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火|《金瓶梅》繡像本與張批本插圖比較

2020-12-23 澎湃新聞

在《金瓶梅》兩大系統裡,崇禎本即《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下簡稱「繡本」)屬一大系統。崇禎本後又因清人張竹坡(1670-1698)評點形成清及清以降的張批《第一奇書》底本(下簡稱「張本」)。這兩個底本,最大的不同是,崇禎本有眉批有夾批(此眉批與夾批何人所為,至今是謎),張批本有全書的總論和各回的分論(張批共十萬餘字),即便同屬繡本,兩本的一些文字也有些出入。再就是,兩本的插圖也有不同。本文,討論兩本的插圖。

一般認為,北京大學崇禎本即《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藏本,其插圖共有兩百幅即每回各二幅。今臺北裡仁書局2009年出版的夢梅館校本的《金瓶梅詞話》錄有此兩百幅插圖,由於此兩百圖為今人仿繪,因而失去了當時木板雕刻的味道。廣西美術出版社1993年依據原刻出版了《金瓶梅/插圖集》,此「插圖集」刪去了該書社認為的「侈褻」圖譜二十二幅。一百七十八幅《金瓶梅》插圖,因是影印,便十分完美地保存了當時插圖的精緻與韻味。現藏日本早稻田大學、臺北故宮、大連等地的皐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藏本,是清在清初禁「金」之後的第一個《金瓶梅》公開版本,時間是康煕三十四年(1695),其刻本東家為「影松軒」。「影松軒」,國內百度、海外谷歌、維基百科都沒有此詞條。在早稻田大學圖書館館藏目錄中的「出版」一欄裡註明「出版地不明」,在臺北故宮館藏目錄裡,同樣只註明了出版商「影松軒」,也沒有「影松軒」的其他信息。「影松軒」此版有一「序」,序末稱:「時,康熙歲次乙亥清明中晚。秦中覺天者,謝頤題於皐鶴堂。」這一版本序、目錄之後有插圖一百幅即第一回至第五十回的插圖。這一百幅插圖的底本,源於崇禎繡像本,但卻又不同。下面說說它們的不同。

一, 張本比繡本粗糙。

繡本第四回「赴巫山潘氏幽歡 鬧茶坊鄆哥義憤」插圖局部。繡本,選自廣西美術出版社《金瓶梅/插圖集》下同。

張本第四回「赴巫山潘氏幽歡 鬧茶坊鄆哥義憤」插圖局部。張本,選自日本早稻田大學藏本,下同。

繡本第四回「赴巫山潘氏幽歡 鬧茶坊鄆哥義憤」插圖

張本第四回「赴巫山潘氏幽歡 鬧茶坊鄆哥義憤」插圖

臺北裡仁書局第四回「赴巫山潘氏幽歡 鬧茶坊鄆哥義憤」插圖從局部看,人物的形態,包括服飾的褶皺,張本比繡本粗糙了許多。如果從全圖看,可見張本的捉襟見肘。從房屋的各部件(包括瓦格等)的樣式、樹木的姿態、假山的體勢、房與房之間的雲霓等,張本插圖,不要說韻味,連基本的準確都沒有做到。再來看一圖:

繡本第六回「何九受賄瞞天 王婆幫閒遇雨」插圖

張本第六回「何九受賄瞞天 王婆幫閒遇雨」插圖對於此回中的王婆遇雨,張竹坡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今人田曉菲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寫王婆遇雨,又有意在,蓋為玉樓而寫也。何則?武二哥來遲而金蓮嫁,亦惟武二哥來遲而未娶金蓮,先娶玉樓之時日,乃寬綽有餘。不然,娶金蓮且不暇,況玉樓哉?夫武二之遲,何故而違多則兩三月,少則一月之語哉?則用寫王婆遇雨照入武二路上雨水連綿誤了日期一語。不然,夫幫閒必以遇雨為趣,則恐伯爵當寫其日日打傘也。文字用筆之妙,全不使人知道。

