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籌款內卷加劇!上遊機構要負起責任,資源要向下沉

2020-12-10 騰訊網

關於公益內卷,我們已經出了兩篇文章(點擊如下連結可讀),這是第三篇。

在此前的文章裡提到,知名人類學家項飆將最近流行的「內卷」歸納為「大量的消耗,但卻並不能夠給人帶來福祉上真正的利益和進步」的現象。而且項飆也認為這樣的描述可能也適用於公益事業。

其實,不是可能,是一定,確定,以及肯定。

在今年的公益籌款人大會上,我和兩位公益資本論的老朋友,葉盈(籌款行業培育平臺方德瑞信負責人)與盧瑋靜(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教授、北京七悅社會公益服務中心主任),一起探討了公益籌款如何內卷,有多嚴重,為什麼會這樣,以及該怎麼辦的話題,她們所觀察到的情況,比我們之前說的還要嚴重。

1

相互抄襲、競爭不斷向下、項目跟著流量走

不誇張地說,大部分機構多年停留於相對穩定的、固定的一個圈層,每年就是在這個圈層裡面不斷殺熟。機構每年動員的力度越來越大,可是收效卻越來越小。這顯然是一種內卷。

尤其典型、高度內捲化的是「兒童大病救助」領域。最近幾年來,「比誰更慘」的籌款競爭愈演愈烈,不少公益機構沉溺在個案故事文案的PK中不能自拔,案例不僅要慘,照片還得好看,要有戲劇性,還得夠誇張。文案是大有進步了,但並不見得有利於公益事業的發展。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從業者,包括個案救助的平臺、個案救助的知名基金會,都意識到個案籌款模式是不可持續的。但是人們並沒能找出一個退出機制,如同項飆所說,這是「一個沒辦法退出的競爭」。

很多機構一方面知道這樣幹不對,但是他也知道這樣能籌到錢,並且大家都這麼幹。剛開始可能還能堅持住,但是過了一年、兩年,發現其他機構都這麼幹,而且還活得有滋有味,越來越好的時候,就非常容易動搖,很有可能也會隨波逐流。

現在,某一款籌款產品流行,公益機構就會快速扎堆學習,甚至會推翻原有的項目去嵌入一個容易成功獲取到籌款的方案裡。比如,「送包包」的項目一度特別流行,這個包包無孔不入,遍地開花,很大的原因就是更容易籌到錢,更能滿足網際網路顆粒化的需求。

項目同質化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很多同類的公益項目,除了機構名稱以外,差別都不是很大,甚至就會出現各種「文案借用」的現象。這個事情絕對不只是小機構在幹,大機構也同樣在幹。就說文案抄襲,大型公募基金會抄襲大型公募基金會的文案屢見不鮮。

你只要有流量,就可以把同類型的項目推到更高的地方,一種籌款的成功學誘惑著整個公益籌款行業集體突破倫理底線。這不是個體機構的問題,這是公益行業的基本面上出了問題,行業的規則出了問題,關於成功的標準出了問題。

10年前,那時公益從業者還是用發展學的眼光在看待這個事業,但從2014年左右,可能就是從網際網路公益平臺介入,而讓籌款逐漸成為一個顯學的時候,行業的價值觀越來越分崩離析。不管是當年的輕鬆籌、水滴籌,還是後面分貝籌的「同一天生日」,以及今年馬太效應加劇的99公益日,我們從網友們的評論就能看出來,公益行業的價值觀已經沒有什麼基石可言。

如果這樣的局面延續下去,對整個公益事業是個災難。隨著倫理問題的加劇,總有一天問題會先破圈。公眾現在分不清商業大病救助平臺和互聯公開募捐平臺的區別,也分不清水滴籌、輕鬆籌跟公益機構的區別,所以當問題破圈的時候,一定對整個公益慈善行業形成毀滅性的打擊,就跟郭美美給公益慈善行業帶來的打擊是一樣的,而且這波負面影響的延續時間會更久,這個行業也很有可能會因為這種毀滅性的打擊而萎縮。

