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捲化焦慮

2020-12-12 智本社

1793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馬戛爾尼率使團訪問清朝,試圖向清廷派遣常駐使節,以便兩國通商。

乾隆皇帝一口回絕了英王:「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是爾國王所請派人留京一事,於天朝體制既屬不合,而於爾國亦殊覺無益。【1】」

18世紀,是人類社會的大分流時代。延續千年內卷,還是「驚險一躍」,當時的大多數決策者並未意識到,他們正面臨這一宏大的歷史性問題。這一問題映射到全球化不確定的當下,亦令人感到焦慮不安。

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探討人類內捲化歷史以及內捲化出路。

本文目錄

一、內捲化慣性

二、開放性生存

三、全球化內卷

(正文7000字,閱讀時間30',點擊在看,感謝分享)

01 內捲化慣性

1963年,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在印度尼西亞做田野調查時發現,在殖民地時代和後殖民地時代的爪哇島,人口沒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集中,而是不斷地投入到有限的水稻生產,導致農業生產內部精細化【2】。

格爾茨將這種現象稱之為「involuton」,即內捲化。

1985年,中國社會學家黃宗智在《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引入了「邊際效用」一詞更為準確地界定了內捲化的內涵和外延。

黃宗智認同俄國恰亞諾夫對小農經濟的解釋。恰亞諾夫認為,「在沉重的人口壓力之下,小農經濟會幾乎無限地投入更多的勞動力來提高土地的產出,直到邊際報酬接近於零,為的是家庭成員自身的生存」。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內捲化是邊際效用持續遞減的過程,即「沒有發展的增長」。

這種現象並不罕見,在18世紀之前,人類社會已經內卷了千年或數千年。

英國學者安格斯·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用數據統計揭示了一個「千年停滯」的內捲化經濟:在公元後第一個千年裡,世界經濟幾乎沒有任何增長【3】。

在那個漫長而痛苦的年代,經濟增量僅來自人口與土地規模的增加。當人口增速超過土地擴張,農業生產便呈現邊際遞減。當邊際報酬逼近極限,人類便陷入可怕的存量爭奪——屠殺、饑荒、戰亂、瘟疫、殺嬰,以修正人地矛盾引發的資源衝突。

千年惡循環,萬古如長夜。農耕時代的內捲化社會,是一個殘酷的「馬爾薩斯陷阱」。

直到17、18世紀,人類才藉助自由市場及新技術、新制度一步步爬出這一陷阱。換言之,人類內捲化的時間長達數千年,擺脫內捲化不過才區區幾百年。

問題來了,人類為何被鎖定在萬古長夜之中?近代技術為何出現在17世紀前後,而不是14世紀,或者更早?

在萬古長夜中,人類任何可能突破的想法、欲望、觀念、技術,均被一整套制度(國家機器、意識形態及法律習俗)鎖定。

在農耕時代,生產力低下,勞動剩餘有限,信息不暢,貨幣稀缺,交易風險巨大,世界各地基本都採用農耕計劃經濟作為生存方式。為了強化生產與統治,統治者設定了一整套制度,如宵禁、海禁、禁止遷徙、「士農工商」等,將人鎖定在土地上,同時消滅人的欲望。

所以,農耕計劃經濟與內捲化制度是相伴而生的。內捲化制度概括起來有三:階級固化、產權限制及信息壟斷。

古代歐洲與印度、日本通過制度及宗教固化階級。古代歐洲是一種典型的封建體系。國王靠家族及聯姻管理城邦國家,貴族在封地裡世代經營,不需要文官體系及職業軍人。在等級森嚴的制度中,爵位可以世襲,底層人永遠也不可能躋身到上流社會。歐洲和日本的皇室都是千年一脈,沒有人想過去打破這一制度。

階級固化是內捲化社會的天花板,極限壓制人們的欲望,壓低學習的邊際收益。絕大部分人都放棄學習與思考,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讀書改變命運。印度的種姓制度與宗教將底層人的欲望、信心與動力消磨到極致。

