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例如:國際形勢不好導致很多本打算出國留學的學生無法成行,因此考研/保研競爭更加激烈,就是一種內卷;中小學生上補習班也是一種內卷。具有負面意義,強調競爭的不必要、不理性、對人精神的打擊和摧殘。
內卷的主要原因包括評價標準過於單一、優質資源有限等等。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貨膨脹」。例如,看電影(有限資源)時,當第二排的人由於前排遮擋而坐直時,後排的人(同行)也會紛紛坐的更高(競相付出努力)。本來坐著可以享受的電影,最終站著才能勉強看到(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微博上一網友吐槽「清華大一C++課作業難度太大」,評價是「超級內卷」,下方評論也都是「這也太卷了」;某微信群裡發布了一單位招聘啟事,學歷要求清一色的「碩研」「博研」,準畢業生們哀嚎一片,「都卷到街道去了」……要弄清這群新新人類在說啥,先要弄清啥是「內卷」?
這個詞近來突然火起來,幾乎成了一個「梗」。內卷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來源於多年前的一篇論文《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經演變如今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形象地說,就是在某些特殊局面中,儘管每個局內人都很努力爭取自身利益,但大家越努力,造成無謂損耗越大,社會整體利益並沒有相應提升。該用法在高校圈裡最火,很多學生用內捲來指代激烈的、過度的內部競爭。
一篇叫作《績點為王:中國頂尖高校年輕人的囚徒困境》的爆款網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文章作者大談特談清華、北大兩所學校的內卷現狀,充滿憂慮下此論斷:「這些中國最聰明的年輕人正面臨普遍的困境:在極度競爭中,成功壓倒成長,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真不是現在的孩子矯情,也不怪他們競爭意識發育太早,「培訓班鄙視鏈」「學區房排位賽」之類的教育軍備競賽萬眾參與,這可真是值得警惕的「內卷」。
「讓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其他願意加班的人」。網紅經濟學家薛兆豐的「殘酷金句」刷屏,說明職場中很多人陷入「內捲化」的忙碌中,忙著加班、忙著「搬磚」,忙到沒時間自我成長、沒時間陪伴家人,以至於把自己鎖定在「低層級循環」裡,既沒有突破式的增長,也沒有螺旋式的上升。當萬物皆可「卷」,真的失去了很多快樂,但這樣的心靈觸動很快又被現實無奈擊潰:我可以不「卷」,但大家都在「卷」啊!
其實,縱使八方媒體向你傳播內卷的焦慮,你也大可不必放在心上,笑一笑就讓它「卷」過去吧。像是曾經被我們玩壞的熱詞「女權」「抑鬱」「PUA」等,被過度消費後,只剩下標籤化、情緒化、妖魔化的一地雞毛。就個人來說,如果敢於乘風破浪做出改變,那麼就大膽放手去闖;如果安於現狀,就在舒適圈裡「清醒地摸魚」,並不是每個人都得長成整齊劃一的人生贏家模樣。
就社會層面來看,應對內卷有且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走科技創新之路,去提高勞動生產率。身處高速發展、快速進步的時代,局部領域、少數行業內捲化不可避免,但別拿「內卷」洩氣甚至當藉口,要知道這正是變化的動力和契機,從停滯的行業、機會渺茫的地方撤出來,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