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好米」:「精緻農業」理念的品牌實驗

2020-12-19 中國發展門戶網

通過走「精緻農業」品牌化之路,臺灣地區不少農產品形成了優勢品牌。其中「臺灣好米」的品牌化發展較為成功,其品牌傳播策略和方法也十分具有代表性。

「精緻農業」的高附加值戰略

農會是臺灣農民社會生活的主要形式,是農產品產銷的重要主體,也是農產品生產和品牌化的主體。20世紀80年代,臺灣農業面臨轉型,農會便提出了「精緻農業」構想。「精緻農業」戰略不過分強調高產,更強調效益。它以最少或最節省的投入達到最高的收入,高效地利用各類農業資源,取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可以說,形成農產品品牌的高附加值是「精緻農業」的精髓所在。

20世紀末期,原有的小農發展模式使得臺灣稻米產業處於瓶頸中,而2002年臺灣地區加入WTO(世貿組織)更給臺灣米農帶來了巨大衝擊。2002年3月起,臺灣農會建立起稻米分級制度。為應對全球化的競爭,為使本土產的稻米與進口稻米有效區別,並提高本土稻米的品質形象與市場競爭力,在21世紀初期,臺灣推出由政府認證的「CAS臺灣好米」。

「CAS臺灣好米」有以下特點:

首先,需取得參加優質米加工的廠商資格。取得CAS優質認證的廠商,必須通過CAS優質米認定的工廠工作環境及加工管理評審標準。該標準包括廠區環境、庫房設施、機械設備、品管設備及人員、品質管理、衛生管理等六項。

其次,在包裝方面,由農糧署統一設計「臺灣好米」的共同樣式和標識,塑造產品高品質形象。產品包裝定位為真空包裝,確保產品品質的穩定性。

第三,在品質方面,「臺灣好米」採用經農業專家評選適合臺灣人口味的優良品種,確保是政府規劃的優質米適栽區種植生產的當季優質米。該米的碾制過程也要經過嚴格品質控管,符合規定的品質標準才能上市銷售。

如今,每個生產優質稻米的農會都有自己的品牌,通過農會的CAS品質認證後,在保留原有品牌時共同使用「臺灣好米」標識,形成較為統一的形象,實現了臺灣地區「臺灣好米」的品牌整合。

「好米」特色的多樣活動

「臺灣好米」通過主辦和參與一系列的品牌活動,讓消費者更加能夠接觸到「臺灣好米」,從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認知品質和品牌聯想及品牌忠誠度的各方面進行傳播。

(1)優質臺灣米博覽會。每年秋季,臺灣農會舉辦的「優質臺灣米博覽會」,是臺灣地區稻米產業界的年度盛事。博覽會一般在每年10月舉辦,面向農會、糧商及一般消費者,參加人數高達萬餘。2008年的博覽會以「米不是米」為主題,46家參展米商、上百個「臺灣好米」產品,通過現場互動推銷、創意米食教學等活動,「秀」養生、「秀」包裝、「秀」吃法。2010年,博覽會創作了「幸福米博F4」,四個可愛的稻草人身上分別標著FASION、FINE、FRESH、FUN四個英文單詞,讓稻米這一傳統產品帶有了時尚、可愛的元素。

(2)臺灣地區「十大經典好米」評選活動。臺灣地區「十大經典好米」評選活動,最早始於1995年的鄉鎮級別的稻米品質競賽,2004年第一屆臺灣地區稻米品質競賽舉辦。2007年,臺灣農會將稻米品質競賽改為選拔「十大經典好米」,在全臺灣地區選拔好米,得獎的農民不僅可以得到高額獎金,稻米還會被全數加價收購,得獎農民的好米品牌更能得到廣泛的傳播。

(3)臺灣「純正好米」活動。2005年,臺灣農會利用現代化DNA鑑定技術,並結合CAS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以及臺灣米供應業者,展開促銷「純正臺灣米」活動。通過活動展示米產地、品種及等級等,並建立消費者對「臺灣好米」的接觸與選購意願。