古代中國有所不同,秦國的商鞅改革打破了階級固化,下等人只要砍得頭多就可以往上攀爬。「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後,鐵打的龍椅,流水的皇帝,「家天下」輪流坐莊。隋唐之後,統治者使用了文官制度來管理國家,讀書人可以通過考試實現階級晉升。文官制度讓古代中國人比歐洲人更早知道讀書的價值,即考取功名,升官發財。

在古代歐洲,產權限制與階級固化是一脈相承的,土地產權按階級等級分配,被限制流通。在古代中國,階級固化被打破,土地及財產所有權也隨之流通。所以,古代中國比古代歐洲在階級、土地及財產所有權方面都更具競爭性和流通性。但是,為何中國沒有率先走出內捲化?

主要原因是信息壟斷。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願意投資知識,但是其所讀的書被限定了,信息被統治者壟斷了。統治者利用信息壟斷和文官制度,將知識分子晉升為王室之下的頂級獵食者,成為農耕內捲化的既得勢力。

所以,內捲化是人被鎖定在邊際效用持續遞減的制度環境中爭奪存量。階級固化、產權限制及信息壟斷三位一體,階級固化是內捲化社會的天花板,產權限制是中樞,信息壟斷是窗戶。

在農耕時代,中國的內捲化制度比歐洲更具規模效應。根據麥迪森的估計,直到1820年,中國仍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GDP總量仍佔世界份額的32.4%。

古代中國可能陷入「高水平均衡陷阱」,即內捲化制度在農業計劃經濟上發揮到極致,導致格爾茨發現的「農業生產內部精細化」,養活更多人口,開拓更多土地,創造更多總量。

但是,以經濟效率的角度來看,這種規模沒有意義。農業計劃經濟慣性越大,就越遠離自由市場與技術創新。

從社會文明的角度來看,「沒有發展的增長」,只是在反覆演繹悲劇。社會性死亡,是內捲化社會的一個縮影。古代農村是一個內捲化的封閉體,名聲是村民的立根之本。要搞死一個人,不需要報官,不需要審批,只需要搞臭他的名聲,讓他社會性死亡,甚至還可以直接消滅他的肉體。

比如,王寶強飾演的「樹先生」(電影《Hello!樹先生》)就在農村社會性死亡,最後精神分裂。又如,通姦浸豬籠,官方默許這種私刑,這也是家族割肉止損的方式。在古代農村,村民及家族會努力地維護聲譽資源以避免社會性死亡。

古代的社會性死亡,是叢林法則下的多數人的暴政,是低成本的統治策略,是內捲化社會的產物。

人類千年內捲化,慣性勢能極強大。當村落的圍牆擴大到網際網路,村民口水升級為輿論海嘯,人們很難分清,社會性死亡到底是言論自由過了火,還是內捲化的餘孽。

「萬物皆可內卷,人人均可社死」,似乎每個人都可能遭遇低成本的社會性死亡。社會性死亡與內捲化社會的根源均是公共制度缺失。在傳統的信用體系崩潰後,如何構建公共信用體系?如何在公共輿論中保護私人權益?這正是內捲化突破的方向。

02 開放性生存

14世紀的黑死病以極其殘酷的方式從人類內捲化社會撕開了一道口子,從此城邦經濟衰落,海洋文化興起。自由市場及其新技術、新制度(思想),這三股力量打破了內捲化體系,推動邊際曲線右移,締造了規模遞增。

1776年是人類走出內捲化最具標誌性的一年。這一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瓦特發明實用性蒸汽機,北美發布《獨立宣言》。

自由市場蘊藏著一套激勵性的競爭規則。這種競爭規則以價高者得為原則,鼓勵人人創造,公平競爭,保護私產。新技術、新知識不是給定的,而是這套激勵性的競爭規則催生的。這就是制度內生性。

按照布坎南的規則決定論【5】,規則決定效果,規則重於效果。只要規則是公平的,結果就是公平的。只要規則是有效率的,結果就是有效率的。但是,這套激勵性的競爭規則,藏在無數個私人契約中,需要顯性化、公共化和憲政化。

為什麼歐洲率先走出內捲化?

