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喜歡不計付出錢財多少而去購買自以為值得的商品,但是對於你的錢包來說,這可是個巨大的傷害。所以,我們要克制自己的潛在購物慾望。
現在在都市中,「購物癖」患者越來越多,可以說愛逛商店的人,特別是白領,多數都患有輕度的「購物癖」,這類人一般在購物時完全只憑心情好壞、個人興趣等內在因素來決定是否購買,從來不考慮適用性、季節性、支付能力等外在條件。
專家指出,克服這種「購物癖症」,一是要多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放鬆一下自己,調節好情緒,努力避開商業集中地;二是注意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如唱歌、打球等;嚴重的患者還要接受專門的治療。
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喜歡不計付出錢財多少而去購買自以為值得的商品,但是對於你的錢包來說,這可是個巨大的傷害。所以,我們要克制自己的潛在購物慾望。
美國聖地牙哥國家理財教育中心提出了「選擇性消費」的觀念——你不應該對自己說:「我該不該買這東西?」而應該問:「這東西所值的價錢,是不是在我這個月花錢的預算金額內?是否正是我所要花的錢?」換句話說,你要問問自己,到底有多麼想要花這筆錢來買這東西,而不僅僅是告訴自己能不能花這筆錢。
通過選擇性的消費,你想要花錢的本能還是能夠得到滿足的。這就像一個正在減肥的人必須減少熱量的攝入,但每天卻又還可以吃一點兒冰激凌一樣,你不必試著去完全改變生活方式,而且也不必強迫自己克服心理上的排斥感。
不要誤以為選擇性消費很簡單,其實它並不簡單,它需要不斷地練習。
阿敏是個超級購物狂,每次同學想去逛超市又找不到人陪時,找她準沒錯。她一到超市,立刻就興奮起來,總能想起自己缺這個缺那個,於是買個沒完,每次至少也要花上百元。有時候她買回來的東西放在一邊也想不起來用,浪費了不少錢。
後來她自己也有點急了,一次逛超市的時候,看到一個媽媽領著小孩一起買東西,小男孩手裡拿著計算器,媽媽每放到購物籃裡一件商品,就告訴他價格,他累計後把總額告訴媽媽。阿敏覺得這是個好辦法,也照做,於是手機裡計算器的功能就被充分利用了起來。一開始她給自己規定,每次購物的總額不得超過80元,後來這個金額被一再減少,現在她已經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購物行為了。
為了節省開支,帶上計算器逛街,是個不錯的方法。買一件東西就用計算器加一下,這樣就會知道自己不斷支出的總數了,超過預算就罷手。這樣可以自我核算,避免結帳時出現多付。另外,制定目標,到熟悉的超市購物,可以很快找到想買的東西,減少受誘惑的機會,也是一種省時、省錢的方法。
在逛超市時,應該給自己規定時間,一般不要超過10分鐘,這樣可以控制自己的購買慾望。
同時,逛超市的時候儘量空手進入;如要買的東西稍多,而購物籃可以盛下,就絕不要去推購物車。購物籃和購物車本是方便顧客的,但它們同時又極其藝術地為商家做著誘購和促銷的工作,可以說,它們是使我們無形中突破購物計劃的「元兇」。
另外,要避免數字誤導。商家喜歡把商品定為類似9.9元的價格,這樣常常會給人便宜的錯覺。看到這樣的商品,要習慣性地四捨五入,比如把9.9元看成10元,雖然只有一毛錢的差價,但在價格上就不會被誤導了。
其實,你的消費是可以掌握的,不要被習慣、衝動或者廣告左右。如果你養成了消費時去比較不同商品的價格、服務和品質的習慣,你的選擇性消費就不會那麼困難了,並且你也能夠聰明地消費並存下省下來的錢,這樣,可能很快你就成為一個小小的「富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