(4)「小農夫、大公益」活動。活動中,讓全臺地區21所國小的5784位小朋友作為小農夫,自己耕田、種稻、收割,動手學做米食。將小學生作為潛在消費者和未來消費主力,培養其米食消費習慣,傳達給他們臺灣好米的觀念,達到了教育和營銷的雙重效果。

(5)「我的一畝田」活動。「我的一畝田」活動以「2010年力挺『臺灣好米』」為口號,是由臺灣一家購物網站舉辦的公益活動。該活動目的在於創造人與土地、人與農業的親近感。企業或個人通過「我的一畝田」活動「認養」稻田,資助農民種田所需的資金,參與種稻。

人性化的符號體系

利用臺灣地區在設計方面的人才優勢,「臺灣好米」由設計者為自己創建了一整套視覺系統,其包裝表達更是充分。精美的包裝打破了傳統農產品包裝給人的品質低廉的印象,通過包裝更體現出臺灣地區的特色農產文化和品牌個性,使得農產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更具競爭力。「臺灣好米」品牌分別有傳統家庭消費使用的傳統包裝、年輕人愛好的小包裝、婚慶時專用的禮盒包裝等人性化定位。

2005年和2006年,臺灣農會都舉辦了「臺灣好米」禮盒包裝設計比賽。通過比賽,不僅增強了「臺灣好米」知名度,更為品牌的外在符號形象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視覺形象,使「臺灣好米」呈現出高品質、高檔次和精緻化的形象。

專家評議

首先,以農會為主體的農產品品牌化機制值得借鑑。農會可以整合優質農產品,並利用地區優勢進行品牌的整合傳播。其中農會最關鍵的作用是通過制定嚴格的質量監控體制,採用靈活的品牌監管方式,使得農產品品牌規劃能在高品質的前提下進行。目前,中國內地存在著以政府為主體經營農產品品牌的現象。這種機制確實帶來了品牌化初期的良好效果,但行政化操作也存在缺乏市場導向、缺乏創新力,應變力不足等問題。

其次,包裝等符號體系的設計為臺灣農產品品牌化的傳播帶來了極大的優勢。「臺灣好米」在包裝上大做文章,以精良包裝映射產品的高品質,甚至以包裝區分了消費者、消費時間和消費空間、消費功能。而中國內地的一些農產品,本來品質上佳,卻因為包裝缺乏美感和人性化難以有好銷路,更談不上品牌個性的創建。

第三,創造性品牌傳播活動要適時適量展開,還要根據產品特性有針對性的開展。「臺灣好米」開展的一系列品牌傳播活動,都是依據米的特性而展開的。最初品牌知名度還不高的時候,推出「優質米博覽會」,通過體驗式營銷,讓消費者近距離接觸優質米;而隨著品牌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又通過推出米禮盒包裝競賽、「小農夫、大公益」、「我的一畝田」等活動,從情感上與消費者尋找接觸點;2010年臺灣優質米博覽會推出「幸福米博F4」四個卡通形象,吸引年輕人的注意。這種適時、適地、適人推出的品牌傳播活動,可以使一個品牌和消費者在不同的時空裡展開多角度的溝通,形成人性化關係。