地理決定論認為,隨著內捲化制度的瓦解,地中海開放性的地理格局以及貧瘠的土地,促使西歐人恢復到羅馬共和國時代的生存方式,即遷徙,出海,交流,交易,經商。東亞的地理格局是東臨大洋西靠大山,中間土地富庶,改朝換代後的新統治者只要恢復文官體系即可維持「高水平均衡」的農耕統治。

從農耕文化到海洋文化,從內捲化社會到開放經濟體,是人類生存方式的切換——從計劃為生到交易為生,從數量型經濟到效率型經濟,從存量爭奪到增量創造。

荷蘭、英國、美國等海洋文化國家,率先擺脫內捲化社會。法國和德國要艱難一些。法國農業富庶,農耕文化深重,最終經過法國大革命的殘暴洗禮才邁入海洋文明。德國原本是一個農奴制國家,給人間帶來兩次大災難後才走上正道。

對於後發國家而言,開放是打破內捲化最簡單粗暴的方式。

但是,這種方式是有前提的,即發展自由市場。

古代各國為何不相互開放打破內捲化?

我們很難想像,不同國家、不同人種、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在古代世界像今天一樣突然大規模相遇會發生什麼。我想有兩種可能:一是戰爭,二是瘟疫。

古代社會是一個封閉體,國與國、村與村之間幾乎是隔絕的。土地稀缺及存量爭奪強化了人們的領地意識,大規模的陌生人突然出現,定然引發強烈的不安與對抗。長期以來,古代統治者也不斷地塑造外部敵人,鼓譟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以強化政權合法性及統治的穩定性。如此,古代人相遇,極易拔刀相向,如蒙古人西徵、歐洲人入侵美洲、古中國土客械鬥等。古代遊牧經濟是開放性的,但不是自由市場,古代遊牧民族在領地擴張時往往伴隨著侵略性。

開篇中乾隆與喬治三世的對話,其實是朝貢制度與市場制度的碰撞。「朝貢制度的設計和基本運作力量,源自對文化、政治、身份地位的關注,而非源自對追求最大獲利的關注。【4】」在當時,農耕國家沒有能夠承載大規模交流與協作的市場力量。鄭和下西洋是朝貢制度的溢出,其目的是強化政治認同與附屬。古代絲綢之路是發達的農耕經濟的溢出,其自由貿易的相對體量太小。

另一個排他性因素是瘟疫。古代醫療無法實現病毒隔離,不同種族的人群接觸容易感染致命性病毒。據說14世紀流傳於歐洲的黑死病是蒙古大軍攜帶而來的病毒。美洲殖民時期,歐洲人攜帶的病毒殺死了大部分印第安人。

所以,在自由市場之前,國與國、人與人有意地避免接觸、交流。只有自由市場興起之後,人類才完全改變隔絕狀態,真正進入開放性生存模式。

自由市場是一種粘合劑,是陌生人之間大規模協作的自發秩序。只有自由市場才能承載世界人口的大規模遷徙、交流與協作。在自由市場中,技術、知識創新以及自由交換持續創造增量,每一個人都在勞動分工體系內獲利。

另外,自由市場創造的醫療技術、衛生制度才能抵禦大規模交流帶來的傳染病毒風險。傳染病毒風險是自由市場風險的一部分。2020年全球正在遭遇新冠疫情,但是這並不是醫療技術及經濟全球化的失敗。近代市場興起以來,天花、流感等致命性傳染病基本被控制。

所以,人類打破內卷,依靠的是自由市場。後發國家打破內卷,依靠的是引入自由市場。

在全球化時代,後發國家可以享受國際市場的紅利,可以享受國際技術遷移的紅利。農耕時代是內陸河經濟,工業時代是海洋經濟。新加坡、東京、漢城、香港、上海、深圳等大都市都是臨海城市。西安、荊州、成都等農耕時代的城市,如今遭遇臨海城市的運輸成本壓制。

