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內卷的企業,沒有內卷的市場

2020-12-25 中國經營報

文/劉戈

華為內部論壇轉發的一篇有關「內捲化」的文章,讓這個人類學和經濟史理論中使用的一個冷僻說法變成了熱詞。如同「黑天鵝」「灰犀牛」等流行詞彙,「內捲化」同樣具有解釋一切的魔力。

作為一家永遠將「凜冬將至」的口號掛在口頭上、融化在血液中的企業,華為的遠見總是能夠通過其內部郵件或者論壇等途徑及時地傳播到外界並引起波瀾。

「內捲化」最早由人類學家用來描述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農業生產。在這個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的地方,由於缺乏資本,土地數量有限,勞動力只能不斷填充到水稻生產中,形成低水平的精耕細作。這種生產方式在農業社會長期持續——勞動的大量投入並不能帶來收益的顯著提高,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

後來學者把這個詞彙用來描述明清時代的中國社會,看起來也十分具有解釋力。「內捲化」似乎一語道破了為什麼中國發達成熟的農業經濟沒有孕育出工業革命。而在歐洲的低地國家和英國,農業社會卻突破了內捲化,創造了工業革命的奇蹟。

「內捲化」描述的是一種表現出積極進取狀態的「停滯」,這是各行各業的人們爭先恐後地愛上這個詞彙的原因。和「停滯」「衰落」「蕭條」所散發出的懈怠、灰心和慘澹相比,「內卷」的畫面不算難看,甚至依然展現出一種虛假的生機勃勃。

當人們把「內捲化」的帽子分別戴在社會、行業、機構和個人的時候,都可以腦補出很多精彩的畫面。「內捲化」最適合描述的是職場,從領導冗長而空洞的講話到員工認真表演工作的忙碌身影;從部門之間笑臉下的相互為難到同事名利爭奪上的刀光劍影;從根本不解決問題的會議到不以籤約為目標的會談;從無法考核的年度計劃到皆大歡喜的年終總結。行文流暢的文件、精緻美觀的PPT、漫長的會議、雷打不動的籤到——都是內捲化不小心流露出的蛛絲馬跡。

當你在自己從事的行業和機構中,既看不到成長發展的前景,又沒有馬上樹倒猢猻散的危險,那麼走向內捲化是大概率的歸宿。

「內捲化」的精髓在於,你明明在跑步機上,卻跑出了馬拉松的自信。

言歸正傳,當人們把「內捲化」用於描述時下的中國經濟和行業發展的時候,卻往往偏離了「內捲化」所希望概括的狀態。通常會陷入幾個誤區。

誤區之一是把行業迭代當成行業內卷;誤區之二是把行業過度競爭當成行業內卷;誤區之三是把行業集中度提高當成行業內卷。

內捲化的要義之一是持續化,也就是無論是社會還是機構或個人,如果只是短時間地出現內卷並不能判定其進入「內捲化」,而只是行業或企業發展的階段性調整。要義之二是靜態化,一些行業整體上不再有發展潛力,但行業內部的市場爭奪卻相當激烈,很多企業積極擴張,很多企業命懸一線,這也夠不上所謂的「內捲化」。

對於企業家來說,最大的風險在於行業只是處於過度競爭狀態,有一些內捲化的跡象,但企業內部已經自我催眠進入內捲化狀態。

一些企業,在行業發展黃金期進入,找到了所謂藍海市場,比較容易地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但企業的管理水平、企業文化並沒有和其市場地位相匹配。當行業的黃金期結束,行業內部競爭激烈之後,企業發展找不到新的出路,內部便會逐漸內捲化。

那些秉承商業長期主義的企業總會積極地尋找市場的需求,衝破行業發展的瓶頸,從而在根本上避免企業出現「內捲化」,內捲化的反義詞就是增長,增長會解決一切內捲化的傾向。要麼生產新的品類、要麼改變商業模式、要麼強化品牌黏性,在一個經濟體總體處在發展的時段裡,根本不存在什麼市場內捲化,存在的只是企業內捲化。

中國經濟目前已經進入生產能力全面過剩的時代,除少數高科技領域,很少有不是過度競爭的行業,如果把這種競爭當成市場內卷則很可能把千載難逢的機遇錯失掉。

餐飲看起來永遠都是過度競爭的行業,由於門檻相對較低,進入者的速度總是快於市場的需求。這些天,餐飲金字招牌全聚德前三季度虧損嚴重的消息刷屏,但與此同時,連鎖中式簡餐品牌老鄉雞開店提速,已經逼近年底開店1000家的目標;賣包子的巴比食品,成為包子第一股,上市後連拉漲停。對全聚德來說,餐飲市場已經高度內卷,而對於老鄉雞和巴比食品來說,這是一個增長潛力無比寬廣的行業。

中國經濟整體已經進入到工業化後期,消費成為這個時期最主要的增長引擎。實際上,現在我們提出的內循環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就是消費社會的基本特徵。

