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16日電(信蓮) 據僑報網10月15日報導,史丹福大學亞裔美國學生瑪德琳•張(Madeleine Chang)在《史丹福大學日報》撰文,坐落於史丹福大學瑪格麗特•傑克樓(Margaret Jacks Hall)的英語與語言學院的大門上掛著這樣一個牌子,上面用英文寫道:「只為學校事務服務」,下面是中文與韓文的譯文。在上課的路上注意到這個標牌,不禁產生疑問:為什麼要列上中韓的譯文?
「亞洲遊客」是惱人的遊客?
《史丹福大學日報》報導,瑪德琳隨後意識到,瑪格麗特大樓正對著橢圓行廣場,那裡正是手持自拍杆和數位相機的大型旅行團的集散地。遊客們時常到瑪格麗特大樓中找廁所,學院甚至要特別為遊客立出廁所的指示牌。中文和韓文標識十分實用,因為大多數校園遊客都來自中國與韓國。
然而作為一名亞裔美國學生,瑪德琳立刻向自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能看懂韓文是否意味著我也不是學校服務的對象?因為對於作者來說,那個牌子上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亞洲人在這裡並不受歡迎」。作者懷疑如果自己拿著斯坦福書店的購物袋,並像一個標準的遊客那樣用Ipad拍照,是否也會被教務人員拒絕?
作者在該文章中寫道,之所以害怕自己被誤認為是亞洲遊客,來源於斯坦福學生對這些亞洲遊客的定義。當提及「亞洲遊客」這個詞時,會招致一個普遍的白眼,而這是有原因的。這些遊客通常會很不禮貌地窺視學生上課、大聲喧譁、阻塞自行車道,並擠滿中央廣場。他們使學生感到自己就像是動物園裡的動物一樣被觀賞、拍照。「亞洲遊客」這個詞的實際意義卻是「惱人的遊客」。
在過去的20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造就了一個新富階層,他們雖然有足夠的錢去旅遊但卻還未具備一個遊客所應有的素質。
據報導,2012年,中國遊客在美國消費88億美元,他們如今是世界旅遊業的最大消費者。然而世界似乎需要的,是中國遊客手裡的鈔票而不是遊客本人。
史丹福大學不重視亞洲文化
瑪德琳表示,雖然自己和中國沒有任何關係,但卻經常被誤認為是中國人,她同時擔心自己被誤認為亞洲遊客。然而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校園中並沒有很多白人遊客,同時白人遊客可以混入校園中,但亞洲人卻不行。儘管校園中肯定存在來自歐洲的遊客,但在校園的指示牌上卻看不到德文或是法文。
同樣的現象也存在於校園之中,史丹福大學有很多亞裔美國學生,但學校仍然不重視亞洲文化。1/5的斯坦福本科生是亞洲人,然而本學期美國亞裔研究院僅有一門名為「改變自我體系」的課程教授種族文化,並且也不是專門針對亞洲文化的。亞洲學生雖然人數眾多,卻未能在學術領域上凸顯其重要性。
對於斯坦福來說,這個現象令人十分沮喪,因為亞洲人自十七世紀中期便來到了這裡。來自中國的移民最先抵達這裡,在斯坦福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工作。通過降低這些中國工人的工資,斯坦福因此造就了自己的財富。斯坦福先生也許永遠不會想到,如今在他所創辦的大學校園中,充斥著無數面如早期中國勞工的亞洲學生。
這就是如今的亞洲學生,自從他們的祖先在178年前到達這裡,如今已佔據史丹福大學22.6%的生源,卻仍被以「不禮貌的亞洲遊客」為名飽受人們的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