美國史學家彭慕蘭在《貿易打造的世界》中宣稱:「運輸不只決定了利潤、損失、貿易量,還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左右了時間觀,重畫了地圖,開啟了今日稱之為商品化、全球化的觀念變革。【4】」

但是,現實可能沒有那麼理想。很多後發國家僅僅發展外向型經濟。為什麼?一些後發國家並未徹底改革制度,本土社會依然嚴重內卷,國際市場的交易費用比國內市場更低,製造商、貿易商傾向於出口貿易賺取外匯。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在後發國家中,只有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極少數國家擺脫了內捲化社會。多數後發國家掉入了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其實是制度陷阱,增長源自外部,內部制度改革長期停滯,無法催生新技術和增量。一旦國際技術轉移紅利消失,或者國際市場出現風險,又回到內捲化社會。所以,開放只是打破內捲化的第一步,開放倒逼改革才是關鍵。

很多國家缺乏制度變革的力量,只能在權力集中與結果公平之間來回激蕩。

英國思想家埃德蒙·柏克曾警告說:「一個國家若沒有改變的能力,也就不會有保守(非中文語義的保守,可理解為「演化」)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它將不免冒著一種危險: 即失去其體制中它所最想保存的部分。」

03 全球化內卷

可能令伯克失望的是,不僅是後發國家就連先發國家,也正在失去改變的能力,逐漸走向內捲化。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如今不平衡的全球化秩序,恰恰是一種內捲化制度。

先發國家的競爭制度為何無法抵禦內捲化?

如果沒有完善的憲政及程序正義,競爭制度很可能被強人推翻,亦或是被民主的方式推翻。

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可以解釋現代化國家的內捲化【6】。亞當·斯密的自利原則促進公共利益最大化,是建立在公平正義的制度前提下。而「集體行動的邏輯」正是擊潰這一制度前提。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經濟積累形成的既得勢力就會試圖改變制度。既得勢力更接近公權力,他們試圖恢復到計劃控制的生存法則之下獲取壟斷租金。於是,煤炭、鋼鐵、棉花、鐵路等組織便不斷湧現,並千方百計地遊說政府。

當普通民眾發現公共決策被既得勢力掌控時,他們也會利用民主選票改變或影響公共政策。政府擴張公共福利,選民搭公共福利之便車。

搭便車往往會陷入「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悖論。但是,奧爾森認為,只要集體成員不對稱和選擇性激勵這兩個條件存在,就有人願意開啟這輛便車。政治投機分子在選票的激勵下充當便車司機。他們為了迎合選民,鼓吹福利權是基本權利,宣揚平等主義價值觀,將激勵性競爭制度淪為低效的內捲化制度。這就是以選民的名義,以制度的力量,鼓勵作惡、懶惰、貪婪與懦弱。

財富,是通過競爭和激勵得來的,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但是,在內捲化制度中,搭便車的人都在裝睡,沒人會在乎這一人盡皆知的道理。貨幣擴張,金融勢力膨脹資產,建制派擴張財權,搭便車的人獲得福利。直到有一天便車翻車,引發「公地悲劇」,他們或許才會驚醒,亦或是相互指責。

從中我們可以捕捉到政府權力擴張的邏輯:既得勢力、福利主義者以及越來越多的搭便車者,傾向於支持政府擴大權力,攫取更多公共資源。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經提出,搭便車引發的內捲化源自憲政漏洞,即在信用貨幣時代的財政約束軟化。財政約束軟化是信用貨幣時代的內捲化制度。貨幣失控其實是內捲化下的財富爭奪戰。

與先發國家類似,其它國家同樣出現內捲化勢力。

奧爾森在《權利與繁榮》中區分不同類型的政府所產生的經濟效應【7】。奧爾森認為,無政府狀態下,流寇當道,以掠奪為生。比流寇更高一級的是坐寇,以計劃控制為生,他們允許部分市場存在以收取更多租金和稅收,同時會主動保護臣民及財產。奧爾森從流寇到坐寇的發展趨勢中看到了通向文明與民主的種子。

