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劉東超
風和日暖、絮飛花開,在明媚如畫的清明,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是愉悅和鬆弛,更多的卻是綿長的思慕和深沉的憶念。祭奠先人、追念恩情是清明節氣我國古老的傳統。站在科技高度發達、文明迅速提升的新世紀,如何祭祖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細心體會的課題。
第一,以簡潔的儀式祭祖。
在中國傳統祭祖活動中,雖然各朝各代、各地各族存在大量不同的地方,但祭祖普遍較為繁瑣和複雜。首先,其中創造運用了大量專有的名字和說法,形成了內容繁多的學說體系。其次,使用大量專門的器具和程序,每種器具和程序都有嚴格的規定。再次,往往要規範地選擇時刻和人員,並規定有各種細節和要求。這些做法當然有那個時代的道理,與那個社會的結構和價值觀緊密相聯。但在今天,如果再搞這些繁瑣的儀式顯然不必要,這就要求予以適當的簡化。最為重要的是淡化時間、地點、操作細節的嚴格要求,但仍然要保持簡單但關鍵的環節。這一環節就是走到先人墓前、行禮靜默。如果由於某些原因,無法直接來到墓前,也可以選擇一個安靜的時刻,行禮默思、寄託情感。目前我國的祭祀活動(包括祭祖)有恢復古禮的繁瑣傾向,實際上必要性並不大,還可能導致鋪張浪費的消極後果和形式主義的偏差引導。
第二,以虔敬的心靈祭祖。
祭祀活動從本質上看是一種情感活動和教化活動。所謂情感活動指的是它可以表達後人對先人的深沉思念和報恩之心;所謂教化活動指的通過這個過程可以教育年青人記憶歷史、銘記恩情、學習先人的懿德高風。在這兩種活動中,最為關鍵的是讓心境變得虔誠敬重,從而使靈魂淨化、高尚,得以與先人的崇高心靈相感相通。如果沒有這種虔敬的心靈狀態,在祭祀時存在輕忽、玩樂甚至急功近利之心,已經離這種活動的本質很遠,其意義則降得很低。在現代高頻率、快節奏的生活工作狀態要求祭祀活動適當簡化時,唯有這種虔敬的心靈毫無可缺。
第三,以清白的行為祭祖。
在歷史上,「清明」和「祭祖」這樣兩個意象聯繫起來,也許具有某種偶然性。但從中我們可以讀解出一個符合傳統的思想來:清清白白做事、明明淨淨做人可以回報祖先的恩德。或者說,這樣可以不辱沒祖先。因此,祭祖可以在清明這樣一個特定節氣進行。但對祖先的思慕和回報卻不必局限在這一時刻,而是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呈現出來,在我們的品質行為和工作成績中表現出來。如果平常墮落兇頑,庸劣放縱,即使在祭祖時搞得再隆重奢侈,也是沒有意義的,或者可能作用恰恰相反。因為天堂的祖先肯定不願看到這樣的子孫。因此,具備清白的行為、合格的品性是祭祖的先在條件。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有許多人只注重祭祀的儀式而忽視平常的行為,這實際上存在根本方向上的偏差。
應該明白,古人設定清明祭祖也許具有某種深意。在這裡,祖先並不因為逝世就徹底不存在了,他們還通過子孫的行為而展示出自己的特徵和價值。如果子孫遵紀守德、成就可觀,他們就獲得一種光榮,九泉之下他們也會含笑開顏。如果子孫違法背德,墮落腐化,他們就會受到侮辱,九泉之下他們將會傷心悲哀。因此,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遵紀守法、存理制欲並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此世的名聲,而且關聯到生命鏈條向前向後更為久遠的意義。
作為禮義之邦的傳人,承擔民族復興大業的今人應該創造禮義之邦的新形態。這一新形態既應該繼承傳統,也應該符合時代;既應該具備合宜的儀式,更應該啟迪教化心靈。通過探索,清明祭祖活動可以成為這一新形態的恰當例證。
[責任編輯: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