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寒冬」,IT業終於在2005年復甦並快速回暖,然而,人才競爭的白熱化隨之而來———軟體工程師、銷售、安全顧問、硬體工程師、客戶服務、嵌入式軟體工程師等崗位需求的排名均位居各大招聘網站前列。專家預計,IT業強勁的招聘勢頭至少可持續到今年上半年。 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日前舉行的一場日資企業專場招聘會上,記者發現,部分日資軟體企業對本土人才表露出極大熱情,其需求崗位包括IT部門網絡運行、技術支持、市場銷售、財務會計、產品開發設計、技術法規認證、品質管理、人事管理等。 懂日語者,起薪就是4000元 據「2004年中智薪資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在掌握相同技術能力的情況下,會日語的應屆畢業生,月薪要高於一般市場價2000元以上,多的甚至超出三四千元,當然,還要看職位和個人能力而定。如果去日本工作,初級水平軟體工程師月薪為25萬~40萬日元(約合1.8萬~2.8萬元人民幣),高級工程師達40萬~50萬日元(約合2.8萬~3.5萬元人民幣)。 目前,中國對日本軟體出口正以高於50%的速度增長。隨著對日軟體項目訂單的增多,我國已成為日本在海外最大的軟體外包製造基地。但是,所有的瓶頸都日漸集中體現在人才問題上。真正適合國際市場的軟體服務外包人才的短缺正困擾著對日軟體外包企業。 據了解,每年我國約需新增4000多名日語軟體工程師,而每年對日語軟體工程師的需求量更以大約1.5倍的速度增長。以2004年為例,中國對日軟體外包人才的需求約為1.2萬人。 儘管每年高校和各種社會培訓機構培養了大批軟體人才,但巨大的人才庫中有多少人是懂日語的?有多少人熟知日本文化底蘊,了解具日本特色的軟體設計風格?有多少人兼具對日外包業務軟體開發與管理能力? 華師大軟體學院的調查顯示,今後3年內,對日軟體產業年增長率將保持在60%左右,企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懂日文的軟體人才不足,僅本市就需懂日文的軟體工程師4200名以上。目前,上海上千家IT企業中,日資企業以及對日開發的企業佔據大半。 「說實話,我們不愁沒有定單,就愁找不到合適的人。只要適合崗位要求,進門就給正式員工待遇。」亞克喜思軟體(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維琪一直為招不到合適人才而苦惱。 市場飛增,凸現人才短缺 「只要是懂日語的軟體人才,簡歷來多少,我們就收多少。」一家獵頭公司負責人這樣描述上海日語軟體人才的緊缺情況。 據了解,2003年10月,IBM落戶大連當日便高調宣布,今後將招聘2萬名精通日語的軟體人才。GE也曾表示到2003年底招2500名軟體人才專攻日本軟體外包業務,到2005年這一數字更要達到4000人,但到目前為止,GE的大連軟體園基地精通日語的IT人才不足2000名。 畢博全球開發中心大連公司去年6月正式投入運營,為達到短時間內實現技術開發人員及管理人員本地化的目標,計劃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招募2000多名軟體人才,其優先條件就是必須精通日語。 另據業內人士透露,包括戴爾、艾森哲、索尼、松下等設在大連的軟體基地,都不同程度地缺少精通日語的IT人才。 這位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由於對日外包取決於日語軟體工程師的提供能力,因此按簡單的計算方式,如果每個工程師年實現軟體出口創匯2萬美元,若以年50%的增長測算,2005年應增5625名日語軟體工程師,2006年應增8438名日語軟體工程師。事實上,目前緊缺數量還遠遠不止這個數字。 除大連、上海、北京外,無錫、南京等地也相繼告急,「日荒」正影響著各地對日軟體外包業務的發展。快速膨脹的軟體外包市場,更凸現了對日軟體外包人才的匱乏。 缺什麼樣的人才? 據希亞思(上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經營管理部部長王志翌介紹,日系企業開發體制的人員構成從業務流程上看,可大致分為這樣幾個職位:最頂層是項目負責人,接下來項目落實到PM(項目經理),項目經理將任務分成若干個子項目,每個項目由一個PL(項目組長)負責。每個子項目中,由SE(系統工程師)帶領PG(程式設計師)共同完成。其中,PG通常佔整個項目員工數的70%,這也是企業最緊缺的一類職位,一般為具專業知識和日語讀寫能力的軟體工程技術人員。 迅昌電子技術公司技術總監孫昌明說,優秀的軟體工程師在承擔國際項目開發時,不僅要懂語言、懂技術,還要懂規範、懂標準、了解日本文化。懂語言是國際化的基本條件,比如做對日軟體開發的程式設計師起碼要懂中文、英文、日文三種語言,能用這三種語言與合作夥伴及客戶進行無障礙溝通;懂技術是實用化的必要條件,程式設計師必須把握國際上最新的技術動態;懂規範、懂標準,如果一個程式設計師不懂CMM,不懂ISO,不可能真正做好軟體工程項目;了解日本文化,正是要適應日系企業的管理文化和工作風格,了解客戶習慣,方能設計出符合客戶要求的軟體。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數軟體企業急需「即插即用」型員工,並反覆強調三大要素:語言、技術能力和成本。日語作為入門門檻,要求應聘者必須具備日語2級以上交流能力。除此之外,這類人才還應符合三個標準:知識面較廣,掌握1~2種較常用的軟體編程工具;具1年左右實際項目開發經驗,能運用軟體工程基本概念;具較高職業素養,包括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等。 緩解壓力各出奇招 為緩解人才壓力,從政府到企業都在想方設法大力培養後備人才。目前,我國軟體人才的培訓機構主要有三類:國內軟體學院(非學歷教育部分)、國內培訓機構、國外培訓機構在中國的分支機構、國外軟體廠商的培訓。 其中,國內軟體學院目前有30多所,正在走向實用型人才教育,但由於教育模式和運作模式的局限,與企業的接口還不夠寬,培養的人才仍很難完全滿足企業的需求。 去年,北京市政府專門制定對日軟體出口的「雙千計劃」———即每年培養1000名懂日語的軟體工程師、重點培育出口1000萬美元以上的骨幹軟體企業。上海在華師大設立了「國家對日軟體人才培訓基地」,培養日語達2級水平、具5個月以上實際項目開發經驗的對日軟體人才,據悉該軟體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達90%以上。 與此同時,企業攬才也另闢蹊徑。神州數碼通用軟體的選材渠道是招收中國在日的留學生;亞克喜思軟體(上海)有限公司則以招收實習生的方式自己培養;IBM、日立、NEC等企業則採取與高校合作形式「定製」所需人才。 本文相關內容: 『相約留學』 『求學論壇』 『經營管理』 『業務流程』 『業內人士』 『本地化』 『專業知識』 『教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