但是,奧爾森過於樂觀。泰國、智利、俄羅斯、沙特以及軍政府時代的韓國,將新技術、新知識及市場經濟淪為工具,催生皇室經濟、官僚經濟、財閥經濟及馬克斯·韋伯所說的「賤民資本主義」(任人唯親、裙帶關係、小團體主義、地方保護主義、貪汙受賄等特徵)。

他們與華爾街、跨國集團、建制派共同建立了一個不平等的、失衡的全球化秩序,形成華爾街+海外財閥、華爾街+沙特石油、華爾街+皇室財團等全球化割據。這種全球化秩序導致全球經濟走向內捲化。

他們在海外市場構建了行政性壟斷優勢,而非充分發展平等的自由貿易。這一壟斷性經濟既損害了新興市場的消費者利益,也損害了先發國家的工人利益。這種秩序為跨國集團創造了極其優厚的投資條件,如稅收減免、土地優惠、法律紅利、排他性協議。在現有的全球化秩序中,國際資本可實現利益最大化。但是,工人卻被鎖定在本土市場被徵收較高的工薪稅。扭曲的全球化秩序促使國際資本轉移到海外,迫使大量本土工人失業。

泰國、智利、俄羅斯、沙特以及軍政府時代的韓國,這些國家的權力階層努力在內捲化制度與經濟全球化之間找到一種統治平衡。他們不斷地利用外資和技術充實自己的財力,構建一個半封閉半開放的經濟體系。

比如沙特的資源型內卷。沙特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王室掌管石油資源,藉助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出口石油創富。但沙特的社會改革極為落後,社會內捲化嚴重。

又如泰國的特權型內卷。泰國的現代化起始於大蕭條,其政治及經濟命脈長期被王室與軍方控制。泰國王室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王室,其家族掌握著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大肆向皇室財團貸款,從而透支了泰銖的信用。1997年泰銖危機爆發引發亞洲金融危機。後發國家紛紛將鍋甩給了自由市場、金融開放,從而強化內捲化統治。

當時,韓國的情況與泰國類似,但結局不同。韓國財閥控制了商業銀行,製造了金融風險。1997年,位列韓國前三十的財閥,其債務權益比高達518%,其中有5家甚至超過了1000%。亞洲金融危機瞬間擊潰了韓國金融防火牆。韓國政府緊急地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尋求援助。後者給韓國政府提供了570億美元一攬子貸款,將韓國從破產的邊緣拉了回來。

當時,韓國財閥故意鼓動民族主義者,抨擊韓國政府與IMF的合作喪權辱國,號召民眾遊行示威,試圖維持內捲化金融制度。所幸的是,1988年韓國就已經結束了軍政府統治,民選政府選擇繼續對外開放,對內切斷財閥與銀行的灰色鏈條。正因如此,韓國是為數不多的擺脫內捲化的後發國家。

所以,一旦全球化打破了這種利益與權力平衡,危及到他們的根本利益,王室、財閥會成為最極端的反全球化力量。

美國政治學家薩繆爾·P·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另一項研究論證說,高水平的經濟相互依賴「可能導致和平,也可以導致戰爭,這取決於對未來貿易的預期」。經濟相互依賴只是「在各國預期高水平的貿易在可預見的將來將持續下去時」,才會促進和平。如果各國預期高水平的相互依賴不會持續,戰爭就可能出現【8】。

亨廷頓從預期的角度分析逆全球化問題,但未能揭露本質。這種預期,並非正常的市場預期,而是一種扭曲的預期。

如今,信用貨幣時代的財政約束軟化和失衡的全球化秩序,這兩大制度造成了全球經濟內捲化,引發普遍的內捲化焦慮。

人類內卷千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擺脫內捲化必須同時滿足兩大理性公式:制度變革的社會邊際收益大於社會邊際成本(卡爾多-希克斯效率),制度變革者的收益大於平均收益(奧爾森效率)。