放在較短的時間裡看,進入工業化後期之後,餐飲、食品、零售、服裝、汽車、家裝等絕大部分消費品和服務領域都供大於求,貌似進入「內捲化」,但只要把時間軸拉長一些,就會發現,即使在很多細分行業中,消費的品類和商業模式的變化也是巨大的。這種變化決定了哪些企業會持續增長,哪些企業會讓自己內卷,從而最終被市場所淘汰。

以美國為例,經歷了大蕭條之後,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外出就餐消費的佔比一直在提高。根據羅伯特·戈登的《美國增長的起落》一書的數據,1940年,美國人外出就餐支出只佔到居家食品支出的不足一半,到1970年,這一比例上升到70%,再到2010年,美國人外出就餐支出已經超出居家食品支出。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誕生了麥當勞、肯德基、賽百味等眾多連鎖快餐巨頭。

從1940年到1970年這30年的消費快速增長期,美國人的食物結構也在發生大的變化,1940年,美國人還和若干年前的中國人一樣愛吃豬油,豬油的消費人均達到14.4磅,到了1970年,豬油的消費量銳減到人均4.5磅。而植物油從人均7.3磅增長到17.7磅。人均果汁消費從1940年的7.2磅增長到1970年的96.7磅。冷凍蔬菜從1940年的0.6磅增長到1970年的43.7磅。

食品銷售方面,在超市購買的佔比1946年是28%,到了1963年達到69%。穿的方面,1940年,民眾通常要花150~200美元購買一件正式服裝,而到了1970年,人們更多的是到沃爾瑪、塔吉特購買15~35美元的廉價休閒服裝。美國家庭的抽水馬桶普及率從1940年的60%提高到1970年的95%,浴室普及率從56%上升到95%。

沃爾瑪、塔吉特、好市多、家得寶、蓋普等眾多零售和快銷品公司在這個期間崛起,成為行業主流品牌。在這個過程中,那些選對方向的企業根本不會說什麼市場內捲化而固步自封,沉陷於固有產品固有模式的企業自然會認為經濟、行業都在內卷。

在另外一些工業化中期高歌猛進的行業,例如房地產、冶煉、基礎設施建設、一般製造業,如今看似都不太景氣,但前些年的戰略和管理水平的差異,導致一些企業不但活了下來,而且依然保持較強的增長能力,對這樣的企業來說,行業內卷了,但企業沒有內卷,在增長空間有限甚至萎縮的行業中,依然有增長的能力。

還有一些企業家不願意承認失敗,一方面像沒頭的蒼蠅找不到出路,對於轉型迭代沒有信心,一方面又極力維持企業的虛假繁榮。這些行業是最容易發生企業內卷的。

中國經濟一方面正在經歷從工業化中期到工業化後期的迭代,同時也經歷著信息化對工業化的迭代——雙重迭代,在雙倍不確定的同時,是雙倍的機遇。信息化帶來的最大變化是傳統行業使用工具的革命性變革。農業社會鋤頭和鐮刀就是我們的工具,後來拖拉機變成了工具。現在網際網路成為所有行業的通用工具。這給傳統行業的轉型和模式創新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的逐漸成熟並工具化意味著所有行業都可以順暢地使用這種工具,網際網路不再構成傳統行業轉型和創業的障礙,而成為實現行業迭代的幫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其實對中國各行業來說,都沒有什麼行業內捲化的趨勢,要擔心的,是企業的內捲化。

作者為央視財經評論員

(校對:顏京寧)

