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不健身,不知道「筋膜槍」也算OUT了。
這個神似「吹風機+話筒」的組合,就是最近在朋友圈、微博成網紅新貴的「筋膜槍」。
一旦有什麼東西成為網紅逐漸流行起來,且價格差異巨大,科技君不免心生疑竇,筋膜槍到底真是神仙好物,還是又是一項網紅智商稅。
啥是筋膜槍?
筋膜槍,顧名思義,針對人體筋膜,主要作用為緩解健身運動後出現的肌肉酸痛現象。
據介紹,筋膜槍原理來自深層肌肉刺激療法(DMS),是近年來從國外引進的治療軟組織疼痛的一種有效方法。
筋膜槍本來的定位是「運動恢復工具」,利用其內部特製的高速電機來帶動「槍頭」,產生高頻的震動作用到肌肉深層,達到減少局部組織張力、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其實,大部分日常鍛鍊的人,實際達不到用它來放鬆的運動強度。泡沫軸、筋膜球也能起到相同作用,但它們的知名度與火爆程度可完全無法與筋膜槍相提並論。
今年「6.18」網絡購物平臺活動首日,某品牌筋膜槍開售1小時即突破百萬元銷售額。在某直播平臺,一位網絡達人首次帶貨就售出5000多件,累計銷售額近500萬元。還有明星在視頻平臺推廣,1萬餘件產品幾乎「秒搶」。
筋膜槍成為網紅的根本原因是啥?
溢價大,定位混亂
讓筋膜槍迅速紅出圈的,是大量湧入的國內廠商,以及拉扯出的各種營銷概念。
"運動恢復工具"成了"按摩神器",不僅"擼鐵族"能用,廣場舞大媽大伯、辦公室久坐族也能用——筋膜槍定位改變,應用場景隨之無限放大,「老少皆宜」。
國民度有了,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筋膜槍售價區間跨幅很大。
據悉,現在市面上筋膜槍售價幾十到幾千元不等,業內一位廠商坦言,筋膜槍的生產成本並不高,但品牌溢價程度高。據他介紹,一款市場價1599元的筋膜槍,進貨價只需480元。
價格差異大,也意味著背後生產環境混亂,標準不一。
之前就有網友投訴,從購物平臺上花1000多元購買的筋膜槍外包裝簡陋,沒有經過封裝處理,包裝盒上也沒有品牌、廠家等標識,「用起來槍頭處有滋滋的異響聲」。
從去年6月至今,不斷有消費者投訴購買的筋膜槍沒有「三包」,質量不過關,還有人遇到充電器爆炸的情況。
筋膜槍功能單一,技術壁壘低,仿製品多,但市面上不少筋膜槍廠商為了銷量,儼然將之包裝成了「神器」,宣傳一些子虛烏有的功能。
除了統一主打宣傳筋膜槍具有放鬆肌肉、減輕酸痛等功效外,有的在此基礎上喊出可以減肥瘦身的口號;有的說能治療頸椎病、肩周炎和腰椎間盤突出,「哪疼打哪兒」「哪難受打哪兒」成為普遍宣傳標語。
擦亮眼睛,專業人士對普通人入手筋膜槍只有一句話:可以,但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