相關焦點

  • 臺灣農業的精心與精緻
    5月底6月初,應臺灣傑出農民協會的邀請,記者隨2018年度「全國十佳農民」代表赴臺灣,行走桃園、苗慄、臺中、彰化、南投、臺南等地鄉村,走企業、看農場,直觀了解臺灣在精緻農業、品牌創建、休閒農業、社區治理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經驗。
  • 臺灣精緻農業與農業文創主題館經典集合(奔田2015臺灣休閒考察備選農場•上)
    1984年,臺灣明確提出了發展「精緻農業」的口號,即發展以「經營方式的細膩化、生產技術的科學化以及產品品質的高級化」為特徵的農業生產。
  • 榮振環:臺灣休閒農業考察報告
    導覽員介紹了池上米豐收的黃金五步驟:檢驗、乾燥、加工、包裝和成品,以及池上所推崇的四好:好環境打造好基礎;好技術成就好味道;好體驗建立好安全;好認證代表好品質。其中,為了保證品質和品牌,池上米具有嚴格的池農標章管理辦法。具有池農標章代表本米是:1、經過池上農會輔導,池上農友精心栽種的;2、具有池上原產地證明;3、經過無農藥檢驗;4、由池上農會嚴格技術把關分級。這樣,以池農標章代表池上米的品質背書。
  • 臺灣休閒農業這麼好,你想不想去看看?
    【我們為什麼要去臺灣學習休閒農業?】上世紀九十年代起,臺灣休閒農業進入大發展期,家庭農場聚集的區域逐漸發展成整體打造的鄉村休閒區,在發展休閒農業過程中,臺灣以日本等先進國家經驗為學習榜樣,努力尋求資源與體驗之間的巧妙結合,是臺灣農業轉型的新走向。
  • 廣西農業要向臺灣學什麼
    綠色的發展理念最值得學習   此次赴臺交流,廣西農業組對臺灣農業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生態、綠色、有機、標準化、品牌、認證、精緻等現代農業概念,以及農產品營銷、農民組織、農業支持保障等。而農業組成員認為,最值得學習的,首當臺灣農業的綠色發展理念。   農產品生產從種植到加工上市「全程綠色化」,讓各位代表大開眼界。
  • 【休閒農業】看臺灣農業為何這樣出色
    面對整體經濟的轉型與農業發展的困局,臺灣大幅調整農業政策,改變過去重視「量」的增加,轉向「質」的提升,將農業發展與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環境的改善相結合,以期實現「生產、生活與生態」的良性循環。1984年,臺灣明確提出了發展「精緻農業」的口號,即發展以「經營方式的細膩化、生產技術的科學化以及產品品質的高級化」為特徵的農業生產。
  • 胡豹 | 創意農業案例之八:匠心獨具的臺灣創意精緻農業
    臺灣現代農業起步較早,發展很快,尤其自1984年提出發展「精緻農業」以來,以經營方式的細膩化、生產技術的科學化以及產品品質的高級化為方向將現代農業推向新的高度。臺灣精緻農業發展戰略具有以下特徵:一是生產科技化。農業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都非常重視科技引領,在科技創新、設施投入、技術改良、結構配套、品質提升等方面都走到了世界前列。
  • 臺灣現代農業發展的體會和啟示
    臺灣將農業視為「發展根本」,上世紀90年代,臺灣提出了「生產、生活、生態」於一體的「三生農業」發展理念,之後提出了「精緻農業」發展理念,利用有限資源發展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現代農業,農業綜合實力在國際處於領先水平。
  • 越光米:小區域如何培育世界級的農業品牌
    2 持續的品種創新和改良 越光米誕生於1944年的新澙縣農業試驗場,新潟縣農事實驗場的高橋浩之將農林1號和農林22號經人工雜交誕生。它的出現帶來了稻米產業的曙光,但生不逢時,在二戰期間,育種事業被迫中斷。
  • 臺灣農業給我們的啟示~~臨朐縣新型職業農民赴臺灣考察學習有感
    神秘園臺灣農業給我們的啟示——臺灣農業考察學習有感臺灣農業以精緻、秀美、情懷而著稱,如果不是身臨其境
  • 臺灣精緻農業見習系列報導之"親子經":休閒農業好好玩
    臺灣精緻農業見習系列報導之「親子經」親水 採摘 休閒農業好好玩東南網7月31日訊(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陳成沛 文/圖)精緻農業之路發展的「終極奧義」,還是要以旅遊來帶動。臺灣在這方面很專精,尤其緊抓親子遊市場,導報駐臺記者日前在宜蘭三個休閒農業區採訪,就遇到不少利用暑期攜家帶口前往旅遊的遊客,不只是島內民眾,更有慕名而來的日本、東南亞遊客。且來看看臺灣精緻農業如何做好「親子經」,以之為大陸發展精緻農業之鑑。宜蘭堪稱臺北的休閒後花園,尤其雪山隧道的開通,現在從臺北到宜蘭,車程只要50分鐘。
  • 精緻農業是什麼?為什麼比傳統農業收益高?該如何發展?
    不難理解,精緻農業是一個綜合性的農業體系,依託農業傳統技術和農業科技進步。以生產高品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為目標,以特色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為主要抓手,從而實現高質量、高效益、高水平的一個農業生產全過程。這個過程怎麼做才能有一定的成效?臺灣的精緻農業發展歷程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 淮臺農業「手牽手」,唱響發展「好聲音」!
