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是清明節的一件大事。每年的這個時候,從煙霧繚繞中,感受到的是異鄉人的思鄉的氣氛。繼而會想到自己的祖先,卻又不停的在心裡問自己:我的先祖是何許人?長得是一個什麼模樣?有沒有特別有權或是特別有錢的?如果有,為什麼又敗了?如此等等……思緒就這樣毫無方向的衝向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之前。
清明節是中國二千多年來民間祭祀的傳統節日。清明祭祀是一種生者對逝者的懷念與敬重。清明懷故掃墓,在祭祀逝者時,感恩之情便會油然而生。感激先祖的佑護,表達自己對親人的誠敬之心等,如同上了一堂道德課,使靈魂深處的道德理性被喚醒。
清明,踏青祭掃,仿佛人世間的哀與樂都交織在這一天。緬懷追思的心緒,清新明快的心境匯聚在一起。這一天悲傷的成份並不很多,相反,節日的氣氛倒顯比較濃厚,因為掃墓是與逝去親人的一次聚會。
不知道為什麼,經常在網上,甚至生活中看到有人批判祭祖是封建迷信。從歷史上來看,中國絕大部分民族都會祭祖,這個是傳統,而且除少部分香蕉人外,都認為祭祖是優良傳統。而祭祀祖先有什麼意義了?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是一個極限的哲學問題,而祭祖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從祖先來,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會去祖先去的地方。而祭祖保證了我們曾經存在。對於出家人來說也是,我們並不僅僅是是屬於我們的家庭,我們也屬於我們的集體,我們是中國人。這些是人類活著的痕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祖掃墓是一項重要活動,圍繞這項活動的還有述說祖上榮耀,這種訴說是想讓後代子孫繼承祖先的優良品格,好再創輝煌。同時在祭祖的時孝道也得到傳承,讓後世子孫知道孝順,從而生出對人生的善意,這一切皆是祭祖的意義,為死者,也為活人,並不是所謂的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