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人不應該忘記一個人,他叫稅西恆,1921年,稅西恆即被楊森聘為道尹公署建設科長。他高瞻遠矚,選定羅漢場龍溪河上的洞窩處,建廠水力發電。
1924年2月,電廠建成,當即供電營業,試送電當夜,小市的電燈全亮了,但約15分鐘過去,城內也未亮。群眾議論紛紛。他立即步行20華裡去廠査原因,排故障。第二晚準時送電,城內與小市大放光明,郊區農民扶老攜幼前來觀燈,萬民空巷,盛極一時。
不過即便如此,在當年還是很多家庭用不起或者用不上這些今天非常普遍的照明設備。那麼在電燈沒有普及以前,瀘州城鄉照明均使用菜籽油、桐油、煤油燈類,各具不同構造。用油、效果、使用方法不盡相同。今天沽酒客就和大家聊聊這些照明設備。
燈盞:由燈筒(由20公分長直徑約10公分大的楠竹一節)、燈把(用指頭大一篾片、拱形、釘在燈筒上便於手提)、燈碗(鋼鐵製造、放在燈筒頂端盛油)、燈盞(鋼鐵製成小鶴、蝴蝶等形狀、增加美觀,足下系小圓盤,放入燈碗壓燈草,免燈草浮在油麵及撥燈草用)組成。燈盞多點桐油,亮度大、油煙小、費油少。燈盞宜屋內、隨人提用靈活。每戶三五盞十分廣泛普及。
檯燈:鋼鐵錫等製造。底一約直徑10餘公分圓盤,便於安穩,盤內一柱約20公分高,柱頂託燈碗盛油點燈,可固定位置,可端動靈活。用豬油(結婚時用),之後桐、菜油隨意,此燈多作嫁妝裝飾,戶不普及。
巴壁燈:銅鐵製造,均10公分高8公分寬,多半邊月形,平面巴壁,燈盒內盛油,盒內伸出燈管,管內插燈芯點燈,釘在固定的牆壁或過道柱頭上,供過往行走照明用。
洋燈:指點煤油的玻璃燈。煤油,開初系外國進口,故稱洋油。洋燈有多種類;手執洋燈,燈腳系玻璃圓盤,直徑10公分大,盤中豎一玻璃柱約10餘公分高,柱頂一玻璃壺盛煤油,壺口系金屬蓋,蓋上燈管點燈,並籠一玻璃橢圓形燈罩以防風吹熄,罩頂端系空洞以冒油煙。
此種燈亮度大,美觀,多屬有錢人家或機關辦公照明用。掛式洋燈,玻璃壺盛油、壺口金屬燈管點燈,加玻璃燈罩,上蓋白色大圓蓋以反光增加亮度,多掛堂屋、客廳中,美觀大方,燈下可供數桌人用餐或玩牌集會等用。
簡易煤油燈:用一小鐵筒或玻璃小瓶,盛入煤油,插上燈管燈芯即可使用,可端著流動使用,輕巧方便。
三角燈:用鐵筒加蓋,筒盛煤油菜油,筒的三方安上燈管,三方三朵火,宜掛堂屋、客廳、棚內使用
神燈:在堂屋家神臺上,或灶王神前,擺上瓷盤或專用燈碗,盛菜油(敬神只能用菜油)點燈,一般節氣,初一、十五,有人生日等多點神燈,敬神、照明一舉兩得。
簷燈:又叫門燈,懸掛在宅第大門、堂屋門、客廳門前,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多角型等,糊上彩色紙,紙上有畫或書字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春滿乾坤」,店鋪門前簷燈,多書廣告語如:「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等等 ,此種簷燈在門前照明,並有廣告功能。
三官燈:指天、地、水三官,懸於堂屋門外簷下,一排三盞,門前照明敬神兩用,一般用於初一、十五或紅白等事,平時少用。
煤氣燈:金屬製成氣箱氣管等,通過打氣噴出煤氣,燈光顯銀白色,與日光燈相似,多用於夜臺演戲、演節目及大戶人家紅白等事用,有專門出租煤氣燈者。
手提燈:用竹編紙糊,圓型或木製方型,籠內插燭,避風吹熄,用於短途夜路或屋內轉身照明。
馬燈:金屬制圓型燈壺,用煤油,橢圓型玻璃燈罩很嚴密,大風吹不熄,用於夜行或夜間工作,提動方便。
亮壺:陶器油壺,點菜油,鐵箍,鐵把長,把尾有釘有鉤,可提可掛可釘固定,火大,一般廚官師夜工作用。
怎麼看了以後,是不是以前的人為了追求夜晚的光明還是費盡心思了,終於今天不再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