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河山一寸血:抗戰初期,八路軍主力師兩個人才1支槍

2021-01-09 風雲漫記

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配發了一張紅軍手持衝鋒鎗的老照片,讀者朋友對照片做了評論,在留言中,有的朋友還根據掌握的資料,對衝鋒鎗的型號和來源做了說明:抗戰時期,山西太原兵工廠仿造的湯姆遜衝鋒鎗。

手持晉造湯姆遜衝鋒鎗的紅軍戰士.

文章配發的照片,確實是一張老照片,是1937年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福爾曼一行,在陝西涇陽縣雲陽鎮拍攝的,此時,正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關鍵時刻。

美軍記者拍攝的紅軍是如此的精銳,是因為駐紮在陝北雲陽的紅軍部隊屬於原紅軍第一軍團,是專門抽調全軍最好的裝備組成的,以展示紅軍的戰鬥力,故此武器顯得十分精良,並不具備普遍意義。

八路軍的部隊,除了配備少量的仿造湯姆遜衝鋒鎗外,所用的槍枝也大多是漢陽造等老式步槍。抗戰初期,根據129師上報的人員裝備情況,當時,全師裝備有3支「花機關」和72支衝鋒鎗,僅有的衝鋒鎗子彈只有310發。

實際上,在戰場一線,這些衝鋒鎗在紅軍前線部隊很少裝備,因為每把衝鋒鎗分配不到5發子彈,僅具有象徵作用。

最關鍵的是,八路軍的武器裝備與日軍存在著巨大代差,紅軍所持有僅是老舊的漢陽造步槍,每兩個人才有1支槍,每支槍只有10發子彈。戰士們為了節約子彈,只有等日軍靠近了才打,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往期閱讀

歲月留影:1937年紅軍的領章帶有黑邊,部隊還配有衝鋒鎗!

01抗戰初期:129師配備的衝鋒鎗只有72支

1937年9月,率軍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的八路軍部分領導人(右一為朱德,右二為任弼時,右三為左權)。

我們知道,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8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到了9月底,八路軍3個師的主力陸續開赴山西前線抗日。

當時,八路軍抗戰的主戰場在山西境內,按照當時國民政府的戰區劃分,隸屬於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就是閻錫山。紅軍改編的八路軍抵達山西時,閻錫山曾送給八路軍衝鋒鎗、機關槍200支,其中的衝鋒鎗即為晉造湯姆遜。

改編之前的紅軍戰士

根據1937年129師上報的人員裝備統計顯示,其中,槍械統計中有「花機關」3支、「手機槍」72支。既然單獨將「花機關」列出,那麼,「手機槍」就指晉造湯姆遜了。但是湯姆遜所用的子彈比較特殊,129師這種槍的子彈只有310發,因此其僅能起到象徵意義。

美國記者鏡頭下的紅軍戰士,兩名紅軍手中的正是「花機關」(伯格曼衝鋒鎗)。

《統計》中提到的「花機關」,其實就是伯格曼MP-18衝鋒鎗,該槍械誕生於一戰後期(1918年)的德國,是第一把真正意義上的衝鋒鎗;日本侵華初期,我軍武器裝備短缺,就進口並仿製了德械裝備部隊。

因其可以連續射擊,在中國被稱「花機關」,意思指可以提在手上的機槍。紅軍飛奪瀘定橋之時,「花機關」就立下了赫赫戰功。

八路軍裝備的晉造湯姆遜衝鋒鎗,還有一部分是「撿」得來的。抗戰初期,由於晉綏軍在作戰中損失較大,很多潰兵將武器遺棄,開往前線的八路軍也收集了一些武器,這也使得八路軍裝備了一定數量的湯姆遜。

02平型關大捷:靠殘酷的白刃戰才結束了戰鬥

129師上報八路軍總部的人員裝備情況(紅色方框是編者加的)

1937年10月7日,129師上報八路軍總部的《一九三七年十月份人員武器統計》顯示:

