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早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其最早的前身-南洋公學,於1896年由盛宣懷創建。他是與北洋大學堂同時期創辦的大學。作為甲午戰爭戰敗後的產物,他們都繼承了中國想要圖強的心願。第一次用到交通大學的名字,是在1928年。
20世紀50年代初,參照蘇聯專業化的教育模式對高等學校進行拆分,實施院系改革。交通大學由多學科大學被拆分成單一的工科大學。其中理學院中的數學、物理、化學學科被調到復旦大學;化學還支援成立了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土木建築全部被併入同濟大學;管理學院的管理、會計、財務等系併入復旦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部分支援成立了上海財經學院(現上海財經大學);紡織系分離出去成立了中國紡織大學(現東華大學);水利系由嚴愷帶去成立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航空工程系調整到華東航空工程學院(現西北工業大學);機電中的電子部分調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1955年又支持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1988年更名為電子科技大學),機電還支持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院系調整結束後,交通大學成了一所純工科大學。
當年陳毅曾評價,院系調整後的上海交大依然是中國最大最實在的工業大學。
2017年經歷了當年西遷的老教授寫信給中央,重提西遷精神。表面上看,是為了配合當年9月十號西安交大西遷博物館的落成,實際上則是上海交大與西安交大的正統之爭。
寫到這裡大家是不是開始感興趣了呢?
西安交通大學實際上是完整的上海國立交通大學遷到了西安。上海則是留下了寥寥的幾個系,開始重新發展。若不是政策的變化,可能上海交大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全部搬遷到西安了。
1955年,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核力量的出現,中央提出沿海城市中不應該再新建和大規模地擴建高校,並開始搬離沿海城市。這讓上海這個當時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失去了最優秀的工科大學。
當年根據國防、西部發展要求,預計劃上海交通大學整體搬遷到西安。從55年開始到56年遷移完成,70%的教師西遷,一共1700多人。實驗設備、圖書館遷走92%,在開始的頭四年,上海交大與西安交大一直是統一管理,有礙於當時通信和管理手段的限制,在搬遷的四年後分成了上海交大與西安交大兩個高校,當年上海交大的校長彭康直接成為了西安交大的校長。
交大的西遷,為我國能擁有核力量與衛星的發射,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的。
隨著上海在九十年代末重新成為了中國的金融貿易中心,西安又成為了開發大西北的中心城市,上海交大獲得了西安交大所無法獲得的教育資源。再加上西安交大沒有完成錄取陝西本省超過30%本省學生的條件,造成了西安交大沒有獲得足夠的政策上的傾斜。上海交大又再次成為了國內最高等的學府之一,整體實力也超過了西安交大。
兩所高校同宗同源的歷史,代表了那個年代國家發展科學技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