相關焦點

  • 你的公司內卷了嗎?如何打破企業內卷?
    最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內卷」,百度搜索「內卷」,可以搜出31,600,000個結果,可見此概念之熱,那什麼是內捲化?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involution),又譯為「過密化」,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
  • 什麼是企業內捲化
    學生被錄取的概率並沒有變化,但是花了大量的課外時間來補課。這裡內捲化就從一個社會學科問題變成了一個具體的行為問題。「內卷」的含義也變成了:存量競爭下的互相內耗,導致競爭中的個體付出增多,而實際收益未變的過程。就像房地產資產,老百姓手裡的存量資金是固定的,只不過通過國家的手段轉移到某一些人手上去了。總體的存量還是沒有變化的。
  • 「內卷」走紅,你的職場有沒有遭遇「內卷」?
    內卷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經演變如今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形象地說,就是在某些特殊局面中,儘管每個局內人都很努力爭取自身利益,但越努力卻帶來了越多無謂的損耗,整體利益並沒有相應提升。該用法在職場中比較火,很多青年人用內捲來指代激烈、過度的內部競爭。內卷的流行也讓人們再次思考「勤能補拙」的勤奮文化,是否也應量力而行。
  • 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的成因是什麼?
    很多人說中國社會的內捲化越來越嚴重了。我們能不能克服內捲化,重新高速發展?1、什麼是內捲化?家裡的孩子考慮98分,結果家長就說了,「我知道你們班的誰誰誰考了一百分,為什麼你才98分?」這個孩子就被迫陷入了內捲化。
  • 內卷
    康德的這個內卷,跟這兩年說的有點不太一樣。這兩年說的「內卷」或許是來源於1963年美國人類學家Clifford Geertz在研究印尼的農業時說的Agricultural Involution, 農業內卷。
  • 什麼是內卷現象 內卷是褒義還是貶義?如何理解內卷
    什麼是內卷現象內捲化(involution),又譯為「過密化」,指「農民在人口壓力下不斷增加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勞動投入,以獲得較高的產量。然而,勞動的超密集投入並未帶來產出的成比例增長,出現了單位勞動邊際報酬的遞減「的現象。
  • 內捲化焦慮
    但是,以經濟效率的角度來看,這種規模沒有意義。農業計劃經濟慣性越大,就越遠離自由市場與技術創新。從社會文明的角度來看,「沒有發展的增長」,只是在反覆演繹悲劇。社會性死亡,是內捲化社會的一個縮影。古代農村是一個內捲化的封閉體,名聲是村民的立根之本。
  • 「內卷」是一種自我鎖死
    內捲化的社會,往往是因為它的文化本身就有根深蒂固的封閉性,缺乏外放稟賦,即使開放,也隨時可能因為某種偶發因素龜縮、自滿於自身市場和文化之中,主動內卷。反觀近代的歐洲,它們為什麼沒有內捲化?反而產生了工業革命,技術爆炸?並持續輸出秩序?
  • 大學生也「內卷」了?
    「內卷」的熱度,不僅是大學生的一種自我調侃,也是大學生面對學業以及自我發展的眾多壓力的真實寫照。那麼,今天的年輕人是否能突破自我,擺脫「內卷」的束縛?公眾關注「內卷」,歸根結底還是和當下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形勢有關。身處象牙塔的年輕人,對此有著更深的感受。《中國青年報》的一篇報導就指出,有些大學生認為,網絡上關於「內卷」的討論更多是在販賣焦慮。
  • 內卷2020
    毫無疑問,沒有哪個詞能像「內卷」一樣,從人類學裡火出圈,之後一發不可收拾,頻繁出沒於整個2020年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中,誰都可以脫口而出一句:卷!卷這個詞很形象,讓人想到許多小白鼠們在跑盤上不停奮力奔跑,即使有許多白鼠體力耗盡,想讓自己停下來,但只要跑盤裡有一隻小白鼠還在跑,那麼轉盤本身不會停下來,看著小白鼠在卷盤裡不死不休,是不是讓打工人心有戚戚呢?
  • 教育「內卷」,不得不捲?
    一時間,無人不「內卷」,無行業不「內卷」。與全民息息相關的教育,是不是也存在「內卷」?什麼是「內卷」?「內卷」一詞最早是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格爾茨對爪哇島農業經濟狀況的總結提煉,指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的概念名詞。
  • 當「內卷」席捲中國?!黃宗智回應「內捲化」概念與「去內捲化」發展
    譬如,改革以來藉助超過之前的勞動法律規定的工時來用工,最終形成通過用中介性的勞務派遣公司來聘請沒有或少有勞動法律保護和福利的「合同工」,藉此來達到比使用正規職工的企業更高的利潤率,迫使它們要麼使用同樣的「內卷」策略,要麼無法與其競爭。如今那樣的「非正規」勞動力已經達到城鎮職工總數的75%。對處於那樣的用工狀態下的職工們來說,「內捲化」概括當然會引起其感同身受的共鳴。
  • 「內卷」給IDC網際網路行業帶來的影響
    英國心理學家Cary Cooper把這種現象叫做「Presenteeism 」即「出勤主義」:很多員工習慣加班,即使沒有工作要做也會拖到很晚才下班。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向同事和老闆展現「積極」的工作態度。有些人甚至生病也堅持上班,只為給老闆留一個好印象。 這裡要提到「內卷」這個名詞。
  • 通俗易懂的講「內捲化」
    「內卷」的含義也變成了:存量競爭下的互相內耗,導致競爭中的個體付出增多,而實際收益未變的過程。就像房地產資產,老百姓手裡的存量資金是固定的,只不過通過國家的手段轉移到某一些人手上去了。總體的存量還是沒有變化的。
  • 到底什麼是「內卷」,如何應對?
    企業也一樣,企業為了盈利,已經把每個產品開發到極致,只能通過價格戰等惡性競爭,生存下去。這是企業內捲化。 所以說,網民口中的內卷,就是一種過度競爭的狀態。 那內卷真是這個意思嗎?
  • 「內卷」,「內捲化」是什麼意思
    內卷的意思是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通俗地說,內卷就是內部競爭。內卷(involution)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
  • 「內卷」一詞出圈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最近,也許沒有哪個學術用語比「內卷」更加出圈了。「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吉爾茨發現,農民在人口壓力下會不斷增加水稻種植的勞動投入,以邊際報酬遞減為代價進行不計效率的生產,勞動趨於內卷,從而形成「沒有發展的增長」。
  • 今天,你內卷了嗎?
    我國的黃宗智先生在《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把內捲化這一概念用於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研究,他把通過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來獲得總產量增長的方式,即邊際效益遞減的方式,稱為沒有發展的增長即「內捲化」。但近期,內捲化一詞被泛化,可以被用來描述生活中各個領域,牽連各個方面。
  • 內卷是什麼梗 網絡詞彙內卷是什麼意思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內卷最新資訊 > 正文 內卷是什麼梗 網絡詞彙內卷是什麼意思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