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歷史上學過嚴復是著名翻譯家,他的行草手卷也是行雲流水

2020-12-08 冬小輝同學

嚴復(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人,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翻譯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出自嚴復,崇尚教育救國。是中國近代翻譯史上學貫中西、劃時代意義的翻譯家,也是我國首創完整翻譯標準的先驅者。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和原則。

「信」是指忠實準確地傳達原文的內容。

「達」指譯文通順流暢。

「雅」是指譯文有文採,文字典雅。

我們歷史上學過嚴復是著名翻譯家,他的行草手卷也是如行雲流水

相關焦點

  • 翻譯家、教育家嚴復八句智慧名言,句句富有啟發,讀懂絕對有用處
    在清末西學浪潮下,有一位著名人士是我國歷史上一顆耀眼的彗星,他是當時精通西學屈指可數的人物,這個人便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的嚴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嚴復筆下的八句格言,讀懂句句啟發世人,值得細細品讀和收藏。
  • 嚴復:他翻譯過很多著作,非常認真,也有自己的翻譯標準
    ——狄爾治夫人觀歷史,知未來,大家好,這裡是「嚴又陵說歷史」。歷史不斷重演,未來就在腳下。學語言的人都知道語言不是一件很好學的事情,因為人從出生開始接觸的是母語,之後要學其它的話很困難,因此學的時候要聯繫很多,作為一個翻譯人才更是要知道很多當時的背景。
  • 著名啟蒙家嚴復行書欣賞:清和遒麗、蕭散灑脫!堪比當代書法名家
    嚴復許多人喜歡練書法,猶如喜歡讀文章一樣,讀書賞心,書法悅目。古人常說「字乃文章之衣冠」,由此可見,能夠寫得一手好字,對文章的好壞也是比較重要的。同時,字也是一個人精神學養的體現!「字如其人」大概就是說的這個道理。眾所周知,嚴復先生曾任北大的校長,他的譯作《天演論》更是對時人有著巨大之影響。他的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確實嚴復先生的書法,從他的字裡行間欣賞其人格魅力和精神學養。其實,除了教育及思想啟蒙,嚴復的書法也是非常了得,尤其是他的行書。
  • 翻譯大師嚴復
    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嚴復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裡。
  • 【人物】民國大家之嚴復:著名翻譯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男,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縣人,近代極具影響力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 ,新法家代表人物。先後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和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範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
  • 嚴復的翻譯及世紀之交的語言困境
    這也是嚴復譯科學書和林紓譯小說的重大區別。今天我們讀《天演論》,感到譯文和原文有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是究竟是嚴復取捨的結果,還是一種語言上的無奈?思想史的研究對前者討論的多,我是研究語言的,對後者更為敏感。我想指出我們對世紀之交漢語局限性的認識是不夠的,其實嚴復在很多時候是勉為其難的。當時我們的語言還沒有為翻譯西方的人文科學做好準備。嚴復在1902年說用漢語講授科學還為時尚早,需要二十年。
  • 嚴復翻譯:一名之立旬月踟躕
    嚴復從事翻譯工作的十餘年,正是漢語發生劇烈變化的十餘年。漢語開始進入非純潔時代,並在諸種外力的作用下,完成了由前近代語言向近代語言的轉變。筆者將這一過程稱之為「語言的近代化」或「國語的獲得」。語言的近代化或國語的獲得同時也是東亞各國的共同課題。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嚴復?
  • 沈國威談嚴復的翻譯及世紀之交的語言困境
    在《天演論》的譯例言裡嚴復談到了「信達雅」,現在「信達雅」被當做翻譯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但是,我想也可以當做《天演論》翻譯的個案來看,說的是1895到1896年間嚴復所處的翻譯環境。當時的翻譯環境如何?用傅蘭雅的話來說就是中國既無其學又無其語。這也是嚴復譯科學書和林紓譯小說的重大區別。今天我們讀《天演論》,感到譯文和原文有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是究竟是嚴復取捨的結果,還是一種語言上的無奈?
  • 嚴復:出色的思想家和翻譯家,對於科學知識,這樣來接受
    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雅斯貝爾斯觀歷史,知未來,大家好,這裡是「嚴又陵說歷史」。歷史不斷重演,未來就在腳下。嚴復他出生在一個比較殷實的家庭,他父親也是當地的名醫,他從七歲的時候就開始接受教育,但是在他13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而當時還在學校的他卻因為父親的去世,不得不放棄學業,這也斷送了他走上科舉的道路,當時剛好有一個福州的船政學堂,因為有這樣一個消息是考入這所學校,就可以每月有銀子,而他為了生活下去,只能選擇來到這一個地方,也就是這一個選擇,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 日本作者永田圭介著書介紹嚴復思想