(一)人員9367,馬445,騾馬90

(二)長槍3412,馬槍724,自來德(駁殼槍)539,手槍93,花機槍3,重機29,輕機93,手機槍72,合計4965。

(三)步馬槍彈43012發,自來德2872,手槍彈6051,重機槍彈23222,輕機槍彈27361,衝鋒彈310,合計102828發,迫炮彈67,手榴彈203。

這份武器統計資料,除了有各類槍械的數量外,還有各類子彈的統計:102828(發)。這就是1937年129師的武器裝備情況。

作為東渡黃河的主力部隊,全師9000多人的將士,只有4965條槍,兩個人才1支槍,10萬多發子彈,平均每支步馬槍只有10發子彈。

1937年10月,凇滬會戰中,日軍與國軍在上海閘北進行巷戰,一名日軍拔出武士刀,殺氣騰騰進入屋內搜索中國士兵。

這個彈藥量不僅不及日軍一個步兵大隊所擁有的彈藥量,甚至比起國軍的步兵團甚至是營都不如。在1937年8月~11月的「淞滬會戰」中,國軍「八百壯士」退入租界,這個營級部隊被租界軍隊繳械時,子彈尚有12萬發。

漢陽造步槍

▲ 漢陽兵工廠從1896年開始正式仿製生產德國步槍試驗委員會設計的1888式步槍,當時定名為「八八式步槍」,但人們都習慣將其稱為「漢陽造」。

老套筒

▲ 漢陽兵工廠初期生產的「漢陽造」,在槍管外加裝一個隔熱護手的套筒,因此被稱為「老套筒」。從1904年起,漢陽兵工廠去除了這個實用價值不大的套筒,並將槍管加粗。之後,「漢陽造」又出現多種改進型,設計更趨合理。

漢陽造步槍和三八式步槍的槍栓區別

▲ 1939年,規模不斷擴大的漢陽兵工廠將槍廠交給第21兵工廠,製造出來的步槍也改名為「漢式七九步槍」。直到1944年停產,「漢陽造」前後生產了將近半個世紀,總產量約在108萬支以上,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用量最大的槍枝型號。

八路軍成立之時,其兵力編制員額四萬五千人,大多數是經歷過長徵的老戰士,可謂身經百戰。但是,部隊的裝備簡陋,129師連人手一槍都難以做到,所用的槍枝也大多是漢陽造等老式步槍。

裝上槍刺的漢陽造步槍

▲ 漢陽造步槍和三八式步槍相比,前者威力大,但工藝粗糙,精度很差,可靠性也很差,槍身和刺刀都較短,不利於拼刺。另外,許多「漢陽造」的使用時間長達半個世紀,槍枝機件和膛線嚴重磨損,導致射擊精度下降和故障增多。

三種步槍的槍刺長度比較

▲ 三八式步槍精度高,但6.5毫米彈穿透性過強殺傷力差,槍身和刺刀都較長,利於拼刺。彈藥體積重量小、後坐力小、射擊隱蔽性強,也是該步槍的優勢。

目光炯炯的八路軍戰士,制服上還佩戴著領章。

可以想見,抗戰究竟有多難,八路軍在跟武器裝備先進、彈藥供應充足的日軍交鋒的時候,只有等敵人靠近了開槍,一方面節約子彈,儘可能地殺傷日軍;一方面也是步槍粗陋,遠了打不準,只有靠近了才打。可是「靠近了打」,往往付出的是戰士們的生命和鮮血!