可以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公地災難」。一片公共的草場,大家都可以在上面自由的放牧,這個時候每個人都有可能會過度的放牧,最後這個草場承載不了大家放這麼多的羊,草場就會崩潰,最後每一個人的利益都受損。這是在公共管理領域非常常見的一個集體行動的困境。

理想情況下,市場化的籌款本應帶來公益項目的不斷優化改進,優勝劣汰,讓專業的項目能夠逐漸被挑選出來,從而獲得更大的一個發展。但實際發生的情況卻不是這樣的,許多公益機構為了迎合籌款,進入到了一個低水平競爭的維度。我們認為,公益慈善籌款應該永遠是公益慈善事業的僕人,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它正在成為主人。

特別警惕「公益項目跟著流量走」的現象,當籌款不再為了公益慈善事業服務,就會徹底擊穿這個行業的底線。

我們到底是走向一個正向的循環,還是走向一個負向的,低水平競爭的內卷的循環?我們正在這個分岔口上。

2

是什麼引發了 「競爭不斷往下」的狀況?

國內公益事業整體在處於一個初期階段,初期階段的特徵是:一數量少;二、它的專業體系、專業格局還沒有發展到一個相對成熟的狀態;第三,信息交互和對稱性不足。比如說,一些在捐款人看來很好的項目,在受益人看來也許是很糟糕的。

有一個問題需要留意,公益性籌款與網際網路平臺接觸的時機是很微妙的。當公益事業還沒有建立成熟籌款體系的時候,就跳入了網際網路時代,搭上了網際網路經濟的便車。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很多機構沒有自己的資源池,也沒有可靠的籌款手段,直接與網際網路平臺接觸,就會發現說網際網路平臺特別好,又貼錢,支付掉各種手續費,又提供流量,還給我們提供各種各樣方便的工具,那全跟著網際網路平臺的規則去走好了。

可是,網際網路平臺也是一把雙刃劍。要知道,大部分中國公眾對公益慈善認知仍停留在特別樸素的階段,如果刻意迎合用戶需求,什麼包包類的、助學類的、大病救助、扶貧這類的就一定會大受歡迎,一定會得到網際網路平臺的挑選,一定會被流量所推薦。那些稍微現代性一點的,比如說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維權普法、LGBT就註定少人問津。

問題主要在於,我們現在可選的渠道和機會實在太少,一線公益機構的出路太少。尤其是小機構而言,它如果想快速地獲得資源,網際網路平臺是一個最低門檻的、甚至幾乎是唯一的渠道,尤其騰訊公益平臺是一個最低門檻的渠道。你讓他去找政府,去找大企業,去找一些大的個人捐贈人,對這些機構來說還是太難了。

整個公益慈善行業需要意識到,如果想要實現發展,就一定要分層,網際網路平臺固然可以與傳統公益類的項目先行一步,但是我們也需要給其他的項目更多的機會,需要給在地的小機構更多的出路,如果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一定是神神鬼鬼什麼樣的手段都能使得出來。

公益慈善事業處於這樣一個格局中:在時間的縱向維度裡,處於一個非常初級的發展階段,知識、倫理、各種基礎設施不完備,需要經歷一個從傳統到現代的過程;而在一個跨行業的橫向維度裡,中國經濟大發展,尤其網際網路爆炸性發展對公益慈善事業施加了巨大的影響,甚至有人認為公益慈善事業基本就嵌套在政治、經濟的大格局中,還沒有獲得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體地位。

3

內卷的情況非常明顯,應該怎麼辦?