參考文獻

【1】停滯的帝國,佩雷菲特,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文化的解釋,克利福德·格爾茨,譯林出版社;

【3】世界經濟千年史,安格斯·麥迪森,北京大學出版社;

【4】貿易打造的世界,彭慕蘭,史蒂文·託皮克,上海人民出版社;

【5】憲則經濟學,詹姆斯·M.布坎南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集體行動的邏輯,曼瑟爾·奧爾森,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7】權利與繁榮,曼瑟奧爾森,上海人民出版社;

【8】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薩繆爾·P·亨廷頓,新華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內捲化,讓焦慮開始提速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之前因為某某銀行「諸葛亮都不一定答得出」的總行行長難度考題,我們討論過內捲化()。我看到「內卷」這個詞的頻率已經超過了它的好姐妹可愛美食「花卷」……600分以上考生破30萬-高考在內卷清華學子邊騎車邊用電腦-高校仍在卷天天加班996-職場卷得更厲害
  • 「內捲化」效應的理解與破解
    「內捲化」本來是一個專業性的概念,但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熱詞,它被用來描述群體性的生活樣態,也傳達出群體性的社會焦慮,對其效應進行分析並尋求破解之道也成為一項迫切任務。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無意識」地陷入了「內卷」,這時的「內卷」表現為一種競爭;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人們意識到了自己陷入「內卷」,並且想要從「內卷」中擺脫出來,卻又總是受到「他者」目光的注視,重新併入「內卷」大潮。「內捲化」概念的原初含義包含了「高水平」的階段性特徵,但隨著「內捲化」概念的「出圈」,「內捲化」的「高水平」特徵已經逐漸改變,「低水平重複」已經成為「內捲化」效應的嶄新特徵。
  • 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的成因是什麼?
    很多人說中國社會的內捲化越來越嚴重了。我們能不能克服內捲化,重新高速發展?1、什麼是內捲化?家裡的孩子考慮98分,結果家長就說了,「我知道你們班的誰誰誰考了一百分,為什麼你才98分?」這個孩子就被迫陷入了內捲化。
  • 比「內卷」更可怕的是,無休止的販賣焦慮
    1 近期比較熱的一個詞,叫做「內卷」!內捲化一詞最早出自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的《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 這麼多年,咱們中國的農業技術一直重複著低水平化、精細化、複雜化。這是最早內卷的涵義,中國農業內捲化是因為技術與制度的原因,西方農業沒有內捲化正在因為技術的進步成功過渡。
  • 孩子抑鬱症攀升,內捲化是元兇
    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捲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根據吉爾茨的定義,「內捲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 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卷:一種系統性的退化最近我們看到媒體上「內捲化」這個詞出現的非常頻繁,令人不知所以。怎麼出來這麼玄妙的一個詞彙?如果做一些搜索的話就不難發現,「內捲化」這個詞首先是一些學術研究者在研究亞洲經濟,包括印尼的水稻生產、中國的小農經濟時候首先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所指的是這麼一種現象,在這些有限的土地上通過不斷投入時間精耕細作來獲得總量增長。
  • 最近很火的「內捲化」,用英文怎麼說?
    「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農業內捲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根據吉爾茨的定義,「內捲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 當「內卷」席捲中國?!黃宗智回應「內捲化」概念與「去內捲化」發展
    「內捲化」近期成了一個網絡熱詞,被頻繁地用於學術界與社交媒體針對諸多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之中。20世紀80年代,黃宗智老師借用內捲化概念(involution)用於分析中國小農經濟,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著作的中譯本在大陸出版,便使用「內捲化」作為譯文。近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黃宗智老師的一系列著作,並邀請黃老師就「內捲化」展開討論。
