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臺北的朋友都會發現,這座城市並沒有想像中繁華,高樓大廈較少,而且城市建設比較老舊。在大陸一些城市論壇裡,有很多網友調侃臺北的城建頂多屬於三線城市水準。雖然沒有密集的摩天大樓,但是漫步臺北,有一點讓很多遊客讚許,那就是雖然陳舊,但是乾淨整潔。
圖為臺北一條普通街道,路面乾淨,車輛行駛井然有序。近年來,隨著大陸經濟發展,各個城市基礎建設日新月異,很多城市建起了一座座高樓,甚至「最高」紀錄連年刷新。但是,城市「硬體」提升了,「軟體」卻沒有得到相應升華。比如為人們詬病的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等現象時有發生。
圖為臺北一條普通的小巷,車輛停放有序,地面也很乾淨。臺北的建築很多為上世紀90年代修建,看起來比較「老」,跟大陸城市的老城區很像。
下雨後,地面沒有汙泥和積水,即便穿球鞋走在這樣的路上,鞋子也不會弄髒。那麼,為什麼臺北的衛生狀況不錯呢?這跟當地人的從小的衛生習慣密切相關。
圖為臺北一個居民區的小巷子。據了解,臺灣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垃圾不落地」,而且要分類丟到垃圾桶。大陸很多城市才剛剛推行垃圾分類,執行狀況也一般,但是在臺灣,垃圾分類早已經深入人心。即便是一大袋垃圾,人們也會分揀出裡面的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分別丟棄。
筆者親歷的一個細節可以看出臺灣人的衛生習慣。一次筆者跟朋友在一家麵館吃麵,朋友的茶杯裡有小半瓶涼水想順手倒在店門前馬路上,但是店主人看到後連忙制止,說:「不可以哦!」然後接過水杯倒在水池中。這讓朋友感到很難為情。
如果以為只有城市裡乾淨,鄉下會比較髒就錯了。圖為一個臺灣一個人口密集的小鎮子,路面同樣很乾淨,車輛也停放整齊。
鄉村道路令人感到心曠神怡,綠意盎然,空氣清新,乾淨整潔沒有浮灰。不得不說,這樣的衛生習慣和垃圾分類的意識,值得很多大陸居民學習,大家共同維護身邊的城市環境。(圖文:常江/路邊新鮮事)