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現數術類文獻 保留太歲紀年最早記錄

2020-12-20 青瞳視角

11月20日,清華大學發布其收藏的戰國竹簡第十輯的最新整理報告。其中包含三篇數術類文獻,記載了星象、物候,以及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共收錄竹簡五種八篇,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四告》,這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四告》全篇有五十支竹簡,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共有四篇。其中第一部分是周公向皋陶祝禱的告辭,周公曆數商紂暴虐與周文王、武王功業,希望皋陶護佑成王,選賢任能,維護「周邦刑法典律」,該篇內容與《尚書·立政》密切相關,結構、文句多有相似之處。第二部分是伯禽初封於魯,祈求無有過失、長保魯邦的禱辭;第三部分是周穆王自悔耽於遊田,祈求安靜其心的禱辭;第四部分則是因望鴟集於先公寢廟,召伯虎祈求禳去災禍、永嗣邦家的禱辭。四篇告辭各自獨立,依時代為序,體現了書類文獻的編纂特點。

其餘四篇中,《四時》、《司歲》與《行稱》三篇是數術類文獻;《病方》是方技類文獻。

《四時》與《司歲》連續編號,抄寫在同一卷。《四時》詳細列舉每月一、四、七、十、十四、十七、二十、二十四、二十七日的星象和雲、雨、風等物候,並將一年分作三十七時,其中星象術語又多分為青、玄、白、赤四種,分別對應四象東方青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之一。該篇星象術語、運行變化自成體系,與《史記·天官書》等傳世天文類文獻頗有不同;所載物候與《禮記·月令》、《大戴禮·夏小正》、《淮南子·天文》《時則》、《呂氏春秋》等書也互有異同。而《司歲》篇歷述太歲運行一周十二歲所值之辰及其吉兇佔斷,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可與《爾雅》、《史記·天官書》、孔家坡漢簡《日書》等文獻相比照。

《行稱》與《病方》抄寫在同一卷。《行稱》記一月「六稱」的具體日期、利弊和成效,所記稱行之事均屬政事,包括裕文、均民、恭祀、吊勞、綽武、畢抑,是目前所知首篇專述一月內政事宜忌的先秦時令類文獻。《病方》載病方三種,前兩種屬酒劑,末一種為湯劑,是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文獻。