一寸河山一寸血,油畫《平型關大捷》

當年,八路軍與日軍存在著巨大的武器代差,聶榮臻元帥在回憶1937年的平型關大捷時,就這樣說:我們的人瞄得準,就是打不準,最後靠白刃戰才結束了戰鬥。

(圖片來自網絡,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山河帶礪:那個拍《一寸河山一寸血》的老頭說,我已經沒錢了
    抗戰紀錄片《一寸河山一寸血》的製作人與導演。《一寸河山一寸血》是第一部在臺灣完整播放《義勇軍進行曲》並且正面表現中共敵後戰場的抗戰紀錄片。 日前,在騰衝遇見臺灣紀錄片導演陳君天老師,聽他談當年開拍《一寸河山一寸血》的艱難。
  • 八路軍3個師,為何129師武器墊底?兩人一支槍,步槍10發彈
    作者:忘情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主力改編成八路軍,下轄115、120、129師,分別由紅1、2、4方面軍主力編成。
  • 一寸山河一寸血,屍橫累累壯丁路!抗戰中的千萬壯丁(下)
    這其中存在760萬人的差額,其中上百萬人是逃亡了,因此國軍統計的抗戰八年逃亡僅32萬餘人是嚴重壓縮的數字。國軍王牌18軍18師在駐四川後方的一年時間中逃兵就有6000餘人,不斷補充兵員,而逃兵仍然不斷。白崇禧便估計,目前各師逃兵數,每月至少三百,多則五百,以此類推,一師一年中便要逃亡三四千名的戰鬥兵。
  • 一寸山河一寸血——老照片裡的「八·一三」淞滬會戰
    上海市檔案館館藏《戰時文摘》、《戰時聯合旬刊》、《抗日畫報》、《上海血戰記》、《救亡日報》等抗戰史料,用戰局報導、圖片等形式,反映了這一段血與火的史實。在最近一期由上海市檔案局主管、上海市檔案館主辦的《檔案春秋》中,通過有關史料還原了羅店爭奪戰的諸多細節。
  • 一寸山河一寸血—攝影家黑明用鏡頭留住一百個抗戰老兵的歷史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王振江攝影家黑明用5年時間拍了100名抗戰老兵,出了一本攝影作品集《100個人的戰爭》(中央文獻出版社),用影像和文字留存下2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史上的「活化石」——抗戰老兵的鮮活面容和他們不可複製的歷史。這是一種搶救,抑或是一種自贖。
  • 陳明仁十戰松山,一寸河山一寸血,日軍松井少將剖腹自殺
    當時敵人的兵力部署是:以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部隊佔據松山,作為全線的堅固支撐點與屏障;另以一支較小的精銳,進駐離龍陵30 華裡的鎮安街,卡住滇緬公路通道的要點;以齋藤中將為師團長的38 師團主力駐守龍陵縣城,指揮全局,策應各方。亦即以滇緬公路為中心構成一道三角形勢的縱交戰線。
  • 抗戰時期八路軍及所屬三個師番號的由來
    八路軍臂章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中央軍委於1937年8月25日發布命令,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那麼,什麼是「路軍」?
  • 漲知識|抗戰初期八路軍、新四軍擬實行軍銜制度,但未能實現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沒有正式實行軍銜制度。但是,當時八路軍、新四軍部分人員曾有過軍銜,有些高級幹部還佩戴過綴有金星的中將、少將領章。而且,抗戰初期和抗戰勝利後,在八路軍、新四軍中還曾兩次醞釀實行軍銜制度,只是受當時戰爭環境和物質條件的限制,這一願望未能實現。
  • 松山遺址:一寸山河一寸血(民族記憶·你不知道的抗戰故事)
    沒有炸藥,就燒紅巖石再澆上冷水使其迸裂;青壯年多已開赴中原抗日前線,築路主力多為老人、婦女和小孩。   這是一條生路。1940年9月,日軍侵佔越南,滇越鐵路中斷,滇緬公路成為唯一一條國際援華物資補給線,被稱為抗戰生命線。生命線上的咽喉——惠通橋,定格在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
  • 八路軍中的「鐵帽子」部隊:繳獲了日軍鋼盔,憑什麼不用?
    甚至說,在八路軍的榮譽單位中,還有一個 「鐵帽子五連」 ,單單從名稱上來看,這就是一個裝備了日式鋼盔的連隊。 這個連隊在抗戰時期的正式番號是八路軍115師教導第6旅16團2營5連。
  • 《亮劍》李雲龍兵力超7000人,抗戰時八路軍一個團有多少兵力?
    其理由也很「充分」:全面抗戰初期八路軍只有幾萬人,到抗戰勝利時已經有100萬人了,那一個團有1萬多人不是很正常嗎?其實為什麼會有軍—師—旅—團—營—連—排—班這種編制呢?這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作戰的。
