足,但絕不只有買買買這一種方式——有心理缺失不可恥,但實現心理滿足的方式卻有層級的高低,不管是瘋狂打遊戲、喝酒買醉,抑或是買買買,它們固然都是解決或部分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卻不是成長性、建設性,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最佳方式。


03 購物癖、囤積狂:怎麼辦?

估計這部分是深受此類困擾的人最想看到的部分,不過很遺憾,我沒有「快速教你三招,讓你徹底變性」這樣的方法。

不知道你注意沒有,那些有內耗困擾的人——不管是控制不住自己買買買,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玩遊戲,抑或是控制不住自己罵孩子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喜歡快速解決自己的不舒服(心理困擾),缺少等待的能力。購買、遊戲、教訓孩子,都能幫助自己快速地從現實的乏力感,改變的艱辛感中短暫的解脫出來——雖然代價是更加長久的空虛和內耗。

簡單說,這些人缺少延遲滿足能力,就像很多讀者常在我文章下面留言說:我不想看理論,只想要方法,這都是一類人,而且,這類人為數眾多。

但很遺憾,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立竿見影的靈丹妙藥。不過雖然說了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卻還是要提供一些自我改變的方向,以供參考。

第一,接納自我

這一點在前文中有所論述,壓抑、自我譴責,都毫無意義,只有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是改變的開始。雖然這句話聽上去有點像雞湯,但其實背後卻有深刻的內涵。

出於自戀,我們每個人都有理想化自我的傾向,區別在於程度的輕重。延遲滿足能力缺乏,也是自戀的表現——我期待世界按照我希望的方式和速度發展。一個人對自我和世界認知的越清晰,越能覺察自己的自戀(自我中心),而且,越是自我價值感低的人,就越自戀。

接納自我的基礎,是自我認知。就像前文所述,只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有真正的接納。

第二,正向聚焦

內耗越嚴重,越意味著自我譴責越深,但往往,報復性購物也會更盛。但如果把視角調轉成正向,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比如,如前文所述,購物本身是滿足自己內心需要的一種方式,雖然它不高級,但卻有其意義和價值。換言之,錢並不是單純的浪費(這是評判性思維),而是換了一種方式陪伴在我們身邊,比如曾經自卑自己難看的姑娘,通過囤積化妝品,滿足了自己變美的需要。從這個角度說,錢其實不算浪費——哪怕是買了沒有使用。

再比如,除了關注自己又失控了之外,能否看到自己有時候能自我管理?能否看到自己有想要自我管理(自律)的願望?能否看到自己為之做出過哪些努力?

只有當視野真正公平,才能對自己有一個更趨近客觀的評價。

第三,把目標變小

內耗越嚴重的人,非黑即白的模式越明顯,即希望自己一下子就成為一個自律的人。換言之,不是浪費,就是自律,只有這兩種模式。說到這,我想很多人已經明白了,給自己定的期待越高,目標越大——其實這也是自戀的表現,越難實現,越容易產生心理的無力感。

所有的改變,都必須是在比舒適區稍微高一點點的區域進行,所以,嘗試把目標分解,由大目標改為小目標,是更利於我們改變的。

比如這個雙十一,給自己定一個上限,這個上限不至於讓自己不能接受,同時又在自己理性消費,即自己能承受的範圍之內,那麼一旦做到,就給自己點一個贊。

通過反覆加強,會慢慢脫癮。

第四,根本改變

先從認知上修通,再逐漸拓展到潛意識的範圍,這時候的自己,已經在成長道路上翻過了幾座高山,自然,那時的自己,不需要再依靠購物的方式彰顯自我價值,獲得掌控感,相反,我們能在現實中獲得更多的滿足,比如自己的學習、事業、家庭、人際關係、內心成長方面獲得了長足的滋養和滿足感,自然就摒棄了低端的滿足方式。

這是一種自我成長的迭代。


寫在最後

今天看到一個頗具爭議的微博,作者是一位時尚up主,她寫道:「最近兩年應該都不會買護膚品了,我媽每次進我房間都說我這些精華能當身體乳用了,不過我也很佩服那些護膚品用完才買的人,太有定力了吧?」,在下面配圖一張,滿滿一桌子護膚品,標牌朝外,全是大牌。

從某種角度說,每個人都是一具行走的沙盤。穿著風格,化妝風格,喜愛的飾品,行為習慣.....都能暴露出ta內在的心理。對於都洞察力的人來說,心靈根本是裸體的。

所以,雖然嘴上說著不買,但曬出來的瓶子,這本身就很有意義。因為匱乏,所以需要展示。

其實這個話題延展開來,為什麼很多人書看一半,化妝品用一半,親密關係無法深入,只是停留在吃飯看電影等形式上....這背後是「關係」的話題。

萬事萬物背後都有心理。從這個角度說,深刻的認知自己,很難,但對改變自我來說,或許最有效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和寫作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讚,評論,打賞...

