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很早前就讀過一遍,不過當時的我,對投資理解遠比現在稚嫩,很多東西囫圇吞棗般的一讀而過,既沒有深入思考,也沒有總結整理。最近,基於投資實戰的需要,我仔細翻閱了本書的第11章,學習並開始實戰運用格老提出的那個簡易估值公式(詳情可以回看之前的文章(點擊閱讀)。
今天,不想寫關於具體投資標的的相關思考,一是希望積累多一點、考慮成熟一點後,再分享出來和讀者見面;二是感覺自己還是需要多讀書、讀透書。格老給我打開了關於DCF估值的一扇小門,我感覺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面對越來越機構化的A股,如果不能用先進的理論武器去武裝自己,只是懷揣著天真懵懂的投資初心,在那不見硝煙的戰場裡,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聰明的投資者》,
第一版著於1949年,我看的這本是1973年的第4版,這是一本證券投資實務領域的世界級和世紀級的經典著作,在股市上一直被奉為「股票投資聖經「。這本書,主要面向個人投資者,全面體現了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思想。今天,就開始重溫這本書,希望會有新的理解與認識,溫故而知新。
第1章 投資與投機
1、關於投資與投機
投資是以深入分析為基礎,確保本金的安全,並獲得適當的回報;不滿足這些要求的業務就是投機。
2、防禦型投資者:定義為關心資金安全同時又不想多花時間和精力的人。防禦型投資者只應購買那些長期具有盈利記錄和強有力的財務狀況的重要公司的股票。激進型投資者可以購買其他類型的普通股,但它們的吸引力一定要建立在理智分析的基礎上。
3、激進型投資者:要想能夠持續併合理地獲得優於平均業績的機會,必須遵循以下兩種策略:(1)具有內在穩健性和成功希望的策略;(2)在華爾街並不流行的策略。
第2章 投資者與通貨膨脹
4、從歷史上看,通貨膨脹狀況與普通股的利潤和價格之間並不存在密切的聯繫。
5、根據歷史數據,通貨膨脹率的高低對公司每股利潤並沒有任何直接影響,甚至不能維持公司原先的利潤率。(過去20年(指1972年前),儘管存在通貨膨脹,但是公司的利潤率是明顯的下降。)或許,妨礙實際利潤率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是:(1)工資的增長超過了生產率的增長;(2)巨額新增資本降低了銷售額與投入資本的比例。
第3章 一個世紀的股市歷史
關於本章,作者通過回溯美國1百年以來股市的發展歷程,來分析1972年當時的股市是否具有吸引力。對我可以借鑑的有:
6、投資者應當具備一些股票市場的歷史知識,這樣能夠對不同時期股價水平的吸引力和危險性得出某種有價值的判斷。
7、作者的視角:以3年平均利潤為基準,債券收益與股票收益的比率來判斷股市當時的估值是否具有吸引力?以書中為例,1948年,美國的高等級債券利率是2.77%,標準普爾3年平均市盈率是9.2倍、即3年平均利潤率是1/9.2=10.9%,則股票利潤率/債券利率=10.9%/2.77%=3.96倍;1972年,高等級債券利率是7.57%,3年平均PE是18.1倍,即3年利潤率為5.53%,則股票利潤率/債券收益率=5.53/7.57=0.73倍。結論是:當時的估值缺乏吸引力。
用這個視角觀察現在的A股是否具有吸引力呢?我來嘗試計算一下。我選取幾個時間點,見表格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A股的股票收益率與國債收益率的比率從3.38倍減少至2.12倍,也就是作者所說的,股票的估值相對於歷史來講,缺乏吸引力。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作者說的缺乏吸引力,不是說股票不會漲,可能股票還會漲,也許股票收益率與債券利率的比值還會更低,我想作者的意思有兩層:1、我們對股價水平到底是吸引還是危險,要有某種可以量化的判斷,不能夠完全對估值坐視不管,投資者必須事先想到可能會面臨的困難時期;2、與債券相比,股票的收益吸引力如果下降的很多,應該減少股票的持倉量,並將資金投入最高等級的債券或者存款。接下來,作者就會談及債券和股票配置的基本問題。
好了,今天先到這裡,以後接著學習。
向高手學習,向卓越看齊,向大師致敬,學習是人生永恆的主題。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歡迎分享轉發,順手點個」贊「和「在看「吧,您的支持就是我堅持的最大動力。 明天見
最後提醒一下,為了避免錯過更新,請大家點擊標題下方的藍字「小元寶爸爸」,進入公眾號主頁,點擊右上角的「...」,再點擊「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