繡本插圖,樹枝搖曳,王婆裙帶,雨中婆娑,王婆遮雨的窘態與茶樓裡的歡場混為一致又彼此相隔。繡本插圖很好地表達了文字的共時與轉喻。而張本插圖的粗劣與粗俗,完全有負文字的精準以及它的引申。隨便說一題外話:繡本此回回目作「何九受賄瞞天 王婆幫閒遇雨」,詞話本即萬曆本作「西門慶買囑何九 王婆打酒遇大雨」。兩大系統的版本的描述有差異。

繡像本作:

且說婆子提著個籃兒,走到街上打酒買肉。那時正值五月初旬天氣,大雨時行。只見紅日當天,忽被黑雲遮掩,俄而大雨傾盆。但見:烏雲生四野,黑霧鎖長空。刷剌剌漫空障日飛來,一點點擊得芭蕉聲碎。狂風相助,侵天老檜掀翻;霹靂交加,泰華嵩喬震動。洗炎驅暑,潤澤田苗。正是:江淮河濟添新水,翠竹紅榴洗濯清。那婆子正打了一瓶酒,買了一籃菜蔬果品之類,在街上遇見這大雨,慌忙躲在人家房簷下,用手帕裹著頭,把衣服都淋溼了。等了一歇,那雨腳慢了些,大步雲飛來家。(一百八十六字,董玉振校本《金瓶梅》,新加坡南洋出版,2009年)

詞話本作:

且說婆子提著個籃子,拿著一條十八兩秤,走到街上打酒買肉。那時正值五月初旬天氣,大雨時行。只見紅日當天,忽一塊溼雲處,大雨傾盆相似。但見:烏雲生四野,黑霧鎖長空;刷剌剌漫空障日飛來,一點點擊得芭蕉聲碎。狂風相助,侵天老檜掀翻;霹靂交加,泰華嵩喬震動。洗炎驅暑,潤澤田苗;洗炎驅暑,佳人貪其賞玩;潤澤田苗,行人忘其泥濘。正是:江淮河濟添新水,翠竹紅榴洗濯清。那婆子正打了一瓶酒,買了一籃魚肉雞鵝菜蔬菓品之類,在街上遇見這大雨,慌忙躲在人家房簷下,用手巾裹著頭,把衣服都淋溼了。等了一歇,那兩腳慢了些,大步雲飛來家。(二百二十一字,戴鴻森校點本《金瓶梅詞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顯然,詞話本的細節比繡像本更生動、更富文學的修辭意義。我已在他文裡多次提及詞話本優於繡像本(見拙文《〈金瓶梅〉詞話本與繡像本的優莠》,《中華讀書報》,2019年7月17日)。現在說回繡本與張本的插圖。

再看一圖:

繡本第五回「捉姦情鄆哥定計 飲鴆藥武大遭殃」插圖

張本第五回「捉姦情鄆哥定計 飲鴆藥武大遭殃」插圖捉姦一事,繡本裡的四組人物的關係定位充分有趣。不同人物的緊張、恐慌、竭力等情狀,畢真且張馳有度,為小說的文本增色不少。而張本由於圖的粗糙而大失其文字之意。連高遠的房屋和樹木也極為馬虎,哪有一點繡本的韻味?張本所刊的一百幅圖,雖然都源於繡本,或者說都仿繡本而刻,但是由於不是原刻工所刻(當時沒有影印技術,德國發明的珂羅版技術,清光緒初年才被引入),與原圖的差別便再所難免。如此糟糕的刻印,無論如何都是說不過去。由此可見,插圖,首先是一門與所插配的原文本相得益彰的藝術,同時也是一門可能獨立於文本之外的藝術(如下文將說到陳老蓮的插圖)。明的中晚期,插圖藝術風行一時,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同時也傳入了日本)。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1932)錄有鄭氏自己的明代插圖藏書就有《唐詩畫譜》《崑崙奴雜劇》《紅拂記》《三才圖繪》《程氏墨緣》《御侍仁風》等及他人的明代插圖藏書《聖賢畫冊》《詩餘畫譜》《西廂記》(陳洪綬)等眾多的明刻插圖。陳老蓮(洪綬,1599—1652)就是這一期間登峰造極的藝術家。雖然,沒有明證陳老蓮曾染指《金瓶梅》的插圖,但對照陳的《水滸葉子》和《西廂記》的插圖,很難說陳沒有在《金瓶梅》裡留下印記。同時就《金瓶梅》繡像本的兩百幅的插圖而言,其技藝之高超,為同代少有。只要比較《牡丹亭》與《金瓶梅》的插圖就可以知道。

