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荒精神再寫傳奇 一代代人的艱苦奮鬥換來台州大陳島滄桑巨變

2020-12-11 浙江新聞

俯瞰秀美大陳島

浙江在線5月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陸樂 通訊員 葉力帆)海風輕拂,「東海明珠」大陳島上一片欣欣向榮。

1956年至1960年,467名青年響應團中央號召,登上大陳島墾荒,將滿目瘡痍的荒島變成青春奉獻的熱土,鑄就了「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墾荒精神。

60多年來,大陳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上島墾荒到下海捕魚,從荒無人煙到遊客紛至,從破舊衰敗到充滿現代氣息……

4月中旬,記者從椒江出發,經歷近兩小時航程來到大陳島。這片島上世界,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滄桑巨變?

人氣之變

「我看好這裡的發展」

說起島上的變化,在島上待了60多年的老墾荒隊員感觸頗深。

1955年大陳島解放,國民黨當局裹挾1.8萬名大陳居民退守臺灣,使大陳成了一個「荒島」。

「建設偉大祖國的大陳島」,一句樸素的口號,467名青年,從溫州出發,經歷5個多小時的航程,登上了這個百廢待興的海島。

「當時島上荒草叢生,死氣沉沉。」提起上島見聞,老墾荒隊員徐定壽依然難以忘懷。

接下來的幾年,這群城裡來的年輕人,養豬、捕魚,排雷、忍受颱風,在戰天鬥海中完成了墾荒任務。當年的荒涼廢墟,成了生機勃勃的海上樂園。

徐定壽和妻子周銀翠留在了島上,親眼見證島上日新月異的變化。「看到現在每天都有遊客上島,我們就覺得當年的奮鬥是值得的。」站在自家陽臺上,指著不遠處三三兩兩舉著手機拍照的年輕遊客,年過八旬的周銀翠老人欣慰地說。

「資源稟賦獨特、自然風光奇絕、文化底蘊深厚。」大陳實驗學校校長翁麗芬隨口就說出了大陳的3個優勢。據統計,省級旅遊度假區大陳島2018年累計接待遊客14.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4%。

而在過去,島上人煙稀少一直是翁麗芬心中的痛。「我1988年高中畢業後留在島上。當年大陳有100來個學生,後來越來越少,孩子都去椒江上學了。」翁麗芬說,「如果人都離開了,大陳不又成為荒島了嗎?」

後來,翁麗芬每到一處都會向人介紹大陳島老一輩人留下來的墾荒精神。這段時間,她在研究開發島上的研學之旅,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夠來島上,學習和體驗墾荒精神。

「現在島上到處在開發建設,天天都在變樣!目前烏沙頭和甲午巖核心景區基本建成了,梅花灣亮化工程已完工,省級地質公園即將開放,青墾文化舊址公園、兩岸鄉情園、帆船帆板基地也在加快建設……」大陳鎮副鎮長葉敏說起大陳島的變化,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現在每天都有人登島洽談對接旅遊開發項目。

去年,大陳島15個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額達6.7億元,其中90%是文化旅遊及配套項目。今年,大陳島將繼續推動10億元的文旅項目開發。而在未來5年,計劃實施54個重點項目,預計投資69億元。

遊客的登島,吸引著更多大陳人的回歸。今年29歲的繆蕾回來了,學會計的她回到大陳衛生院當了一名辦公室工作人員。「我看好大陳島的發展,也願意為大陳島發展出份力。」年輕的繆蕾對如今的工作很滿意。

產業之變

「水產養殖技術含量很高」

能讓遊客紛至沓來的,除了海島風光,還有鮮美的海產。

老一輩墾荒隊員至今還記得當年在海中搏浪的場景。老墾荒隊員張其元永遠無法忘記1959年8月出海遇到颱風的經歷,狂風巨浪中,無數次的險中生還讓老人心有餘悸;同樣有著捕魚經歷的金可人則對出海的美景歷歷在目,海上旭日初升時,朝陽伴著彩霞,紅日染著碧波,成為老人永遠的美好回憶。

改革開放後,靠著豐富的漁業資源,大陳島成為國家二級漁港,每年有上萬漁民作業。但隨著漁業資源的枯竭,大陳島面臨產業轉型的巨大壓力。 

從海洋捕撈到近海養殖,大陳漁業在不斷轉型升級中繼續發展。去年,大陳鎮實現海洋經濟總產出5.42億元,增長11.7%,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增長7%和6.7%。近十年間,大陳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兩番。