首先,行業的上遊機構要負起更大的責任,因為資源都掌握在上遊機構手裡,上遊機構需要在生態的層面上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搭建能幫助小機構當地獲取支持的服務體系。以美國為例,小機構未必要去跟大機構在網際網路平臺上正面競爭,他們只需要做好項目,認認真真解決好社區本地的問題,就可以從本地的社區基金會,從本地的捐贈圈去獲取資源。他們不需要去考慮太多品牌、籌款專業能力的問題,只要考慮好項目專業性就可以了。

一句話,資源要下沉。就如項飆所提到的,層級要向下,要下沉到本地去。在本地去激發比較好的樞紐機構,比較好的社區基金會,比較好的捐贈圈,讓本地的資源去支持本地。

同時,要改變「唯籌款額論英雄」的單一評價標準,營造多元競爭的格局,跳出低水平競爭的怪圈。這需要更多行業中介機構,包括信息服務機構、專業評估機構等,構建行業基礎設施,進而催生一個個細分的籌款市場,以及多元的評價標準。現在大部分公益機構局限在少數的幾條路徑上,資源變得不可替代,而這種資源依賴必然會產生一種維持現狀的控制力,我們要掙脫這種控制力,突破內卷陷阱,改變公地災難裡那種囚徒博弈的狀態。

最後澄清一下,儘管例舉了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我們認為網際網路平臺給公益慈善事業所帶來的影響總體上是正向的。網際網路平臺帶來了資源、渠道、技術,還有觀念,這就像一股洪流,注入了公益慈善領域原本貧瘠的土地,這股洪流有著巨大的能量,如果我們為它挖好河床,修築水利,它就能用於灌溉大地;但如果我們任其泛濫,它也有可能變成摧毀一切的洪水。

情況就是這麼些情況,更值得討論的是怎麼改變公益內卷的局面,你要是有話想說,給我們留言~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