    該書系嚴復先生生平傳記,通過對嚴復著作、書信、日記的仔細研讀,把嚴復放在中國近代風雲變幻大時代加以描述,使不太熟悉中國近代史的日本讀者也能初步了解近代歷史變化發展的線索。該書尊重歷史事實,比較客觀公正地揭露近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結合中日歷史和中日關係使讀者加深對中日歷史發展差異和中日關係真相的認識,對加強溝通中日關係互相認識、互相理解有重要作用。
  • 譯史||中國語境中的外來經典——嚴復之《馬可福音》翻譯嘗試
    因為這項工作意味著,這個翻譯完全是一部「由中國著名學者和文體學家翻譯的作品,其翻譯和文體不受西方傳教士控制和支配。」[7]聖經公會還期望「如此翻譯的福音能成為一部經典,至少能被列入中國最好的文學作品之林。」[8] 在最終任命嚴復翻譯之前的一年,聖經公會邀請他先翻譯了《馬可福音》前四章,考察他是否可以翻譯出水平很高的中國古典文學體的《聖經》。
  • 啟蒙思想家嚴復 :一個有價值的普通人
    所謂並重就是博眾家之採、兼容並蓄,不但讀宋學,同時還玩顧炎武的漢學,而且寫文章玩的是桐城的風格。雖然這位老先生只教了嚴復兩年就去世了,但他這種治學態度和方法卻對嚴復的一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我們看到黃少巖(嚴復的塾師——作者)為他12歲的學生規定了學習宋、元、明三代傑出思想家的處世態度和思想傾向的任務。
  • 宅家「家」課堂|福建好家風第(4)講——學貫中西嚴復
    福建省家庭教育研究會聯合福州儒韻學堂為家長提供教育支持 特別推出福建好家風講堂帶你一起學習福建歷代名人代表的優良家風課程視頻內容概要嚴復是著名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中西匯通的思想先驅。早年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和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嚴復深受中國文化浸染,又領略了先進的西方文化,一生勤勉治學,濟世興國。歸國之後曾擔任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北京大學首任校長等職。對於家風家教,嚴復對後輩循循善誘,暖心教誨,充滿了愛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和善待人生的理智態度,包含著真摯情感。
  • 翻譯家林紓:不懂外語翻譯200多作品,嚴復、魯迅是他書迷
    在我國古代歷史的各個朝代,都比較注重與他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創建了「絲綢之路」;玄奘西遊天竺,促進了中原佛教的發展;鄭和下西洋,將所見所聞傳遍朝野上下。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人們仍然對別國的風土文化心嚮往之。
  • 漢呈瘋狂行草│一款的「豪橫」行草字體
    今天啊,我們一起走進漢呈瘋狂行草世界,這款字體飄逸灑脫,氣勢磅礴,是一款適用於個人書法臨摹,海報設計等領域的草書字體。漢呈瘋狂行草漢呈字庫致力於傳承中華文字之美,將傳統書法藝術與網際網路技術以及區塊鏈技術相結合,致力於打造中華網際網路字體庫著名品牌
  • 嚴復翻譯出版實踐活動與思想的當代價值
    嚴復,字又陵,又字幾道,今福建福州人。他天資聰明,13歲便以優異成績考入福州船政學堂,22歲又被公派到英國海軍學校留學,回國後目睹了甲午戰爭慘敗、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庚子賠款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激發了尋求救國救民道路的責任感使命感。他希望通過翻譯出版西學、效仿西方,達到救國於危難、救民於水火的目的。
  • 翻譯天演論,嚴復為何執著於譯詞?
    如今,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和成熟,使得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翻譯市場再度迎來新的變化。而回顧中國以往的翻譯歷史,嚴復提出的「信雅達」翻譯標準,直到如今依舊指導著翻譯人員的工作。
  • 北京大學首任校長福建人嚴復
    北京大學創辦於1898年,位於北京市海澱區頤和園路5號,建校初期為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到了1912年才改名為現在的北京大學。
  • 啟蒙思想家嚴復:從海軍留學生到翻譯大家,海軍留學生的轉型路
    滿懷救國之志的嚴復回到國內,面對甲午海戰的潰敗,他深感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憤而翻譯西方的思想名著,以期通過介紹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啟蒙更多的國人。正是他的努力,為中國近代的思想界打開了新的視野。▲ 清末極具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嚴復為了生計考入船政學堂1854年1月8日,嚴復出生在福建侯官(今屬福州)的一個醫生家庭,如果不是一場變故,他將按照舊時的大部分學子一樣,投身於科舉之路。1867年,13歲的嚴復陷入了困頓之中。他的父親在搶救霍亂病人時被傳染身亡,全家沒有了經濟來源。
  • 手卷欣賞---神女賦
    三月註定許多邂逅遇見或遇不見她都在斑駁的時光裡撫媚        手卷這種品式晉代就已經有了        手卷是長的橫幅,因不便於懸掛,只便於人們用手邊展開,邊觀賞,邊卷合,所以叫"手卷",也叫"橫卷"和"長卷"。         手卷的內容可以是完整的一篇,如《蘭亭序》的唐摹本,仿高閒的《草書千字文》;可以是一首或一組詩詞,如王鐸的《行草五言律詩》;也可以是一組大畫,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