站在大陳島上遠眺,碧海藍天掩映下的是島上最大的大黃魚養殖基地。巨大的棧道橋組成了漁場的主框架,由一根根鋼管樁和銅合金網打造而成,面積達7萬平方米,圍網高15米,確保高潮位時仍有3米的圍網露在海面上。

養殖基地工作人員介紹,和傳統的網箱養殖相比,銅網養殖空間大,可以給黃魚更多的活動空間,肉質口感更好。同時,銅網密度低網眼大,小魚小蝦可以進入,成為黃魚天然的食物。

大陳的銅網養殖,發端於大陳島二代居民陳招德。2010年上海世博會,陳招德參加智利國家館的銅網水產養殖周活動,心念一動:大陳島是不是可以銅網養殖大黃魚?

2012年,陳招德回到大陳,以國際銅業協會上海代表處為技術指導,採用中國自主研發的銅網技術,率先使用大型銅圍欄設施養殖大黃魚。

創業第一年,由於漁網安裝不熟練,養殖的魚都跑了。「這就像老一輩人一樣,條件再艱苦,也要一個錘子一個榔頭把路修起來。」陳招德說,「如今我們水產養殖技術含量很高,也對我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一輩人的艱苦創業、奮發圖強,我們新一代還在傳承。」

大陳島開發建設管委會副主任、大陳鎮黨委書記倪國正也認為,歷久彌新的墾荒精神,鼓舞著大陳不斷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大陳島遠離大陸,並不意味停下發展的腳步,而是要用轉型升級的思維合理開發。

如今,大陳島上養殖大黃魚的從業公司及合作社共有12家,其中大型銅圍網養殖有4家,擁有深水網箱數550隻、5萬以上立方米水體大型銅圍網4隻,年產量3000噸,產值達3億元。

從高處望去,養殖圍欄在陽光下熠熠發光。「大陳島發展黃魚養殖有歷史基礎,大陳人牢牢抓住這一現實優勢,走出了一條漁業轉型升級之路。」倪國正說。如今,「大陳黃魚」已成國家地理標誌品牌,大陳島正在形成餵黃魚、賞黃魚、釣黃魚、吃黃魚、購黃魚的產業鏈,休閒漁業正蓬勃興起。

生活之變

「大陳島越來越現代」

當被問及如何讓墾荒精神傳承下去,周銀翠老人很激動:「墾荒精神是不老的。你看島上變得越來越文明,我們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在三角街,有一家名為「廿九海狸」的音樂餐廳。在和1986年出生的餐廳老闆鍾威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精神的力量。「老一輩人從無到有,把大陳建設成為今天的樣子,這和我們創業是一樣的。」鍾威說。

2016年來島上看望朋友的鐘威,被美景吸引。這個從沒開過餐廳的年輕人次年就在島上開了家充滿現代氣息的音樂餐廳。「我們把城市裡的咖啡、奶茶、酸菜魚等飲食帶到了島上,讓大陳變得越來越現代。」鍾威希望用現代化的方式為這座島吸引更多的年輕人。

更多現代化的改變正在發生。在郵局,工作人員介紹,島上每周都能收到數以百計的快遞,其中大部分都是島上居民和打工者的網購包裹。這些從城市裡寄來的包裹,使海島生活變得不那麼孤寂。

椒江往返大陳島客船的老乘務長邱祥富,見證了大陳居民生活的點滴變化。最讓他感慨的是客船起航之前的場景:乘客文明排隊上船,自覺前往客艙寄存小海鮮。舊日推搡擠、吵嚷不休的場景已不復存在。他笑著說:「大陳島正在成為我們夢想中的樣子。」

懸崖餐廳、懸空棧道、無邊界海景泳池……這些被網友驚呼「美爆了」的景點規劃,正化為現實。5G和物聯網,這些被認為高端前沿的技術,也正在島上部署。

站在梅花灣上,眺望舟楫往來。「伴著浪濤聲入眠,晨起遙望星星點點的微光,相信是很多人的夢想吧。」鍾威盡情暢想著。

「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十六字「大陳島墾荒精神」高高鐫刻在大陳島鳳尾山頂的石碑上,也深深鐫刻在大陳人、台州人的心裡。

