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行首席經濟學家表示,數據表明,亞太地區日益加強其對全球經濟、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貢獻。在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過程中,及時、可靠的精細數據對於制定、實施及監測政策和考察進展等發揮著關鍵作用。雖然經濟發展速度喜人,但不少指標也顯示出亞太地區仍面臨許多挑戰。
亞洲開發銀行(亞行)本月10日發布了第50期年度統計報告《2019年亞太地區關鍵指標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總結了亞洲及太平洋地區49個亞行成員的經濟、金融、社會、環境指標等綜合最新統計數據。通過對1000多項指標的數據分析,報告指出,相較於本世紀初,當前亞太地區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和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等方面的貢獻日益突出。
經濟發展速度迅猛
報告顯示,亞太地區的極端貧困人口已從2002年的11億人降至2015年的2.64億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和太平洋島國佔全球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30.3%上升到2018年的42.8%。購買力平價是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目的是對各國的GDP進行合理比較。按此指標計算,亞洲經濟體排名分別是中國、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亞和韓國。2016年至2018年,所有亞太地區經濟體的GDP均實現了正增長,其中印度的GDP增速在這3年中最高。
國內材料消耗衡量一個經濟體直接用於生產過程的材料總量,這一指標的快速增長也從側面展示了亞太地區經濟的騰飛。報告顯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國內材料消費總量從2000年的237億噸增加到2017年的536億噸,增長了一倍多。2017年,該地區人均國內材料消費量最高的是澳大利亞、蒙古國和新加坡。
2018年,亞太地區在全球GDP中所佔份額(現價美元)超過三分之一,在全球價值鏈中所發揮的作用及其作為高價值產品目的地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2000年,亞洲僅貢獻了全球23.0%的出口收入,2018年這一數字增長至30.2%。
亞行首席經濟學家澤田康幸表示,數據表明,亞太地區日益加強其對全球經濟、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貢獻。在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過程中,及時、可靠的精細數據對於制定、實施及監測政策和考察進展等發揮著關鍵作用。
民眾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經濟發展帶來了民眾生活質量的大幅提高,在亞洲發展中國家,日生活費不足1.90美元的人口比例(按2011年購買力平價計算)從2002年的33.7%降至2015年的7.0%。按絕對值計算,這意味著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口從11.1億人減少到2.64億人。在報告統計範圍內的18個發展中成員經濟體中,有11個國家的底層收入人口的人均家庭支出年平均增長率超過了總人口的人均家庭支出增長率。
此外,2000年至2015年,孕產婦死亡率下降一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2000年的6.9%下降到2017年的3.1%。與此同時,與2000年相比,亞太地區初等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兒童的受教育機會日益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報告審查期間,女性的入學率增長超過了男性。2017年,在擁有相關數據的35個亞行發展中成員國中,有30個國家的小學教育水平男女均達到或超過90%。相比之下,在2000年,35個經濟體中只有20個達到了同樣的初等教育水平。
未來仍面臨挑戰
雖然經濟發展速度喜人,但不少指標也顯示出亞太地區仍面臨許多挑戰。首當其衝的便是環境問題。報告指出,整個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一般都伴隨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城市的空氣汙染問題突出。2014年,亞太地區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近一半。數據顯示,在亞太地區人口最多的10個經濟體中,印度、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城市地區的空氣汙染水平最高。
此外,人口老齡化以及性別平等也是亞太地區在發展中面臨的另一大問題。從現有趨勢看,亞洲人口老齡化速度比歐美更快,不少國家面臨「未富先老」的難題。2018年,亞洲開發銀行各區域成員國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平均達到8.6%。人口老齡化問題正在為亞太地區發達經濟體長期的結構性金融交易帶來風險,也為宏觀經濟環境帶來壓力。在亞太地區的國家中,婦女充分參與政治領導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距。2018年,僅有三分之一的經濟體超過了女性在國家議會中佔比20%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