  • 楊東平:「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捲化」是最近媒體出現的一個熱詞。 為什麼大家喜歡用這個詞來表達教育? 比如類似高考「內捲化」、 幼兒園也「內捲化」的說法, 其背後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 對自身現狀不滿,但又缺乏改變動力:破局年輕人的內捲化情緒
    今天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探討一下內捲化情緒的話題。1、 何為內卷效應?年輕人的內卷情緒來自何方?內捲化效應原本是一個經濟學的名詞,「內捲化」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提出。吉爾茨發現,農民在人口壓力下會不斷增加水稻種植的勞動投入,以邊際報酬遞減為代價進行不計效率的生產,勞動趨於內卷,從而形成「沒有發展的增長」。他把這個現象冠名為」內捲化效應「,後來,這個概念又被廣泛應用到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其他學術研究中。
  • 「內捲化」——教育過度競爭,破除「教育內捲化」的可能!
    如何解釋「教育內捲化」2020年下半年的年度熱詞「內捲化」為解釋這一現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依據。「教育減負」問題一直處於中國教育輿論的前沿,為了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新課改、績效工資改革、特色學校建設各種花式減負政策輪番上演。
  • 象牙塔陷入內捲化的道場?
    當前,中國大學管理模式也有內捲化的特徵,如唯績點論、唯就業率論、唯競賽論和學歷鄙視鏈等等,考證考研人多量大,橫向膨脹,資源和創新的模式的速度卻未能發生改變,大學內部資源配置的量趨近飽和,而無質的轉變,實際意義上的創新在趨同化,大家都在吃教育資源的「大鍋飯」。
  • 「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實現人生躍遷?
    是的,我們開始進入了一個「內捲化」的時代。那什麼是「內捲化」呢?內捲化,原本是社會學家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它是指一個社會,長時期停留在一種簡單的自我重複的狀態。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利福德·蓋爾茨把「內捲化」這個詞引入了社會生活領域。他發現在印尼的爪哇島,人口眾多,大家都種植水稻。
  • 談談內捲化。
    雖然猛地一看看不大懂這分數線,但歸根到底,這高考是全省範圍內的競爭,就是看排名來的,在我高考那年,好像是分數考進全省前百分之11左右可以是在一本線之上,分數在全省排名前百分之25左右是在二本線以上……高考這個東西,其實真的很符合最近很火的一個詞「內卷」,所謂「內卷」這個概念比較好理解,但是不好用通俗點的語言描繪,大概就是在某個範圍內,已經是一個飽和狀態,在這個範圍內的人幹得好或者壞沒什麼意義了
  • 學術分享 | 如何避免學術研究的內捲化?
    近期,內捲化(Involution)成了一個網絡熱詞,被頻繁地用於各類社交媒體針對諸多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之中。內捲化作為學術用語最早由康德、戈登維澤提出,到格爾茨成型。
  • 什麼叫做「內捲化」
    「內捲化」這個詞,最近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許多人常常這個詞用來形容各類競爭環境惡化、個人發展受限等情況——但是這個「內捲化」的詞,比較難去「顧名思義」,完全不具備博大精深的中文的內涵,既不形象又不形聲,有點像「形上學」一樣讓人摸不著頭腦。
  • 什麼是社會內捲化
    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 內卷延燒到幼兒園,幼兒教育小學化令人焦慮,超前教育該如何破解
    如果一個人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下墜,最終陷入到不知何時休的沒有發展、不斷重複、毫無意義的拼命競爭狀態中,出現這種狀態就可以說他「內捲化」了。在職場競爭中,「內卷」基本可以定義為——無實質意義的消耗。「寧願累死自己,也要餓死同行」就是最典型的內捲化特徵。
  • 什麼是企業內捲化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什麼是內捲化?百度了一下,百度詞條對內捲化的解釋是:內捲化,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也叫過密化。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在殖民地時代和後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人均產值。
  • 通俗易懂的講「內捲化」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什麼是內捲化?百度了一下,百度詞條對內捲化的解釋是:內捲化,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也叫過密化。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在殖民地時代和後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人均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