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免稅店:傳統商業「破壞者」?
位於悅達889廣場的中服上海免稅店昨起試營業,門口現排隊長龍。本報記者 徐晶卉 攝
經過10個月左右整頓,上海市中心唯一一家免稅店———中服上海免稅店,昨起試營業。上萬個品種免稅商品吸引了大批消費者,中午時分就已無入內購物名額。
市中心大型免稅店的爆棚,給了滬上商業一道思考題:這種模式可以有效促使消費者把消費力留在國內,但同時也會衝擊現有商業環境,讓已遭遇電商阻擊的線下商場雪上加霜。魚與熊掌,如何兼得? 有專家認為,免稅系統應更多激發旅遊市場的消費增量,增加國內品牌比例,吸引更多境外消費者,從而與國內商業體系差異化發展,而不是對衝。
中午只能拿到晚上的預約券
昨天上午9點,瞿小姐來到位於曹家渡商圈悅達889廣場的中服上海免稅店門口,現場排隊的消費者已經繞著廣場圍了大半個圈。「排在我前面的大概有幾百人。」瞿小姐告訴記者,在等待了近一個小時後,她拿到了下午一點入場的現場預約券。
記者在現場看到,前來排隊的消費者絡繹不絕,下午一點左右,現場開始派發最後一輪預約券,入場時間為18:00至19:00。「為了讓消費者免於排隊,我們加印了預約券。」現場工作人員說,這是最後一輪預約券,一共200張,這意味著,此後當天再來的消費者都將被拒之門外。
「今天的人流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多。」現場的一位免稅店負責人告訴記者,試營業首日的客流量起碼在2000人次以上,「隨著外地消費者的湧入,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都會處於爆棚狀態。」
根據中服上海免稅店的購物條件,持護照入境年滿16周歲的中國籍旅客,自入境之日起180天內,可憑本人護照在店內一次性購買海關規定的限值限量範圍內的免稅商品。儘管條件稍有些「苛刻」,但記者在現場採訪發現,幾乎所有前來排隊的消費者都有6個月內的出境記錄,而且大部分消費者在進入免稅店後,都拎著大包小包出來,二樓的收銀臺被堵得裡三層外三層,購買力驚人。
不少消費者感覺很有吸引力
在此之前,中服上海免稅店開在江寧路上,雖然也在市中心,但人流並不大,此番重新開業,試營業首日就人氣爆棚,未來是否能持續火爆?
有人認為,這是「三分鐘熱度」,過幾天就會「退燒」,但記者採訪的大部分消費者則表示,入境半年內可購買的時間跨度頗大,如果價格夠優惠,貨品夠多,市中心免稅店還是相當有吸引力。
中服總公司免稅品業務部副總經理閻建新表示,重新開業的中服上海免稅店的店鋪面積是原來江寧路店的6倍,貨品更為充足。此外,在經營策略上也採取了差異化經營方式,兼顧中低端多種消費需求,同時引入了國家批准經營的小家電、健康產品等生活類、消費類產品,引導消費升級。
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奢侈品研究專家周婷則認為,免稅店的開張有助於消費回流。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出境旅遊人數達1.2億人次,境外消費達1.2萬億元;剛剛過去的7月,上海口岸持中國護照出境人數達到近134萬人次,同比增長近兩成。周婷透露,出境遊的一大趨勢是年輕化明顯,90後、00後的學生群體呈激增狀態,他們成了境外消費的一大主力軍。市中心免稅店可以很好地釋放消費需求,讓消費者回歸國內消費。
免稅系統應與傳統商業差異定位
中服上海免稅店的開業爆棚,印證了市場需求的旺盛。但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精品品牌管理專家盧曉看來,免稅店的火爆還需辯證來看:一方面,它的確會在一定程度上釋放消費力,促使海外消費回流;但同時,市中心大型免稅店相對寬鬆的「遊戲規則」,可能會對普通商場相同品牌的銷售帶來不小壓力。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裡大部分的化妝品、鐘錶、皮具、食品都是國內中高端商場的常見品牌,價格十分「給力」,比如進口的雀巢能恩三段嬰幼兒奶粉售價242元,比淘寶官網旗艦店便宜了近兩成。不少從店內「滿載而歸」的消費者告訴記者,這裡的價格與日上免稅店相較,絲毫沒有弱勢,比市場專櫃的價格便宜三成左右。
「從長期來看,如果以破壞現有市場價格模式的方式吸引消費者,並不是一個健康的生態。」盧曉指出,全球免稅系統主要是為了讓國外消費者便捷購物,免去機場退稅的繁瑣程序,比如韓國、日本、歐美的免稅店,目標消費者均來自國外而非本國內,更不是一個打敗市場同業者的存在。
盧曉認為,類似中服這樣的市中心免稅店應適當增加一部分比例的中國本土品牌,吸引更多境外消費者前來消費,這一方面可以激發旅遊市場的消費增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真正意義上把從生產到消費的全產業鏈利潤留在國內,促進消費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