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王振江
攝影家黑明用5年時間拍了100名抗戰老兵,出了一本攝影作品集《100個人的戰爭》(中央文獻出版社),用影像和文字留存下2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史上的「活化石」——抗戰老兵的鮮活面容和他們不可複製的歷史。
這是一種搶救,抑或是一種自贖。而完成這一搶救和自贖的黑明先生,一定是一個有歷史責任感和存在感的人。幾次想對他採訪,卻因各種原因未能成行。終於,在不久前的一個影展活動上,我見到了黑明先生,見縫插針地進行了採訪。
「抗戰老兵的驍勇善戰和不畏犧牲的民族大義,應當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永遠被歷史銘記,被後人敬仰!記不住是哪一天,我突然產生這樣的想法:去了解倖存的抗戰老兵現在的真實生活狀況,並把這真實用圖文如實地呈現出來。我知道,我要再不做這件事情,很可能就來不及了,很可能會後悔一輩子。」 黑明先生開宗明義,表達了他的創作初衷。
然而,難啊!參加過抗戰的老兵要麼已經不在人世,要麼年事已高身體不行,不知散落在什麼地方。所以黑明在完成他的這一宏大設想時,幾乎是與時間在賽跑。從2010年至2015年底,整整5年時間,他心無旁騖,不知幾次奔赴中國抗日戰爭的主戰場和遊擊區原址實地調查,足跡遍布我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臺灣地區,大海撈針般地去尋訪當年的抗戰老兵,先後走進了數百個家庭。
遇到過一次次的婉言謝絕、一次次的不配合採訪,但黑明鍥而不捨,用真心感化生硬,用熱情溶解冰冷。經過不懈努力,他逐漸被抗戰老兵所接納。贏得信賴,甚至成為朋友,他才可以讓他們敞開心扉,給他講述那些已經在心裡埋藏很深很深、最終將和他們一起隨風飄逝的故事。「你們能記住歷史就好,能記著我們就好。」一位抗戰老兵的話在黑明心底掀起波瀾,他愈發覺得自己做這件事做對了。幾年間,黑明和老兵們近距離接觸,一起聊戰爭、聊死亡、聊家庭、聊國家、聊民族……
黑明是個非常嚴謹的人。因為是口述的歷史,所有涉及的事件和要點都要仔細研究,認真核實考證,大到某次會戰的時間,小到一桿槍的名稱。照片是無聲的語言,有時照片拍得不滿意,黑明都要回去一次次重拍。只要能拍到更好的,就堅決不用留有遺憾的。
黑明有一個執念:「要把做不成的事做成,把能做成的事做好。」這種對自己的追求充滿熱忱和探險般的興趣,讓他能夠牢牢抓住出現在面前的每一次機會,閃現在腦海裡的每一次靈感,最終把它變成珍貴、鮮活、真實的藝術影像記錄和影像歷史。
有評論家認為,《100個人的戰爭》這本攝影作品集的突出特點是歷史的「在場性」。攝影家以積極介入歷史和當下的姿態,毫無遮蔽地「揭示」和「展現」了80多年前那場全民族抗戰的寶貴片段。
「我們57師8529名官兵只剩了83個人」「我們8個人一組輪番抬著戴安瀾師長跑」「我的屁股被炸掉了一塊肉受了重傷」……那一幕幕戰火硝煙中的畫面,不論是勝利的榮光還是挫敗的頹喪,依然如昨天才發生一樣不曾褪色。仔細翻閱這些照片,聆聽這些故事,我們也仿佛跟這些抗戰老兵聊天,你會很容易地發覺他們的眼神是那麼堅毅、那麼透徹,一看就知道是在戰場上拼過命的人。這些眼神透過鏡頭進入黑明的底片,進入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從中不僅能觸摸到70年前慘烈的戰場搏殺記憶,而且能真切體會到他們今天風燭殘年的失落和不甘。
給黑明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個最後當了和尚的老兵。他俗名吳淞,法名釋來空。吳淞參加常德會戰,眼睜睜地看著朝夕相處的戰友在自己身邊一個接一個地陣亡,他沒有眼淚,只有仇恨,只有把強盜趕出中國的滿腔怒火在燃燒。戰爭結束了,他來到附近埋葬眾多戰友的一個寺院出家,目的是為了給戰友們守靈。黑明和他聊了三天,拍攝了三天。「這個抗戰老兵就可以寫一本書啊!」黑明感嘆不已:「一寸山河一寸血,無數抗戰老兵用忠誠、勇敢和熱血,書寫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這不得不讓我們這些後輩感到敬仰和驕傲。」
攝影家黑明以較為開闊的視野去打撈歷史的片段,啟發我們回顧和思考一些與此相關的問題。他關注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間參加過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中國軍人。對於不少外國籍抗戰老兵,甚至一些曾經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日本兵,他也做了一些介紹。這些日本兵或對侵略罪行幡然悔悟,或在戰後用慈善的方式進行自我救贖。他們的存在為這場戰爭的是非曲直提供了更為真實的佐證。
黑明告訴我們一組數字:他先後採集了近500個小時的錄音,整理出近50萬字的訪談,拍攝了數千幅彩色的、黑白的照片。
歷史「在場性」的生動還原得益於黑明獨特的採訪和拍攝方法。不同於以往拍攝知青、農民群體,黑明這次想著力表現老兵們在戰爭年代的內在激情和當下的生活狀況。因此,他把這些抗戰老兵選題定位成情境肖像攝影,且以與人物對話的方式來結構,在老兵講故事的過程中去捕捉他們的肢體語言和表情。這些照片95%是在室內拍攝,目的就是為了拍到老兵的生活環境。即使在室外拍攝,也要對其生活的環境有所交代。「比如文字中寫到老兵家有個18英寸的電視機,照片中就有那臺電視機;老兵講述他端著機槍打敵人,我就拍下他演示怎樣掃射的動作……」
為了不打擾被拍攝者的情緒,每次採訪,黑明都會提前把一臺小照相機架在自己的身後,一邊跟老兵聊天,一邊遙控相機拍攝,希望拍攝到他們講故事時稍縱即逝的表情和一些生動細節。黑明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儘管歷史的硝煙已經遠去,但透過100名抗戰老兵的神情,你依然能夠感受到他們當年威武不屈的戰鬥精神,觸摸到鮮活生動的歷史記憶。
100名抗戰老兵在一部攝影作品集裡聚焦,這是黑明這個不是軍人的軍人以相機、話筒為武器完成的一次戰鬥任務。沒有人命令,是他自己給自己下達的任務。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僅僅三兩年之後,黑明採訪過的100名抗戰老兵已有三分之一離開人世,與昔日戰友在九泉之下會合。但他們真實、生動的影像和獨特的傳奇經歷,已被黑明的鏡頭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他們的犧牲、奉獻精神將永遠被歷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