二,繡本多幅署有刻工的名字,而張本沒有。

繡本第二回「俏潘娘簾下勾情 老王婆茶坊說技」插圖局部

張本第二回「俏潘娘簾下勾情 老王婆茶坊說技」插圖局部

繡本第四十一回「兩孩兒聯姻共笑嬉 二佳人憤深同氣苦」插圖

張本第四十一回「兩孩兒聯姻共笑嬉 二佳人憤深同氣苦」插圖舉證中的繡本兩圖中留有刻工的名字,而張本沒有。有插圖以來(據稱,宋元也有了專門的插圖),明代達到高峰。書的插圖,一般情形是,畫、刻、印三技是分設的,其中畫、刻兩技為重。在畫、刻兩技裡,畫當然是原生的,但刻卻不是次要的。就拿《金瓶梅》崇禎本的刻工黃子立來講,就非同一般。黃子立為明後期徽派版畫的傑出代表,如果沒有他為陳洪綬雕刻《九歌圖》《博古葉子》的話,那麼我們今天能否看到陳老蓮爐火純青的人物畫,那還真是一個問號。如果沒有新的資料,我們無法知道繡本裡的兩百幅插圖是誰的丹青妙手所為,但刻工的名字,畢竟留下了許多可以考古的信息。而張本的插圖,仿刻時缺乏了如黃子立這樣的傑出版畫刻工,沒有或不敢署名也就不奇怪了。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這對於一個沒有智慧財產權意識的時代,或許是一件無法彌補的遺憾。再就是,當下大陸出版的繡像本《金瓶梅》,大都沒有圖譜,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更為遺憾的事。(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陳維昭:南詞《繡像金瓶梅傳》考論
    一、題錄情況明代小說《金瓶梅》的版本沿變甚為複雜,大體說來,有詞話本、崇禎本和張評本三大版本系統。崇禎本卷首題為「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也有題為「新刻繡像批評原本金瓶梅」。張竹坡評本題為「第一奇書」,右上方題「彭城張竹坡批評金瓶梅」。
  • 《金瓶梅》詞話本又稱「萬曆本」,為今知該書的最早刻本?
    《金瓶梅》詞話本又稱「萬曆本」,為今知該書的最早刻本?今天所能見到的明清兩代《金瓶梅》刻本,因襲之路徑甚明,仍可分為三個系統:詞話本又稱「萬曆本」,全十卷一百回,序刻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為今知該書的最早刻本。今存有四個藏本,經研究者比較其在行格、字樣、內容以及卷首序跋的順序上均有差異,可知有原刻翻印、再刻之別。
  • 《金瓶梅》購買指南
    《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簡稱崇禎本,因首增插圖繡像200幅,也稱為繡像本。20卷100回(與詞話本分10卷不同)。卷首有東吳弄珠客《金瓶梅序》,無欣欣子序,也無廿公跋(原刊本無,翻刻本有)。木刻插圖200幅,題刻工姓名:劉應祖、劉啟先、黃子立、黃汝耀等。這些刻工活躍在崇禎年間,是新安(今安徽歙縣)木刻名手。
  • 黃霖:張評《金瓶梅》大連本是原刊嗎?
    【關鍵詞】《金瓶梅》 評點本 張評本 必究本《金瓶梅》的張竹坡評點,不但對《金瓶梅》的研究十分重要,而且在整個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也很有價值,故張評本理所當然地受到人們的重視。早在1985年,筆者曾發表《張竹坡及其金瓶梅評點》一文[①],接觸了張評本不同版本的先後問題。之後三十多年來,新的版本不斷發現,情況極為複雜。
  • 馬君毅:崇禎本《金瓶梅》「語-圖」互文關係初探