「清華簡」於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在李學勤先生、黃德寬先生的相繼帶領下,整理報告已順利出版十輯,受到海內外漢學界高度重視。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清華簡」最新整理報告:數術類文獻保留太歲最早記錄
    其中包含三篇數術類文獻,記載了星象、物候,以及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共收錄竹簡五種八篇,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四告》,這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四告》全篇有五十支竹簡,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共有四篇。
  • 「清華簡」發現最早記載太歲十二歲名文獻
    其中,《司歲》篇歷述太歲運行一周十二歲所值之辰及其吉兇佔斷,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本輯共收錄竹簡5種8篇,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司歲》關於太歲的發現,可與《爾雅》《史記·天官書》、孔家坡漢簡《日書》等文獻相比照。本次發布的8篇文獻最重要的當屬《四告》。
  • 「清華簡」再推新成果 八篇佚文首次公布
    昨天(11月20日),清華大學發布了「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等文獻公布。「清華簡」是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的簡稱,這些倖免於焚書坑儒的戰國竹簡,對先秦歷史、古文字學、古文獻學等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 「清華簡」第十輯解開塵封:天文史、科技史價值不可估量
    「『清華簡』第十輯內容涉及天文、曆法、自然等諸多方面,對了解先秦時代社會思想文化帶來新的認識,其天文史、科技史價值不可估量。」11月20日,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上,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 「清華簡」發現戰國時期全新星象系統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介紹,《四告》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四告》全卷有五十支竹簡,共4篇,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內頁。
  • 清華簡整理發現中國最早的乘法表和八卦圖 改寫數學史
    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第四輯整理報告昨天發布,《算表》《筮法》《別卦》3篇傳世文獻露出真容。《算表》被認為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實用算具,是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筮法》還展現了迄今最早的八卦圖。
  • 十年破譯「清華簡」
    如鳥如蟲的楚文字,以漆黑字跡,記錄於近2500枚棕黃色的竹簡之上。這些2300多年前倖免於焚書坑儒的戰國竹書,是復原先秦歷史的重要拼圖。這批珍貴的出土文獻,入藏清華大學,被命名為「清華簡」。  自2008年至2018年,入藏十年間,一群歷史和古文字學者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孜孜不倦地破譯古文字密碼,獲得一項又一項驚世發現。但,探索無止境。
  • 「清華簡」發現中國最早算具 可做乘除法和開方
    原標題:「清華簡」發現中國最早算具 可做乘除法和開方 我國最早實用算具  「清華簡」研究又有重大發現,包括一種佔筮方法,及截至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實用算具。這是記者從7日在京舉行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成果發布會上了解到的。
  • 清華簡揭秘晉文公與勾踐稱霸細節,還有「最早十進位乘法表」
    清華簡《算表》當天還被載入金氏世界紀錄,這也是世上「最早的十進位乘法表」。4月23日,來自全國部分高校和考古文博單位的百餘位專家學者齊聚清華大學,從春秋史、文獻學、古文字學等角度對整理報告展開學術討論,並見證了清華簡中《算表》獲金氏世界紀錄的授牌儀式。清華簡《算表》局部照片。
  • 「清華簡」證實:古文《尚書》確係「偽書」
    「清華簡」還發現《尚書》新篇目  據劉國忠介紹,「清華簡」中《尚書》一類文獻中,還有一些從來不為後人所知的篇目,如已收錄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的《尹至》篇和《保訓》篇。  《尹至》篇共有4支竹簡,簡長45釐米,原無標題,簡背有次序編號。
  • 清華簡成果:秦人是商人後裔,烽火戲諸侯是假的
    近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主任劉國忠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時說,中心成立10周年,已出版8輯清華簡整理報告,預計共出15~16輯整理報告才能把清華簡資料全部公布;至於研究工作,「由於清華簡是一批新的經典,對它的研究是永無止境的,和四書五經一樣,可以再研究幾千年」。
  • 為什麼說清華簡安大簡絕非偽簡
    一、清華簡、安大簡的價值與爭議    2019年9月21日,《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通稱「安大簡」)第1輯正式發布。這一輯整理報告,包含了58篇《詩經·國風》的內容,作為戰國早中期的抄本,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詩經》版本。
  • 清華簡:開啟古史研究新境界
    與過去發現的戰國竹簡相比,其顯著特點是多為經史類文獻。其中有的篇章至今還保留在《尚書》《逸周書》中,有的散佚兩千年後橫空出世,有的長期蟄居地下而不為人知。清華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為中國古代文明探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出土文獻資料,開啟了古史研究的新境界。去偽存真 考而後信孟子曾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告誡人們對傳世文獻要善於鑑別真偽,不可盲從。
  • 2020年犯太歲帶什麼首飾好?
    太歲到底是什麼?「太歲」來自很久很久以前……在戰國的時候,中國古人就發現了木星的運行規律,然後用它來紀年,這就是古老的「歲星紀年法」。而且它剛出現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宗教概念,而是一個天文學概念。而「犯太歲」這個概念,最早也是出現在戰國,《荀子儒效》:武王之伐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迎太歲(向東進軍衝犯了太歲)。到了西漢,《淮南子天文訓》說:太歲迎者辱,背者強;左者衰,右者昌。這就是說,「衝犯太歲不吉利」這種觀念,在西漢時期已經很深入人心了。
  • 「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公布
    「清華簡」第六輯整理報告共收入5篇戰國佚籍,記錄了春秋時期鄭、齊、秦、楚諸國史事,此批文獻的整理公布將為歷史學、文獻學等領域提供新的研究資料。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學勤介紹了「清華簡」第六輯整理報告的情況。
  • 專家:「清華簡」鑑定可能要經歷一個長期過程
    解讀清華簡   「清華簡」鑑定可能要經歷一個長期過程   ——再談對《保訓》篇的疑問   姜廣輝  一作偽與防偽之博弈   古代竹簡文獻作偽突出表現在《古文尚書》上,說起來它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一)現在既然不能絕對排除「清華簡」為今人偽造的可能性,那對「清華簡」的真偽就要做雙向思考,而不是單向思考。回顧歷史,在正常的科學探索和學術研究中,從不排斥「懷疑」和「質疑」,「懷疑」和「質疑」反倒可能促進科學研究的健康發展,無論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歷史科學都是如此。因此對來歷不明的竹簡在研究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存疑的警惕,恰恰是一種科學的理性的態度。
  • 兩千年前的古老竹簡藏有哪些秘密?請聽清華故事…
    百餘年厚重的積澱和改革創新的新發展,始終給予著清華人自信和力量,今天,讓我們一起關注「清華故事」首篇,重溫千年竹簡與百年清華的浪漫相遇……如果說古埃及人用紙草記事古巴比倫以泥版為書記錄了異域古老文明的基因那麼,包括甲骨文
  • 清華簡研究成果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
    清華簡研究成果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算表》是最早的十進位計算器來源:《北京晚報》2017-04-23 張航十進位是目前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計算進位。最早的十進位計算器出現在哪裡?就在清華大學收藏的清華簡中。今天上午,金氏世界紀錄獨立核實認證:清華簡中的《算表》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位計算器。記者獲悉,《算表》也是我國留存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
  • 幹支紀年法之前古代曾利用木星運行規律進行歲星紀年
    人們把周天分為十二分,稱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因此,木星被稱為歲星,這種紀年法被稱為歲星紀年法。此法的起源年代還不清楚,但在春秋、戰國之交很盛行。因為當時諸侯割據,各國都用本國年號紀年,歲星紀年可以避免混亂和便於人民交往。《左傳》、《國語》中所載「歲在星紀」、「歲在析木」等大量記錄,就是用的歲星紀年法。
  • 【公元與幹支紀年換算法】
    幹支是天幹和地支的總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符號叫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符號叫地支。把幹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幹支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