    在這充滿生機的美好時節,我市在臺北召開「淮味千年」淮臺農業合作懇談會,宣傳淮安「淮味千年」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推進淮臺農業交流合作,進一步拓展了淮安農業發展的「朋友圈」,唱響了淮安品牌農業的「好聲音」。市委常委、秘書長李森參加懇談會並作現場推介。
  • 臺灣的農業文創的「六脈神劍」
    文創農業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由於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以及農業功能的拓展,創意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精緻農業和生態農業相繼發展起來;人們有效地將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農業生產,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整合資源,把傳統農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創農業。
  • 臺灣農業表現為三小 以小取勝有四大秘籍
    小而精  上世紀80年代,臺灣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因地制宜提出了「精緻農業」的口號,重點發展以「經營方式細膩化、生產技術科學化和產品品質高級化」為特徵的農業生產。臺灣農產品質量名聲在外,如何在此基礎上提升產品附加值,佔領市場,各地普遍採取的做法都是積極塑造地方特色品牌,把中國傳統文化和當地特色文化深深地融入到農產品中,豐富農產品的文化內涵,主打「文化牌」,善打「感情牌」。苗慄縣公館鄉農會「棗紅公館」,僅一個棗產品就根據不同人群需要創意生產了數十種產品,在起名字上也費盡心思,如「好家釀、好福菜、好柿佳、好芋喜」等等。
  • 氣候異常導致臺灣精緻農業減產
    近幾年的暖冬、暴雨、颱風等異常氣候已對臺灣精緻農業造成影響,香菇、蓮霧、草莓、虎頭蘭等高價值的經濟作物紛紛減產。 記者在南投縣魚池鄉採訪時了解到,香菇產量在臺灣佔第一位的魚池鄉由於2017年整個夏天氣溫過高、溫差縮小,導致夏季香菇產量減少六成,大約有70%至80%的菇農虧本。
  • 農業七日談(2)鄺奕軒:發展精緻農業有「錢途」從「以量求生存」到...
    長期致力於發展經濟學研究,持續關注「三農」問題,在《人民日報》、《世界農業》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約30篇。他認為,「拐點」到來,農業需轉型改走精緻路線,湖南向臺灣、日韓學習,發展精緻農業,有「錢」途。    在湖南,一畝地的產出效益是多少?有沒有更大的挖掘空間?我想先跟大家算算畝均效益這筆帳。
  • 第六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在臺灣雲林舉行
    2014年以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每年在四川和臺灣輪流舉辦,已成為兩地農業交流的品牌活動和促進兩地農業合作的重要載體,有力促進了雙方在農業項目、技術、人才和資本方面的合作,形成了川臺農業交流合作長期機制,有力推動了四川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和生態觀光農業發展,也為臺灣企業拓展西部市場創造了機遇,實現了互利雙贏。
  • 臺灣精細農業啟示錄 農地不僅是地,還是風景是文化
    臺灣農業以精緻聞名,已跨入世界先進農業行列。臺灣與四川都是人多地少,山地丘陵為主,家庭經營佔據主流,規模經營也強調「適度」。四川是農家樂發源地,休閒農業突出,與臺灣也有諸多相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臺灣的精緻農業能給四川農業轉型提供什麼借鑑啟示?
  • 東莞將引進臺灣精緻草莓農業
    東莞將引進臺灣精緻草莓農業 2011年03月30日 13:36:00來源:東莞時間網   日前,本報特派記者從臺灣南部高雄一路北上,來到位於臺灣北部偏南沿海的苗慄大湖,探訪到了這裡獨特的草莓觀光農業。  在大湖,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草莓,或者從事著與草莓有關的工作。你可能並不相信,僅一個「草莓」,竟能衍生出草莓醬、草莓酥、草莓泡芙、草莓貢丸等周邊產品,更能撬動20億新臺幣(約4.5億元人民幣)的產值,而大湖的勞動力不過1.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