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部在宏觀大局面下,徹底關門自主招生,隆重推出強基計劃,從教育部、到高校、再到高中學校,對強基計劃展開熱烈討論,高中學子廣泛參與,但最終結果卻不理想!個人覺得仍需要明確強基計劃招生的「病根所在」,立足當下,費用改革。
第一,姍姍來遲。強基計劃政策推出在2020年1月13日,然而正常在過5個月就要高考了,時間有點猝不及防。又恰好遇上新冠疫情,本來打算3月份公布招生計劃,4月份網上報名的。結果推遲了一個月到4月份公布招生計劃,5月份網上報名。由於疫情鋪天蓋地的消息影響到了強基計劃的廣泛宣傳和基礎工作的鋪墊,時間又緊張又有所推遲,所以說它姍姍來遲!
第二,廣泛參與。廣泛參與的基礎來源於自主招生的轉移,因為關閉了「自主招生之門」,一些學生和家長的「降分錄取」渠道沒了,所以很多家長和學生將目光投放到強基計劃,並報以希望,但強基計劃先報名,中間出高考成績,再校考的模式讓這種希望徹底沒希望。但是提前報名這一步還是參與度很廣的,根據網上統計,超過百萬,有自主招生的人員基礎,所以說它廣泛參與。
強基計劃網報人數統計
第三,首年不理想。為什麼說是不理想那,36所頂尖985高校,面向全國招生,每所學校招生人數在30-400人,多數是100多人,而每所學校報名的人數均超過一萬人,報名100人招1人,堪比公務員競爭熱度,你能想像它居然沒有招夠嗎?!沒錯,就是有學校沒招夠。
最近幾天有幾所高校已經開始針對入學新生的「強基計劃」補錄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計劃210人,補招46人;北京理工大學原計劃150人,補招67人;西安交通大學,原計劃210,補招71;蘭州大學原計劃120,補招65,過半了。武漢大學原計劃150人,補招87人,同樣過半了。所以說首年不理想收場!
第四,原因分析。廣泛參與的強基計劃,網上報名熱火朝天,最終錄取冷冷清清。具體原因可以分析為如下幾點:
(一)學生及家長關注的報考優勢之一,降分錄取並沒有獲得。我們舉個高校的例子,北京理工大學強基計劃入圍線(理科)在河南是675分,這僅僅是入圍線,入圍僅代表有十分之一的概率錄取,但是北京理工大學在河南一批錄取分數為677,在提前批分數會更低。而華中科技大學河南理科強基計劃入圍分數線669分,在河南理科招生一批分數線同樣為669分,也沒有降分希望。
(二)學生及家長關注的畢業後就業問題沒有充分解決,都是基礎學科,在家長及學生眼裡都是「冷門專業」,而目前以就業及薪酬為導向的專業選擇已經非常明顯,計算機類專業往往擠破頭。所以,雖然網報了,但是部分學生看到自己的高考成績比較理想的話,自然放棄這些強基計劃中的冷門專業!
(三) 由於今年疫情影響,加上出分後在篩選面試名額,再加上複試需要舟車勞頓,且與提前批、普通一批報考時間衝突,所以乾脆不去複試了 ,還是直接報吧。
總結:第一專業冷門,第二還不降分,第三,未來發展迷惑,第四花錢去複試大概率考不上,所以我前面的網報只是一時頭腦發熱,不去複試了!
第五,摔得越痛,總結的也越徹底。為了更好地推進強基計劃的實施,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改革:
首先,報考流程改革,考前報志願沒問題,問題出在高考後的入圍篩選上,一些考試成績理想不想再參加強基計劃的學生,沒有給放棄的機會,而積壓了略低分考生的名額,俗稱「佔著茅坑不拉屎」,無緣無故拉高了入圍分數線,應該給與考生放棄的機會後,然後再進行入圍分數線劃定,這樣分數線自然會掉一些,也滿足了一些學生及家長降分錄取的意願,但是前提仍要堅持強基計劃的總體方針,不能為降分而錄取,一定要錄取有志向、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
其次,培養和就業還需要更清晰和明確,培養方案高效要更透明細化,就業方向需要教育部門和社會群體的廣泛支持和認可,比如提高科研人員工作薪酬等,擴展他們找工作的口徑,舉例那些企業和部門需要這些強基計劃培養出來的人才,這方面山東大學做的還是不錯。
最後,很多學生不願意參加校考,有疫情的影響,也有家長支持不到位,強基計劃複試需要家長陪同,路上交通和住宿甩鍋給家長,家長有可能措手不及,特別是一些農村的家長,這筆費用不算小,既然報名費免了,何必把這些參加強基計劃的學生也給報銷一番!
結語
各個高校在強基計劃沒有招滿的情況下採取補招的措施,也可以看出教育部及高校對強基計劃的重視程度,這條路一定要走下去而且要走好,不然你看看中興跪下後,華為現在有多難!希望我們的強基計劃受到更多關注,希望有志的青年學子積極報考。
關注我(克拉美書0風清揚),共同探討高考升學的重大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