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錯點1 不理解經緯網的特徵及其應用
準確理解經緯網的特徵及其應用
1.利用經緯網確定位置
地球上除極點外,任何地點都有確定的經度和緯度,這也是區域定位的重要方法。根據圖中的經緯度特徵(東西經、南北緯、數值大小),可以確定某點或某區域的地理坐標,判斷該點或該區域所在的半球位置、五帶位置、時區位置、風帶位置,也可以聯繫各大洲、大洋、主要國家的經緯度特徵判定該點或該區域所在大洲、大洋或國家。
2.利用經緯網定「距離」
(1)在經線上,緯度1°的實際弧長處處相等,大約是111千米,如下圖中AB。若兩地在同一條經線上,只要知道兩地的緯度差,就可以計算出兩地之間的距離。
(2)在緯線上,經度1°的實際弧長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大約是111×cosφ千米(φ表示該緯線的緯度),如下圖中AC。
3.利用經緯網定「範圍」
在經緯網地圖上,根據經緯線組成的網格可大致判斷區域面積的大小。在經緯線都是直線的經緯網圖上,經緯度間隔相同的網格,其緯度越高,表示的實地範圍就越小;緯度越低,表示的實地範圍就越大。在緯度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區域所跨的經緯度越多,表示的實地範圍就越大;區域所跨的經緯度越少,表示的實地範圍就越小。例如,下圖中,四個陰影區域中實地面積最大的是④。
4.利用經緯網定「最短航線」
球面上任意兩點的最短距離,是過這兩點的大圓的劣弧。確定最短航線時,可依據下面兩個步驟進行。
(1)確定「大圓」:
①在地球上,常見的「大圓」有赤道、經線圈、晨昏圈。
②非赤道的緯線上兩點,所在「大圓」具有以下特徵:
北半球——大圓向北極方向傾斜。
南半球——大圓向南極方向傾斜。
(2)確定「劣弧」:大圓上兩點間的最短距離具體應該是哪一段弧線,這由「劣弧」來決定,所謂「劣弧」即兩點間的弧度小於180°,如下圖中PQ間的劣弧為上側一段弧,P′Q′間的劣弧為下側一段弧。沿劣弧的行進線路即為最短航線。
易錯點2 地圖上方向判斷不準確
地圖上方向的判斷
1.在一幅地圖上判斷方向,首先看是否有經緯網或指向標,如果有經緯網,則根據經緯線的走向判斷(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如果有指向標,則根據指向標的箭頭方向來判斷(一般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在沒有經緯網和指向標的情況下,按照一般規律來判斷(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在有經緯網或者指向標的情況下,由於其方向與普通情況不一致,同學們極易判斷錯誤,判斷時可轉換試卷或者書本的角度,使其與我們習慣的方向一致(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然後進行判斷。
3.以上情況為平面上方向的判斷。在宇宙空間中,如地球公轉示意圖中,只有東西方向,且方向根據地球公轉的情況來判斷(地球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
4.利用經緯網判斷方向的具體方法
(1)根據兩地緯度判斷南北方向
若兩地都是北緯,緯度數值大的地點位置偏北,數值小的地點位置偏南;若兩地都是南緯,緯度數值小的地點位置偏北,數值大的地點位置偏南;若兩地中的一地為北緯,另一地為南緯,則北緯的地點位置偏北,南緯的地點位置偏南。另外,北極點四周皆為正南方向,南極點四周都是正北方向。
(2)依據經度判斷東西方向
①若兩個相比較的地點同是東經,則經度數值大的在東面,經度數值小的在西面。
②若兩個相比較的地點同是西經,則經度數值小的在東面,經度數值大的在西面。
③若兩個相比較的地點分別為東經和西經時,要用兩地經度之和的大小來辨別東西方位:a.若兩地經度和小於180°,則東經度的地點在東面,西經度的地點在西面;b.若兩地經度之和大於180°,則西經度的地點在東面,東經度的地點在西面;c.若兩地經度之和等於180°,則兩地分別位於兩條正相對的經線上,互為東西方向。
(3)在用經緯網確定兩點相對方位時,應注意的問題
①位於同一經線上的兩點為正南、正北的關係;位於同一緯線上的兩點為正東、正西的關係。例如,上圖中A、B、C的方向關係為正東、正西關係;D、E的方向關係為正南、正北關係。
②若兩點既不在同一條經線上,又不在同一條緯線上,在判定兩點間的方位時,先看兩點所在經線,確定哪一點在東,哪一點在西;再看兩點所在緯線,確定哪一點在南,哪一點在北,然後把此兩項結合在一起,即可確定兩點之間的相互方位。判讀時,一般應先確定地球自轉的方向,如下圖中,先根據經度數值變化,判斷自轉方向為順時針,圖示為南半球,可推斷甲在丁的東南方向,丙在乙的西南方向,丙在丁的東南方向。
③若不在同一幅圖上,則要把各點轉繪到同一幅圖中進行判讀。例如,下圖中A在C的西北方向,D在B的西北方向。
易錯點4 坡度大小判斷不準確
判斷坡度大小的方法
1.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
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度較緩,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度較陡。
原因:同一幅圖中,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單位距離的高差大(相同距離內高度差大),坡度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單位距離的高差小(相同距離內高度差小),坡度緩。
2.不同的等高線地形圖上
(1)如果比例尺和等高距都相同,則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圖中(單位:米)的坡度:C>A>D>B。
(2)如果等高距的大小和等高線的疏密都一致,則比例尺較大的地圖上的坡度較大,比例尺較小的坡度較小。例如,下圖中的坡度:A>C>D>B。
(3)如果比例尺的大小和等高線的稀疏都一致,則等高距較大的坡度較大,等高距較小的坡度較小。例如,下圖中(單位:米)的坡度:B>D>A>C。
(4)比例尺和等高距都不相同,則可用tanα=H/L的值進行比較。H表示坡高(相對高度),與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距有關係。L表示坡寬(坡寬=圖上距離/比例尺)。
易錯點5 通視問題判斷不準確
破解通視問題
關於等高線地形圖中兩點是否可通視的問題,在做這類題目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兩點之間是否有山脊、山峰的阻擋,可用地形剖面圖加以證明,如果兩點分別位於山頂和山腳,還要注意凹凸坡的問題。
在形態上,凹坡是下緩上陡,凸坡是上緩下陡。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凹坡等高線外疏裡密,凸坡是外密裡疏。如下圖所示:
在地形剖面圖上的差別如下圖所示:
在凸坡上的A點不能觀測到B點,因為視線會被凸坡阻擋,如下圖所示。
在凹坡上的A'點能觀測到B'點,因為視線沒有被凹坡阻擋,如下圖所示。
一、經緯網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觀察上圖可知:地球赤道半徑大於極半徑,故地球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
2.地球儀
(1)地軸:地球儀上,地球繞其自轉的軸,其傾斜方向不變——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2)兩極: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的兩點。
(3)經線與緯線
(4)經度和緯度
二、地圖的三要素
1.比例尺
(1)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2)表現形式
(3)比例尺的大小與表示範圍和內容詳略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