相關焦點

  • 浙報頭版頭條︱艱苦奮鬥換來滄桑巨變 墾荒精神再寫傳奇
    也許是事先吃了暈船藥的緣故,想像中的顛簸和眩暈嘔吐,在靠岸的一刻化為滿滿的好奇,這片29海裡外的島上世界,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滄桑巨變?人氣之變:「我看好這裡的發展」說起島上的變化,在島上待了60多年的老墾荒隊員們感觸頗深。
  • 「大陳島墾荒精神」理論研討會在台州舉行
    王昌榮在致辭中說,「大陳島墾荒精神」是忠誠鑄就的豐碑,是熱血書寫的情懷,是磨礪成就的功勳,60多年來接力傳承、歷久彌新,始終感召著台州人民砥礪前行。「大陳島墾荒精神」不只是過去的,也不只是台州的,它具有恆久和普遍的意義。
  • 椒江新聞網丨大陳島墾荒精神走進大學
    7月28日上午,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台州大陳島幹部學院教學實踐基地揭牌儀式舉行,這是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台州合作的第一個教學實踐基地。與時俱進的精神引領上世紀50年代,467名台州、溫州籍青年響應團中央號召,滿懷熱情上島墾荒,用青春和汗水凝聚成了 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 的大陳島墾荒精神。
  • 有一種不老的精神叫「墾荒」
    82歲的張其元與老伴戴婕嬃是63年前第一批登上大陳島的墾荒隊員,隊友們離島後,他們選擇留下並在此結婚安家。老兩口至今對3年前孫女張婧怡打來的電話記憶猶新。&nbsp&nbsp&nbsp&nbsp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這樣寫道:「60年前,你們的爺爺奶奶遠離家鄉,登上大陳島墾荒創業,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墾荒精神。
  • 浙江大陳島老墾荒隊員後代:爭做新時代的「墾荒者」
    兩鬢斑白,青春無悔,張其元告訴記者:「墾荒精神一代代傳承,我們當年的付出,已經有了最好的回報。」 乘船駛出浙江台州市29海裡,就是大陳島。島上,海風習習,濤聲陣陣,一座花崗巖砌築的墾荒紀念碑靜靜矗立。 63年前,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一批批風華正茂的浙江青年,自告奮勇前來。沒種過地,沒見過豬,沒坐過船,割草挑糞、養豬打魚,一切從頭學起。
  • 如何續寫新時代墾荒故事?看椒江扛起的這三大「使命擔當」
    改革開放40餘年,時代滄桑巨變,椒江廣大幹部群眾逐浪而進、弄潮而立。新時代,一個更高能級、更強動力的經濟發展載體和創新引擎——灣區呼之欲出。67平方公裡的「一江兩岸」是台州灣的核心腹地,大陳島是台州灣的核心節點。
  • 《大陳島墾荒精神》 教材進校園
    由椒江區教育局牽頭編寫的地方教材《少年夢 墾荒志——大陳島墾荒精神》,近日已分發至椒江區所有中小學校。該局要求,每所學校每學期每個班級至少進行1至2節課該讀本內容教學,激發廣大青少年傳承和弘揚「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
  • 【治國理政新實踐·浙江篇】滄海桑田大陳島 見證60年翻天覆地的喜...
    這種精神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老墾荒隊員李京州說。  當時,這群年輕人還跑到鳳尾山頂,頂著北風,莊嚴宣誓——  背靠祖國河山,面朝祖國大海,肩負著人民的希望。我們有一個困難就解決一個困難,有十個困難就解決十個困難。我們同邊防戰士一起,要把大陳島建設成可愛的家鄉。  正是抱著這一信念,這些墾荒隊員和當地軍民一起,用熱血青春和辛勤汗水,換來了大陳島的喜人變化。
  • 台州亂彈現代戲《我的大陳島》獲田漢戲劇獎一等獎
    日前,第34屆田漢戲劇獎評選結果出爐,全國共8個劇本獲劇本獎一等獎,台州亂彈現代戲《我的大陳島》劇本佔1席。這是台州亂彈首部原創劇本榮獲該重量級獎項。本次獲獎的台州亂彈現代戲《我的大陳島》講述了上世紀50年代,一群充滿朝氣的年輕人,響應「建設偉大祖國的大陳島」的號召,滿懷熱情,上島墾荒的故事,生動詮釋了「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
  • 習近平回信後,這座島再掀「墾荒」熱
    82歲的張其元與老伴戴婕嬃是63年前第一批登上大陳島的墾荒隊員,隊友們離島後,他們選擇留下並在此結婚安家。老兩口至今對3年前孫女張婧怡打來的電話記憶猶新。  兩鬢斑白,青春無悔,張其元告訴記者:「墾荒精神一代代傳承,我們當年的付出,已經有了最好的回報。」
  • 椒江中小學全面開展這門課 讓大陳島「墾荒精神」代代相傳