歡迎點「在看」,並評論、轉發,

關注「公益資本論」

相關焦點

  • 反思「內卷」問題,公益慈善領域呼籲結構性變革
    但是,年年攀升的捐贈金額下,潛伏著行業發展的危機,看似增長實則停滯的「內卷」問題也出現在公益慈善領域。「有的公益機構連續多年一直採用社群『殺熟』的方式來做籌款,但是停留於相對固定的圈層,每年就在這個圈層裡不斷地去動員捐款、『殺熟』。」籌款行業培育平臺方德瑞信負責人葉盈的擔憂在於,受配捐的影響,一些公益機構過於依賴這種集中動員式的籌款行動,反而會影響機構籌款的可持續發展。
  • 當我們在談公益界的「內卷」時,可能會談什麼?
    然而近年來出現的行政逼捐帶來的「增長」、個案籌款受追捧、消耗型的「籌款比賽」等等似乎說明,公益界也逃不出內卷的趨勢。項飆將內卷歸納為「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他給出的解決辦法是不要「13億人擠在一條路上」。要努力改變潮水的方向,建設一個多元、包容的社會,才能真正得到解放。這一解決方案應如何適用於公益界?公益界怎樣才能避免內卷?
  • 專家:要倡導公益慈善籌款倫理 籌款人不應拿提成
    方德瑞信和阿里巴巴公益於2017年聯合出品的《2015-2016年度中國第三方線上平臺公眾公益參與方式研究報告》指出,第三方在線公益平臺以高效的商業運作手段和強大的網絡資源,推動了公益行業的發展。然而,面對商業資本的入局,中國公益慈善行業在價值觀與倫理建設方面尚未做好準備。
  • 公益傳播、籌款經驗案例乾貨分享
    受到資源和項目設計實施等各方麵條件限制,它只能階段性的選擇項目聚焦點,就像微創手術切了一個小口。 通過公益優才計劃的評估,我們發現,優才離職率高於行業均值、難尋適合的籌款傳播培訓產品、公益機構負責人領導力有待提升;項目後期實踐證明,只有推動行業人才儲備總量增加,能力普遍提高,行業流動性增強,才能真正實現。
  • 追蹤吳花燕之死:公益慈善個人籌款應當如何改革?
    通知書指出,中華兒慈會為吳花燕募捐的行為,超出了募捐方案限定的救助範圍,不符合中華兒慈會的宗旨和業務範圍,責令其妥善處理募捐款項並及時向社會公布。 根據《基金會管理條例》第四十二條規定,基金會、基金會分支機構、基金會代表機構或者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未按照章程規定的宗旨和公益活動的業務範圍進行活動的」,由登記管理機關給予警告、責令停止活動;情節嚴重的,可以撤銷登記。
  • 阿卡索教育公益下沉,助力解決我國英語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難題
    阿卡索教育公益下沉,助力解決我國英語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難題 2020年06月16日 13:52作者:網絡編輯:宏偉   在線教育以網際網路為載體,讓學生與老師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網絡上進行教與學,一方面它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普及化傳播有著直接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在線教育依託於網際網路技術和電子信息設備作為傳輸載體的屬性,無形中加劇了全社會因數字鴻溝而產生的教育不公現象。
  • 盧詠:公益機構運作需要提升專業化水平
    美國永亞公益諮詢公司創辦人兼總裁盧詠女士,在美國頂尖的非營利機構有著長期的管理和研究經驗,其新書《公益籌款》,全面展現世界頂級非營利機構的運作狀況、管理方式和籌款經驗,詳細介紹行之有效的籌款管理框架、戰略步驟和具體方式方法。中國經濟網記者日前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對盧詠進行了一次專訪:  記者:能否談談你寫《公益籌款》這本書的初衷?
  • 籌款提現與轉發量掛鈎? 騰訊公益、家屬方證偽
    等候移植手術的小詩涵。為此,騰訊公益運營團隊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其運營團隊藉助《公益時報》向公眾發出聲明: 近日,自媒體人「微言薄語」於6月21日發布了一篇文章——《不辭而別?聽說女兒重病女子轉身離開,找到後只說一句話,丈夫決定賣房子》,並為公益項目【等待進倉賭命的妞妞】籌款。 但朋友圈突然出現「不需要捐款,只需要轉發,錢已湊齊,因轉發次數不夠導致籌款無法到帳」的言論被轉發,純屬謠言。
  • 安利基金會秘書長彭翔:公益要做增量,不要在現有盤子裡搶資源
    在她看來,公益機構應該具備自我造血能力,而不能僅靠不斷地籌款和募捐來生存。她說,「公益要發展,一定要做增量,而不是只知道在現有的盤子裡搶資源。」現在中國一年的捐贈量有幾千億,很多公益組織都在想,我要怎樣怎樣,才能獲取更多的慈善資源。其實,換一種想法,這幾千億真不代表中國公益市場的規模。應該做增量,而不是在現有的盤子裡去搶。而且我覺得公益機構是有這樣的機會去做增量的。
  • 在線教育加劇教育資源分配不平等,阿卡索助力下沉市場英語教育