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相關焦點

  • 別人都在「斷舍離」,但我還是繼承了父母的囤積癖
    原創 閆如意 鳳凰WEEKLY「大夫,您看我這個囤積癖還有治嗎?"別看斷舍離和極簡風的收納流行書一本本地出,當代人最終都逃離不了囤積的宿命——不論你是屬什麼的,最終都是屬倉鼠的。
  • 認識「心理癮」day5.by京伯
    (如賭癮、性癮、網路遊戲成癮、購物成癮、運動成癮、暴食症、偷竊癖等)而戒酒和戒毒則需要相對拉長這個時間:戒酒和戒毒必須尋求醫護幫助這也是為何《這書能讓你戒癮》會形容「生理癮」是小毒蟲,而「心理癮」是「大毒蟲」。因為「生理癮「」的戒除,是有相對明確的周期;而「心理癮」如果不能理解、不懂應對,則會控制成癮者一生。
  • 字源其說13——「剁」(一分鐘閱讀)
    剁,中國漢字。形聲,本義為用刀向下砍。追本溯源「剁」字為後起之字,在隸書出現後才出現的。「朵」字為聲符,表示讀音,因花朵的花瓣張開而有裂開的意思,所以也表示能使物裂開。「刀」字為義符,其形狀像一把刀,表示用刀向下砍。後經楷書,形成今之字形。
  • 克服你的「購物癖」
    所以,我們要克制自己的潛在購物慾望。    現在在都市中,「購物癖」患者越來越多,可以說愛逛商店的人,特別是白領,多數都患有輕度的「購物癖」,這類人一般在購物時完全只憑心情好壞、個人興趣等內在因素來決定是否購買,從來不考慮適用性、季節性、支付能力等外在條件。
  • 大多數人都存在的基因,潛在囤積癖了解...
    大多數人都存在的基因,潛在囤積癖了解一下時間:2020-02-20 15:25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撿破爛基因什麼意思什麼梗?大多數人都存在的基因,潛在囤積癖了解一下 一種大多數人都存在的基因,潛在囤積癖。
  • 囤積、手機、潔癖,強迫症的三大「分身」
    原創: 費醫 食品與生活文_ 費醫採訪專家_ 許紅大多數人都有一些屬於自己的個人癖好,例如有些人喜歡收集紙品、郵票,有些人喜歡收藏古玩、字畫等。再加上他們大多都經歷過物資貧乏的年代,普遍有對物質匱乏的擔憂,所以囤積物品在他們心中就等於是對心理空缺的一種填補。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中青年人「囤積強迫症」的發病率也呈現出日益上升的趨勢,以每年2%~5%的比例遞增。有些患者從11~20歲就開始出現囤積行為,但在家人的壓制下,表現並不明顯,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家庭中地位的上升,其囤積行為也變本加厲起來。
  • 斷舍離心理學: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屬於一種病態心理
    始終無法做到「斷舍離」囤積欲望爆棚的人,心理專家認為,其實屬於病態心理。貪婪不用問都知道,你們的房間肯定堆滿了很多過去的東西,還有剛買沒拆封的東西。每次搬家都默默發誓:再也不買這麼多東西,回去就把該扔的扔了。
  • 為什麼減量法和替代品法難以戒「心理癮」day7.by京伯
    減量法和替代品法,是為了緩解戒斷反應過大的「生理癮」,前期所採用的方法。其目的是為了減少成癮物的戒斷反應對身體的傷害。但這兩種方法,並不適用於戒除「心理癮」。這便是為何採取減量法和替代品法戒「心理癮」的成癮者,這麼容易失敗的原因。因為減量法和替代品法只會加深:「戒癮是一種犧牲,成癮是一種享受」的感覺。
  •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購物一時爽,還債火葬場,透支的人生回不去
    總之就是買買買,也惟有買買買方能讓人心情舒暢人生也才會更有希望……直到信用卡刷爆女主仍沒有停下買買買的節奏,似乎惟有買買買才能安慰她那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不堪重負的內心——直到要命的催債電話將她逼進死胡同……正可謂購物一時爽,還債火葬場!
  • 心理學: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這是一種病態的囤積強迫症
    如今,更為方便快捷的購物方式,讓人們有了更多選擇,而對於不會斷舍離的人來說,這反倒是一種負擔,新的東西買到了,舊的還捨不得丟掉,當東西越堆越多,真正需要的那一件,反倒找不到,然後又繼續購入新的,周而復始,漸漸家裡就會越來越雜亂無章,生活也不再井然有序。
  • 層次越低的人越愛囤積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免費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他每天就是在進行這種循環,就是:聽見敲門聲——把盒子拿進來——然後再去購物。屋子裡頭就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已開封的和沒開封的東西,其實是毫無用處的東西。 囤積上癮的人,陷入了強迫收集的怪圈。