    2019-03-14 07:16 | 中國教育報60年前,你們的爺爺奶奶遠離家鄉,登上大陳島墾荒創業,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墾荒精神。希望你們向爺爺奶奶學習,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努力成長為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為的新一代建設者,準備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習近平近3年過去了,陶金韜始終把習近平爺爺的希望銘記在心:「當我在學習中碰到了難題,我心中會想起習爺爺的教誨『好好學習,砥礪品格』,堅持不懈努力。」
  • 你知道給總書記的信是誰寫的嗎 是大陳島首批溫州墾荒隊的後代
    半個多世紀後,今年5月初台州市椒江區12名小學生以大陳島老墾荒隊員後代的名義,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希望習總書記能在百忙當中抽出時間,再次到大陳島來看看。在這些孩子當中有溫州老墾荒隊員的後代。  「六一」前夕,習總書記給這些孩子寄來了回信,他在信中表示:看了你們的來信,我想起了10年前的大陳島之行,也想起了當時同你們爺爺奶奶交談的情景。
  • 百餘名臺胞臺屬聚浙江台州:根連心連 兩岸相連
    浙江台州下大陳島風光 範宇斌 攝中新網台州12月1日電(記者 範宇斌)「兩岸一家親,大陳人更是根脈相連、相親相愛。」12月1日,2020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期間,踏上母親的故鄉浙江台州大陳島,大陳籍臺胞邵介鈺如是感慨。
  • 大陳島上有個點燈人,背後的故事很感人!
    經過60餘年的艱苦奮鬥,一代代墾荒人用青春和熱血,紮根海島、屹立浪頭,將東海之濱的荒涼小島——大陳島裝扮得璀璨耀眼。《大陳島上點燈人》昨日首播12月20日,三集廣播劇《大陳島上點燈人》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午夜書場》節目中首次播出。
  • 迎2021年第一縷陽光,大陳島墾荒碑前上了新年首堂黨課!
    或許再沒有一座城市像台州一樣對陽光情有獨鍾,新年迎接第一縷曙光也成為了這座城市的傳統。大陳島,是東海上的璀璨明珠,墾荒精神的起源地,離陸地較遠獲得更早見曙光的機遇;臨海括蒼山曙光碑,以1382.6米「浙東第一高峰」的優勢佔盡觀日的先機;溫嶺石塘曙光碑,因地處台州最東南的地理位置斬獲收割第一縷陽光的便利。
  • 陳華傑導演《大陳島誓言》製作完成 張笑君、李若嘉等主演
    「魅力硬漢」張笑君人、「人氣花旦」李若嘉攜手「實力小生」王冠淇、「知性美女」曹旖洲、「當紅型男」-- 陳國良「土家精靈」楊鏡儒共同譜寫一段艱難歲月中的青春熱血懇荒傳奇故事,真實地再現老一輩墾荒隊員平凡中見偉大的人生追求和崇高精神。全力打造為2018年「建國69周年」的獻禮影片。
  • 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開幕,台州一大波「拿手活兒」來了
    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開幕,台州一大波「拿手活兒」來了 2020-11-20 13: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精神引領,激流勇進丨「三立三進三突圍」系列解讀③:為浙江展現...
    如今,大陳島墾荒精神依舊熠熠生輝,指引著我們奮勇前行,激流勇進,決勝「兩手硬、兩戰贏」的目標。「我們要挖掘好這座精神『寶庫』,讓墾荒精神在人人心底散發光芒,打造台州城市精神的『新坐標』,彰顯台州城市發展的軟實力,在中國精神譜系中不斷放大大陳島墾荒精神的亮度。」
  • 台州學院「省思政課研學基地」承辦浙江省高校研究生思政課備課會
    「浙江省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研學基地(台州市)」等承辦的2020年度全省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備課會在台州舉行。李欠梅應邀做《大陳島墾荒精神與台州窗口建設》主旨報告。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介紹了台州發展的歷史和現狀,詳細闡發了大陳島墾荒精神的形成發展、本質內涵和時代價值,以及大陳島墾荒精神在「重要窗口」建設的地位和作用。
  • 順應群眾期盼,鋪畫台州「幸福圖景」
    作為孕育了大陳島墾荒精神的城市,近年來,台州大力傳承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加快建設「小康的大陳、現代化的大陳」。去年,大陳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9394元,是2006年的9.6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三個清零」的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成為名副其實「小康的大陳」。大陳島的蛻變正是台州全域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