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詞跟風一瞬間,「內卷」刷遍朋友圈。晦澀的社會學專用名詞,怎麼就能破壁出圈?
站在網絡衝浪最前沿的朋友們早就「運用自如」,人人皆可卷,萬物皆可卷。
乘車有內卷
戀愛有內卷
工作有內卷
就連幼兒園也有內卷
雖然我們在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識別出內卷,但它最開始提出是用來研究農業的。"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根據他的定義,「內捲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他要解釋的是為什麼農耕社會長期沒有大的突破。
內卷一詞在中國被廣泛關注,則是因為黃宗智教授的兩本著作——《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在這兩本書中,黃宗智教授將「內捲化」的概念進一步拓展,並且用「內卷型增長」來描述一種沒有發展的增長。
人類學家項飆談內卷時提出,人類學中內卷是解釋為什麼這個社會運行沒有出現一個大的突破,沒有從一個量的積累變成一個質的突破。而如今我們講的內卷是相反的,是指競爭的白熱化。
面對內捲化最近意外走紅,黃宗智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了近年來在社會其他領域出現的「內捲化」現象。例如,在競爭日益激烈、機會卻不斷遞減的教育領域中,應試教育「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在管轄範圍不斷擴大而治理資源有限的國家治理領域,出現了「官僚主義」現象。
此時,內卷更多的被用來指某個領域中發生了過度的競爭,導致人們進入了互相傾軋、內耗的狀態,通過拼盡全力獲取少量的競爭優勢,擠佔他人的生存空間,造成精神內耗和浪費,而且這些內耗多為不必要、不理性、無意義的。
似乎還是看不明白,沒關係,就「怎樣通俗易懂地解釋內卷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知乎上有高贊回答舉了這樣幾個例子:
看電影,為了獲得更好的視野,一個人先站起來看了,被他擋住的人不得不也站起來,最後大家都不得不站起來看電影,只有第一排的人坐著。
玩遊戲,為了更好地娛樂,一個人先充錢吊打別人去了,被他虐的人不得不也充錢,最後所有的人要麼使勁充錢要麼被吊打,只有管理員不用充錢還能吊打所有人。
搶火車票,一個人先用搶票軟體,逼得其他人也用搶票軟體,因為票沒有變多,最後大家都回到了起跑線,但是開發搶票軟體的賺了。
在一個班級中,如果其中一個學生去上輔導班,其他人為了不落後,不得不跟著去上輔導班,最後全班學生的分數都越來越高,但是,名牌大學的名額是不變的,導致錄取分數線也上漲了。
在一家公司裡,原本實行朝九晚五工作制,如果有人上班時間摸魚,把工作留到下班之後做,營造一種「我最努力」的假象,並因此獲得管理層的欣賞,按時上下班的人就會擔心自己顯得「工作不飽和」,於是,所有人都「自願」留下來加班,而收入並沒有變化。
這樣一來,內卷作為我們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親身感受到的社會現象,引發廣泛共鳴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