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類需要向很多動物學習,比如母獅子會把斷奶後的幼崽無情地拋給森林,海龜幼崽需要自己躲避鯊魚的捕獵而從沙灘上回歸大海
幾天前,筆者就江蘇省常州市10歲少年繆可馨因疑似老師的作文批改跳樓身亡而發表評論文章《是誰在教你的孩子跳樓自殺?》,文章特別提到上海一起中學生自殺事件。
日前收到讀者反饋: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檢察院、教育局、文旅局展開聯合行動,對文章中提到的有誘導自殺方式的漫畫書籍《淘氣包馬小跳》進行清查並做下架處理。上海反應迅速。更有必要在全國範圍內對此類文化製品開展全面清查行動,這也是所有家長對淨化兒童文化製品市場的共同心願。
就在繆可馨事件關注熱度持續發酵之時,2020年6月19日下午16點54分,一名就讀於長沙市長郡湘府中學K1910班16歲的男生李睿康在學校組織的6月月考期間,從教學樓五樓一躍而下,經搶救無效死亡,用這種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孩子的家在向外界提供的材料中寫到:「青春年華的花季少年,家中獨子,家庭和睦,個性開朗,陽光帥氣,熱愛滑板運動,早上還開開心心吃完媽媽做的早餐,吻別爸爸媽媽,健健康康、生機勃勃地來到學校,還拿著媽媽新買的鞋子滿懷期待參加第二天的滑板活動,為什麼會突然走上這樣決絕的不歸路?」
李睿康生前照片
據孩子父親介紹,李睿康於2019年9月入讀長郡湘府中學,在不到一年的學習過程中,家長發現孩子不能適應該校的學習生活,學習成績也直線下降。
2020年6月19日下午3點地理月考,孩子因同學借橡皮擦,伸手在抽屜裡翻找時,正好被巡考老師發現手裡拿了書,即作舞弊處理,被通知「不要再參加明天的考試了」。事件轉達至班主任,班主任通知家長來學校談話並接孩子回家。
根據孩子的家長介紹,在下午的頭場考試完成後,15點51到16點08分之間,李睿康曾四次主動找同一監考老師解釋真實情況並詢問是否會被記零分,在此期間還能看到孩子奔波往返老師辦公室之間的身影,16點01到16點06分主動尋找到年級組長解釋與溝通。
16點50分,李睿康在政治課開考幾十分鐘後舉手向監考老師請假上衛生間,16點54分從教學樓5樓衛生間窗戶跳下,年輕的生命戛然而止。
李睿康生前上課的教室
李睿康墜樓地點
家長在16點21分接到班主任要求前往學校處理孩子「舞弊」一事的電話後馬上趕往學校,17點13分在校門口看到一輛救護車從學校呼嘯駛出,緊接著接到班主任的電話,稱孩子不知道什麼原因跳樓了,孩子父親這才反應過來剛剛救護車裡躺著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他馬上趕到醫院,看到的卻是孩子破碎的身體和醫生放棄搶救的建議,聞訊趕來的孩子媽媽和舅舅跪在急救室前,請求醫生再搶救一下,在被通知確認孩子死亡後,一家人悲痛欲絕。
筆者注意到,在李睿康家長向外界發布的情況介紹材料中,有幾頁李睿康從今年6月2號開始的手帳。裡面記錄了他最近的一些心路歷程和經歷,包括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愛讀書,成績下降,只願意上喜歡的課,不喜歡的課睡覺被班主任抓到批了一頓,還有被打被搶被群毆,停課停宿停學等,手帳中記錄的是種種壓力和焦慮。
李睿康的手帳
李睿康家長在材料中寫道:
「我們無法想像孩子在學校經歷了怎樣的黑暗與委屈,才會讓他覺得生無可戀,義無反顧地拋下自己的父母與親人,縱身跳下。處於人生認知階段的孩子們,很多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對自己產生許多期待,但與此同時,他們的思想並不足夠成熟,一旦自己的表現讓別人失望,就會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這時突遇一點挫折、打擊,他們內心的擔憂就會被無限放大,而當這種負面情緒無法得到排遣時,就會把自己壓垮。就在這樣無限放大的焦慮中,如果能及時發現並做好心理疏導,悲劇完全可以避免。」
「在監控視頻中我們看到孩子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曾找監考老師四次,後找班主任、年級組長反映情況,均未得到期待的回應,校方也只是通知家長來學校接人,不準參加第二天的考試,當天成績記零分的事,成了壓垮孩子,促使孩子放棄生命選擇跳樓的最後一根稻草。」
看完材料,筆者完全可以感受得到孩子家屬的悲痛力透紙背。和不少類似的情況一樣,這個家庭將長時間被籠罩在哀戚的氛圍之中難以自拔。
孩子的身亡和老師的教學、和學校的管理之間到底有沒有邏輯關係?老師和學校到底需不需要對孩子的身亡負責?這個問題實際上和每一起孩子在學校的非正常身亡事件都緊密地勾連在了一起。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既然孩子身亡在學校,那麼,這必然和老師、學校的不當行為有關,老師和學校就必須承擔責任。這樣的邏輯思維在常州繆可馨事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但是,筆者注意到,不少這樣的糾紛很難成為法律上的行動。家長們在各種力量的動員之下,同時更是苦於無法在證據上建立邏輯聯繫,最終都選擇了妥協。多數情況以學校方面進行相應的人道補償而結束。
此種無奈也暗合了某種社會共識:如果每一位孩子的身亡都需要老師和學校來承擔責任,老師的教學恐怕就難以為繼,學校的主要管理恐怕就變成了維護家屬的情緒。有些地方,甚至立法規定了學校和老師對孩子的懲戒權,而這樣的立法得到了不少家長的支持。
因此,善於發現蛛絲馬跡,及早對孩子的心理問題進行幹預,預防他們可能會採取的無法逆轉的行動才是關鍵。
比如,李睿康從6月2號開始記手帳,其中的負面情緒已經多次表現。即使家長無法第一時間閱讀到孩子的手帳,但情緒總是會在表情和肢體動作上體現出來。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的細緻觀察。如果李睿康的負面情緒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排解,尋找到一個可以傾訴和發洩的對象,可能就不會淤積到6月19日的矛盾總爆發。
儘管每一個家長都非常自信了解孩子的性格和脾氣,事實上呢,不少家長粗枝大葉,孩子是在家長的稀裡糊塗中長大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產生了疏離,只好採取萬事如意的方法讓孩子滿足一切物質上的需求。結果,孩子和家長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其實,明確拒絕孩子的物質需求,適當的懲戒都是對孩子進行的挫折教育,要讓孩子明白生存的法則就是不斷接受打擊的過程。這一點,人類需要向很多動物學習,比如母獅子會把斷奶後的幼崽無情地拋給森林,海龜幼崽需要自己躲避鯊魚的捕獵而從沙灘上回歸大海。
家長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責任人,學校排在第二位。
還是李睿康:根據孩子家長的反映,孩子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曾找監考老師四次,後找班主任、年級組長反映情況自己並未舞弊。如果情況果真屬實(至今未見校方或老師的回應),如果孩子的訴求得到了高度重視和積極回應,李睿康的命運很可能會發現改變。我們的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早已習慣統一思維、統一表述、統一行動。個性色彩較濃的孩子往往都不受待見。孩子的個體訴求往往會在集體主義的名義下被普遍漠視和無情碾壓,而那些善於提出質疑的孩子更是會視為異類而被孤立。
任何一個孩子的非正常身亡,都應該成為一次震撼人心的地震。
願繆可馨、李睿康天堂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