    教育資源分配不平等,在線教育能解決?  根據培生集團發布的《2020年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介紹,新冠疫情的發生讓受訪者看到了科技是如何賦能教育,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使學習體驗最大化。同時,調查結果顯示,有70%的受訪者認為,新冠疫情將加劇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尤其是年輕學生群體。
  • 「一分錢」能夠支撐起一個公益項目嗎?
    「一分錢」能夠支撐起一個公益項目嗎? 2019-04-02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張龍蛟譬如,2012年,娃哈哈集團攜手中國扶貧基金會開展一瓶一分「築巢行動」啟動儀式,為了讓孩子們儘快住上溫暖的校舍,娃哈哈鄭重承諾每賣一瓶營養快線,就向中國扶貧基金會「築巢行動」捐贈一分錢。 銀行卡類的一分錢公益項目。此類公益項目的運作方式一般為持卡人每消費一筆錢,相應的銀行即為指定的公益機構或項目捐贈一分錢。
  • 「內卷」給IDC網際網路行業帶來的影響
    英國心理學家Cary Cooper把這種現象叫做「Presenteeism 」即「出勤主義」:很多員工習慣加班,即使沒有工作要做也會拖到很晚才下班。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向同事和老闆展現「積極」的工作態度。有些人甚至生病也堅持上班,只為給老闆留一個好印象。 這裡要提到「內卷」這個名詞。
  • 疫情對籌款的真正挑戰將在1-2年內顯現,如何提前做好品牌籌款?
    說到公益組織展的最大障礙之一,很多公益夥伴感到最具挑戰的就是籌款。新冠疫情發生後,大家感嘆籌款更難了,但實際上疫情對公益組織更長久和深遠的影響在明年或後年才會顯現。
  • 申論熱點:打擊惡意籌款 保護社會良善
    【背景連結】一起偽造虛假病歷、企圖在某社交籌款平臺發起籌款的案件近日被破獲。這是自去年以來,聯手公安機關共同打擊的第9起涉嫌違法犯罪的籌款案件。大病社交籌款平臺,隨著受眾的增多和需求的增長,以及平臺功能的擴展,一些不法者偽造虛假病歷,在籌款平臺上惡意籌款以獲取不當得利的行為,開始浮出水面。
  • 大連發布重要通告:疫情防控資源和力量向社區下沉
    其中,《通告》指出,將以「聚焦基層基礎,防控策略重心下移」為基本原則,將防控資源和力量向社區下沉,完善城鄉社區群防群控工作機制,強化社區防控網格化管理和社區服務精細化供給,夯實基層防線,完成從圍堵防控到主動防禦、從硬隔離到軟著陸的轉變。
  • 「水滴籌」掃樓籌款引熱議,誰來保護捐助人的善意?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鄧國勝認為,從全球發展的趨勢來看,公益與商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在這種情況下,釐清公益與商業的邊界確實具有很大的挑戰性。作為商業機構,不管什麼原因要參與公益事務,最重要的是不違反底線性的東西,如最起碼的法律法規和基本道德,不能利用虛假信息來欺騙捐贈人。
  • 阿卡索公益大班課獲多家媒體報導,品牌實力與企業責任並行
    阿卡索公益大班課獲多家媒體報導,品牌實力與企業責任並行 從2013年中國進入在線教育的元年起,網際網路技術的迭代升級和家庭消費能力的持續提升,帶動著整個在線教育行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 | 公益網校證書課程集錦
    再結合換位思考真正了解用戶需求,聚焦精力找到真正問題,創新思維尋求高效方法,系統思考建立長效模型,從以上角度提升公益項目的質量。闡述了關於公益項目、公益項目從業人員的特點以及公益項目的機會。首先是項目思考:有沒有項目資源以及適合籌款的項目,籌款的可能性有多少;之後能夠了解公益項目自身獨特的屬性和價值。
  • 談「內卷」 | 當自行車遇見電腦
    隔壁學生物的小李自學了機器學習,還有小女朋友與他形影不離,我的導師總是讓我十萬火急,他說學好專業知識就能披荊斬棘,全才的畢業生們讓我感到離奇,只有更拼命學習才能縮小距離,大家為了抬高績點,加劇內卷抓破頭皮,讓我這條鹹魚直呼相煎何太急我想當個科學家進校園時意氣風發
  • 第二屆重慶金融.上遊榜今日揭曉 2020年度責任金融機構實至名歸
    2020年,庚子年,這極不平凡的一年終於要過去了,新的一年正在到來。回顧2020年,在金融領域,用一個詞來總結的話,非「責任」莫屬:為抗擊突發的新冠疫情,金融機構為抗疫防疫出錢、出力、增大線上服務;為阻止經濟下滑,支持復工復產,金融行業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延期還本付息、推出許多量身定製產品和服務;為決戰脫貧攻堅,「決戰100天」;為保持可持續發展,許多金融機構強化合規、內控水平,全力降低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