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配發了一張紅軍手持衝鋒鎗的老照片,讀者朋友對照片做了評論,在留言中,有的朋友還根據掌握的資料,對衝鋒鎗的型號和來源做了說明:抗戰時期,山西太原兵工廠仿造的湯姆遜衝鋒鎗。
文章配發的照片,確實是一張老照片,是1937年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福爾曼一行,在陝西涇陽縣雲陽鎮拍攝的,此時,正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關鍵時刻。
美軍記者拍攝的紅軍是如此的精銳,是因為駐紮在陝北雲陽的紅軍部隊屬於原紅軍第一軍團,是專門抽調全軍最好的裝備組成的,以展示紅軍的戰鬥力,故此武器顯得十分精良,並不具備普遍意義。
八路軍的部隊,除了配備少量的仿造湯姆遜衝鋒鎗外,所用的槍枝也大多是漢陽造等老式步槍。抗戰初期,根據129師上報的人員裝備情況,當時,全師裝備有3支「花機關」和72支衝鋒鎗,僅有的衝鋒鎗子彈只有310發。
實際上,在戰場一線,這些衝鋒鎗在紅軍前線部隊很少裝備,因為每把衝鋒鎗分配不到5發子彈,僅具有象徵作用。
最關鍵的是,八路軍的武器裝備與日軍存在著巨大代差,紅軍所持有僅是老舊的漢陽造步槍,每兩個人才有1支槍,每支槍只有10發子彈。戰士們為了節約子彈,只有等日軍靠近了才打,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往期閱讀
歲月留影:1937年紅軍的領章帶有黑邊,部隊還配有衝鋒鎗!
01抗戰初期:129師配備的衝鋒鎗只有72支
我們知道,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8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到了9月底,八路軍3個師的主力陸續開赴山西前線抗日。
當時,八路軍抗戰的主戰場在山西境內,按照當時國民政府的戰區劃分,隸屬於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就是閻錫山。紅軍改編的八路軍抵達山西時,閻錫山曾送給八路軍衝鋒鎗、機關槍200支,其中的衝鋒鎗即為晉造湯姆遜。
根據1937年129師上報的人員裝備統計顯示,其中,槍械統計中有「花機關」3支、「手機槍」72支。既然單獨將「花機關」列出,那麼,「手機槍」就指晉造湯姆遜了。但是湯姆遜所用的子彈比較特殊,129師這種槍的子彈只有310發,因此其僅能起到象徵意義。
《統計》中提到的「花機關」,其實就是伯格曼MP-18衝鋒鎗,該槍械誕生於一戰後期(1918年)的德國,是第一把真正意義上的衝鋒鎗;日本侵華初期,我軍武器裝備短缺,就進口並仿製了德械裝備部隊。
因其可以連續射擊,在中國被稱「花機關」,意思指可以提在手上的機槍。紅軍飛奪瀘定橋之時,「花機關」就立下了赫赫戰功。
八路軍裝備的晉造湯姆遜衝鋒鎗,還有一部分是「撿」得來的。抗戰初期,由於晉綏軍在作戰中損失較大,很多潰兵將武器遺棄,開往前線的八路軍也收集了一些武器,這也使得八路軍裝備了一定數量的湯姆遜。
02平型關大捷:靠殘酷的白刃戰才結束了戰鬥
1937年10月7日,129師上報八路軍總部的《一九三七年十月份人員武器統計》顯示:
(一)人員9367,馬445,騾馬90
(二)長槍3412,馬槍724,自來德(駁殼槍)539,手槍93,花機槍3,重機29,輕機93,手機槍72,合計4965。
(三)步馬槍彈43012發,自來德2872,手槍彈6051,重機槍彈23222,輕機槍彈27361,衝鋒彈310,合計102828發,迫炮彈67,手榴彈203。
這份武器統計資料,除了有各類槍械的數量外,還有各類子彈的統計:102828(發)。這就是1937年129師的武器裝備情況。
作為東渡黃河的主力部隊,全師9000多人的將士,只有4965條槍,兩個人才1支槍,10萬多發子彈,平均每支步馬槍只有10發子彈。
這個彈藥量不僅不及日軍一個步兵大隊所擁有的彈藥量,甚至比起國軍的步兵團甚至是營都不如。在1937年8月~11月的「淞滬會戰」中,國軍「八百壯士」退入租界,這個營級部隊被租界軍隊繳械時,子彈尚有12萬發。
▲ 漢陽兵工廠從1896年開始正式仿製生產德國步槍試驗委員會設計的1888式步槍,當時定名為「八八式步槍」,但人們都習慣將其稱為「漢陽造」。
▲ 漢陽兵工廠初期生產的「漢陽造」,在槍管外加裝一個隔熱護手的套筒,因此被稱為「老套筒」。從1904年起,漢陽兵工廠去除了這個實用價值不大的套筒,並將槍管加粗。之後,「漢陽造」又出現多種改進型,設計更趨合理。
▲ 1939年,規模不斷擴大的漢陽兵工廠將槍廠交給第21兵工廠,製造出來的步槍也改名為「漢式七九步槍」。直到1944年停產,「漢陽造」前後生產了將近半個世紀,總產量約在108萬支以上,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用量最大的槍枝型號。
八路軍成立之時,其兵力編制員額四萬五千人,大多數是經歷過長徵的老戰士,可謂身經百戰。但是,部隊的裝備簡陋,129師連人手一槍都難以做到,所用的槍枝也大多是漢陽造等老式步槍。
▲ 漢陽造步槍和三八式步槍相比,前者威力大,但工藝粗糙,精度很差,可靠性也很差,槍身和刺刀都較短,不利於拼刺。另外,許多「漢陽造」的使用時間長達半個世紀,槍枝機件和膛線嚴重磨損,導致射擊精度下降和故障增多。
▲ 三八式步槍精度高,但6.5毫米彈穿透性過強殺傷力差,槍身和刺刀都較長,利於拼刺。彈藥體積重量小、後坐力小、射擊隱蔽性強,也是該步槍的優勢。
可以想見,抗戰究竟有多難,八路軍在跟武器裝備先進、彈藥供應充足的日軍交鋒的時候,只有等敵人靠近了開槍,一方面節約子彈,儘可能地殺傷日軍;一方面也是步槍粗陋,遠了打不準,只有靠近了才打。可是「靠近了打」,往往付出的是戰士們的生命和鮮血!
當年,八路軍與日軍存在著巨大的武器代差,聶榮臻元帥在回憶1937年的平型關大捷時,就這樣說:我們的人瞄得準,就是打不準,最後靠白刃戰才結束了戰鬥。
(圖片來自網絡,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