    《金瓶梅》的首部插圖本是刊於明崇禎年間的《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學界稱其為崇禎本,正是它的出現開啟了《金瓶梅》的插圖史。作為《金瓶梅》插圖的源頭,此版本學術價值頗高,是學人們研究《金瓶梅》插圖的演變軌跡及其「語-圖」互文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 吳敢:南洋 出版社影印大安本《金瓶梅詞話》序
    《金瓶梅》的版本約可分為四類:抄本,詞話本,繡像本,第一奇書本。抄本今無發見,繡像本學界一般認為比詞話本後出,第一奇書本的祖本是繡像本,所以要全面研究《金瓶梅》,就不能不重視詞話本。詞話本又被稱作萬曆本、說唱本、10卷本。
  • 「日」荒木 猛:關於崇禎本《金瓶梅》各回的篇頭詩詞
    引 子眾所周知,現存的《金瓶梅》大致上有如下三種版本:(一)萬曆丁巳年東吳弄珠客作序的《金瓶梅詞話》本(下稱「萬曆本」);(二)《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本(此版本推斷為崇禎年間刊行①,故下稱「崇禎本」);(三)清人張竹坡評點康熙乙亥年謝頤作序的《第一奇書金瓶梅》(下稱「康熙本」)。
  • 周文業:《金瓶梅》版本的數位化比對和研究
    一《金瓶梅》版本現狀《金瓶梅》版本和其他四大名著相比,比較簡單,只有三種,即「崇禎本」、「詞話本」和張竹坡評本。張竹坡評本以崇禎本為基礎加評語,實際屬於崇禎本系統,因此《金瓶梅》也可以只分為「詞話本」和「崇禎本」兩個系統。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金瓶梅》研究論著一覽
    目 錄第一篇 詞話本(萬曆本)第二篇 崇禎本(繡像本)第三篇 第一奇書本(張竹坡評本)第四篇 圖像本第五篇 翻譯本>潘金蓮:這個世界不曾給她一點光西門慶、潘金蓮「一見鍾情」王婆的欲擒故縱西門慶實施「挨光計」被毒死的「親夫」崇禎本繡像說姦夫淫婦第四章/ 西門慶借色聚財孟玉樓
  • 中國傳統「七大名著」,為何少了3本?除《金瓶梅》外另2本是什麼
    但是事實上,我國傳統的名著本來不僅僅只有四大名著,而是擁有七大名著,而有三本名著被排除了名著之列,這三本名著是什麼呢?有為什麼被排除出我國傳統的名著之列呢?被刪除的三大名著在被刪除的三大名著中,有一本大名鼎鼎的名著叫做《金瓶梅》,相信很多人雖然沒有看過,但是也一定聽過它的名字。
  • 唐山市劉火新莊非機動車道修復通車 方便出行
    長城網唐山12月16日電(曹瑞明 張明月)近日,唐山市交警八大隊管境內的劉火新莊地道橋兩側的非機動車道改造工程已經竣工通車,改造後的劉火新莊地道橋由雙向8車道和左右各一非機動車道組成。從現場看到新修建的2條非機動車道坡度也大幅減小,尖峰時段劉火大橋機動車道上的交通壓力確實較往日有所緩解。
  • 劉 輝:從詞話本到說散本──《金瓶梅》成書過程及作者問題研究之一(壹)
    作為「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比之《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成書過程的研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二)最為重要的是有一部完整的《詞話》本保存了下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們要想弄清楚明代長篇小說的形成史,就必須藉助《金瓶梅》,因為它是能夠展示這個全部形成過程的唯一標本。基於此,我們用〈從詞話本到說散本〉這個題目,來探討《金瓶梅》的成書過程和作者問題,不求另立新說,只在實事求是。
