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
同學們自行車天天騎,電腦也在天天用,
但是,
當自行車遇見電腦,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許多同學表示,
「驚了,還有這種操作?」
「我見過用功的,卻沒見過這麼用功的!」
「原來這就是我考不上清華的原因!」
當然,為了安全起見,我們不提倡這種行為,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位同學要這麼做呢?
隨著2020年高考成績放榜,各省的一分一段表公布。在公認的高考強省河南公布的數據中,我們看到700分以上的考生共有169人,而清華和北大在河南的平行投檔分數線分別為704分和703分。
這說明,河南的寶寶如果今年高考考了700分,很遺憾,還是去不了top2。
毫無疑問,這種隨著大家都在努力而使成績分數水漲船高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清華大學的學生無疑是全國各個省份的佼佼者,佼佼者之間的競爭激烈程度,能差嗎?這麼想來,自行車遇上電腦,也是不足為奇的行為了。
競爭在任何地方都存在,下面我們一起看看「老王」們的內卷自白故事:
我只想好好學習,
未來找份實習,
天才少年的傳奇讓我望塵莫及。
隔壁學生物的小李自學了機器學習,
還有小女朋友與他形影不離,
我的導師總是讓我十萬火急,
他說學好專業知識就能披荊斬棘,
全才的畢業生們讓我感到離奇,
只有更拼命學習才能縮小距離,
大家為了抬高績點,加劇內卷抓破頭皮,
讓我這條鹹魚直呼相煎何太急
我想當個科學家
進校園時意氣風發
但夢想似乎折戟沉沙
同寢室的哥們兒SCI不停發
我的論文卻是水月鏡花
畢業後站在十字街口
搞科研大概是非升即走
大佬們得心應手
我只求高抬貴手
對外說強中自有強中手
只有自己知道內卷才是罪魁禍首
祖國教育的發展讓人期待
越來越多的博士卻讓我無奈
內卷是社會的優勝劣汰
放平心態,做好自己才能百戰不殆
我是社畜老王,
也曾豪情萬丈想在上海買房,
但人民廣場地鐵站的人潮讓我迷茫。
原來每天七點起床,
慢悠悠地前往上班的地方。
但一切都會變的,
人越來越多了,
把我擠得東倒西歪趕不上地鐵了,
我沒有寶馬香車,只有地鐵列車
老闆當頭棒喝,遲到扣工資了,
還好我學富五車,總會有辦法的。
鬧鐘訂成六點三十二,
何必還在苦等呢,
我哼著小歌,搭上了反向列車,
坐到起點站那裡沒有等車的小哥。
盯著時間,摸著鼻尖,
看車外的人們浪費著時間,
我感到有點倦,
一波一波的內卷
讓我叫苦連天
但我相信夢想不會輸給時間
當別人都在為僅有的榮譽努力,你也會努力。
如果大家都一樣努力,僅有的名額會給誰呢?
所以必須有人比其他人更努力才會得到榮譽。然後大家都會向這位更努力的同學學習。如此循環下去,好像我們都被這種看不到盡頭的努力卷了進去。可是大家都拼命地努力,僅有的榮譽還是那幾個,沒得到榮譽的人的努力看似無用了。
這就是「內卷」。
「內卷」存在的深層原因,有人說是資源分配不均和人的無限欲望導致的。
舉個極端例子,如果上海交通大學今年在某省的招生政策變為所有人都可考入,那麼大家努不努力都是一樣的,反正都有交大可上。如果上海交通大學今年在河南省只招生1個人,那麼所有有志向考入交大的同學,都要為那1個名額開展激烈內卷,勢必有人淪為炮灰。
在社會總資源不變的情況下,每個人都試圖付出更多然後期望獲得更多,但結果是每個人都更累,得到的資源不變。
在學校生活中,有很多同學認為「內卷」的存在來源於peer pressure(同輩壓力)。
翻翻朋友圈,看看其他同學保研、選調成功、進名企、創業、出國留學,
你會感覺到好像同學們「都過得比我好」、「都比我擁有得多」、「都比我優秀」。
這樣的壓力對你來說也許是動力,也許會讓你很累,但也讓你不敢退縮,因為誰退誰就有可能會成為失敗者。
那麼,「內卷」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影響呢?
有的人認為,在「內卷」的壓力下,能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地向前進,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所有人的能力不斷變強,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有的人說,「內卷」是一種惡行循環,加大了資源之間的不均等和差距,是當今發展形勢下出現的一種畸形現象。
關於「內卷」,你有什麼看法嗎?
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分享你的觀點!
文案 | 宋磊 饒雲飛 陳雨晨
編輯 | 陳雨晨 饒雲飛 宋磊
責任編輯 | 彭冠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