  • 抗戰年代,八路軍人手一套軍服可太難了
    有些老同志回憶,當時跟戰士做動員時,被戰士用槍指著,逼問是不是要叛變投敵。有的幹部向組織申請到地方工作,寧肯不扛槍也不換國民黨的軍服。為此,朱德、賀龍、劉伯承、左權等很多中共高級將領都帶頭做起幹部戰士的思想工作。賀龍在120師誓師大會上說:「現在國難當頭,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共同對付日本帝國主義,我願帶頭穿國民政府發的衣服,戴青天白日帽徽,和國民黨部隊統一番號。
  • 八路軍三個師中129師最能打,為啥115師發展的卻最好?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從陝北出發,去抗戰最嚴峻的華北前線,和日軍鬥,開闢根據地,發展隊伍。蔣介石每個月給八路軍發軍餉,蔣介石的目的很明確,想借日本人的手消滅八路軍。之後他中央軍一統天下。不過也有好的一點就是這個時候的八路軍有軍餉拿,吃穿用度基本上不再發愁。
  • 著名的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第1任團長是誰?後來怎樣了?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根據當時軍委改編命令,原紅75師,迅速改編為688團,率屬於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徐海東擔任344旅的旅長抗戰初期,參加平型關戰役,配合友軍保衛山西太原,在晉西北一帶開展遊擊戰爭,有力地牽制了日本對山西的進攻
  • 抗戰初期國共兩黨的合作抗日
    第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和一二二師師長趙登禹在南苑戰鬥中以身殉職,謝晉元等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等,都為中華民族增添了光輝。  (一)國共兩黨在軍事上的合作  1.平型關與忻口戰役。1937年8月,日軍重點進攻山西。9月攻佔大同。10月分東、北兩路準備合攻太原。閻錫山計劃在平型關與日軍會戰,希望八路軍配合。
  • 八路軍三大主力之一的120師存在感較弱,難道是賀龍指揮不行?
    賀龍是南昌起義的發起人,具備優秀的指揮作戰能力,在之後的長徵路上,賀龍帶領的紅二方面軍在艱苦的長徵路上總人數基本上跟原來沒有差別,並且很多武器都沒有丟失,可見賀龍在指揮上的能力有多麼強,但是賀龍領導的八路軍三大主力之一的
  • 抗戰期間,「川軍」壯士出川後,如何從爛軍變為虎狼之師!
    我國自明朝起,就有一支「狼兵」,廣西兵,在抗戰初期,那可謂是令日軍聽到廣西口音都會膽寒,今天與大家聊的是在抗戰期間與其齊名的川軍,當時有句話是「無川不成軍」,這可已經是至高的讚美了。抗戰期間,川軍可謂是打遍大江南北,很多大仗、惡仗都有他們的身影,比如:淞滬、太原、徐州、武漢會戰、中條山之戰以及三次長沙會戰等大規模戰役就有28場不止,今天主要說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中日雙方展開的第一場大型,也是期間規模最大、戰鬥異常慘烈的一場戰役。在淞滬會戰期間,楊森率領的第20軍是川軍中最窮、裝備最差的隊伍。
  • 雄渾壯太行 嘶馬嘯北風——山西軍民八年抗戰紀實
    二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三大主力根據地中心都在山西境內,以太行山、呂梁山、恆山、五臺山為依託,從補充給養,擴充兵員,製造武器,打擊日寇,山西人民都付岀了巨大的犧牲並做出歷史性貢獻。三是解放戰爭初期,胡宗南進攻延安,山西也成了中央轉戰陝北的重要後方依託,對陝北和全國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對這些黨和人民也都不會忘記的。
  • 唯有八路軍此數據可以抗衡,得之原因也很心酸
    資料圖「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付出了極大的傷亡和犧牲,才將日本侵略者從國土上趕出去。在太平洋和東南亞,日軍的頑強作戰和玉碎的瘋狂也讓一眾西方國家記憶猶新。資料圖很多史料裡都記載了中國軍隊對比日軍的戰力差別之大。
  • 抗戰初期,蔣介石曾派3位將軍到八路軍總部,他們擔任什麼職務?
    抗戰爆發後,雖然國共第二次合作,中共部隊也編為八路軍、新四軍,但是蔣介石對這兩支部隊還是很不放心,於是派了不少人進入八路軍、新四軍中,美其名曰指導工作,實際上是為了監控八路軍和新四軍。事實上,蔣介石曾派了3名幹部到八路軍總部工作,他們是誰?主要擔任什麼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