  • 唐山劉火新莊小學家長進課堂家校互通(組圖)
    唐山劉火新莊小學家長進課堂家校互通  唐山劉火新莊小學家長進課堂家校互通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劉霍)近日,唐山市路北區劉火新莊小學舉辦了首屆「我長大了」一年級學習成果匯報會  作為一所典型的農村學校,劉火新莊小學一直不忘立足農村現實情況,開展實效特色教育,努力踐行「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緊緊圍繞「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行動中感悟,在實踐中成長」的原則,開展符合兒童成長規律的系列教育教學活動。以本次活動中《認識時間》的數學課為例,老師基於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巧妙創設生活情境,喚醒原有認知,從而明確了家人們常說的「幾點了」的時間概念。
  • 李桂奎:《金瓶梅》研究的「互文性」轉移及其勝境原創
    [⑤]六十年代,美國著名漢學家韓南在其博士論文《金瓶梅的寫作和素材來源研究》的基礎上撰成《〈金瓶梅〉的版本》和《〈金瓶梅〉素材來源》等論文(分別載1962、1963年的《大亞細亞》雜誌),通過對《金瓶梅》所引用之小說、話本、戲曲、史書等前人作品進行系統溯源,將《刎頸鴛鴦會》《志誠張主管》《戒指兒記》《西山一窟鬼》《五戒禪師私紅蓮記》《楊溫攔路虎傳》《新橋市韓五賣春情
  • 黃霖:「行香子」詞與《金瓶梅詞話》的刊行
    2016年10月,在第十二屆(廣州)國際《金瓶梅》學術討論會上,楊國玉先生提交的論文《<金瓶梅詞話>卷首[行香子]詞源流瑣考——兼及現存<新刻金瓶梅詞話>系初刻本新證》一文[②],列舉了元、明、清三代中刊有[行香子]詞的十六種文獻,最為詳細地梳理了它的源流與比較了它們與《金瓶梅詞話》所引的異同。
  • 奇書《金瓶梅》,其實可以讀一讀
    《金瓶梅詞話》丁巳年本《廿公跋》「《金瓶梅》傳為世廟時一巨公寓言,蓋有所刺也。」 初期傳聞:「嘉靖年間大名士」,「紹興老儒」,「金吾戚裡」門客;後世推測:「某孝廉」,「鳳洲門人」,「浮浪子」,「金華、蘭溪一帶人物」。至於,蘭陵笑笑生,那根本就捏造,或者叫化名吧(萬曆丁巳年詞話本有),吳中初刻本(庚戌本)沒有提作者。
  • 徐朔方:《金瓶梅》成書新探(上)
    許多學者指出《水滸》以及上述話本、非話本小說同《金瓶梅》的雷同或蹈襲是一前一後的繼承關係,即《金瓶梅》在借用《水滸》以及上述話本、非話本的部分情節或片段以完成作家的個人創作。有的研究者把《金瓶梅》的這種創作方法形象化地比喻為鑲嵌藝術(mosaic),有如中國古代的集句,純用前人的現存詩句拼湊成一首新作。
  • 張蕊青:從詩詞韻文運用看《金瓶梅詞話》的民族性
    與《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主要依據宋元講唱話本為基礎創作的小說不同,《金瓶梅詞話》的成書,更多融入了文人獨立創作的因素,儘管全篇也有不少故事情節、語言乃至詩詞韻文與宋元話本脫不了干係,但從總體上說,它們是被當作創作素材或是藝術上的借用而進入小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