  • 譚老師說詞 | 「戀物癖」是一種心理疾病
    當學校心理輔導站的老師知道這件事後,主動幫助他,讓他擺脫這個不健康的心理。後來我們才知道,這種心理疾病叫fetish或fetich,這種人叫作 fetishist。British VS Fetish
  • 青春期與戀物癖的心理解析
    當我與這些青少年來訪者交談時,我的工作也面臨著一項巨大的挑戰,既要在心理學的學術層面上理解分析他們的戀物癖傾向,也要秉承道德準則維護這些來訪者的安全。如果其他心理分析師、心理治療師同樣在工作中遇到了受到戀物癖性行為困擾的青少年,那麼我希望通過本文幫助治療師們更好地在工作中應對我提到的這一對矛盾,幫助來訪者走出困境。
  • 遊戲癮、毒癮、一些難以啟齒的癮……你為什麼容易上癮?如何戒癮
    你們有沒有好奇過像那些明星例如明星中柯震東的毒癮、李代沫的吸毒,他們為什麼會染上毒癮以至於失去了星途;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的男朋友玩遊戲會上癮以至於忽略了你;你有沒有想過好多大爺大媽電視購物被騙無數卻上癮到不自拔,以至於鬧到兒女焦頭爛額。
  • 英國紀錄片:購物癮不是成人的專利,小心兒童購物也瘋狂
    滿足這幾個條件,基本就可以認定為購物成癮了。而這種癮不僅會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同樣也會出現在孩子身上。對於當代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比從前的兒童更容易獲得商品和服務。只需點擊滑鼠,或者輕劃手機,就可以從網站買到商品,根本無需三思而後行。
  • 女星購物癖太可怕,每天給自己下任務購物,自曝只穿男性短褲睡覺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升,現代人已經不僅僅是滿足於追求溫飽的層面了,購物也不再只是為了滿足實用性而已。尤其是一些女性,會把購物當成一種享受和休閒,通過購物可以有效緩解緊張的工作所帶來的精神壓力。節目中,周雨彤透露了自己非常喜歡購物,並且不是見了喜歡的才買,而是每天都會給自己下任務去購物。而促使自己有這種強迫購物的動機,居然是獎勵自己每天的工作,通過購物之後讓自己覺得一天的工作沒有白累,這其實就是很典型的購物癖症狀。
  • 出境購物取消免稅額度?海關闢謠:免稅額5000元不變
    海關闢謠:稅收新政不涉個人出境購物 旅客行李物品免稅額5000元不變   我國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新政已於4月8日起實施。針對網上流傳的「4月8日起個人出境購物沒有免稅額度,買1元的東西也要繳稅」的說法,廣州海關闢謠稱,新政面向的只是跨境電商,個人出境購物免稅額度沒有變化。
  • 華西心理專家說,這可能是囤積障礙,得治
    說人話就是,囤積障礙是一種很喜歡買/撿一些沒有好大用處的東西+很捨不得丟東西的心理疾病。囤積障礙還真的不是單純的節約和捨不得,因為他們喜歡買和囤的東西,一種是根本用不完的→比如床底下都塞不進的衛生紙、毛巾;賓館裡拿回來的一次性拖孩、牙刷;幾百年都用不完的口紅、面膜、香水。還有一種是根本沒啥子用的,比如廢紙板板、空瓶瓶、塑膠袋袋。
  • 「癮」是怎麼形成的?什麼情況下應該找心理醫生了?
    「癮」是怎麼形成的?「癮」指的是,對物質或某些行為的強迫性依賴,人們常說的「癮」指「過度痴迷」,但醫學上的「癮」(Addiction)卻沒有那麼簡單——嚴重的上癮會造成社交、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影響。上網的行為非常衝動,很難控制衝動,而且過度的上網造成的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受損。網絡成癮症候群包含有幾個方面:網路遊戲成癮、網絡賭博成癮、網絡購物成癮等。隨著研究的增多,「網絡成癮」逐漸被「網路遊戲成癮」取代。「網路遊戲成癮」被納入的亟待研究列表,也表明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 心理解讀:為什麼有些人執著於「購物狂歡」?從眾、求異和攀比
    「消費心理」是指人作為消費者時的所思所想。我們在進行任何一種消費活動時,都是既包含了心理活動又包含了消費行為。準確地說,消費行為受到消費心理的驅動。隨著近些年網購的興起,許多非理性的購物行為頻頻出現,如透支購物、囤積癖,等等非理性消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